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上一句是什么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意思是: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该句出自唐初虞世南的《蝉》,原文如下: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扩展资料: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实际上,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
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上下文言文
1. 金石为开文言文翻译
西汉时期,有一个著名将领叫李广,他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
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丛中蹲伏着一只猛虎。李广急忙弯弓搭箭,全神贯注,用尽气力,一箭射去。
李广箭法很好,他以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于是走近前去,仔细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不仅箭头深深射入石头当中,而且箭尾也几乎全部射入石头中去了。
李广很惊讶,他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于是想再试一试,就往后退了几步,张弓搭箭,用力向石头射去。可是,一连几箭都没有射进去,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而大石头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损伤。
人们对这件事情感到很惊奇,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请教学者扬雄。扬雄回答说:“如果诚心实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这一成语也便由此流传下来。《搜神记》 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下号神农也。
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冰玉散,以教神农,能入火不烧。至昆仑山,常入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
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时,复为雨师,游人间。
今之雨师本是焉。 赤将子轝者,黄帝时人也。
不食五谷,而啖百草华。至尧时,为木工。
能随风雨上下。时于市门中卖缴,故亦谓之缴父。
宁封子,黄帝时人也。世传为黄帝陶正,有异人过之,为其掌火。
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
视其灰烬,犹有其骨。时人共葬之宁北山中。
故谓之宁封子。 偓佺者,槐山采药父也。
好食松实。形体生毛,长七寸。
两目更方。能飞行逐走马。
以松子遗尧,尧不暇服。松者,简松也。
时受服者,皆三百岁。 彭祖者,殷时大夫也。
姓钱,名铿。帝颛顼之孙,陆终氏之中子。
历夏而至商末,号七百岁。常食桂芝。
历阳有彭祖仙室。前世云:祷请风雨,莫不辄应。
常有两虎在祠左右。今日祠之讫地,则有两虎迹。
师门者,啸父弟子也。能使火。
食桃葩。为孔甲龙师。
孔甲不能修其心意,杀而埋之外野。一旦,风雨迎之。
山木皆燔。孔甲祠而祷之,未还而死。
前周葛由,蜀羌人也。周成王时,好刻木作羊卖之。
一旦,乘木羊入蜀中,蜀中王侯贵人追之,上绥山绥山多桃,在峨眉山西南,高无极也。随之者不复还,皆得仙道。
故里谚曰:"得绥山一桃,虽不能仙,亦足以豪。"山下立祠数十处。
崔文子者,泰山人也。学仙于王子乔。
子乔化为白霓,而持药与文子。文子惊怪,引戈击霓,中之,因堕其药。
俯而视之,王子乔之尸也。置之室中,覆以敝筐。
须臾,化为大鸟。开而视之,翻然飞去。
冠先,宋人也。钓鱼为业。
居睢水旁,百余年,得鱼,或放,或卖,或自食之。常冠带,好种荔,食其葩实焉。
宋景公问其道,不告,即杀之。后数十年,踞宋城门上,鼓琴,数十日乃去。
宋人家家奉祠之。 琴高,赵人也。
能鼓琴。为宋康王舍人。
行涓彭之术,浮游冀州、涿郡间二百余年。后辞入涿水中,取龙子,与诸弟子期之。
曰:"明日皆洁斋候。"于水旁设祠屋。
果乘赤鲤鱼出,来坐祠中。且有万人观之。
留一月,乃复入水去。 陶安公者,六安铸冶师也。
数行火。火一朝散上,紫色冲天。
公伏冶下求哀。须臾。
朱雀止冶上,曰:"安公!安公!冶与天通。七月七日,迎汝以赤龙。
"至时,安公骑之,从东南去。城邑数万人,豫祖安送之,皆辞诀。
有人入焦山七年,老君与之木钻,使穿一盘石,石厚五尺,曰:"此石穿;当得道。"积四十年,石穿,遂得神仙丹诀。
鲁少千者,山阳人也。汉文帝尝微服怀金过之,欲问其道。
少千拄金杖,执象牙扇,出应门。 淮南王安,好道术。
设厨宰以候宾客。正月上午,有八老公诣门求见。
门吏曰王,王使吏自以意难之,曰:"吾王好长生,先生无驻衰之术,未敢以闻。"公知不见,乃更形为八童子,色如桃花。
