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什么意思

乐乐10个月前 (03-28)阅读数 7#古诗
文章标签立秋秋天

意思是登高楼极目望远方,萧萧细雨洒梧桐,天已近黄昏。

原诗如下

踏莎行·碧海无波

宋代:晏殊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附。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译文

碧海波平无险阻,瑶台有路可通行。细思量,当初就该双飞去。想当时,轻别意中人,现如今,山高水远何处寻。

灰尘落绮席,烟雾锁香闺。写好的书信,如何送给你。登高楼极目望远方,萧萧细雨洒梧桐,天已近黄昏。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踏莎行·碧海无波》当作于天圣五年(1027)作者贬知宣州途中。作者因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违反了刘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宫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被御史弹劾,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此词即在途中所作。

《踏莎行·碧海无波》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大概作于词人被贬知宣州的途中。这是一首抒写离愁别恨的小词,上阕回忆往事,充满了悔恨;下阕写别后思念以及凄凉的处境。全词深婉含蓄,细腻缠绵,不脱大晏词风。

晏殊一生位居高官多年,作风严谨,很少流传什么风流韵事。但受当时风气的影响,家中少不了蓄养几个歌妓。他与歌姬生情,也在情理之中,与之相守,似乎也并非难事。然而,他似乎有点“惧内”,对于自己喜欢的人,他往往要忍痛割爱,可事后又往往后悔。

于是,他本不应在男女情事上产生多少离愁别恨,却偏偏有不少词表现这种离愁别恨。《踏莎行·碧海无波》,就是这样的一首词。

赏析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是说,通往幸福的爱情之路不难,“双飞去”的愿望也是可以达成的,可是“我”却没有那样做。我做的竟是“当时轻别意中人”,轻易地离开了意中人,甚至都没有挣扎与反抗。

结果是“山长水远知何处”,“我”后悔莫及,想去找你,却不知你在何处。“轻别”即轻易地离开,这是晏殊词中愁恨产生的特殊原因。

李商隐说“相见时难别亦难”,而晏殊却是“别时容易见时难”,一时的轻别,换来的可能就是天上人间的思念,纵使二人都留于人间,那也是天各一方,无法再相聚了。“当时轻别意中人”句,平白道出,却包含了词人的多少悔恨;“山长水远知何处”句,极写思念之深沉,近乎绝望。

下片写“意中人”去后,词人的凄凉处境。他想写一封信,却不知寄向何处,他站在高楼上望断天涯,依旧望不见意中人,看到的只是“梧桐叶上萧萧雨”。“高楼”是代表孤立、寂寥的意象;“黄昏”是代表希望落空的意象。

末句似在写景:黄昏的时候,下起了潇潇细雨,一滴滴落在梧桐叶上。至于梧桐雨产生的影响,作者没有点明,也没有必要画蛇添足。比较起来,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虽然妙极,还是失之显露;而作者纯写景物,不露一个“愁”字,但愁情已弥漫在字里行间。晏殊的另一首《踏莎行?小径红稀》的“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也是以景作结,与此词的妙处正相同。

秋天的歇后语和诗句

秋雨梧桐,是最经典的伤秋意象组合,古代诗词中的秋雨大多是落在了梧桐叶上。

最早将这两者组合在一起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联: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这是流传颇广的名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有几抹微云淡淡地飘荡在银河间,稀疏的雨点滴在梧桐叶上。这都是以景为心情导引的形象吟咏。 微云、河汉、疏雨、梧桐,均是平常之物,而诗人把这四种物象由两个动词巧妙地串连起来,组成一幅静谧清幽的秋夜画面。“淡”、“滴” 二字就是诗中之眼,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淡”写视觉形象,“滴”状听觉体验,活现出微云将散未散之时,夜雨欲住未住之际的诗意境界。读者只要闭上眼睛,这个极富动感的优美画面,便会立时清晰地浮现出来。

