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是什么意思

泡在奶味里8个月前 (03-28)阅读数 5#古诗
文章标签社会而不

1、意思:

高级的修养(上德)不求有所得(德),所以就有所得(有德)。低级的修养(下德)不放弃求有所得,所以无德。

2、意义:

最好的修养不是为了自己有所收获,而是在于把事情办好。最高的修养是“无为”,一切依照自然发展规律去做,而没有什么需要加以人为的措施,所以说:“无以为”。低级的修养“为之”(“无为”的反面),而以为种种有人为的措施之必要,所以是“有以为”。

扩展资料:

老子的著作、思想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老子思想影响不仅在道家内无人能及,在道家之外也影响深远。

其影响不仅包括哲学、宗教、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美学、伦理学、文艺学、心理学、教育学、逻辑性、修辞学诸学科,而且涉及医药、养生、气功、军事、管理、建筑、园艺等众多领域。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

早在十八世纪,西方一些国家就有了《老子》的多种文字版本。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老子》一书是当今除《圣经》外,在全世界出版发行数量最多的一本书,单是日本就有三百多种版本。

百度百科-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有如下的章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对于这两句经文,我们该如何理解呢?

在老子的概念里,上德就是“无为”的德。那么什么是德“无为”呢?我们以前讨论过,老子所说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具体到德无为,那就是指德支持着实际的社会秩序,使天下大同。此时德是有作为、有贡献于社会的,所以是功于社会的,但它却不因自己对社会的莫大贡献而争处社会之前之上,反而隐藏在社会之下之后。德无为就是德于社会功而不居或功成身退。其实我们这个解释似乎并不比经文更容易理解。

上德是指德无为,也就是德功于社会而不居社会之前。那么下德自然是有为之德了。什么是德有为呢?无为的定义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那么有为的定义必然是“生而有,为而恃,功而居”了。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它?假想我们将置身于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在这里到处都能听到关于真善美和仁义孝悌的知识的说教,看到那些导师们谍谍不休,不知疲倦地辛苦宣传,他们要让每一个人都知道得什么是德,什么是不德,并要求人们遵循着德的标准而行为而生活。很显然当下的人们必然还过着不德的生活,否则德的宣传还能有什么意义?根据老子建立的定理,即互为对立面的两组观念和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生成的关系,如果没有不德现象的发生,也就不会发生规范道德,以正视听的必要。如今关于德的说教泛滥,必是由于社会中不德现象普遍存在的缘故。德之所以现身说法,就是为了纠正和补救当下社会的不德之偏。这充分说明了该社会并未真正实现有德的生活。所以“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在下德的社会状态里,我们能够学到关于德的知识,知道什么是德,什么是不德。但正是由于在下德的社会里有不德的普遍发生,所以才离不开德的知识和说教.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是什么意思

在上德的社会状态下,没有德的知识和说教,是因为在上德的社会里根本就不存在不德的行为和现象,没有德现身说法的理由。德只为不德而生,没有不德也就不存在德。所以,上德社会的德不作为是因为没有什么原因可以令它有所做为。这就是“上德无为而无以为”的含义。相反的,在下德的社会状态下,离不开德的知识和说教,正是由于该社会中不德现象和行为普遍存在的缘故,德之所以现身说法只为纠正现世不德之偏。这就是“下德为之有以为”,即这里有令德有所为的原因。

对于这段经文的解读,诸家多是再搞文字游戏,什么上德不表现为德之类,讲了半天,不能让人信服。将无为定义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就能够获得对经文内容较为统一的解释。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