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五言绝句怎么写?

小肉包10个月前 (03-29)阅读数 6#古诗
文章标签绝句平仄

五言绝句怎么写

五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就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属于近体诗范畴。有仄起、平起二格。此体源于汉代乐府小诗,深受六朝民歌影响。到了唐代与近体律诗如孪生姐妹,并蒂双花,以其崭新的异彩出现在诗坛上。五言绝句仅二十字,便能展现出一幅幅清新的画图,传达一种种真切的意境。因小见大,以少总多,在短章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其最大特色。 ⑴句数固定。只有四句,每句五字,总共二十字。 ⑵押韵严格。诗歌都是押韵的,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在隔句押韵上和古体诗没有本质区别,他的押韵严格表现在一般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也就是说其不可押仄韵且韵脚必须用同一韵中的字,不得用邻韵的字。 ⑶讲究平仄。在“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基础上加一个音节形成“平平--仄仄--平、仄仄--平福--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四种基本句式。 ⑷关于对仗问题。由于绝句可以看作是律诗的截取,所以对于对仗的要求也就不太严格。因律诗是一般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的,对于首联和尾联是否对仗并不作明确要求,那么当把绝句看作律诗的后半截时,就是一二句要对仗,三四句不用。

五言诗怎么写 5分

如何写五言诗?

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称为一联,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

近体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

对句相对,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如果上句是: 仄仄平平仄 下句就是: 平平仄仄平 同理,如果上句是: 平平平仄仄 下句就是: 仄仄仄平平

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所以五言近体诗的对句除了第一联,只有这两种形式。七言的与此相似。 第一联上句如果不押韵,跟其它各联并无差别,如果上、下两句都要押韵,都要以平声收尾,这第一联就没法完全相对,只能做到头对尾不对,其形式也不外两种: 平起: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起: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再来看看邻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来是相同,但是由于是用以仄声结尾的奇数句来粘以平声结尾的偶数句,就只能做到头粘尾不粘。例如,上一联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下一联的上句要跟上一联的下句相粘,也必须以平声开头,但又必须以仄声收尾,就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为什么邻句必须相粘呢?

原因很简单,是为了变化句型,不单调。如果对句相对,邻句也相对,就成了: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第一、第二联完全相同。在唐以前的所谓齐梁体律诗,就是只讲相对,不知相粘,从头到尾,就只是两种句型不断地重复。唐以后,既讲对句相对,又讲邻句相粘,在一首绝句里面就不会有重复的句型了。

根据粘对规则,我们就可以推导出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

一、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二、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三、平起首句不押韵:

五言绝句怎么写?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四、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言律诗跟这相似,只不过根据粘对的原则再加上四句而已。

比如仄起首句押韵的五言律诗是: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根据粘对规律,还可以十句、十二句……无限地加上去,而成为排律。

粘对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基本上也是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也就是说,要检查一首近体诗是否遵循粘对,一般看其偶数字和最后一字即可。如果对句不对,叫失对;如果邻句不粘,叫失粘。失对和失粘都是近体诗的大忌。相比而言,失对要比失粘严重。

