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谏逐客书》完成
谏逐客书
先秦 · 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秦朝庭有大量外国人做智囊和客卿引发了本土士大夫不满,李斯就是其中一位,如果要驱逐客卿,李斯也在列。李斯李斯(?~前208年),战国末 楚国 上蔡 (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重阳办事处李斯楼社区 人 。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少为郡吏,曾从 荀卿 学。战国末年入 秦国 ,初为秦相 吕不韦 舍人,被任命为郎。旋任长史,拜 客卿 。 秦王政 十年(前237)下 逐客令 时,上书力谏客不可逐,为秦王采纳。又为秦并六国谋划,建议先攻取 韩国 ,再逐一消灭各诸侯国,完成统一大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全国后,作为 廷尉 奉命与丞相 王绾 、御史大夫 冯劫 等议定“皇帝”之号。后任丞相,多次随始皇帝巡行。反对 淳于越 分封子弟之议,主张禁私学、废《诗》、《书》、六国史记及“百家语”。又以 小篆 为标准,整理文字,作《 仓颉篇 》以为范文。
始皇帝死后,与 赵高 矫诏迫扶苏自杀,立 胡亥 为帝。 秦末农民起义 爆发后,劝二世更为法律,行“督责之术”,加强君权。后被赵高诬为谋反, 具五刑 ,腰斩于咸阳市, 夷三族 。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1、 秦缪公:秦穆公(?—前621年), 嬴姓 ,赵氏,名任好,雍城(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南郊)人。 春秋时期 政治家, 秦国 第九位国君(前659年-前621年在位),“ 春秋五霸 ”之一,秦德公少子。
秦穆公元年(前659年),秦穆公正式继位,继位后任用 百里奚 、 蹇叔 为谋臣,励精图治,击败晋国,俘获 晋惠公 ,灭亡 梁国 、 芮国 、 滑国 等。秦穆公二十三年(前637年),帮助晋怀公回国即位,秦穆公二十四年(前636年),帮助 晋文公 回国即位,实现 秦晋之好 。秦穆公三十三年(前627年),秦穆公派兵攻打中原,经历“ 崤之战 ”和“ 彭衙之战 ”的惨败,东进之路行不通。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穆公向西发展,任用由余为谋士,逐渐灭掉戎人国家,受到周天子赏赐金鼓,继续攻打 蜀国 和关西( 函谷关 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里,被 周襄王 任命为“西方诸侯之伯”,称霸西戎,对秦国的发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秦穆公三十九年(前621年),秦穆公去世,安葬于 雍城 (今陕西省 凤翔 县东南),谥号为穆(一作缪)。
2、 由余简介 由余,一作繇余,罕之第三十七世孙。(轩辕黄帝之五世孙夏禹的三子少康氏,又名罕,封于无余;为无余王,余氏即由此始),春秋时天水人。由余的祖先原为晋国人,因避乱才逃到西戎。后来,由余奉命出使秦国。他见秦穆公贤明大度,便留在了秦国,秦穆公元年(前659年)投入秦国,被秦穆公任为上卿(即宰相),为秦穆公出谋划策,帮助秦国攻伐西戎,一举攻伐锦诸戎、绲戎、翟戎、义渠等十二个戎国,遂称霸西戎,使秦位列春秋五霸。由余的子孙遂以他的名字以姓氏,称为由氏和余氏。公元前623年1月2日,由余病殁,秦穆公悲痛万分,辍朝一日以示哀悼,又为他建造坟墓4座:陕西雍州、武功郡丁山、西安等3座,江南淮安府武功山等。
3、 百里奚(约前725—公元前621年),姜姓,百里氏,名奚,字子明,号五羖大夫, 春秋 虞国 (今 山西 平陆北)人。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百里奚本是虞国大夫。晋献公假途伐虢后,灭亡了虞国,俘获百里奚。作为秦穆公夫人(穆姬)的陪嫁奴隶送到秦国。百里奚逃离秦国,跑到楚国宛邑。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从市井之中换回后,进入秦国成为大夫,人称“五羖大夫”。(羖,汉字,读音gǔ,出自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指黑色的公羊,也可指山羊或阉割过的羊。)主持秦国国政期间,百里奚“谋无不当,举必有功”,辅佐秦穆公倡导文明教化,实行“重施于民”的政策,内修国政,外图霸业,开地千里,称霸西戎,统一西北地区,促进了秦国的崛起。这一时期,秦孝公称之为“甚光美”的时代。史载百里奚“三置晋国之君”,“救荆州之祸”,“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使秦国成为 春秋五霸 之一,为秦国崛起和统一六国奠定了牢固基础,堪称一代名相。? 秦穆公三十九年,百里奚去世。