王便见之,盛礼设乐,以享八公。援琴而弦,歌曰:"明明上天,照四海兮。
知我好道,公来下兮。公将与余,生羽毛兮。
升腾青云,蹈梁甫兮。观见三光,遇北斗兮。
驱乘风云,使玉女兮。"今所谓淮南操是也。
刘根,字君安。京兆长安人也。
汉成帝时,入嵩山学道。遇异人授以秘诀,遂得仙。
能召鬼。颍川太守史祈以为妖,遣人召根,欲戮之。
至府,语曰:"君能使人见鬼,可使形见。不者,加戮。
"根曰:"甚易。"借府君前笔砚书符,因以叩几;须臾,忽见五六鬼,缚二囚于祈前。
祈熟视,乃父母也。向根叩头曰:"小儿无状,分当万死。
"叱祈曰:"汝子孙不能光荣先祖,何得罪神仙,乃累亲如此。"祈哀惊悲泣,顿首请罪。
根默然忽去,不知所之。 汉明帝时,尚书郎河东王乔,为邺令。
乔有神术,每月朔,尝自县诣台。帝怪其来数,而不见车骑;密令太史候望之。
言其临至时,辄有双凫,从东南飞来。因伏伺,见凫,举罗张之,但得一双舄。
使尚书识视,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 作者:真·数码罐头 2005-7-27 18:11 回复此发言 --------------------------------------------------------------------------------2 《搜神记》 蓟子训,不知所从来。
东汉时,到洛阳见公卿,数十处,皆持斗酒片脯候之。
2.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文言文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西汉时期,有一个著名将领叫李广,他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
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丛中蹲伏着一只猛虎。李广急忙弯弓搭箭,全神贯注,用尽气力,一箭射去。李广箭法很好,他以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于是走近前去,仔细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不仅箭头深深射入石头当中,而且箭尾也几乎全部射入石头中去了。李广很惊讶,他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于是想再试一试,就往后退了几步,张弓搭箭,用力向石头射去。可是,一连几箭都没有射进去,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而大石头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损伤。
人们对这件事情感到很惊奇,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请教学者扬雄。扬雄回答说:“如果诚心实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这一成语也便由此流传下来。
3. 至诚则金石为开 出自哪篇文言文至诚则金石为开出自《西京杂记》:中有子云曰。至诚
则金石为开。余应之曰。
与之类似的是: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词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注音:jīng chéng suǒ zhì,jīn shí wéi kāi
释义: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比喻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
出处:《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汉·王充《论衡·感虚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事例: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九卷:“~,贞心不寐,死后重谐。”
4.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意思是指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比喻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
出处 《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汉·王充《论衡·感虚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汉·王充《论衡·感虚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示例 《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汉·王充《论衡·感虚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相关故事:西汉时期,有一个著名将领叫李广,他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