而诗中直接将“秋雨”“梧桐”组合在一起的,当属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他在《长恨歌》中写道: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长恨歌》被誉为千古绝唱的长篇叙事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十二月。白居易时年三十五岁,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一天,他与在当地结识的秀才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谈起五十多年前的天宝往事。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及相关遗闻传说,让三人不胜感慨。他们唯恐这一稀世之事,与时消没,不闻于世,王质夫遂提议,由擅长抒情的白居易为之作歌,由陈鸿为之写传奇小说《长恨歌传》。于是,诗、传一体,相得益彰。白居易由此被呼为“《长恨歌》主”。

节选部分的前四句写唐玄宗李隆基回到宫中,看到水池庭苑依然如故;太液池的荷花、皇宫里的杨柳,还是那样娇媚动人。那荷花就像贵妃美丽的面容,柳叶就似她的双眉,面对此景,叫人如何不伤心落泪?“未央”,汉有未央宫,这里借指唐长安皇宫。接下来两句写李隆基熬过了春风拂面、桃李盛开的夜晚,却难度秋风秋雨吹打梧桐落叶的时日。上句呼应前文“春从春游夜专夜”等句,暗示李、杨昔日形影相随缠绵甜蜜的爱情;下句开启下文“西宫南内多秋草”等句,点出李隆基目前形影相吊思念欲绝的处境。诗人以时光和景物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把秋天与春天进行近距离地观照、对比,使李、杨前后境遇的大起大落,更为鲜明地表现出来,给读者以更强烈的心灵震撼。最后两句写西宫、南内到处都是枯黄的秋草;台阶上落满了红叶,无人清扫。这两句用凄凉的气氛、环境,烘托出李隆基居处的荒凉冷落和后期生活的痛苦孤独、百无聊赖。其中所突出的衰草这一意象,和人物的心情是对应的,同时暗示了被隔离的处境。

这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以“长恨”为中心,生动地描绘了唐玄宗、杨贵妃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及悲剧结局。其中相当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练的几句话就交代过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诗人从反思的角度写出了造成悲剧的原因,但对悲剧中的主人公又寄予同情和惋惜。全诗写得婉转细腻,却不失雍容华贵,没有半点纤巧之病。明明是悲剧,却又那样超脱,实为浪漫与古典兼备的绝妙典型。读后令人荡气回肠,不愧为千古绝唱。

诗中的“秋雨梧桐”这一意象,营造出秋季悲凉的气氛和凄清的意境,成为诗词中表现离情相思的典型意象。

唐代词人温庭筠《更漏子》中的梧桐秋雨,创造了凄苦零落的艺术氛围: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唐圭璋先生评述此词:“此首写离情,浓淡相间,上片浓丽,下片疏淡。”(《唐宋词简释》)上片是温词惯常写法:华堂锦室与美丽思妇的组合。前三句写室内,炉烟袅袅着,蜡烛滴着红泪,照着秋意满堂,本来就难成眠的人儿,被这明暗不定的烛光搅得更加愁肠百结。后三句掉转笔头写女主人公。“薄”、“残”,是主人公辗转难眠情状的具体写照,下一句的“长”“寒”正是紧扣这儿而来。这三句,以视觉、知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不厌其烦地强化着女主人公的难眠,针脚很是细密。

下片一改上片的繁言缛句,紧扣着上片的“秋思”,直下淋漓快笔,将情语景语有机融为一体。“不道离情正苦”,直抒情语,点明上片后三句之因,并将“秋思”具体指向于别后的苦恋。末三句,从听觉写“三更雨”“滴到明”,主人公听了一夜的雨声,定是整夜未成眠,可见离情之深;夜雨不像是落在梧桐叶上,倒更像是滴滴砸碎在人的心里,“叶叶”“声声”的叠用,把“长”“苦”从声音的角度具象化,词人以叠字的方式将声音拉长,从而实现雨声由夜至晓的绵延。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中的“梧桐”和“雨”本是愁苦的意象,因此能加重人的愁思。“不道”却把无知无觉的自然现象同人物的情感联系起来,离情原已够苦,再加上无情秋雨的撩逗,又怎能使人忍受得了呢?“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具体描写梧桐、秋雨给人带来的愁思:秋雨沥沥,点点滴落到梧桐的叶子上,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刻,滴嗒声响,由远而近,断断续续传来,声声传到耳际,滴在心头,撩拨着女主人公灵魂深处的痛苦琴弦。秋雨的无边无际,正如她离愁的无边无际;秋雨的连绵不停,正如她离情的连绵无尽。亦情亦景,情景交融,创造了凄苦零落的艺术氛围。