4、 蹇叔(jiǎn部首:足五笔:PFJH释义:1.跛足。 2.迟钝;不顺利。 3.指驽马。也指驴。)(约前690年—前610年),子姓,蹇氏,宋国 铚邑 (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人。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早年游历齐国时,收留百里奚。后来,经过百里奚引荐,进入秦国,辅佐秦穆公,授上大夫,迁右庶长。反对秦穆公偷袭郑国,没有得到采纳,导致崤之战,秦军受到 晋军 伏击,全军覆没,主帅孟明视等被俘。用心辅佐秦穆公成就霸业,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秦康公十一年,去世,时年八十一岁。
? 5、 丕豹(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 晋国 大夫 丕郑 的儿子,在丕郑为 晋惠公 所杀后逃奔 秦国 ,成为秦国大夫。因晋国杀父之恨而一心劝说 秦穆公 攻打晋国。
? 6、 公孙支(生卒年不详), 嬴姓 ,名支(《东周列国志》中作公孙枝),字子桑,岐州 (今陕西凤翔南) 人,为现今 桑姓 之先祖, 春秋 时期 秦国 大夫。向秦穆公举荐了百里奚。公孙支,又称公孙子桑。秦国大夫。秦穆公时期, 晋惠公 背秦,天旱民饥,求秦借粮,有人劝 秦穆公 乘机伐晋,他主张运粮于晋,争取民心,其谋为秦穆公采用。
此句中涉及到四个秦穆公时的人物,都是不是生长在秦地的谋士,来自各诸候国,经历各异,都曾经辅佐缪公,出谋划策,甚至背叛故国国君,让秦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李斯借用历史人物对秦国的贡献来说明客卿对秦国有益,对秦可以忠心耿耿,以此反驳本土官员对客卿的非议。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称霸西戎:
春秋时期,在今陕甘宁一带,生活着许多戎狄的部落和小国,如 陇山 以西有昆戎、绵诸、翟,泾北有义渠、乌氏、 朐衍 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陆浑之戎。他们生产落后,披发衣皮,各有君长,不相统一。他们常常突袭秦的边地,抢掠粮食、牲畜,掳夺子女,给秦人造成很大的苦难。秦穆公向西发展,采取了比较谨慎的策略,先强后弱,次第征服。
春秋五霸形势图
当时,西戎诸部落中较强的是 绵诸 (在今甘肃天水市东)、 义渠 (在今甘肃宁县北)和大荔(今陕西大荔东)。其中,绵诸有王,住地在秦的故土附近,与秦疆土相接。正好,绵诸王听说秦穆公贤能,派了由余出使秦国。秦穆公隆重接待由余,向他展示秦国壮丽的宫室和丰裕的积储,向他了解西戎的地形、兵势。又用内史廖的策略,挽留 由余 在秦居住。同时,给绵诸王送去女乐十六人。动听美妙的秦国音乐舞蹈,使戎王大享眼耳之福。他终日饮酒享乐,不理政事,国内大批牛马死亡,也不加过问。等到绵诸国内政事一塌糊涂,秦穆公这才让由余回国。由余看到这种情况,进行劝谏,受到戎王的拒绝。在秦人的规劝下,由余终于归降秦国。秦穆公以宾客之礼接待由余,和他讨论统一西方戎族的策略。由余长期生活在戎人中,对他们的情况非常熟悉,他的建议秦穆公很重视。秦国根据由余的计划,逐渐灭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国家12个(一说20个),开辟国土千余里。因为秦穆公对戎人的胜利,周王特加祝贺,并赐金鼓,希望他擂鼓继续向戎人进攻,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秦穆公“称霸西戎”。
为了使国家强盛,秦穆公四处搜求人才,重用他国来的客卿,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 丕豹 、公孙支。? 这些谋臣武士,辅佐秦穆公,使秦国兵强马壮。
