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六年级语文上册《林海》教案

梵高8个月前 (03-30)阅读数 4#古诗
文章标签大兴安岭杜甫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语文上册《林海》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六年级语文上册《林海》教案1

  [设计理念]

 从教材中提炼美的因素,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活动。并以此点燃情感,呼唤悟性,促进学生主动探求。

  [设计特色]

 以美感人,以情动人。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概括学习写景文章的一般方法:写了什么景物,抓住什么特点,怎样细致描写,抒发了什么感情。从学生以往的学习实践中总结学法,又以此指导读书实践。

 二、学习写“岭”的一层。

 运用以上方法,在小组普遍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重点交流以下两句。

 1.“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峻。”在去掉句中的“点”字后的比较朗读中,体悟这里的“岭”是温柔的;在与秦岭的对比中,突出“岭”的温柔。

 2.“多少条岭啊……也看不厌。”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爱得多深!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课文。

 三、放手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描写“林”与“花”的两层。

 交流过程中,允许学生各抒己见,感受意境美、语言美。

 1.为什么同是绿,却绿得不一样?让学生合理想象,体会把“绿”写具体了。

 2.学生体悟:蝴蝶的到来,使这儿静中有动,格外美,加上蝴蝶的斑斓色彩,真可谓“锦上添花”。

 3.通过有目的、多形式的读,在体悟描写手法的同时记诵精彩的句、段。如,写“花”的一层不仅句子美,而且内容很有层次,值得积累。

 教师没有多余的提问与讲解,让学生在“读与说”“理解与积累”上下功夫。学生对课文内容可以有不同的感悟,但都必须练习用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凡是理解了的则易于记忆,课堂上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背诵或记诵,积累好词佳句与精彩片断。

 四、学习“联想”部分。

 1.自读,交流: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如:(1)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可爱,就在于它美得并不空洞”?(2)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大兴安岭的名字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放手让学生自学,并不是放任自流。小学生受年龄、经验等的限止,对有些问题的认识可能比较模糊肤浅,这就需要教师的“导”发挥作用。

六年级语文上册《林海》教案

 2.抓三处“亲切舒服”,使学生联系上下文体悟到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作者感情的升华。

 五、自荐朗读或记诵最喜欢的自断。

 六、作业。

 以《╳╳一角》为题写一段话。要求有序地观察一处景物,抓住特点写生动写具体,并能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六年级语文上册《林海》教案2

  教材简析:

 《林海》这篇课文选自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内蒙风光》一文。作者身临其境,亲眼看到了大兴安岭的一草一木。文中既写了大兴安岭林区的美丽景色,又从不同角度赞美了它对祖国建设所起的作用。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展开联想,记叙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情感浓烈,文笔优美,句句是景,步步有情。作品表意凝练集中,抒情畅达痛快,目视整齐匀称,耳听节奏鲜明,其语言运用之妙,堪与诗歌媲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 朗读课文,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 学 过 程

  设计意图及教具使用

  一、 启动激趣:(课件演示景物)

 这里是祖国的绿色宝库,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天然屏障;这里山水景色奇秀,冰雪风光绚丽;这里是大山的王国,巍巍万里,雄浑粗犷;这里是绿树的海洋,浩瀚无垠,茫茫苍苍;这里有无尽的宝藏,珍禽在天,奇兽在山,香菌在林,锦鳞在渊。这就是闻名遐尔的大兴安岭林区。

  二、质疑探究:

 1 整体感知:谁能告诉大家,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 学习2—7自然段

 (1) 抓住“美”,读一读,品一品,悟一悟,自主学习课文。

 (2) 小组交流自己读懂的内容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共同商讨。

 (3) 交流汇报。(品词析句:如岭的色彩美,林、花的姿色美,木材的充实美,林场与人的和谐统一的美。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相机出示文字。

 (4) 找出自己喜欢的句段读一读。

 3 理解“兴国安邦”在文中的意思。

  三、 总结梳理

 老舍先生看着这温柔的岭,看着这漫山遍野的青松白桦,激情难却,浮想联翩。从千山一碧想到广厦良材,从万古长青想到综合利用,从大兴安岭想到兴国安邦无论想到何处,看到何处,他所有的感受都是亲切舒服。

 (1)文中几次出现这句话?作者在感情上有什么变化?

 (2)为什么作者的感情有如此的变化?

