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医家 治疗 虚痨
明清以前,内科疾病诊治基本遵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
规定的大法,参照金元诸家的论述,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议杂病,进行辨证治疗。
当时对温病还没有足够的认识, 虽然一些代表人物(如东晋葛洪)已经明确提到温
病、伤寒是不同的病症。金元时期,已经出现了擅治温热病的寒凉派。但一般医家
仍然不敢突破《伤寒论》的框框,在临证中以仲景为标榜,以伤寒症迷为指归,没
有很大的影响。
明代中期以后发生的绵延200多年的瘟疫大流行,促进了温病学说的发展和成
熟,江苏医家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首先是吴县吴有性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著《
温疫论》,创造性地提出"戾气学说",认为"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
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并认为戾气有很强的传染性,"无问老少强弱,触之
者即病",通过口鼻入侵,以客居膜原,提出"表、里、半表半里相互传变的九传理
论"。因此,在治疗上绝不可按伤寒治法,而必须疏达膜原,以祛邪逐秽为第一要
义,主张攻下、透解,有"温病下不厌早,汗以厌退"之说,突破了《伤寒论》"六
经传变"的理论,开辟了热性病治疗的新途径,奠定了温病治疗的基础。
清以后,温病学说进一步发展,名家辈出。顺治、康熙年间南京戴天章著《广
瘟疫论》,强调辨气、辨色、辨舌、辨神、辨脉,从症状上作伤寒与温病的区别,
认为"风寒十无一二,温证十有六七",更加强调温热病的广泛性。在治疗中,主用
汗、下、清、和、补五法。乾隆以后,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等名家成为温病学
说的杰出代表。吴县人叶天士在《温热论》中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
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理论,明确
指出温病的病理过程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的辨证论治纲领,并确立了"在
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的治疗大法,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的辨证施治理论体系。并在《临证指南医案》
中提供了大量验案,其选药组方给后人以很大的启示。还强调在温病诊治中察舌、
验齿、辨斑疹的重要意义,对温病诊疗提出了大纲大法,成为后世医家诊治温病的
主要依据。
淮阴吴鞠通著《温病条辨》一书,师承吴有性、叶天士之说,提出三焦辨证的
理论,根据温热病的传变情况,把人体脏腑划分为上、中、下三个焦,心肺属上焦、
脾胃属中焦、肝肾属下焦,指出温病的传变"始于上焦、终下焦","上焦病不治,
则传中焦脾与胃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以三焦辨证统领11种温病。
还确立了清热养阴、顾存津液的治疗原则,揭示了温病传变脏腑互相影响的规律。
总结出桑菊饮、银翘散、清营汤、大小定风珠、三甲复脉汤等名方和在温病危重阶
段应用的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等著名中成药,至今仍为温病治疗的著名方剂,久用
不衰。
乾隆时,常州余霖著《疫疹一得》,创用"清瘟败毒饮"等名方。用石膏重创剂
治疗温疫,至今仍在温病临证中使用。书中对瘟疫斑疹的形、色和预后作了详细描
述,丰富了温病学的诊治内容。
清末及民国时期,涌现一大批所谓"时方派"的著名医家,有丁甘仁、费绳甫、
谢利恒、夏应堂等临床大家,立论以和缓为宗,用药轻灵平淡,对急性病的诊治疗
效卓著。与此相对应,当时另有一派著名医家,以曹颖甫、余无言等为代表,尊崇
张仲景的学说,对《伤寒论》研究很深,临证多沿用经方或略加化裁的验案,也多
有治验,时称"经方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温病学说与西医关于急性传染病的学说进一步结合
起来,中医学者运用温病学的理论参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钩端螺旋体
病、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肠伤寒等的救治,均获显著的成就。
二、杂 病
早在1600多年前,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就记载了不少治疗内科杂病的有效方
剂。宋、元以后,"金元四家"的学术思想逐步流传到江南并有很大发展。明清两代,
江苏中医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名医辈出,出现了一大批对内科杂病有深厚理论基
础、临证有丰富经验的大家,明代有王肯堂、薛已、李中梓、李用粹等。清代有叶
天士、薛生白、尤怡、张璐、费伯雄、林佩琴等。对内科杂病的理论和临证处置都
有重要贡献。
此外,元明之际,江苏医家对虚痨等重症的治疗有了突出的成就。元葛乾孙著
《十药神书》,对肺痨不同病证的传变规律有精辟见解,创制十灰散、花蕊石散、
独参汤、保和汤、太平丸、消化丸、润肺膏、白凤膏、补髓丹等十药名方。具体论
述了随证处方的原则,确定了肺痨证治的大法,为后世所重,至今仍为中医治痨的
重要参考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江苏中医对内科杂病采取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肝
胆系疾病、心血管疾病、消化道疾病、肾病、呼吸系疾病为重点,进行病因、病机
和辨证分型的分析、总结,制定方药,进一步提高了疗效。
1981年起,江苏医家又将邹云翔、邹良材、张泽生等当代中医名家的学术经验
与电子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分别研究成功肾病、肝病和脾胃病的治疗和教学用计算
机应用软件,具有辨证施治、教学分析和转方、转诊的处理功能,系统地反映了他
们的诊治、教学经验。经过实际应用,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温邪上受 1 拼音
wēn xié shàng shòu
2 注解温邪上受 病因病理学术语,指外感温热病感受病邪的途径是由口鼻而入。肺居上焦而开窍于鼻,温邪的发病规律多从肺开始,出现发热、头痛、恶风寒、汗出、口渴、或咳嗽,脉浮数等症状。《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古籍中的温邪上受 《温病正宗》:[上编·学说辩正第三章·温病瘟疫之辨析]第二节·温病专书之概论且易其名为《感症宝筏》。然其立论但知叶天士所谓温邪上受,治主三焦,则仍新感温热之证治也。吴鞠通之《温...
《温病正宗》:[上编·学说辩正]第四章·温病学说之折衷》,并详伏气,不独新感。吴鞠通徒取《温热论》之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十二字,撇开伏气,以新感立...
《温热经纬》:[卷三]叶香巖外感温热篇
实补仲景之残缺,厥功大矣。爰释其义,以便览焉!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
《眉寿堂方案选存》:[卷上]冬温地竹叶心生甘草元参心麦门冬气喘痰鸣,鼻窍焦黑。温邪上受,肾真下竭,阴不接阳,神识日迷,皆是衰脱之象。...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八章·伤寒兼证]第九节·春温伤寒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