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满族的八旗中上三旗和下五旗各是什么?
上三旗是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下五旗是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
一、上三旗
1、正黄旗
以旗色纯黄而得名。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由皇帝亲自统领,是上三旗之一。兵丁人口最多,至清末,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
2、镶黄旗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首,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
3、正白旗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初定,以旗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将其纳入皇帝亲统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
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有正蓝旗,因在顺治初,多尔衮病死之后,顺治皇帝将多尔衮掌握的正白旗收归自己名下,与两黄旗并称为上三旗,这以后就有了定制。
正白旗是皇帝亲统之一,旗内无王,兵为皇帝亲兵,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
清末规模为辖86个整佐领(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单位100-300人为一单位)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朝末代皇后婉容也是正白旗人。
二、下五旗
1、正红旗
建於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为红纯红而得名,正红旗是下五旗,为下五旗之首。分为满洲、蒙古、汉军三部分,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
规模为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1.5万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隶正红旗;清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_也是正红旗人,由蒙古族组成,在清朝属于自治部落。
2、镶红旗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为红色镶白而得名,镶红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6个整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清光绪帝的宠妃珍妃就是镶红旗人。
3、镶白旗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镶白旗属于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是84个整佐领,兵丁2.6万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4、正蓝旗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正蓝旗建于此时,因旗色纯蓝而得名。
正蓝旗在顺治前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5、镶蓝旗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为蓝色镶红而得名,镶蓝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了下辖八十七个整佐领又一个半分领,兵丁2.7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人。
百度百科——上三旗
百度百科——下五旗
上三旗。魏佳氏原属正黄旗满洲包衣,后被乾隆帝抬入镶黄旗满洲,即“抬旗”。
八旗制度是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最初具有军事、生产和行政三方面的职能,对早期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努尔哈赤兴起以后,于1601年将征战中所吞并来的女真各部中的自由民“诸申”、“伊尔根”按每三百人编为一个牛录,作为八旗组织的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制单位。五个牛录组成一个甲喇,五个甲喇组成一个固山(汉译为旗)。
每个固山(旗)用一种专用的颜色作旗帜,最初只分四个固山,有黄、白、蓝、红四种颜色。分别为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正红旗。后增设的四种镶边旗分别为镶黄旗、镶白旗、镶蓝旗、镶红旗、共为八旗。
扩展资料:
孝仪皇后生前一共有过两次抬旗的经历。其中,第二次即乾隆四十年正月二十五日,乾隆帝把她的娘家由正黄旗包衣佐领抬入镶黄旗满洲,并编为世管佐领。
第一次抬旗发生于乾隆十六年九月,乾隆帝将她的娘家包衣管领改为包衣佐领。此事见于《上谕档》: 乾隆十六年九月二十二日,奉旨:令妃娘家包衣管领人,著从本旗包衣牛录拨出。钦此。 乾隆的谕旨说的很清楚,令妃的娘家原本是包衣浑托和人。
根据清朝宗室奕赓《寄楮备谈》载:“半个佐领,今名浑托和,汉语为管领。” 这就是为什么魏氏明明是内管领之女,但是在乾隆四十年抬旗的时候,《钦定八旗通志》却称她的亲生弟弟员外郎德馨是包衣佐领的原因。
百度百科—正黄旗
百度百科—孝仪纯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