孝公用商鞅 商 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 卫国 人。 战国时期 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 法家 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商鞅辅佐 秦孝公 ,积极实行变法,使 秦国 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 商鞅变法 ”。政治上,他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 度量衡 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他主张 重农抑商 、奖励耕战;军事上,他统率秦军收复了 河西 之地,被秦孝公赐予 商於 十五邑,号为“ 商君 ”,史称为商鞅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 公子虔 诬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西南)。尸身被运至咸阳 车裂 ,全家被杀 。
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 张仪(?-公元前309年),魏国 安邑 (今山西 万荣 县王显乡 张仪村 )人。战国时期著名的 纵横家 、 外交家 和谋略家。
早年入于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出山之后,首创“ 连横 ”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 秦 。得到秦惠文王赏识,封为相国,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受封为武信君。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死后, 秦武王 继位。张仪失去宠信,出逃魏国,担任相国。
公元前309年,张仪去世。 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 嬴 稷(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又称秦昭王。 嬴姓 赵氏? ,名则,一名稷? 。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 秦惠文王 之子, 秦武王 异母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较长的国君之一,在位五十六年间,发生了著名的 伊阙之战 ,五国伐齐, 鄢郢之战 , 华阳之战 和 长平之战 。
早年在燕国为人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公子稷在赵燕两国的武力护送,以及右相 樗里疾 、 魏冉 、 宣太后 等人的拥立下继承王位? 。秦昭襄王即位初期,由其母 宣太后 当权, 魏冉 为咸阳将军,王叔樗里疾为相? 。公元前304年,年满二十二岁的秦昭襄王在举行冠礼后开始亲自处理决策国事? 。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当时被称为四贵的 穰侯 魏冉、 华阳君 芈戎、 泾阳君 公子芾、 高陵君 公子悝擅权,出现了私家财富重于秦王室的局面,昭王听从魏人 范雎 的建议,收回宣太后的干政权,驱逐四贵,拜范雎为相,采用范雎所提出的 远交近攻 策略,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 。
秦昭襄王在位期间任用 白起 为将军,先后战胜 三晋 、齐国、楚国,攻取魏国的河东郡和南阳郡、楚国的黔中郡和郢都。发动长平之战,大胜赵军。攻陷 东周 王都 洛邑 ,俘虏周赧王,迁 九鼎 于咸阳,结束周朝八百年统治。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昭襄王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葬于 秦东陵
得范雎 范雎([suī]释义: 1.水名。在河南,流入汩水,早已湮塞,仅有上游一支流流入惠济河。2.睢县,在河南。3.见“恣睢”。4.姓。)(?~前255年),亦作范且,或误作范睢,字叔, 魏国 芮城 (今 山西 省 芮城 县)人, 战国 时期著名政治家、纵横家、军事谋略家、战略家、外交家、 秦国 宰相,因封地在应城,所以又称为“应侯”。范雎辅佐 秦昭襄王 上承 秦孝公 、 商鞅 变法图强之志,下开 秦始皇 、 李斯 统一帝业。他是 秦国 历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名相。 李斯 曾高度评价范雎:“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范雎本是魏国中大夫 须贾 门客,因被诬陷通齐卖魏,差点被魏国相国 魏齐 鞭笞致死,后在 郑安平 的帮助下,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 王稽 入秦。
