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38章上德不德篇王弼注老子道德经诗解

一语惊醒梦中人5个月前 (03-31)阅读数 4#古诗
文章标签为之的人

38章上德不德篇王弼注老子道德经诗解

题文诗:

德者得也,至德不得,以无为心,以虚为主,

至虚至无,至始至幽,至实至有,不求而得,

不为而成,至德无名,上德至情,至情无为,

才情自生,上德至人,唯道是用,不德其德,

38章上德不德篇王弼注老子道德经诗解

无执无用,真情遍在;下德有情,有德有名,

求而得之,为而成之,立善治物,故德名有,

下德有为,而有以为,本在无为,母在无名,

弃本舍母,功虽大焉,必有不济.名虽美焉,

伪亦必生.仁义礼节,有为下德,仁德之厚,

用仁非能;行义之正,用义非成;礼敬之清,

用礼非济.仁义固情,礼以约情,情不得尽.

载以至情,统之至德.用夫无名,故名以笃,

用夫无形,故形以成.用不以形,御不以名,

仁义可显,礼敬可彰,情之所至, 形名俱有.

正文:

第三十八章? ?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王弼注:

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何以尽德?以无为用。以无为用则莫不载也,故物无焉,则无物不经,有焉,则不足以免其生。是以天地虽广,以无为心。圣王虽大,以虚为主。故曰,以复而视,则天地之心见。至日而思之,则先王之至睹也。故灭其私而无其身,则四海莫不瞻,远近莫不至。殊其己而有其心,则一体不能自全,肌骨不能兼容,是以上德之人,唯道是用。不德其德,无执无用,故能有德而无不为,不求而得,不为而成,故虽有德而无德名也。下德求而得之,为而成之,则立善以治物,故德名有焉。求而得之必有失焉,为而成之必有败焉,善名生则有不善应焉,故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也。无以为者,无所偏为也。凡不能无为而为之者,皆下德也。仁义礼节是也,将明德之上下,辄举下德以对上德,至于无以为,极下德下之量,上仁是也,足及于无以为而犹为之焉。为之而无以为,故有为,为之患矣。本在无为,母在无名,弃本舍母而适其子,功虽大焉,必有不济。名虽美焉,伪亦必生。不能不为而成,不兴而治,则乃为之,故有宏普博施仁爱之者,而爱之无所偏私,故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爱不能兼,则有抑抗正真而义理之者,忿枉佑直,助彼攻此物事而有以心为矣,故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直不能笃则有游饰修文,礼敬之者,尚好修敬,校责往来,则不对之闲,忿怒生焉。故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夫大之极也,其唯道乎,自此已往,岂足尊哉。故虽德盛业大,富而有万物,犹各得其德,虽贵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也,不能舍无以为体则失其为大矣,所谓失道而后德也。以无为用,德其母,故能己不劳焉而物无不理。下此已往,则失用之母,不能无为而贵博施,不能博施而贵正直,不能正直而贵饰敬,所谓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也。夫礼也,所始首于忠信不笃,通简不阳,责备于表,机微争制,夫仁义发于内,为之犹伪,况务外饰而可久乎。故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前人而识也,即下德之伦也。竭其聪明以为前识,役其智力以营庶事,虽德其情,奸巧弥密,虽丰其誉,愈丧笃实。劳而事昏,务而治薉,虽竭圣智而民愈害。舍己任物,则无为而泰。守夫素朴,则不顺典制,听彼所获,弃此所守,识道之华而愚之首,故苟得其为功之母,则万物作焉而不辞也。万事存焉而不劳也,用不以形,御不以名,故仁义可显,礼敬可彰也。夫载之以大道,镇之以为名,则物无所尚,志无所营,各任其贞,事用其诚,则仁德厚焉,行义正焉,礼敬清焉,弃其所载,舍其所生,用其成形,役其聪明,仁则诚焉,义其竞焉,礼其争焉,故仁德之厚,非用仁之所能也,行义之正,非用义之所成也。礼敬之清,非用礼之所济也。载之以道,统之以母,故显之而无所尚,彰之而无所竞,用夫无名,故名以笃焉。用夫无形,故形以成焉。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则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华不作,故母不可远,本不可失。仁义,母之所生,非可以为母。形器,匠之所成,非可以为匠也。舍其母而用其子,弃其本而适其末,名则有所分,形则有所止,虽极其大,必有不周,虽盛其美,必有忧患,功在为之,岂足处也。?

请问“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德,不明道德”这句话,出自哪里?