 (3)指名学生看板书总结。

  四、 应用验证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外收集的资料,以导游的身份介绍林海。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则广告词。

  引情入境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充分地读,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不断升华

 课内与课外结合,积累知识,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板书设计

 林 海

 景 美 物 美 人 勤

 岭(多) 林(多) 花(多) 木 场

 高、矮 起伏 深、浅

 长、短 林海绿浪 广厦良材 砍—栽

 横、竖 温柔、明、暗 综合利用

 松 桦 色彩

 衫 裙 绣花鞋 祖国建设 兴国安邦

 线条美 姿色美 充实美 和谐美

  评课:

 1.从教学思路上看,教师让学生自学、自悟、自己体会文章中的美感。可以看出教师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开课教师就用优美的图画和语言让人耳目一新,使人感到林海给人以悦耳悦目的美感享受。

 2.第二部分抓住“美”,让学生读—品—悟,采用小组讨论形式,抓住“美”就抓住了文章表现的方法和内涵。合作中着重点放在对“美”的探究上。这一点教师做得最为突出。

 3.教师在让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通过句子的对比,品味文章的写法,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美感。巧妙之处是教师让学生放开说,对句子的对比学习,收拢恰到好处。

 4.在这节课上,可看到教师让学生去欣赏优美的句子,去评析优美的句子。如,读文后,学生说:“大兴安岭上穿绿衫,下穿白裙,脚穿多彩的绣花鞋。”把学生带入了美的境界,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

 5.整体把握上抓住了“兴国安邦”。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兴国安邦”时,引导总结得好,理解得好。三次“亲切舒服”处理得好。

 6.授课中设计“导游”和“广告词”想法好,但应放在第二部分学生汇报处或专门作为语文实践课来上。课堂上的诵读不够。

六年级语文上册《林海》教案3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教学时数:

 三课时。

  五、教具准备:

 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采用学生自学_____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

 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查字典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齐读课题)

 2、导入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1、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文,并用“”划出这些句子。

 2、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次,齐读第一段。

 ①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②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是真情实感啊!

 ③小结: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的。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①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使作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②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用波浪线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③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岭、林、花)

 A、“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

 作者是怎样写的?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多____林变成海;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分析: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

 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④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B、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到处都是);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⑤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小结: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

 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

 理解句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A、“空洞”什么意思?(没有内容)

 B、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

 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小结: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写了作者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C、自由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三)作业:

 1、课后练习1,3(1)、(2)。

 2、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积词本》。

 第三课时:

 (一)复习第二段,简单说说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二)继续讲读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可以抓住哪些重点句子理解。

 2、作者第三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

 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让学生个别回答这一问题。

 分析: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山养人,人育林,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大兴安岭的景色越来越美,它们对人们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提问:

 ①“兴国安邦”什么意思?

 ②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齐读这一段。

 4、小结:我们从作者的联想中知道了大兴安岭不仅景色美,而且对祖国的建设真的起着使国家兴旺安定的作用,我们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三)总结全文。

 1、带着喜悦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2、给课文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四)试背第三、四、五、六自然段中的其中一段。

 (五)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六)总结谈话。

 这篇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抓住景物的特点,使作者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当你们长大后争取去看看,亲身感受大兴安岭的美丽和可爱。

 (七)作业。

 1、背诵课文三——六自然段。

 2、预习20课。

六年级语文上册《林海》教案4

  课时教学要求

 1、学习写景部分(第2至第5自然段),领略林海的美。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3、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按照作者刚进森林、深入林中和看到林场的顺序理清了课文层次,并且学习了第1段。请大家回忆一下,第1段写了什么内容?

 2、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到第5小节,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作者深入林中看到的景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呢?(板书:岭、花、林)

  二、学习第2小节(“岭”)

 1、指句读第2小节,引导思考:大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

 2、在学生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岭”的特点。(板书:多温柔)

 3、抓住重点词语,初步体会“岭”的特点。

 师:你们是从哪里看出“岭”多?又从哪里知道“岭”温柔的呢?

 (1)学生读写“岭”多的句子。

 理解“疾驰”“看不完”等词语的含义:突出岭多,而且绵延数千里,面积很广,这正照应了课题中的“海”字。

 (2)学生读写“温柔”的句子。

 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等词语,体会岭“柔”的特点。

 4、指导朗读,在读中深入体会“岭”的特点。

 师:我们来读这一段。你们看,怎样才能把“岭”多和温柔的特点读出来呢?

 出示幻灯片: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师:读一读这句话,从“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这些词语中,你们能明白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写出“岭”姿态很多,各不相同。

 师:怎样才能把“岭”的“姿态多”读出来昵?