......>>

古诗绝句怎么写?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短小精萃。它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绝句一词最早在南朝的齐、梁时代就已出现。陈代徐陵的《玉台新咏》收有四首五言四句的诗,不知作者名字,题为“古绝句”。此时的绝句是指五言四句二韵的小诗,并不要求平仄和谐。绝的意思是“断绝”,古人用四句一绝的四句诗来完成一个思想概念。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要求平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 按格律按照诗歌格律,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出现的,古绝远在 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南朝陈代的徐陵主编《玉台新咏》就有“古绝句”的名称。但这种绝句虽然押韵,而相对来说平仄(zè)较为自由,或者可以说有些诗人不愿受格律的约束。在律绝盛行以后,古绝句仍然被沿用发展下来。古绝句五言特多,而七言非常之少。所以,七言八句不是很常见。按字数按照每句的字数,绝句可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五、七言绝句居多,六言绝句很少。 律绝律绝跟律诗一样,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押韵。绝句按字数分:五言绝句及七言绝句。 五绝 (1)平起式 两字压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仄起式 两字压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3)平起式 三字压韵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4)仄起式 三字压韵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绝(1)仄起式 两字压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式 两字压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仄起式 三字压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4)平起式 三字压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五绝中除了“平平仄仄平”没有字是可平可仄(防孤平),其他句式都是第一字可平可仄。七绝中除了“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只有第一字是可平可仄(防孤平)其他句式都是第一第三字可平可仄。注:句末是平的字要押韵。跟律诗一样,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律绝必须依照韵书的韵部押韵。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律绝可以用特定的格式。律绝要避免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仄声,则第三字必须是平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用了仄声,则第五字必须是平声。如果用对仗,往往用在首联。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在首联用对仗的,但是,尾联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就是尾联用对仗的。首尾两联都用对仗,也就是全篇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全篇用对仗的。有人说,绝句就是截取律诗的四句,这话如果用来解释绝句的名称的来源,那是不对的,但是以平仄对仗而论,绝句确是截取律诗的四句:或截取前后二联,不用对仗;或截取中二联,全用对仗;或截取前二联,首联不用对仗;或截取后二联,尾联不用对仗。古绝古绝既然是和律绝对立的,它就是不受律诗格律束缚的。它是古体诗的一种。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该认为古绝:⑴用仄韵(但这有争议,有很多学者诗人认为律绝的标准是粘对律句,与韵的平仄无关);⑵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当然有些古绝是两种情况都具备的。如果不用律句,只能算是古绝。五言古绝比较常见,七言古绝比较少见。古绝和律绝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的,因为在律诗兴起以后,即使写古绝,也不能完全不......>>

绝句怎么写 100分

第一,我问你你会写古诗吗?古诗除了炼字用句之外,还讲究意境。

绝句不过是近体诗的一种,而近体诗也不过是古诗的一种,所谓近体诗,就是讲究格律押韵的诗,分为绝句和律诗。

绝句就是四句话,律诗就是八句或者以上的,八句以上的律诗又称长律或者排律——绝句和律诗合称为格律诗,又称近体诗。

无论绝句也好,律诗也罢,分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由于你只问绝句,我就先发绝句的格律。

五言绝句

1、仄起入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2、仄起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3、平起入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4、平起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七言绝句

1、仄起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2、仄起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3、平起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4、平起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我来解释下,凡是我用括号括起来的,表明这个字,比如(平),表明这里最好用平,但你要用仄也行,(仄),最好用仄,用平也无妨。

没用括号括起来的,表明这里的这个字必须用这个律。

后面的句子写了一个(韵)的,表明此处要押韵——你可能发现了一个规则,其实很简单,——格律诗要押韵的韵脚必定是平声。

像《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他就不属于格律诗即近体诗,他属于古体诗,另外的如诗经、汉诗(参考三曹的诗)、骚赋(以屈原为代表)、乐府(如李白《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都是古体诗——古体诗对格律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连韵脚都不是十分严厉,但不代表完全没有格律,比如古体诗特别流行结尾三连平,即比如一句诗7个字,可能是XXXX平平平,这又叫古风味,但古体诗又没有具体的标准,他完全是按照朗诵、音乐之美来结合出来的。

绝句不要求对仗,不同于律诗。

如果是普通的八句律诗,那么要求是中间四句,每两句都需对仗,而头尾两句不需要对仗,举例: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不需要对仗)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对仗)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对仗)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不需要对仗)

但你头尾两句要对仗也可以,比如: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此处对仗,但不需要对仗,对仗亦可)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对仗)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对仗)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此处对仗,但不需要对仗,对仗亦可)

当然,绝句你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此处对仗)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此处对仗)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此处不对仗)

但......>>

绝句怎么写?