公元前271年,范雎见 秦昭王 之后,提出了 远交近攻 的策略,他主张将韩、魏、赵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秦昭王拜范雎为 客卿 。前266年,他又提醒秦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 秦昭王 遂废太后,并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拜范雎为相。
范雎为人 恩怨分明 ,掌权后先羞辱魏使 须贾 ,之后又迫使 魏齐 自尽。又举荐郑安平出任秦国大将,王稽出任河东郡守。凡是以前帮助过他而处境困苦的人,他都散家财物给予酬谢。
范雎任相后,还创修 褒斜栈道 ,发展秦同巴蜀之间的往来交通,最终“使天下皆畏秦”。
后 长平之战 爆发,范雎设计在外交上孤立赵国,防止各国合纵,两军对垒三年后,范雎( 又以 反间计 使 赵国 启用无实战能力的 赵括 代 廉颇 为将,助力长平,使得 白起 大破赵军。
晚年举荐 蔡泽 接替自己的相位,辞归封地,不久病死。
,废穰(ráng 释义: 1.同“瓤”。2.丰盛) 侯 魏冉(?—约前264年),亦作魏厓、魏焻,因食邑在穰(战国韩邑,今河南省邓州市),号曰穰侯,战国时 秦国 大臣。 宣太后 异父同母的长弟, 秦昭襄王 之舅。从惠王时起,就任职用事。 秦武王 23岁因举鼎而死,没有儿子,各兄弟争位。魏冉实力较大,拥立了秦昭襄王,亦帮秦昭襄王清除了争位的对手。之后魏冉凭着他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国独揽大权,一生四任秦相,党羽众多,深受宣太后宠信。
曾保举 白起 为将,东向攻城略地,击败“三晋”和强楚,战绩卓著,威震诸侯,“苞河山,围大梁,使诸侯敛手而事秦”。
公元前288年10月,秦昭襄王派穰侯魏冉去齐国,约 齐湣王 与秦昭襄王同时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准备联合五国攻赵,并三分赵国。但秦国这一连横策略没有成功,被苏代的合纵破坏。
公元前284年,秦、韩、赵、魏、燕五国,合纵破齐,他假秦国的武力专注于攻齐,夺取 陶邑 (今山东定陶西南),为己加封,扩大自己的势力。由于他权势赫赫,导致人心不附,对秦王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公元前266年,被秦王罢免,迁到关外 封邑 ,由 范雎 代相,最后“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卒于陶邑,葬于此地。
,逐华阳 华阳夫人(约公元前296年—公元前230年 ), 芈姓 ,熊氏,楚国贵族, 秦孝文王 嬴柱的王后。
秦孝文王嬴柱为太子时的封号为 安国君 ,因安国君的兄长 悼太子 在秦昭襄王四十年(公元前267年)去世,安国君得以在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65年)被立为太子。由于安国君嬴柱宠爱华阳夫人,因此立她为正夫人。
华阳夫人虽为 安国君 所宠幸,却没有儿子,后在 吕不韦 的推动下,收嬴子楚为嗣子。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后,安国君继位,史称“秦孝文王”,封华阳夫人为王后,嬴子楚为太子。 秦孝文王 在位三日去世,之后嬴子楚异人继位,史称“秦庄襄王”。秦庄襄王之母 夏姬 被尊为夏太后,华阳夫人被尊为华阳太后。
秦始皇 嬴政十七年? (公元前230年),华阳太后去世,后与秦孝文王合葬寿陵。