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丛中蹲伏着一只猛虎。李广急忙弯弓搭箭,全神贯注,用尽气力,一箭射去。李广箭法很好,他以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于是走近前去,仔细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不仅箭头深深射入石头当中,而且箭尾也几乎全部射入石头中去了。李广很惊讶,他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于是想再试一试,就往后退了几步,张弓搭箭,用力向石头射去。可是,一连几箭都没有射进去,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而大石头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损伤。
人们对这件事情感到很惊奇,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请教学者扬雄。扬雄回答说:“如果诚心实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这一成语也便由此流传下来。
5. 谁知道有句古文"久于其道金石为开"的前一句是什么好象是什么"日我从网上给你搜到的。
中国精典的楹联集锦集中营---八字联(转) 八字联 一物不知以为涤耻;遭人而问少有宁时。 一溪烟水月明如昼;十亩桑田谁并汉耕。
十步之间必有芳草;计月既望常见浮槎。 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力求有功方能无过;必先去旧然后立新。(蔡廷锴) 于文人怀管列迁固;察天事在随临咸观。
下民康济顺如流水;群公宪章穆若清风。(梁章钜集汉碑句) 下有漪流上有飞瀑;幽入空山高人画中。
大笔横挥颠张醉素;名山高卧鹤骨松心。 大海有真能容之度;明月以不常满为心。
大量容人小心处事;正身率物屈己为群。(黄炎培) 与古为新载瞻星气;其曰可读如写阳春。
(集诗品句) 与可画竹胸有成竹;庖丁解牛目无全牛。 山水有灵亦惊知己;性情所得未能忘言。
门有古松庭无乱石;秋宜明月春则和风。(集樊敏碑字) 义则居先利则居后;敬其所长恕其所短。
(陶行知) 小有清闲抱弦怀古;随其时地修己观人。(集兰亭序字) 小窗多明使我久坐;入门有喜与君笑言。
天下断无易处境遇;人间哪有空闲光阴。 天半朱霞云中白鹤;山间明月江上清风。
天地有情长若春日;山林无事自是清流。 云岚四时迷离朝暮;风雨一室上下古今。
不次之迁人同品峻;及时为惠情与春长。(集兰亭序字) 甘露卿云于斯为瑞;珠辉玉照盖代之华。
(集醴泉铭字) 世德相承荣于万古;高文争诵清若六朝。 日有所思经史如诏;久于其道金石为开。
(集绎山碑字) 气淑年和群生咸遂;冰凝镜澈百姓为心。 (集醴泉铭字) 长桥卧波新亭挂月;荷香醉客柳色迷人。
今古毕陈趣生一室;人天兴感文可万言。(集兰亭序字) 风至山中无不和畅;月生海上自极高明。
(集泰山铭字) 凤质龙文光华相映;景风淑气仁寿同登。 为乐及时令德无极;去古不远直道在斯。
集绎山碑字 心平气和千佳弗见;秋毫之末视而可察。 以浅持博以一持万;自知者明自胜者强。
玉宇无尘风清月朗;春天有色水秀山明。 刊石惟余西汉文字;行歌好约高阳酒徒。
功冠凌烟纪纲文武;才高画日损益古今。(集争坐位帖字) 芝洞秋房檀林春乳;桂深冬燠松疏夏寒。
(集庾信句) 平理若衡照辞若镜;动墨横锦摇笔散珠。(集文心雕龙句) 东壁图书西园翰墨;南华秋水此苑春山。
壮思风飞逸情云上;朗姿玉畅惠风兰披。 鸟啭歌来花浓雪聚;云随竹动月共水流。
立功德言有三不朽;尚齿爵位无一非尊。(集争坐位帖字) 立德立功居之以敬;友直友谅尊其所闻。
(集争坐位帖字) 兰石之姿清少之行;?璋其质芳丽其华。(梁章钜集汉碑句) 兰有群情竹无一曲;山同月朗水与情长。
(集兰亭序字) 半亩池鱼几间新屋;一犁春雨九穗嘉禾。 宁朴无华以康我道;既安乃乐共写其天。
(集石鼓文字) 礼以闲心乐可昭德;智能用事仁是爱人。 发上等愿享下等福;众高处立向宽处行。
动心忍性反求诸己;深思没察薄责于人。 老屋三间可避风雨;空山一士独注离骚。
(陈鸿寿集三公山碑字) 在福则冲乐善不倦;与道大适即事多欣。 毕生所长岂在集古;闲情自托亦不犹人。
(集兰亭序字) 扪虱之谈岂伊景略;闻鸡而舞不减祖生。 传家有道惟存忠厚;处事无奇但求率真。
似兰斯馨比蕙又畅;和神当春清节为秋。(集兰亭序字)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尽力所及尽心所安。
(陶行知) 行不得则反求诸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集四书句) 行而不舍若骥千里;纳无所穷如海百川。
行所当行不为已甚;慎之又慎未敢即安。 行道有福能勤有继;居安思危在约思纯。
(集左传句) 交满四海乐道人善;胸罗万卷不矜其才。 闭户自精开卷有益;会心不远随遇而安。
闭户自精开卷有益;垂露在手清风入怀。 冰生于水而寒于水;云出其山复雨其山。
守独悟同别微见显;辞高居下置易就难。(翁同和) 讴吟垧野金石云陛;栋梁文囿冠冕词林。
论仁议福保我金玉;达性任情乐其安闲。(集易林句) 农夫不息越有稷黍;儒者立志佩若蕙兰。
尽交天下贤豪长者;常作江山烟月主人。 如此风神唯须饮酒;既佳光景当是剧棋。
如筠斯清比蕙又畅;逢岑爱曲值石怜欹。 观书要能自出见解;处世无过善体人情。
(集多宝塔碑字) 红杏在林幽鸟相逐;碧桃满树清露未。(集诗品句) 赤野生姿青田矫翰;百云怡意清泉洗心。
声无细闻虽远犹近;劳而不伐有实若虚。(梁章钜集汉碑句) 苏氏发言慷慨欢笑;颜子在迩高明淑仁。