绝句分为五言和七言。传统诗词的写作方法(一)声调 传统诗词讲究音乐性,易诵能唱,容易记忆。所以它的写法强调懂得格律,过去便有人将它称为格律诗。懂得传统诗词的格律,要先从字的声调入手。从前的四声,为平、上、去、入;今天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去。古人把上、去、入三声统称为仄声,故声调的问题概括起来就是分清平仄两个字。 有人研究过,认为粤方言(白话)更接近古代的语言,所以懂得说白话的人,要区分平仄声比较容易。平是平顺的意思,声音比较响亮动听,能拖长,也就是如一条平坦的路径,可以顺利的走下去。仄是倾斜的意思,属仄声类的字,声音比较拗屈难听,较短促,如人为想将它拖长,则不可能。 要正确运用此平仄声判断方法,最好是将同拼音不同调的两三个字来对比,如钟和众、期和企、花和画等,前者和后者一读白话声,便有明显的区别:前者悦耳、平柔,属平声;后者聱牙、急迫,属仄声。 习惯于区分现代新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人,要知道古代的入声字已经分散到新四声中去。那么,分散到上声和去声的入声字,自是仄声;这里十分要注意的是已分散到阴平和阳平去的原入声字。如“插”字和“差”字,在现代普通话中同音,同属阴平声调,但如读起白话来,便有很大区别,又如现代普通话“衣”“一”。同音,但在古语中“一”是入声字,“衣”是平声字,是不容混淆的。所以,只懂得现代普通话而不懂得白话的人,要正确区分出传统的平仄声,必须手上有一本《词林正韵》之类的工具书不可,特别是要掌握好入声字这一类。 除了查工具书、字典或词典这一手段外,多背熟一些古代名篇,也能正确区分某些疑难字的音调,在同一句中,唐诗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也就是说,一句子中的第二、第四或第六的双数字,平仄必须按固定格式,不能混乱。如上面提到的“画”字,如果用其他方法无法判出其平仄声归属,我们的头脑中立时涌起“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名句,那么按照同句的平仄相间的句式,便很容易判断出它属仄声。至于,同句平仄相间的规律又该是如何呢?这是我们在下一回要谈到的主要内容。 传统诗词的写作方法 □ 符瓦 (二)句式 在律诗和绝句中采取的句式,大多是采取前为双后为单的词组组合法。如“床前/明月/光”,为2/2/1句式;“风急/天高/猿啸哀”为2/2/3句式;“凤凰台上/凤凰游”为4/3句式;“于无声处/听惊雷”为另一种类型的4/3句式。词的不同之处,是大量采用前为单后为双的词组组合法,且此种句式在不同词牌不同地方与前双后单的句式是不能混乱的。如“金风玉露一相逢”和“便胜却人间无数”两个七言连续句,前者是前双后单句式,后者是前单后双句式,为3/4句式。词中有的五言句也是这样,如辛弃疾《沁园春·灵山齐 赋》的“正惊湍直下”,为1/4句式,与“床前明月光”的句子结构截然不同。 律诗和绝句的平仄声调,一般是要“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除结尾字的押韵规律外,逢双数的字,必须是平声和仄声错开,为此只有两种情况:仄平仄和平仄平。如“风急天高猿啸哀”的二四六位数的字,分别是急、高、啸,为仄、平、仄声;而一三五位数的字分别为风、天、猿,都是平声,却不妨碍入律,这就是“一三五不论”的意思。“于无声处听惊雷”。的二四六数字分别是无、处、惊,为平、仄、平声;而一三五数的字分别为“于、声、听”,为平平仄声。一般情况下,单数位的字是不论平仄声的,但应力争避免“三平脚”或“三仄脚”,也就是说,不要末尾的三个字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所以五言字的第三位和七言诗的第五位的字,有时就需要讲究一下。此外,犯“孤平”即同一句诗除韵脚外,只出现一个平声字,也是诗家之忌,但此......>>

五言绝句咏物诗怎么写

王安石的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专家怎样写好五言绝句?