,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这是下定义之笔,认为没有客卿的功劳就没有现在秦国的强大,上述都是以历史史实来证明纳天下之士而不问出处的好处。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昆山之玉指昆仑山的美玉,相传这种玉燔以炉炭,三日三夜,色泽不变,是玉中之最美者。比喻杰出的人才。 , 有随和之宝 随候之珠,和氏壁:《 和氏璧 传》是一篇传记,讲述的是 春秋时期 ,楚国有一位叫 卞和 的 琢玉 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 玉璞 ,呈给 楚厉王 、 武王 、 文王 去,均不被认可,而最终,文王命人剖开这块 璞玉 ,见真是稀世之玉,便命名为 和氏璧 的故事。 , 垂明月之珠 又叫夜明珠,是一种稀有的宝物,古称“ 随珠 ”、“ 悬珠 ”、“ 垂棘 ”、“明月珠”等。通常情况下所说的夜明珠是指荧光石、 夜光石 。它是大地里的一些发光物质由最初的岩浆喷发,到后来的地质运动,集聚于矿石中而成,含有这些发光稀有元素的石头,经过加工,就是人们所说的夜明珠,常有黄绿、 浅蓝 、橙红等颜色,把荧光石放到白色荧光灯下照一照,它就会发出美丽的荧光,这种发光性明显的表现为昼弱夜强。此外,部分工艺品也利用 萤石 的特征制作一些冠以“夜明珠”名称的饰品。 ,服太阿之剑 泰阿tài ē(又名太阿)是中国古代 十大名剑 之一,是东周时期 越国 欧冶子 和 吴国 干将 两大剑师联手所铸。
《战国策》记载“ 韩卒之剑戟…… 龙渊 、太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坚。
,乘纤离之马 《荀子·性恶》:“驊骝、騹骥、纎离、绿耳,此皆古之良马也。”《史记· 李斯列传 》:“服 太阿 之剑,乘纤离之马。”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纎离、蒲梢,皆骏马名。” 明 何景明 《画马行》:“紫燕纎离各惆怅,其馀驽劣何足夸。” ,建翠凤之旗 翠风是古代的一种鸟,立起翠凤羽毛装饰的锦旗 ,树灵鼍之鼓 灵鼍(tuó 释义: 扬子鳄。) 之鼓,击奏膜鸣乐器。先秦时期,鼍被视为灵物,鼍即古代鳄鱼,因鼓用鳄鱼皮蒙制,故称。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 说明国与国之间的物品交流,才能得到奇珍异宝,才能让天下的宝物为帝王所用。 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 读音jué tí,亦作"駃题",古时良马名,现为公马与母驴所生的杂种力畜,外貌偏似驴,耐粗饲,适应性强,挽力大而持久,但均不及骡,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北农业区,也称驴骡。 )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 丹指丹砂,青指青雘(音“霍”),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 不为采。 如果在有秦国土生土长的物品才可用的话,外来物品就不能在宫殿内所使用,那些实用而有价值的东西就使用不上,李斯这里以国与国之间的物品交流的重要性来衬托人才交流的重要性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 司马贞 索隐:“或云 宛 珠, 随 珠也, 随 在 汉水 之南, 宛 亦近 汉,故云 宛。” 一说,回旋缠绕作为装饰的宝珠。 司马贞 索隐:“宛谓以珠宛转而装其簪。” ,傅玑之珥 耳上的坠玉 ,阿缟 读音为ā gǎo,指古代织物、一种细软的薄缯。 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 这些是秦的本土音乐 ,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指出秦王喜欢上了外国音乐,而放弃了本国音乐,那是因为外国音乐同样很好听,让人快乐。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指 出轻人重物的危害,这不是统治天下,臣服诸候的正确方法。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 泛指我国上古的帝王。三王: 夏禹、商汤、周文王。五帝: 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 “黔首”叫法的来历以及历史背景 黔首在战国以及秦朝时期是对百姓的称呼,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服饰皆为黑色。而平民出门会用黑色头巾裹头当成行头,所以就被称为“黔首” 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借 寇兵 , 赍盗粮 ”, 读音是“jiè kòu bīng,jī dào liáng”,汉语词汇,意思是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比喻帮助自己的敌人增强力量。 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这句是总结性陈词,那不产在秦国的宝物很多,士人不是出生在秦国,然而愿意效忠秦国的众多。现在驱逐卿来资助敌国,损失民众来让仇国得好处,让自己内部空虚却在外面树怨于各个诸侯国,要想国家无危难,那是不可能的。