北宋词人晏殊《踏莎行》中的梧桐秋雨,景中含情: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附?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此词写别情,深婉含蓄。以结句为最妙,蕴藉而韵高,颇耐赏玩。

上片起首三句“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说没有波涛的险阻,要往瑶台仙境,也有路可通,原来可以双飞同去,但当时却没有这样做;此时“思量”起来,感到“不合”,有些后悔。碧海,指海上神山;瑶台,指陆上仙境。接着两句“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是说放弃双飞机会,让“意中人”轻易离开,此时后悔莫及,可就是“山长水远”,不知她投身何处了。“轻别”一事,是产生词中愁恨的特殊原因,是感情的症结所在。一时的轻别,造成长期的思念,“山长”句就写这种思念。

下片,“绮席凝尘,香闺掩雾”,写“意中人”去后,尘凝雾掩,遗迹凄清,且非一日之故。“红笺小字凭谁附”,音讯难通。“高楼目尽欲黄昏”,既然人已远去,又音讯难通,那么登高遥望,也就是一种痴望。词中不直说什么情深、念深,只通过这种行动来表现,显得婉转含蓄。后接以“梧桐叶上萧萧雨”一句,直写景物,实际上景中有情,意味深长。

晏殊整整做了五十年的高官。他性格“刚峻”(《五朝名臣言行录》),处事谨慎,没有流传什么风流艳事。但他词中写离愁别恨的却颇多,这可能和当时写词的风气有关。酒筵歌席上信手挥写,以付歌妓、艺人歌唱,内容不脱晚唐、五代以来的“艳科”传统;也可能和文学创作的特点有关,它可以描写人们的普遍感情,不限于作者的自我写照。

宋代词人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秋雨,充满哀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后期。词人经历了国家危亡,故乡沦陷,丈夫病逝,金石书画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难的队伍中,饱经离乱,所以这里的愁是深愁,浓愁,无尽的愁。

词一开头就用了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词人好像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可寻觅,也没有什么需要寻觅的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援。“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内心的凄凉、悲苦、惨戚的情绪。这三句都在表现词人的愁苦无聊,寂寞哀伤,但各有侧重,第一句写神态,第二句写环境,第三句写心情,第二、三句又是第一句“寻寻觅觅”的结果。“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心,进入愁境。”(吴熊和《唐宋词通论》)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刚觉得有点儿暖和却又变冷了,这是秋天的时令特征。人在天气多变化时,是很难适应的,更何况是年岁已大,身体衰弱,又遭遇了如此不幸的人,就更是对天气的变化特别敏感,更觉得难以调养适应了。为了适应这多变的秋天时节,词人想以酒御寒,但“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是“三杯两盏”,量少,又是“淡酒”,怎么能抵挡黄昏时的阵阵秋风呢?淡酒不敌风寒,饮酒也不能排遣忧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飞过去,正令人伤心,原来雁是我过去见过的。这里我们可看到三层意思:雁飞过去了,雁叫声声,凄厉哀婉,正令人伤心,原来大雁是老相识了,触动我内心的创伤已不止一次,现在又来触动我,使我伤心难过;古代有雁足传书的传说。雁以往是给我带过信的,给我安慰,现在丈夫已逝,亲戚离散,雁飞过去无信可带,不能再给我安慰了,使我伤心;词人的故乡在北方,而此时词人沦落南方,秋天北雁南飞,引起了对故乡的思念,所以使她伤心。雁在北方就相识,现在看到雁不是在故土,而是在异乡,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寄托怀乡之意。