亲,你的问题已回答。如果满意请给好评,如果不满意请你后续说出具体的情况,我将尽己之能帮助你。你的好评是对我最大的支持,祝你生活愉快&-&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

一、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二、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三、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四、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言律诗跟这相似,只不过根据粘对的原则再加上四句而已。比如仄起首句

押韵的五言律诗是: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五言绝句100首

五言绝句

1.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

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4.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5.《鹿柴》

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6.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7.送崔九

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8.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9.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0.

怨情

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溼,不知心恨谁?

11.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12.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3.

送灵澈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14.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15.

送上人

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16.

秋夜寄邱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17.

听筝

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18.

新嫁娘

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19.玉台体

权德舆

昨夜裙带解,今朝〔虫喜〕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20.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1.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22.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23.

何满子

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24.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5.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6.渡汉江

李频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27.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28.哥舒歌

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李白的

29.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30.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31.对雪献从兄虞城宰

昨夜梁园里。

弟寒兄不知。

庭前看玉树。

肠断忆连枝。

32.口号 (一作口号留别金陵诸公 )

食出野田美。

酒临远水倾。

东流若未尽。

应见别离情。

33.别东林寺僧

东林送客处。

月出白猿啼。

笑别庐山远。

何烦过虎溪。

杜甫的

34.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

绝句怎么写。(五言诗)

中秋月儿圆

思念梦里见

归来乐天伦

菊香喜开颜

这是一首标准的五言绝句

是他春带愁来的下一句:春归何处。

是他春带愁来的下一句:春归何处。诗词名称:《祝英台近·晚春》。本名:辛弃疾。别称:辛忠敏。字号: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所处时代:宋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出生时间:1140年5月28日。去世时间:1207年10月3日。主要作品:《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清平乐.村居》《送剑与傅岩叟》《满江红》《卜算子修竹翠罗寒》等。主要成就: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讨平起义,创设飞虎军。

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是他春带愁来”的详细介绍:

一、《祝英台近·晚春》的全文点此查看《祝英台近·晚春》的详细内容

宝钗分,桃叶渡,

烟柳暗南渡。怕上层楼,

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

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

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

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

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二、赏析

这首《祝英台近·晚春》抒发了闺中**惜春怀人的缠绵悱恻之情,写得词丽情柔,妩媚风流,却是与作者纵横郁勃的豪放风格迥然不同的。

上阕头三句巧妙地化用了前人的诗意,追忆与恋人送别时的眷眷深情。“宝钗分”,前人以分钗作为分别留赠的信物;“桃叶渡”,指送别之地;“烟柳暗南浦”,渲染了暮春时节送别,埠头烟柳迷_之景。三句中连用了三个有关送别的典故,最后融会成一幅情致缠绵的离别图景,烘托出作者凄苦怅惘的心境。自从与亲人分袂之后,遭遇了横雨狂风,乱红离披,为此怕上层楼,不忍心再目睹那场景。伤心春去,片片落红乱飞,都无人管束得住,用一个“都”字对“无人”作了强调。江南三月,群莺乱飞,人们感到莺啼预示春将归去。所以寇准说“春色将阑,莺声渐老”(《踏莎行》)。更有谁能来劝止喻示春去的莺声呢?“都无人管”与“更谁劝”,进一步抒发了怨春怀人之情。

