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水天一色”是出自于哪一首古诗?

百变鹏仔8个月前 (04-01)阅读数 5#古诗
文章标签回文王勃

“水天一色”是出自于:王勃的《滕王阁序》。

1.“水天一色”出自于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他直接继承了祖父王通的儒家思想,主张仁政,渴望功名,希望济世,虽然在宦海中几沉几浮,但最终难以割舍的依然还是何时济世和如何济世。

3.《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写于何时,有两种说法。唐末五代时人王定保的《唐摭言》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那时,王勃的父亲可能任六合县(今属江苏)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又这篇序文中有“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之语,也可佐证。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认为《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在越南河内西北)看望父亲(那时他父亲任交趾县令),路过南昌时所作。从这篇序文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来看,更像是成年作品。“童子”不一定就是指小孩,也可以是表示自己年轻无知的谦词。何况序文中有“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的话,“弱冠”是指二十岁。所以,关于写作时间,课文的注释解说采用后一种说法。

4.此文重点描绘滕王阁雄伟壮丽的景象。对比铺叙,色彩鲜明。作者无论是状绘洪州胜景、滕阁盛况,还是叙抒人物的遭遇情绪,都能洋洋洒洒。展转生发,极成功地运用了铺叙宣染的方法。譬如在说明洪州的“人杰地灵”时。一气铺排了十四句,从历史人物到现实人物、从文臣到武将,不厌其多;写登临滕王阁远望的景象,则沙洲岛屿、山岭原野、河泽舟舸、宫殿屋舍、眼底之物,一一叙来,不一而足。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view_47909.aspx

雾锁山头山锁雾”下一句是:天连水尾水连天。

全句意思是:山上的雾随风飘荡,时隐时现,一会儿能看见山,一会儿只能看到雾,水天一色,天水相接。

出自福建厦门鼓浪屿的一副对联,厦门鼓浪屿鱼脯浦因地处海中,岛上山峦叠峰,烟雾缭绕,海淼淼水茫茫,远接云天。

赏析:

这是一幅典型的回文联,其特点是既可以顺读,也可以反读,不仅意思不变,而且颇具趣味。是我国的重要文化之一。回文的技巧为了表现与强化主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读者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那种水天相连、山雾相连且连绵无尽的壮观景象。

全联用“锁”和“连”两个动词,描写雾景和海观,使雾、山、天、水四物呈现在读者眼前:雾霭笼罩着层峦迭嶂,拥抱着葱葱树木,微风吹来,雾气飘渺,如入仙境;日出雾散时,面对着大海,近处的点点帆影,远处的粼粼波光,尽收眼底。

极远的海面和天空连接在一起,分不清那是水,那是天,构成一幅硕大无朋的水天一色、天水相融的画图,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此联在写作上采用回文手法,顺读逆念均可,这类对联读起来有反复重迭的韵味,看起来有对仗工整的形式。

回文联举例:

1、湛江德邻里有一副反映邻里之间友好关系,鱼水深情的回文联,至今传颂不衰:邻居爱我爱居邻,鱼傍水活水傍鱼。

2、清代,北京城里有一家饭馆叫“天然居”,乾隆皇帝曾就此作过一副有名的对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上联是说,客人上“天然居”饭馆去吃饭。下联是上联倒着念,意思是没想到居然像是天上的客人。

“水天一色”是出自于哪一首古诗?

乾隆皇帝想出这副回文联后,心里挺得意。即把它当成一个联,向大臣们征对下联,大臣们面面相觑,无人应声。只有大学士纪晓岚即席就北京城东的一座有名的大庙——大佛寺,想出了一副对联: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上联是说,人们路过大佛寺这座庙。下联是说,庙里的佛像大极了,大得超过了人。这副回文联放到乾隆皇帝的一块,就组成一副如出一口的新回文联了: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今对: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