技进乎道庶几不惑;名副其实何虑无闻。 抗心希古任其所尚;含毫命素动必依真。
(集姚察名画记句) 抗心希古任其所尚;研精耽道安有幽深。 足以山引不作自骋;目喻水流以卧当游。
(集兰亭序字) 吟廊四周林疏水澈;奇石一品咫屈尺拿。 每年一集自为目录;终日万觞以娱情怀。
佐时礼物天与厥福;含和履仁帝赖其勋。(梁章钜集汉碑句)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左宗棠) 坐到二更合眼即睡;心无一事敲门不惊。(何绍基) 含和履中驾福乘喜;年丰岁熟政乐民仁。
(集易林句) 含和履仁天与厥福;发号施宪民说无疆。(梁章钜集汉碑句) 含和履仁永享年寿;应期作弼入参文昌。
(梁章钜集汉碑句) 良玉润珠精神流照;吉金乐石左右交辉。(集醴泉铭字) 张讥堪捉玉柄鹿尾;。
6. 什么什么金石为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意思是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比喻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
出处:《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白话译文:真,就是精干诚实到极致,不精干不诚实,不能打动别人。
扩展资料
相关典故
西汉时期,有一个著名将领叫李广,他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 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丛中蹲伏着一只猛虎。李广急忙弯弓搭箭,全神贯注,用尽气力,一箭射去。
李广箭法很好,他以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次日天亮派人前去查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不仅箭头深深射入石头当中,而且箭尾也几乎全部射入石头中去了。
李广很惊讶,他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于是想再试一试,就往后退了几步,张弓搭箭,用力向石头射去。可是,一连几箭都没有射进去,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而大石头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损伤。
人们对这件事情感到很惊奇,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请教学者扬雄。扬雄回答说:“如果诚心实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一成语也便由此流传下来。
1. 初三上下文言文
初三下册诗文篇目:17 公输18 《孟子》两章19 鱼我所欲也20 《庄子》故事两则21 曹刿论战22 邹忌讽齐王纳谏23 愚公移山24 《诗经》两首公输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现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
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编辑本段1、译文 公输盘替楚国制造云梯这种器械,制成后,准备用它攻打宋国。墨子知道这件事后,从鲁国出发,走了十天十夜,到达了楚国的都城郢都,去见公输盘。
公输盘说:“先生您有什么见教吗?” 墨子说:“北方有个侮辱我的人,希望依靠您的力量杀了他。”公输盘很不高兴。
墨子说:“请允许我奉送给你十金(作为杀人的报酬)。” 公输盘说:“我坚守道义决不杀人。”
墨子站起身来,拜了两拜,说:“请允许我说明我的来意。我在北方听说您制造了云梯,要用它攻打宋国。
请问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有多余的土地,却没有足够的人民,发动战争去杀害缺少的人民,却去争夺多余的土地,不能算这是明智;宋国没有罪而要去攻打它,不能说这是仁爱;知道了这个道理却不向楚王谏诤,不能说这是尽忠;去谏诤了然而没有成功,不能说这是能力;你遵守道义不杀少数人却杀多数人,不能说这是明白事理。 公输盘被说服了。
(理屈辞穷,心里不服。) 墨子说:“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公输盘说:“不行,我已经把造云梯的事对楚王说过了。”
墨子说:“为什么不向王引进我呢?” 公输盘说:“好吧。” 墨子拜见楚王,说:“假如现在有这么一个人,抛掉自己华丽的车子,却想去偷邻居的破车;抛掉自己锦绣衣裳 *** ,却想去偷邻居的粗布衣服;放着自己的好饭好菜不吃,却想去偷吃邻居粗劣的食物。
大王认为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楚王说:“这个人一定是患有偷盗的毛病了。” 墨子说:“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五百里。
这就好像华丽的车子同破车子相比。楚国有云梦泽,犀兕(si四声)麋鹿到处都是,长江汉水里的鱼鳖鼋(yuan二声)鼍(yuo二声)多的天下无比,宋国就像人们所说的没有野鸡兔子鲋鱼的地方。
这就好像好饭好菜和粗劣的食物相比。楚国有高大的松树梓树楩树楠树樟树(名贵木材),宋国却连多余的木材都没有。