下阕笔锋一转,由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转为描摹情态。其意虽转,但其情却与上阕接连不断。“鬓边觑”三字,刻画**的心理状态细腻密致,维妙维肖。一个“觑”字,就把闺中女子娇懒慵倦的细微动态和百无聊赖的神情,生动地刻画出来。“试把”两句是觑的结果。飞红垂尽”莺声不止,春归之势不可阻拦,怀人之情如何表达。鬓边的花使她萌发了一丝侥幸的念头:数花瓣卜归期。明知占卜并不可信,却又“才簪又重数”。一瓣一瓣数过了,戴上去,又拔下来,再一瓣一瓣地重头数。这种单调的反复动作既令人觉得可笑又叫人觉得心酸。作者在此用白描手法,对人物的动作进行细腻的描写,充分表现出**的痴情。然而她的心情仍不能平静,接着深入一笔,以梦呓作结。“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这三句化用了李邴《洞仙歌》词:归来了,装点离愁无数。蓦地和春带将归去。”和赵彦端《鹊桥仙》词:“春愁原自逐春来,却不肯随春归去。”可是辛词较李、赵两作更流畅,更委婉。出之以责问,托之于梦呓更显得波谲云诡,绵邈飘忽。虽然这种责问是极其无理的,但越无理却越有情。痴者的思虑总是出自无端,而无端之思又往往发自情深不能空者。因此这恰恰是满腹痴情怨语的**的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绵邈飘忽之音最为感人深至。”(郭_灵芬馆词话)卷二)沈祥龙《论词随笔》云“词贵愈转愈深”,本篇巧得此法。从南浦赠别,怕上层楼,花卜归期到哽咽梦中语。纡曲递转,新意迭出。上阕断肠三句,一波三折。从“飞红”到“啼莺”,从惜春到怀人,层层推进。下阕由“占卜”到“梦呓”,动作跳跃,由实转虚,表现出痴情人为春愁所苦、无可奈何的心态。

全词转折颇多,愈转愈缠绵,愈转愈凄恻。一片怨语痴情全在转折之中,充分显示了婉约词绸缪宛转的艺术风格。

通过描写人物的典型动作,从而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是这首词艺术手法上的又一成功之处。寥寥几笔,“占卜”的全过程一一呈现出来;只一句梦话,痴情人的内心情思便和盘托出。透过这些简单的动作,可以清晰地感到人物脉搏的跳动,人物形象呼之即出。

此词章法严密,以春归人未还绾合上下阕,词面上不着一“怨”字,却笔笔含“怨”,欲图弭怨而怨仍萦绕不休。沈谦《填词杂说》曰:“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销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

张炎《词源》“辛稼轩《祝英台近》皆景中带情而存骚雅。”黄蓼园《蓼园词选》也认为此词必有所托,说:“史称稼轩人材大类温峤、陶侃,周益公等抑之,为之惜。此必有所托,而借闺怨以抒其志乎!”这话是有道理的。作者从到江南之后,就受到压抑,不被重用。他恢复中原的壮志难以实现,故假托闺怨之词以抒发胸中的郁闷,这和他的另一首名作《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是同一情调,同一抒情手法。我们不能把这首词确指为因某一事而作的,所以宋人张端义《贵耳集》说这首词是辛弃疾为去妾吕氏而作的,是不足为信的。

三、辛弃疾其他诗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鹧鸪天》、《青玉案元夕》。四、译文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在桃叶渡口,我们分钗别离,南浦烟柳黯淡,一片凄迷。从此,我最怕登楼,在十日九风雨的天气。黄莺不住地呜叫,催落飞红满天,也没有人去理会!更不用说去劝劝黄莺:别再啼!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看着鬓边戴的花,取下来仔细端详,用花瓣推算归期。刚戴到头上,又取下重新数一数,这样才心里满意。昏暗的灯光下,还记得梦中哽咽自语:是春天把愁给人带来,春天不知回到哪里,为什么不把愁也带去?

五、注解

宝钗分:古代男女分别,有分钗赠别的习俗,即夫妇离别之意,南宋犹盛此风。女子头饰物。

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之处。这里泛指男女送别之处。晋王献之送别爱妾桃叶之处。水边,泛指送别的地方。

断肠:飘落的花瓣。

鬓边觑:觑为细看,斜视之意。斜视鬓边所插之花。

把花卜归期:用花瓣的数目,占卜丈夫归来的日期。

簪:作动词用,意思是戴簪。

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相同朝代的诗歌

《曹将军》、《下瞿塘》、《滕王阁》、《儿馁嗔郎罢妻寒怨藁砧唐眉山诗也戏为笺之》、《题艾溪》、《废贡院为米廪过之值盘_》、《送客至灵谷》、《叹_词》、《题陈朝玉爱竹轩》、《酬春湖史履庸惠四皓图》。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祝英台近·晚春的详细信息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