鸥鹭忘机
“鸥鹭忘机” 既是《列子?黄帝》中的寓言,也是一首有名的古琴曲。
寓言讲的是:有个渔人喜欢水鸟,每次出海时,都与水鸟一道戏游,常常有上百只的水鸟飞来和他玩耍。
有一天,他的父亲对他说:“我听说那些水鸟都愿意与你游玩,你捉几只带回家给我玩玩。
第二天,渔人出海了,可是水鸟只是在他的头顶盘旋、飞舞,并不落下来。
人无巧诈之心时,连异类都可以亲近。
后世以“鸥鹭忘机”比喻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
清代的《鸥鹭忘机》古琴曲表现了海日朝晖,沧江夕照,群鸟众和,翱翔自得的意境。
鸥鹭忘机的意思是:《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指人无巧诈之心,异类可以亲近。后以“鸥鹭忘机”比喻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
蔡邕救琴
蔡邕东汉灵帝在位的时候,有个大臣名叫蔡邕。蔡邕为人正直,性格耿直诚实,眼里容不下沙子,对于一些不好的现象,他总是敢于对灵帝直言相谏。这样,他顶撞灵帝的次数多了,灵帝渐渐讨厌起他来。再加上灵帝身边的宦官也对他的正直又恨又怕,常常在灵帝面前进谗言说他目无皇上,骄傲自大,早晚会有谋反的可能,蔡邕的处境越来越危险。他自知已成了灵帝的眼中钉、肉中刺,随时有被加害的危险,于是就打点行李,从水路逃出了京城,远远来到吴地,隐居了起来。
蔡邕爱好音乐,他本人也通晓音律,精通古典,在弹奏中如有一点小小的差错,也逃不过他的耳朵。蔡邕尤擅弹琴,对琴很有研究,关于琴的选材、制作、调音,他都有一套精辟独到的见解。从京城逃出来的时候,他舍弃了很多财物,就是一直舍不得丢下家中那把心爱的琴,将它带在身边,时时细加呵护。
在隐居吴地的那些日子里,蔡邕常常抚琴,借用琴声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反遭迫害的悲愤和感叹前途渺茫的怅惘。
有一天,蔡邕坐在房里抚琴长叹,女房东在隔壁的灶间烧火做饭,她将木柴塞进灶膛里,火星乱蹦,木柴被烧得“噼里啪啦”地响。
忽然,蔡邕听到隔壁传来一阵清脆的爆裂声,不由得心中一惊,抬头竖起耳朵细细听了几秒钟,大叫一声“不好”,跳起来就往灶间跑。来到炉火边,蔡邕也顾不得火势之大,伸手就将那块刚塞进灶膛当柴烧的桐木拽了出来,大声喊道:“快别烧了,别烧了,这可是一块做琴的难得一见的好材料啊!”蔡邕的手被烧伤了,他也不觉得疼,惊喜地在桐木上又吹又摸。好在抢救及时,桐木还很完整,蔡邕就将它买了下来。然后精雕细刻,一丝不苟,费尽心血,终于将这块桐木做成了一张琴。这张琴弹奏起来,音色美妙绝伦,盖世无双。
这把琴流传下来,成了世间罕有的珍宝,因为它的琴尾被烧焦了,人们叫它“焦尾琴”。
蔡邕救琴的意思是:“蔡邕救琴”形容伯乐难求。
东坡画扇
苏东坡很有同情心。他在杭州作官时,有一次一位绫绢商人告一个制扇匠人欠他两万绫绢钱不还。匠人说:“前不久他父亲死了,花了一笔钱。今年杭州连日阴雨,天气寒冷,没有人买扇子,我一时拿不出钱来还帐。”苏轼想了半天,让那匠人回家把扇子抱来,挑出二十把折扇,拿起公堂上的毛笔,在扇面上题字、作画,然后命匠人快拿到外面去卖。匠人刚出衙门,扇子就被抢购一空,每把一千钱,正好够还帐的。
四十五岁时苏东坡在监狱被关了一百天,幸好皇帝特赦才被放出。后来他在一片杂记中说:“我从小就不喜欢杀生,可是也没有完全断绝过。近年来开始不杀猪羊了,可是生性喜欢吃蟹蛤,免不了有时要杀。去年得罪被关进监狱,开始以为不能脱身了,不想后来获得幸免,于是从此不再杀一物。有时买来蟹蛤,都放进江中。虽然知道蛤在江里活不了,可也许有个万一吧。即使活不了,也比在锅里受煎熬要好得多。我并没有什么别的想法,只是因为自己也经历过了患难,和在厨房中的鸡鸭没有区别,不想再因为口腹之故,使生命受到这无穷无尽的恐惧。只是恨自己不能忘记美味,有时买死的蟹蛤来吃。”
“东坡画扇”比喻关心百姓疾苦。
(出自何远《春渚纪闻》和苏轼《书南史卢度传》)
东坡画扇的意思是:“东坡画扇”比喻关心百姓疾苦。
木梗之患
孟尝君准备西入秦国,劝阻的人极多,但他一概不听。苏秦也想劝他,孟尝君却说:“人世的事情,我都知道了;我所没有听说过的,只有鬼怪之事了。”苏秦说:“我这次来,确实也不敢谈人间的事情,而是专门和殿下讨论鬼神的事。”