这就好像华美的衣服和粗布衣服相比。我认为大王派官吏攻打宋国,这种做法就和这个患偷盗病的人的情况一样。”
楚王说:“你说得对呀!虽然如此,不过公输盘给我制造云梯,我一定要攻下宋国。” 于是,召见公输盘。
先生墨子解下衣带当作城墙,用木片当器械。公输盘一连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先生墨子一次又一次的抵御他。
公输盘的攻城器械用完了,先生墨子的守卫方法还有绰绰有余。 公输盘屈服了,但他说:“我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对付你了,但我不说。”
墨子也说:“我知道你用什么方法来对付我,但我不说。” 楚王问他原因。
墨子说:“公输盘的意思,不过是想要杀死我。杀了我,宋国守不住了,于是就可以攻下。
可是我的弟子禽滑(gu三声)厘等三百人,已经拿着我守城的器械,在宋国城墙上等待楚国的军队进攻。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抗者。”
楚王说:“好吧。我不攻打宋国了。”
《孟子》两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
2. 六年级上下文言文东施效颦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 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絜妻子而去之走。”成玄英疏:“西施,越之美女也,貌极妍丽。
既病心痛,嚬眉苦之。而端正之人,体多宜便,因其嚬蹙,更益其美。
是以闾里见之,弥加爱重。邻里丑人见而学之,不病强嚬,倍增其丑。”
后因以“东施效颦”嘲讽不顾本身条件而一味模仿,以致效果很坏的人。亦为模仿别人的谦语。
颦,同“矉”,蹙眉。 译 文 春秋时代,越国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无论举手投足,还是音容笑貌,样样都惹人喜爱。
西施略用淡妆,衣着朴素,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礼”,没有人不惊叹她的美貌。 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
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见她手捂胸口,双眉皱起,流露出一种娇媚柔弱的女性美。当她从乡间走过的时候,乡里人无不睁大眼睛注视。
乡下有一个丑女子,名叫东施,相貌一般,没有修养。她平时动作粗俗,说话大声大气,却一天到晚做着当美女的梦。
今天穿这样的衣服,明天梳那样的发式,却仍然没有一个人说她漂亮。 这一天,她看到西施捂着胸口、皱着双眉的样子竟博得这么多人的青睐,因此回去以后,她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手捂胸口,紧皱眉头,在村里走来走去。
哪知这丑女的矫揉造作使她样子更难看了。结果,乡间的富人看见丑女的怪模样,马上把门紧紧关上;乡间的穷人看见丑女走过来,马上拉着妻、带着孩子远远地躲开。
人们见了这个怪模怪样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里走来走去的丑女人,简直像见了瘟神一般。 这个丑女人只知道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知道她为什么很美,而去简单模仿她的样子,结果反被人讥笑。
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寻找适合自己的形象,盲目模仿别人的做法是愚蠢的。寓 意 比喻不了解人家真正长处,而去生搬硬套,结果事与愿违。
也泛指机械的模仿者愚蠢可笑。▲例:偶尔的一次,A老板应B老板邀请来到B公司,无意中他发现B公司的门房间没有考勤机,便问:“你们没有考勤机?”B老板说:“公司不仅没有考勤机,就连考勤人员也没有。”
A问:“那如何记录考核员工的迟到呢?”B答:“现在离上班还有5分钟,你可以去各部门看一看,有没有人还没有到岗的。”A问:“这是为什么?”B答:“信任,就是最好的考勤机。
他们都是成年人,知道自己该怎么做。”A老板颇有感触。
回到单位后,叫人立即搬走考勤机,撤销考勤记录。可事与愿违,迟到现象愈演愈烈,就连从来不迟到的人,也出现了迟到现象。
补 充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
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于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
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传说吴被灭后,西施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
施夷光世居诸暨苎萝山(亦名罗山)下苎萝村(今诸暨市城南浣纱村)。苎萝有东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
其父卖柴,母浣纱,西施亦常浣纱于溪,故又称浣纱女。西施天生丽质,禀赋绝伦,相传连皱眉抚胸的病态,亦为邻女所仿,故有“东施效颦”的典故。
