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听则明的下一句
“兼听则明”的下一句是“偏信则暗”。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意思是: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出自北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唐纪八》。
原文:
上问魏徵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欢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哉。”
译文:
唐太宗问魏徵:“君主怎样能够明辨是非,怎样叫昏庸糊涂?”
魏徵答:“广泛地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个人就会昏庸糊涂。从前帝尧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舜帝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欢兜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因受贿被下臣侮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况得以反映上来。”唐太宗说:“好啊!”
扩展资料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司马光是为了巩固当时的封建政权,才编写《资治通鉴》,这就决定了此书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史。因此,在编纂《资治通鉴》时,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有所发展。他把历史的君主根据他们的才能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
除政治之外,《资治通鉴》在文化、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均有记载。
在文化方面,就学术思想来说,上至先秦的儒、法名、阴阳、纵横五家的代表人物和学术主张,下及汉初的黄老思想,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以及魏晋玄学的盛行都有记载。对于佛教、道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儒、佛、道之间的斗争也有叙述。对西汉以来经学的发展,典籍的校理,石经的刻立,九经的雕印及流传,都有较系统的陈述。著名的文人学士及其作品也有记载。
在科技方面,记载最多的是历代的历法。其他如天文学、地理学、土木建筑(如秦代的长城,隋唐的长安城和洛阳城)、水利工程(隋代的大运河)也有反映。
《资治通鉴》也注意关于经济的记载,因田赋和赋税是封建经济的首要问题。因此,它对于商鞅变法,文景之治,北魏孝文帝的均田制等都有记载。
对于军事的记载,《资治通鉴》也很突出,对战争的描述也很生动。凡是重大的战役,对战争的起因,战局的分析,战事的过程及其影响,都有详细记载。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是杰出的例证。
典故
在唐朝贞观之治时期,魏征主要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魏征是以直言敢谏而著称,在历史上是非常著名的谏臣。出自唐太宗之口的“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这句话里面,其中说的这个人正是指的魏征,魏征对唐太宗有着很大的影响。
因为唐太宗的贤明,所以能够听取不同的意见,兼听则明,在他的统治时期,政治纯洁,国家开放,社会稳定,唐朝成为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魏征这一生,曾经向李世民直言纳谏两百多次。当魏征去世的时候,李世民还十分伤心,亲自给魏征立碑,写碑文。魏征能够得到皇帝对自己的如此评价,非浪得虚名。
魏征作为一个进谏的大臣,经常劝导李世民,为贞观之治做出自己的贡献。他的直言不讳,促使了唐朝进入繁荣时期,奠定了唐朝大观局面,后人做官,直言不讳,都是以魏征作为榜样,可见他的影响力很大。
有一次魏征请假上坟,趁着没有魏征不在,皇帝就想出去好好放松一下。谁料魏征提前回来,直接询问皇帝为什么取消打猎计划。皇上于是笑着说:“一开始确实是想这样做,就但是怕你嗔怪,所以就没去。”
还有一次,李世民曾经得到一只十分很难得的鸟,拿在手中玩耍,可是看到魏征以后,就赶紧藏在自己的怀中。魏征故意装作没看见,借着说朝廷的事情,拖延了很久,最后那只小鸟活活被闷死在李世民的怀里。
百度百科--兼听则明
百度百科--资治通鉴
也作“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出自《新唐书·魏征传》。
魏征,字玄成,馆陶(今河北馆陶县)人。为唐朝初期的政治活动家和历史学家。唐太宗时,曾任谏议大夫。他学识渊博,并且敢于向皇帝直言谏劝和提出各种建议,在朝廷中威信很高,唐太宗对他也相当尊重。
有一次,唐太宗问他:“为君何道而明?何失而暗?”魏征回答说:“君所以明,兼听也;所以暗,偏信也。”
这段对话,在北宋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中,记载得更详细些。它说,魏征当时回答唐大宗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并以两个贤明的古帝尧、舜和三个昏君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为例来加以说明。
————————————
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上问魏徽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三国演义》八三回:“良曰:‘古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望陛下察之。’”
————————————
这个成语意思是广泛地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明白事情的真相,作出正确的判断,只听信一方面的意见就会不了解真相,得出错误的结论。
告诫人们办事要广泛听取意见,不要听信于一人,才能把事情办好。
参考资料:
人民网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