词的下片承接上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指菊花。眼前满地菊花,虽然开得很多,但已经憔悴折损了,又有谁愿去摘取呢?“憔悴损”既是写菊花,也是自喻。通过菊花折损、无人惜花的叙写,表达了词人自叹自怜的悲秋情绪。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个人坐在窗边,像守着什么东西一样,百无聊赖,希望天早一点黑下来,看不到窗外一切使人伤心的东西,但天偏偏与人作对,越等越觉得时间漫长,度日如年。寂寞难耐,好不容易等到黄昏,等来的却是更令人伤心的东西:“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吹梧桐叶,萧萧瑟瑟,本已悲凉,又加细雨滴到梧桐上,更助悲凉。李清照是位敏锐善感的词人,雨打梧桐点点滴滴,好像敲击着她破碎的心灵,使她悲伤至极。

这种种情形不断地折磨词人,情何以堪?所以词人最后冲口而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是说这种种情形或这种种光景。这种种情况加在一起,一个“愁”字怎么可以概括得了!“愁”说不清楚,用人间文字和语言概括不了,写出了无尽的愁绪,传达出种种难以言传的哀痛。

这首词是在国破家亡、流落异地时写的,词中诉说了词人孤愁无助、生意萧条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宋代词人赵长卿《一剪梅》中的梧桐秋雨,别是一段忧愁:

霁霭迷空晓未收。羁馆残灯,永夜悲秋。梧桐叶上三更雨,别是人间一段愁。

睡又不成梦又休。多愁多病,当甚风流。 真情一点苦萦人,才下眉尖,恰上心头。

词的上片是写秋雨蒙蒙似乎笼罩着一层烟雾的景象,既而转入秋天的晚景;下片写独自躺在异地旅馆的床上,倾听着窗外梧桐叶上的雨声,“别是人间一段愁”。一个“愁”字写出了一片迷茫凄冷、羁旅孤寂的情怀,抒发了相思之情,感叹人间真情缺乏。这种愁是一种失落的深悲。“才下眉尖,恰上心头”,与李清照《一剪梅》中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有着极其相似之处。这句词把抽象的愁思具体化、形象化,并且能“上”能“下”,不事雕琢,深刻隽永,将这种愁思表达得清俊疏朗。

宋代词人张元干《眼儿媚》中的秋雨滴梧桐,烘托了凄凉的晚景: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什么意思

萧萧疏雨滴梧桐。人在绮窗中。离愁遍绕,天涯不尽,却在眉峰。

娇波暗落相思泪,流破脸边红。可怜瘦似,一枝春柳,不奈东风。

写艳情是宋词创作的主流倾向,任何一位宋代较为出色的作家在这方面都有优秀之作。张元干以南渡以后书写爱国心志的作品闻名,然这首艳情词同样别具魅力。“绮窗”之内的佳人,面对雨打梧桐的凄凉晚景,不禁思念起远在天涯的离人。这段离愁都聚集在“眉峰”,紧锁的眉头说明了一切。思念之极,就抑制不住相思泪流,以至将脸上的红色化妆都流“破”了。结句的比喻,与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有异曲同工之妙。

南宋词人周紫芝《鹧鸪天》中的梧桐秋雨,渲染了凄清的环境: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这首词以今昔对比、悲喜交杂、委婉曲折而又缠绵含蓄的手法写雨夜怀人的别情。

首两句写室内一灯荧荧,灯油将尽而灯光转为暗红,虽说是乍凉天气未寒之时,但那凄清的气氛已充溢在画屏帷幕之间。这里从词人的视觉转到身上的感觉,将夜深、灯暗而又清冷的秋夜景况渲染托出。

“梧桐”二句,写出词人的听觉,点出“三更秋雨”这个特定环境;此系化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词意:“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词直接写雨声,间接写人,这首词亦复如此。这秋夜无寐所感受到的别离之悲,以雨滴梧桐的音响来暗示,能使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感受更富感染力量。所谓“叶叶声声是别离”,与欧阳修的“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玉楼春》)异曲同工,都是借情感对声音的反应表达由此构成的心理影响。那“空阶滴到明”和“叶叶声声是别离”,同样都是为了更深入地刻绘出别离所带来的悲苦心情。

