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眼见为实,但真的眼见到的就是真实的吗?
俗话说眼见为实,但真的眼见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
眼见为实这句话本身有内涵,也不是真的说眼睛看到的就是真实的。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是一句歇后语,出自汉?刘向《说苑?政理》。这句话本意也不是说只有耳朵听到的才都是假的,眼睛看到的才是都是真的,它本身是有内涵的。它的内涵是指,不要轻易相信传闻,只有自己去验证,看到了的事情才是事实。更强调了?亲自查看?的作用,而不是说?亲眼看到?的作用。这句话讲得非常感性,世界上很多事情真真假假很难分清,不能仅仅凭借自己感官就能知道,就认为自己了解了。如果眼睛刚好看到的是一个别人做出来的假象,你就认为是真实的,那就很容易把真相弄混淆了。像现在很多电视剧、影视剧有相关的演绎,如果你认为这些事情都是真实发生的,都是存在的,那你对事物的认识就没有那么真实,很多也只是让你品品这事的味道。
眼睛本身就有盲点,何况有时经过大脑加工,更是脱离实际。眼睛的本身,就有盲点。眼睛在光的投射以后,把光线转化成信号,然后让神经传递到脑子内部,让我们反应到我们已经看到这个东西。而那些在我们视网膜上无感官细胞的部分,就是人类的盲点,人们眼睛所见的东西就是在特定情况下会忽略掉。
何况人们的感性认识在实践中使用最多,因此也最容易跟理性认识有所区别。对于讨厌的东西,你从内心里面可能看都不想看,或者看到这个东西就发自内心的讨厌。眼睛看到的事物加上大脑富有色彩的加工以后,同一件事情都能拥有不同的意味。
下一句是: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
出处:西汉 班固《汉书·赵充国传》
原文:“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译文: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金城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
扩展资料
典故:
汉宣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匈奴也想联合羌人共同侵扰汉朝。
面对羌患,宣帝意欲起用赵充国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带兵平叛,但这时赵充国已七十多岁,宣帝就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问谁可以为将,赵充国很自信地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我去最合适了)
宣帝又派人去问:“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
赵充国答:“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金城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他要求宣帝交给他任务,不必担忧。宣帝笑着答应了。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百闻不如一见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