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苏省吴县西南)击败越国,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今淅江省绍兴南),受吴军围攻,被迫向吴国求和,勾践入吴为质。释归后,勾践针对“吴王*而好色”的弱点,与范蠡设计策,“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准备送于吴王,越王宠爱的一宫女认为:“真正的美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体态。”
西施只具备了第一个条件,还缺乏其他两个条件。于是,花了三年时间,教以歌舞和步履、礼仪等。
西施发愤苦练,在悠扬的乐曲中,翩跹起舞,婀娜迷人,进而训练礼节,一位浣纱女成为修养有素的宫女,一举指,一投足,均显出体态美,待人接物,十分得体。然后,又给她制作华丽适体的宫装,方进献吴王。
吴王夫差大喜,在姑苏建造春宵宫,筑大池,池中设青龙舟,日与西施为水戏,又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又专门为她筑“响屐廊”,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放置起来, *** 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终于走向亡国丧身的道路。
3. 文言文中,“下”的意思,全部,谢谢文言文的意思
xià
①;下面;位置较低的处所。《劝学》:“上食埃土,~饮黄泉。”
②;低。《采草药》:“此地势高~之不同也。”
③;下等;次序在后的。《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之耳者,受~赏。”
④;地位低下的人;职务低的人;下级。《廉颇蔺相如列传》:“且相如素 *** ,吾羞,不忍为之~。”
⑤;从高处到低处。《游黄山记》:“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又;使……下去。《李愬雪夜入蔡州》:“元济于城上请罪,进城梯而~之。”
⑥;降下;落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纷纷暮雪~辕门。”
⑦;下坠。《垓下之战》:“项王泣数行~。”
⑧;到……去。多指从上游向下游、从北向南、从大城镇去乡村等。《谭嗣同》:“君乃自湖南溯江,~上海。”
⑨;下达;颁布。《;后序》:“维扬帅~逐客之令。”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事下四郡,四郡推公(袁可立)秉笔。”
⑩;攻下;攻占。《陈涉世家》:“蕲~,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⑾;少于;低于。《师说》:“今之众人,其~圣人也亦矣。”
⑿;谦下;降低身份去交往。《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为人,仁而~士。”
⒀;表示动作的次数。《口技》:“忽然抚尺一~,群响毕绝。”
⒁;方面;方。柳宗元《驳复仇议》:“今若取此以断两~相杀,则合于礼矣。”
下车地方官员风到任。
下处临时居住的地方;寓所;客店。
4. 《上下其手》 文言文的翻译上下其手 名称:上下其手
拼音:shàng xià qí shǒu
解释:比喻玩弄手法,串通作弊。
示例:亏得尚有“巧妙不同”一句注脚,还可~一番。 朱自清《“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
词性:贬义
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二十六年,楚侵郑。五月,至于城麇。郑皇颉戍之。出与楚师战,败,穿封戌囚皇颉。公子围与之争之。正于伯州犁。伯州犁曰:“请问于囚。”乃立囚。伯州犁曰:“所争,君子也,其何不知!”上其手,曰:“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下其手,曰:“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子?”囚曰:“ 颉遇王子弱焉。 ”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近义词:营私舞弊、徇私舞弊
反义词:光明磊落、问心无愧
典故:
“上下其手”这句成语便是出于这个故事;是表鲁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夏天,楚国进攻郑国(国都在今新郑市)。楚军的前锋将领有两位,一位是平民出身的猛将穿封戍,另一位是楚康王的弟弟公子圉。穿封戍英勇善战,机智多谋,公子圉出身贵族,胆小怕事,所以每每征战,公子圉总是跟在穿封戍的后面。
战争刚一打响,穿封戍便一马当先,冲上前去,和郑军守将皇颉厮杀开来。几个回合下来,皇颉渐渐力不从心。仓皇之中,皇颉马失前蹄,滚下鞍来。穿封戍跃马飞奔过去,将皇颉活捉。
战争结束后,公子圉心里很不舒服,他觉得,这么好一个机会,平民出身的穿封戍竟然抢了风头,自己却颜面扫地。于是,他横下心来,耍赖说皇颉是自己俘虏的。穿封戍早对公子圉的仗势欺人怀有不满,这次自然不肯相让。二人争得面红耳赤,差点动起武来。
后来,他们请随军的太宰伯洲犁做公证人,判定是谁的功劳。伯洲犁命人把皇颉带来,向他说明原委,然后故意把手抬得很高,毕恭毕敬地指着公子圉说:“这位是公子圉,他是我国国君最宠爱的弟弟!”接着,伯洲犁又把手压得很低,不屑一顾地指着穿封戍说:“这个人叫穿封戍,是我国方城外的一名小县尹。你看清楚了,这二位中的哪一位生擒了你?”