 (1)师生共同讨论,达成共识:要读出“姿态多”,应该通过朗读把“岭”的各种姿态表现出来:“高点儿的”声音稍高一些,“矮点儿的”声音稍低一些,“长点儿的”拉一点儿长音,“短点儿的”要读得急促一些。 这样借语调低长短的变化来表现“岭”的千姿百态。

 (2)反复试读,范读,指导学生读出“岭”多的特点。

 师:你们再读一读,从“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这些词语中,还能明白什么?

 出示幻灯片: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的,矮的,长的,短的……”

 学生读这两句话,通过对比,进一步理解:“高点儿的,矮点儿的”等词语中的“点儿”说明“岭”与“岭”之间差别都不大,毫无孤峰兀立之感。那里山势平缓,线条柔美,给人一种“柔”的感觉。

 师:我们再来读这句话,怎样才能的把“岭”的温柔也读出来呢?

 指导读好“点儿”,要读出温柔、亲切的感受。

 再读“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一句。

 师:你们试读一下,怎样读才是“温柔”?——怎样读又是“那么温柔”呢?

 5、明白作者表达的方法。

 抓住“云横秦岭”这一词语,理解作者拿秦岭的“险”来作对比,突出大兴安岭的“柔”。

 6、总结学习方法。

 (1)读这一段,找出“岭”的特点。(找特点)

 (2)读这一段,读出“岭”的特点。(读特点)

 (3)了解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明写法)

  三、学习第3、第4小节(“林”)

 运用上述学习这一部分。

 1、自由读第3、第4小节,思考:“林”的什么特点?

 2、师生讨论概括“林”的特点。(板书:广 绿)

 3、抓住重点词句,初步体会“林”的特点 。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落叶松的海洋”等词句写出了“林”广;“多少种绿颜色呀”“只有画家才能描出那么多的绿颜色呢”等语句写了“林”绿。这些词句突出了林的浩瀚与茂盛。

 4、指导朗读,深入体会“林”广和绿的特点。

 师:我们来读这一段,谁能把这一大片森林读成绿色的海洋,把大家带到林海里去看一看呢?

 (1)指导朗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一句。

 “目之所及”怎么理解?——读这句话,把“林”的广读出来!——你现在相象自己就站在大兴安岭,你的面前就是“波浪起伏”、浩瀚无边的林海,这就是“目之所及”吧!读!

 (2)指导朗读第4小节。

 师逐一追问:林海中的浪花指什么?——白桦的树干“泛着”……是什么意思?(翻腾、涌动)——白桦树真的是在涌动吗?(不是)——白桦树是静止的,可作者为什么说它的树干像白色的浪花呢?

 出示幻灯片:

 “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学生联系上文,反复研读,仔细揣摩、体会,来读懂这句话。

 学生的理解有两个层次:

 ①抓住关键词语“在阳光下”“闪动”理解:白桦的树干是白色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闪,远远望去,像粼粼的波花,所以作者说它像浪花。

 师:仅仅是白桦的树干在阳光下闪动就像浪花吗?你们再读一读,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②抓住“大片青松的边沿”,学生对此有了新的理解:青松在岭上,像大海;白桦在山下,树干银光闪闪。在青松的陪衬下,白桦的树干像泛着的浪花。

 师:谁能用生动的语言把这一段写的美景描绘出来呢?

 学生组织语言,描述美景。

 师: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把林海读“活”,好吗?

  四、学习第5小节(“花”)

 此段仍运用上述学法,学生自学并交流体会。

 1、默读,概括“花”的特点。(板书:多 美)

 2、读课文,读出“花”多和美的特点。

 师生讨论交流学习体会:

 (1)抓住“河岸上”“松影下”等词语理解:“河岸上”说明山下有“花”,“松影下”说明山上有“花”。从山下到山上,漫山遍野都是“花”,“花”非常多。

 (2)“不缺乏色彩”“招来小蝴蝶”等词语说明“花”香、“花”美。

 (3)“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这句话,是写什么呢?为什么要写这句话?

 引导联系上文理解:大光安岭的“岭”多,因此两山之间的河也多,河岸上“花”也多。这句间接写“花”多。

 (4)师读“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一句,学生闭目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①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大兴安岭比作一位美丽少女,表达了喜爱之情。

 ②山上青松,山下白桦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范成大《州桥》:“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4.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6.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7.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9.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0. 杨炯《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11.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12.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13.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诗中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诗中夏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诗中秋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4.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8.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1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

诗中冬

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2.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3.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4.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5.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

6.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陈毅:《梅》)

7.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8.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儒却子珍。(陆游:《秋日郊居》)

9.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10.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诗中山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诗中水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