秋雨不似春雨,缠缠绵绵、淅淅沥沥一整个春天;也不似夏雨,狂风暴雨、来去匆匆;更不似冬天,寒风凛冽、阴冷哀怨。秋雨有着秋天的清高,有着秋天的寂寥,有着秋天的悲伤。它洗净了一整个夏天的酷暑,带来了秋天的基调和文人的悲秋。

1. 关于秋天的诗句成语歇后语

关于秋天的诗句成语歇后语 1. 秋的谚语,诗句,歇后语

停车坐爱枫叶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枫叶荻花秋瑟瑟

万紫千红常封春,枫叶泛红秋正浓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山流。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我屋上三重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 与秋有关的成语,谚语,古诗句

1.成语 一叶落知天下秋 〖解释〗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

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梧桐一叶落 〖解释〗梧桐落叶最早,故以之表示秋天来临。

后亦以比喻事物衰落的征兆。 秋收东藏 〖解释〗秋天收获,冬天存储。

泛指常规的农事活动。 秋毫不犯 〖解释〗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

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盈盈秋水 盈盈:清澈的样子。

秋水:秋天的水清,比喻人的眼睛清澈。眼睛如一波清澈的水。

形容女子水汪汪明亮而传神的眼睛。亦作“秋水盈盈”。

西风落叶 形容秋天景象。比喻事物已趋衰落。

西风残照 秋天的风,落日的光。比喻衰败没落的景象。

多用来衬托国家的残破和心境的凄凉。” 蒲柳之质 蒲柳:水杨,秋天凋谢早。

多用来比喻身体衰弱或未老先衰。 临去秋波 秋波:秋天的水波,比喻眼睛明澈。

临走时的回眸一盼。形容别情依依。

金风送爽 金风:指秋天的风。古时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秋为金。

秋风带来了凉意。 春生秋杀 春天万物萌生,秋天万物凋零。

橙黄桔绿 〖解释〗橙子黄熟,桔子还绿。指秋天宜人的景色。

一叶知秋 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叶落知秋 看到树叶落,便知秋天到来。比喻从细微的变化可以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向。

望秋先零 零:凋零。望见秋天将到就先凋零了。

比喻体质弱,经不起风霜。也比喻未老先衰。

秋毫无犯 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秋月春花 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秋毫之末 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

秋荼密网 荼:茅草上的白花。秋天繁茂的茅草白花,网眼细密的鱼网。

比喻刑罚繁苛。 秋风扫落叶 秋天的大风把落叶一扫而光。

比喻强大的力量迅速而轻易地把腐朽衰败的事物扫除光。 明察秋毫 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金风玉露 泛指秋天的景物。 洞察秋毫 洞察:看得很清楚;秋毫:鸟兽秋天身上新生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事物。

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 春蛙秋蝉 春天蛙叫,秋天蝉鸣。

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

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春兰秋菊 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花。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春花秋月 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蝉不知雪 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

暗送秋波 旧时比喻美女的眼睛象秋天明净的水波一样。指暗中眉目传情。

落叶知秋 看到地上的黄叶就知道秋天来临。比喻通过某一迹象便可预测形势的发展变化 春去秋来 春天过去,秋天到来。

形容时光流逝 春华秋实 华:同“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也比喻事物的因果关系 2.谚语 立秋不立秋,六月二十头。