很明显,伯洲犁有意偏袒公子圉。皇颉从伯洲犁的手势中明白了他的意图,于是指认说是公子圉俘获了自己,还拍马屁说:“公子圉身手过人,骁勇善战,在下服输。”于是伯洲犁便把生擒皇颉的功劳判给了公子圉。不久,公子圉加封,伯洲犁提升,穿封戍被贬,皇颉脱险。示枉法作弊,颠倒是非的意思。
辨析:
在现在的社会中,这种情形是常常会发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应得,难逃被惩处的厄运;于是暗地里进行贿赂,或请托亲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结果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仍得消遥法外。像这种参与其事的人,从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说是:“上下其手”了。
5. 七上下文言文的文学常识归纳句式倒装 古今汉语句法成份的位置基本相同。
在正常情况下,汉语句子成份是有一定顺序的。如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谓语在前,宾语在后;修饰限制或在中心词前,补充成份在谓语后。
但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充当句子成分时,与现代汉语的位置顺序不一致。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谓语前面,定语可以放在中心语的后面,甚至有时候谓语还可以放到主语的前面等。
常见的倒装有以下的五种: 1宾语前置:疑问句中 否定句中 出现结构助词 2定语后置:数量性定语后置 修饰性定语后置 “者”字短语作定语后置 3介词并语前置4介词宾语的位置, 5谓语前置(1) 宾语前置 宾语在一定的语境中,要放在动词谓语之前,这是古代汉语中最为突出的一种语序现象。一般地说这种前置是有条件的。
其类有三: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前。 例如, ① 大王来 何操 ? ② 沛公 安在 ? ③ 臣实不才,又谁 敢怨 ?④ 圣王有百,吾 孰法 焉? ⑤ “许子冠乎?”曰:“冠。”
曰:“ 奚 冠?”曰:“冠素”。 ⑥ 吾 谁欺 ,欺天乎? 上解中疑问代词“何”、“安”、“谁”、“孰”、“奚”,都是用作宾语而置于谓语的前边的。
例(3)的“敢”是能愿动词,它必须与动词连在一,所以“谁 ”用在“敢”之前。最有启发性的是例(6),“欺天乎”当然也是疑问句。
但由于“天”这个宾语是名词。不是疑问代词。
所以放在动词“欺”的后面。 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母、无、未、、弗、勿、莫等。
例如: ①然而不王者,未 之有 也。 (未有之) ②臣未 之闻 也 (未闻之) ③我无 尔诈 ,尔无我虞。
(无诈尔…) ④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 或欺 。 (莫欺之) △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的格式,在上古汉语中相当严格的。
据统计,《左传》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占98.4%。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置于动词前面的,并不那么严格,先秦古籍中就有一些后置的情况。
例如: ①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 何求 。 汉代以后,这种宾语更是大量后置,例如: ②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 为之 。
虽然汉代以后的文言文,前置和后置并存。我们可以认为前置是沿袭先秦语法规则,是文人仿古的结果。
(三)宾语后有结构助词“是”、“之”等 为了突出宾语而把宾语提前,并在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用上“是”或“之”,构成“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例如:① 宋何 罪之有 ?②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 也。③ 将 虢是灭 ,何爱于虞?④ 我周之东迁, 晋郑依 焉。
⑤ 王贪而无信, 唯蔡是感 。(感通憾怨恨)⑥ 子曰:“求,无乃 尔是过 与?(责备你)其各例意思分别是:宋有何罪、说的是虞虢、将灭虢、依晋郑、感蔡、过尔。
为了强调行为的单一性、排他性和论断性,便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的格式。以上例就是这种格式。
这种句式仍保留在一些成语中,如“惟命是从”“唯利是图”“唯才是举”等。其他语句如:1惟余马首是瞻。
(只要看我的马头就行了)2惟陈言之务去。 (只要是陈旧的语言就务必去除)以上各句翻译要体现出“只要…就”的意思来,如只要是命令就听从,只要有利就图,只要是人才就举荐。
古汉语中,还有些没有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但并不多见。 (2)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名词中心语前面,用来修饰中心语。
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或者因为定语过长没,而为了使语言更流畅,于是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后边。今译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语前面,其格式有三类 〈1〉数量性定语后置 ① 命子封帅 车-- 三百乘 以伐京。
② 不豫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③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2〉修饰性的定语后置 ①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②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分别译为:“长长的剑”(陆离,形容剑之长),“高高的切云冠”(崔嵬,形容冠之高)。
高高的庙堂,远远的江湖。 〈3〉“者”字短语作定语后置 ① 太子宾客 -- 知其事音,皆白衣冠道之。