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所以实是有德;下德的人刻意求德,所以没有达到德的境界。

道是体,德是用,行为会怎么做是“德”,心里懂的是“道”,有“道”才有“德”。

“上德不德”是什么意思?上德的人,表现的是“德”,但他不自恃有德,一是不以“德”的名义去做事,不会去教育大家我这样做叫“德”,不博取“德”的浮名;二是不求回报,上德之人做事没有痕迹,没有标榜“我是多么有德行”,“是以有德”,是真正的有德之人。

生活中有很多人就是这样的,这是人类美好的品行。大道远吗?不远,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大道高吗?不高,就在生活之中。上百度去搜索一下,例如“行善不留姓名”、“捐款不留名”这样的关键字,就会出现很多“为善不欲人知”的新闻,比如“神秘好心人行善不留名,六年捐款80余万”,“九旬翁行善不留名”等,他们从没想过上新闻,很多还是别人无意间爆料的,这都是真正的大道践行者。

虽然我们许多人都并不富有,甚至穷得叮当响,还欠下不少网贷,可当看到网上有人因病痛的折磨,为治疗欠下巨额债务,不得不向社会求助的信息的时候,有些人都会自主地打开链接资助一点儿,哪怕不多,压根儿也没想过任何回报,无声无息的帮助。这样的事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这就是大道在民间。

我曾在某公司工作的时候,领导给员工提供一点儿帮助,都要被无数次提及,以显示公司领导对你多好,多有善心,其他公司老板能有这么好吗?要求员工轮流每天在微信群里分享成长心得,轮到某人了,一旦忘记就要在公司群里发几十块钱的红包,美其名曰“成长赞助”,每个员工都自觉地有警惕性,内容中一定要有感恩公司和老板的话,否则,小心哪一次会议上就被指出某个员工没有感恩之心,是个白眼狼,所以才会事事不顺。好不容易有一次集体活动吧,结束后大家都要发表感言,开口的第一句话也是感恩公司和老板,理由是“不懂感恩的人,到哪里都不受欢迎”。其实老板总这么标榜自己,层次就低了,离大道就远了。您真的为员工着想,为大家谋福利,您不说大家都会牢记您的好,而且会全力地把工作做好。所以,他就是不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的道理。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德的人刻意求德,所以没有达到德的境界。

这样的事很多,比如在办公室里,您写了一个告示,准备公告出去,不小心写错了个字,这时旁边的同事指出来说:“这个字错了,赶紧改过来吧,要不然别人会误解的。”确实如此,所以很感激他,改过来后连忙道谢,结果他就不断跟您说“你看刚才多亏我及时帮你指出来,要不然就闹误会了,所以你看还是我对你好吧”。过两天这事儿又讲一次,“那天我不告诉你的话,不一定有什么后果呢”等等,然后跟其他同事也讲,“那天他写错了,多亏我帮他改了”。这种为了虚名而刻意求德的行为,并没有达到德的境界,所以说“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领导者也容易犯这样的错误。比如,公司领导关爱员工本是好事,但有的人喜欢回报,不断地讲“我对你们多好,你们以前的领导就从来没有想过这些事,是不是就我想了,对你们好吧。”整天把自己的“德”挂在嘴边,因为他希望有德,要获得“德”的名声,“是以无德”,这样反而没有功德了。

同样是做好事,一个有德,一个无德。那种为大家做好事,说着不求回报,但心里想的是“你们将会回报给我更多”,这是假借“道”的名义行更大的私利。恐怕只要世界没给他回馈,或者是少回馈一点,他立刻就会换一个面孔。

所以,生活中也不乏伪善之人,我在追剧的时候,当主角到一个新的地方,听说某某是远近闻名的大善人,我下意识就觉得只怕未必吧。如果谁偶尔做些好事,又生怕别人不知道,喜欢听大家说他多么贤德,这样的人我们可能反而要小心了,他所求可能更大。而且一旦名誉受损,他可以牺牲任何人来挽回自己损失的名声。在职场沉浮这么多年,很多领导者的表现都恰好印证了这些道理。

表面上看都在行善,但是内在起心动念如何,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两个境界是天差地别。

《道德经

真正有道德的人, 不是在大众面前言行做君子, 做高尚, 做正派, 显得别人都修养不够, 道德不足, 品性不高.

真正有道德的人, 不是拿道德来指责别人不道德, 指责别人不高尚, 指责别人不清净, 这是道德比较差的人才这样做.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