立了秋,挂锄钩。 立了秋,把扇丢 。

立秋三天,寸草结籽。 立秋三天,遍地红。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

立秋一场雨,夏衣高捆起。 立秋栽葱,白露栽蒜。

立秋胡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 秋后加一伏。

秋耕深,春耕浅。 秋后的蚊子,飞不了几天。

秋后的蚂蚱,还能蹦几蹦。 立秋后三场雨,夏布衣裳高搁起。

立秋之日凉风至。 早上立了秋,晚上凉嗖嗖 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立秋过后,还有‘(秋)老虎’在一头 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 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 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 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 立秋无雨秋干热,立秋有雨秋落落 雷打秋,冬半收 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 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 秋不凉,籽不黄 立秋十天遍地黄 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 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 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 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 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 立秋拿住手,还收三五斗 头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种到立秋后 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 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 立了秋,便把扇子丢 一场秋雨一场寒 十场秋雨要穿棉 白露身不露,秋后少游水 立秋洗肚子,不长痱子拉肚子 秋天宜收不宜散 秋不食辛辣,不食肺 六月立秋紧'丢丢',七月立秋秋里游.(闽南) 立秋晴,一秋晴;立秋雨,一秋雨(江苏 3.古诗句 1、《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3、《子夜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

3. 与秋有关的成语,谚语,诗句(各2个)

暗送秋波 冰壶秋月 冰壸秋月 百岁千秋 春华秋实 春花秋实 春花秋月 春兰秋菊 春露秋霜 春秋笔法 春秋鼎盛 春去秋来 春秋无义战 春生秋杀 春蛇秋蚓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蛙秋蝉 春蚓秋蛇 洞察秋毫 多故之秋 多事之秋 独有千秋 富于春秋 各有千秋 华屋秋墟 华星秋月 疾风扫秋叶 兼葭秋水 琨玉秋霜 老气横秋 临去秋波 凛若秋霜 利析秋毫 落叶知秋 明察秋毫 明察秋毫,不见舆薪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平分秋色 皮里春秋 皮里阳秋 秋波盈盈 秋风过耳 秋风落叶 秋风扫落叶 秋风扫叶 秋风团扇 秋风纨扇 秋高马肥 秋高气和 秋高气爽 秋高气肃 秋毫不犯 秋毫见捐 秋后算账 秋毫无犯 秋毫勿犯 秋毫之末 秋豪之末 千秋人物 千秋万代 千秋万古 千秋万岁 千秋万世 秋实春华 秋收东藏 秋收冬藏 秋扇见捐 秋色平分 秋水伊人 秋水盈盈 秋荼密网 秋行夏令 秋月春风 秋月春花 秋月寒江 霜气横秋 社燕秋鸿 微察秋毫 望穿秋水 万代千秋 万古千秋 危急存亡之秋 望秋先零 万岁千秋 万载千秋 遗臭千秋 月旦春秋 叶落知秋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一日三秋 有事之秋 一叶报秋 一叶落知天下秋 盈盈秋水 一叶知秋 一字千秋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秋悟——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秋味——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4. 有关‘秋’的熟语 成语 诗句

秋高气爽 秋毫之末 秋扇见捐 秋荼密网 秋水伊人 秋风过耳 秋风萧瑟 秋毫无犯

秋风送爽 秋色宜人 秋草枯黄 秋去冬来 秋热如晨 秋凉如水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甫《山行》

4、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5、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6、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7、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曹操《观沧海》

8、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9、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

10、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1、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李白《子夜吴歌》

12、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孟浩然《秋登万山寄王五》

13、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杜牧《秋夕》

1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15、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柳永《小声甘州》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秋悟——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秋味——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5. 关于秋天的成语和谚语

描写秋的成语:

金风送爽 雁过留声 秋色宜人 天朗气清 一叶知秋 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

秋风过耳 秋风萧瑟 秋雨绵绵 一叶知秋 一丛金黄 一丛火红 秋意深浓 秋兰飘香

春花秋月 丹枫迎秋 枫林如火 金风送爽 一叶知秋 春种秋收 春兰秋菊 春花秋月

秋风过耳 秋风萧瑟、秋雨绵绵 秋意深浓 秋兰飘香 秋风过耳 丹枫迎秋 枫林如火

秋意深浓 秋兰飘香 秋雨绵绵 丹枫迎秋 枫林如火 秋风习习 金风送爽 雁过留声

秋风萧瑟 秋雨绵绵 丹枫迎秋 枫林如火 秋风习习 秋高气爽 落叶纷飞 春种秋收

春兰秋菊 秋色宜人 天朗气清 一叶知秋 秋色宜人 秋雨绵绵

6. 秋天和冬天的成语 歇后语 俗语 谚语 格言 对联和古诗

春华秋实 秋后算帐 <天净沙.秋思>

电子显微镜——明察秋毫

高粱撒在麦地里——杂种;秋后见高低

老两口赏月——平分秋色

彭祖遇寿星——各有千秋

秋后的芭蕉——一串一串的

秋后的蛤蟆——没几天叫头

秋后的南瓜——皮老心不老

秋后的扇子——没人过问

秋天的木棉花——老来红

秋天的棉桃——合不拢嘴;咧开了嘴

中秋节赏桂花——花好月圆

中秋的天气——不冷不热

7. 关于秋季手干燥的诗句,或歇后语

描写秋天的谚语八月雷声发,大旱一百八。

八月冷,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八月南风二日半,九月南风当日转。

(雨)八月十五雁门开,小燕去,大雁来。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白露白茫茫,无被不上床。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

白露砍高梁,寒露打完场。白露身不露,秋后少游水白露下雨,路干即雨。

(不干路)雷打秋,冬半收雷打秋,冬半收立了秋,把扇丢立了秋,把扇丢。立了秋,便把扇子丢立了秋,挂锄钩。

立秋不立秋,六月二十头。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立秋过后,还有‘(秋)老虎’在一头立秋后三场雨,夏布衣裳高搁起。

立秋胡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立秋拿住手,还收三五斗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

立秋晴,一秋晴;立秋雨,一秋雨。(江苏)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立秋三天,遍地红。

立秋三天,寸草结籽。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立秋十天遍地黄朝立秋,冷飕飕吃了重阳糕,夏衣打成包。

风风凉凉,晴到重阳。过了白露节,夜冷白天热。

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倒。家家吃萝卜,疾病哪会有!九月九,大夫抄着手,九月九,无事不在河边走。

(风大)九月雷收口。九月阴一冬温,九月晴一冬冰。

描写秋天天气的谚语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立秋胡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立秋无雨秋干热,立秋有雨秋落落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头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种到立秋后中秋前后是白露,宜收棉花和甘薯白露节气勿露身,早晚要叮咛萝卜青菜保平安、上床萝卜下床姜不劳医生开处方,秋天萝卜寒人参补冬不如补霜降秋冬耕地如水浇,开春无雨也出苗入伏下雨伏里旱,立秋下雨吃好饭秋收打谷又犁田,来年又是丰收年立秋反比大暑热,中午前后似烤火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关于立秋的谚语立秋不立秋,六月二十头。立了秋,挂锄钩。

立了秋,把扇丢。立秋三天,寸草结籽。

立秋三天,遍地红。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立秋一场雨,夏衣高捆起。

立秋栽葱,白露栽蒜。立秋胡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

秋后加一伏。秋耕深,春耕浅。

秋后的蚊子,飞不了几天。秋后的蚂蚱,还能蹦几蹦。

立秋后三场雨,夏布衣裳高搁起。立秋之日凉风至。

早上立了秋,晚上凉嗖嗖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立秋过后,还有‘(秋)老虎’在一头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立秋无雨秋干热,立秋有雨秋落落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秋不凉,籽不黄立秋十天遍地黄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立秋拿住手,还收三五斗头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种到立秋后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立了秋,便把扇子丢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白露身不露,秋后少游水立秋洗肚子,不长痱子拉肚子秋天宜收不宜散秋不食辛辣,不食肺六月立秋紧'丢丢',七月立秋秋里游。(闽南)立秋晴,一秋晴;立秋雨,一秋雨(江苏)。

8. 关于秋天的古诗和成语

秋 诗句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秋悟——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秋味——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秋天的成语

秋收冬藏

秋毫不犯

金风玉露

洞察秋毫

春蛙秋蝉

春兰秋菊

春花秋月

蝉不知雪

暗送秋波

落叶知秋

春去秋来

春华秋实

梧桐叶落

叶落知秋

秋风扫落叶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