② 其石 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③ 村中少年 -- 好事者驯养一虫。
译为“知其事的太子宾客:“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的石头:“好事的少年”。
都因为有“者”字标志而将定语后置 。(2) 介词宾语前置 介词结构的宾语通常是在介词后面,但在古代汉语中,也可放在介词之前,主要以下两种: 〈1〉疑问句中,介词的宾语前置 ①许子 奚为 不自织? (为什么?) ②何以 战? (凭什么?) ③客 胡为 若此 (为什么?) ④曷为 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 (为何?) ⑤ 学 恶乎始 ? 恶乎终 ? (从哪里?) 〈2〉一般句式中的介词宾语的前置。
为了强调介词的宾语,虽无形式标志,但也可以将宾语提到介词之前。例如: ① 楚国 方城以 为城, 汉水以 为池。
② 楚战士无不 一以当十。 ③ 沛公 北向坐,张良 西向待。
在现代汉语中,还有“ 夜以 继日”这类成语是古汉语的遗够 (3) 介宾语短语的位置 介宾短语可以作状语,也可以作补语,这是古今汉语相同的。但是,古汉语中表示方式、时间、处所、原因、比较。
6. 上下其手文言文注释译文: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国出兵侵略郑国.结果,郑国遭遇到战败的厄运,连郑王颉也被楚将穿封戌俘虏了.战事结束后,楚军中有楚王弟公子围,想要争抢俘获郑颉的功劳,说郑王颉是由他俘获的,于是穿封戌和公子围二人便发生争执,彼此都不肯让步,一时没有办法解决得来.后来,他们便请伯犁作公正人,判定这是谁的功劳.伯州犁的解纷办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张要知道这是谁的功劳,最好是问问被俘的郑王.于是命人带了郑王颉来,伯州犁便向他说明原委,接着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公子围,用下手指代表楚将穿封戌,然后问他是被谁俘获的.郑王颉因被穿封戌俘虏,很是恨他,便指着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围所俘虏.于是,伯州犁便判定这是公子围的功劳.
7. 下 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1.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举例:下,底也。——《说文》
在南山之下。——《诗·召南·殷其靁》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豳风·七月》
阴山下。——《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
放之山下。——唐·柳宗元《三戒》
愬至城下。——《资治通鉴·唐纪》
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
2、地名。
举例: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为帝之下都。——《山海经·西山经》
又如:下鬼(地下之鬼;指死者);下世(阴间);下土(大地;天下;指人间);下都(神话传说中称天帝在地上所住的都邑)。
3、臣下;百姓;群众。
举例:
于是乎下陵上替,能无乱乎?——《左传·昭公十八年》
4、特指湖泽。
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书·舜典》
5、地表之下。
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礼记》
6、里面。
众军心下大乱,不敢交战,各自奔走。——《三国演义》
7、指时间、处所、范围。
及郡下。——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8、位在下的人。
不耻下问。——《论语》
不忍为之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下齐同。——《资治通鉴》
9、下来的意思。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
下车引之。——《世说新语·方正》
10、落下;降下。
下,落也。——《尔雅》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11、弯屈。
魏延平日恃功务高,人皆之下。——《三国演义》
12、卸下。
宾主下尘榻。——沈约《和谢宣城》
下担捋髭须。——《乐府诗集·陌上桑》
13、发表、宣告。
令初下。——《战国策·齐策》
诏既下。——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14、去;到。
便下襄阳。——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顺江东下。——《资治通鉴》
15、常指从北到南、从上游到下游、从城市到乡下、从上层到基层。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16、夺得、攻取、占领或攻占。
皆下之。——《史记·陈涉世家》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宋· 苏轼《前赤壁赋》
17、歇宿;收留。
徐孺下陈蕃之榻。——王勃《滕王阁序》
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店房。——《西厢记》
18、投降。
吾恐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国之可下?——《韩非子》
19、居人之下;谦让。
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三国志》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唐·韩愈《师说》
20、安扎。
各依本方下营。——诸葛亮《兵要》
21、拍。
抚尺一下。——《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薄暮下管键。——清·方苞《狱中杂记》
22、身分、地位低。
吾羞,不忍为之下。——《史记》
23、次序或时间在后。
上下同欲。——《孙子·谋攻》
下道齐桓。——《史记·屈原贾生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