孟尝君就接见苏秦。苏秦说:“我这次来齐国,路上经过淄水,听见一个泥土捏成的土偶和一个桃木刻成的木梗交谈。木梗对土偶说:‘你原是淄水西岸的泥土,被捏成了人,到了八月,天下大雨,淄水涨上来,你就残缺不全了。’土偶说:‘你的话不对啊。我是西岸的泥土,即使为大水毁了也仍然是西岸的泥土。可你是东方桃木刻成的,天下大雨,淄水横流,你随波而去,还不知道要被冲到哪里呢?’那秦国是个虎狼之国,关山四塞,殿下到了秦国,我不知道殿下能否安然出来。”孟尝君就打消了去秦国的念头。
“木梗之患”比喻客死他乡,不得复归故里。
(出自《战国策》)
木梗之患的意思是:喻客死他乡,不得复归故里。
徙薪曲突
“突”是烟囱,“徙”是迁移,“薪”是柴草。这个成语出自《汉书?霍光传》
西汉时,大将军霍光跟随汉武帝近30年,是武帝时期的重要谋臣。汉武帝死后,他受命为汉昭帝的辅政大臣,执掌汉室近20年,权倾朝野。茂陵的徐福看到霍氏专权,又行逆道,料其必亡,但又不希望见到霍氏败亡,于是三次上书汉宣帝,望汉宣帝采取措施。但汉宣帝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后来,霍光死后,他的家人谋反,有人告发,宣帝将霍家满门抄斩,并株连九族。宣帝对告发的人大加奖赏,却把上书的徐福给遗忘了。
有人为徐福打抱不平,就上书宣帝,说:战国时,齐国人淳于髡有一次去朋友家作客,见到主人家的烟囱太直了,旁边还堆满了柴草,于是就劝说主人:“你应该把烟囱改成弯的,把柴草搬远点,否则会有火患。”主人听了,并不回应。不久,这家果然失火,幸亏邻居们来帮忙,才将火灭掉。主人为了感谢邻人的相助,就办了酒席答谢他们。酒席上,因奋力救火而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上座,其他的论功行赏,独独忘了当初给他警示的淳于髡。有人看不过眼,就对主人说:“如果当初你听客人一言,不至于今日落得费酒、肉,办宴席,差点亡于火灾。今天你论功请宾客,建议你曲突徒薪的人被忘在一边,而焦头烂额者却为上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主人这才醒悟过来,赶忙请来淳于髡。如今茂陵的徐福数次上书请陛下防止霍氏有变,却没有奖赏。望陛下能明察,重视徙薪曲突之策。
宣帝于是赐徐福帛十匹,并许以官职。
徙薪曲突意为搬开灶旁柴禾,将直的烟囱改成弯的。本谓预防火灾。后来比喻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徙薪曲突的意思是:搬开灶旁柴禾,将直的烟囱改成弯的。本谓预防火灾。后亦比喻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汉书·霍光传》:“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一叶障目
出处 《欧冠子·天则》
从前,楚国有个书呆子,家里很穷。
一天;他正在看书,忽然看到书上写着:“如果得到螳螂捕捉知了时用来遮身的那片叶子,就可以把自己的身体隐蔽起来,谁也看不见。”于是他想:“如果我能得到那片叶子,那该多好呀!”
从这天起,他整天在树林里转来转去,寻找螳螂捉知了时藏身的叶子。终于有一天,他看到一只螳螂隐身在一片树叶下捕捉知了,他兴奋极了,猛一下扑上去摘下那片叶子,可是,他太激动了,一不小心那叶子掉在地上,与满地的落叶混在一起。他呆了一会,拿来一
只簸箕,把地上的落叶全都收拾起来,带回家去。回到家里他想:“怎样从这么多叶子中拣出可以隐身的叶子呢?
他决心一片一片试验。于是,他举起一片树叶,问他的妻子说:“你能看得见我吗?”“看得见。”他妻子回答。“你能看得见吗?”他又举起一片树叶说。“看得见。”妻子耐心地回答。
他一次次地问,妻子一次次得回答。到后来,他妻子厌烦了,随口答道:“看不见啦!”
书呆子一听乐坏了。他拿了树叶,来到街上,用树叶挡住自己,当着店主的面,伸手取了店里东西就走。
店主惊奇极了,把他抓住,送到官府去。县官觉得很奇怪,居然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偷东西,便问他究竟是怎么回事,书呆子说了原委,县官不由哈哈大笑,把他放回了家。
一叶障目的意思是:出处毛泽东《论持久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 解释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示例故事有个书呆子从古书上读到“蝉翳叶”的故事,信以为真,就四处寻找,把蝉躲藏处的树叶全部摘下,拿回家遮脸作试验,问妻子能不能看见他。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