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上练,心上磨,致良知什么意思
事上练,心上磨,致良知的意思是:通过实践来修炼内心,从而达到良知的境界。
致良知是王阳明全部思想的结晶,“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天理,“天理在人心,亘古亘今,无有终始。天理即是良知”。良知更是人心,或曰心之本体。
良知者,心之本体,即前所谓恒照者也。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致良知是良心的彰显和善性的扩充,而不是知识的积累和增益,“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广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
对于人生而言,致良知就是修身,修身既要有本体,又要有功夫,既要在心上用功,又要在事上磨炼。良知是本体,没有良知,致良知无从谈起,也失去了目标。孟子是良知概念始作俑者,说明“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王阳明是良知的拥趸,认为良知是先天内在于人的善性和道德之心,“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
致良知的途径是知行合一:
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行合一就是要在事上磨炼,而不是单纯的冥思苦想和闭门修身养性,“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知行合一是从源头上消除恶念,鼓励善行。“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说明在道德实践中,善的知比善的行更重要,恶的念头比恶的行为更加卑劣。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就是因为知行分离,容易使人轻视知而重视行,不注意从思想上克服不善的念头,最终导致了恶的行为。
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
01:事上磨练,动静皆定。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人只有在磨练中才能成才,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成熟,这就是在事上磨练的含义,也就是要培养活智慧,而不做死学问。
王阳明的“心学”常常被误以为是专在心里空想,实际上王阳明一再告诫弟子,别悬空虚想,要在事上磨练。
事上磨练,通俗地说,就是要参与社会实践,在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中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做到动静皆定。
以此沉着冷静,正确应对,最后就进入“不动心”境界。
02:事上磨练,强大内心。
民间有句俗语这样说,“不受烟火不成神,不受折磨不成人”,不经事,不经磨练成不了有担当的人。
王阳明说:“变化气质,居常无所见,惟当利害、经变故、遭屈辱,平时愤怒者,到此能不愤怒;忧惶失措者,到此能不忧惶失措,始是能有着力处,亦便是用力处。”
这段话的意思是一人是否洗心革面,在平常状态下看不出,只有当利害关头,经历了重大变故,遭到了委屈和侮辱的时候,平时容易发怒的人能不发怒,胆小怕事的人能无所畏惧,才可以说磨练到了一定境界,这些紧要关头也是修心要猛下工夫的时候。
在人生遭遇骤变打击之时,能做到方寸不乱,需要的是大智慧。
在重大的挫折和打击面前,保持住一颗平常心,并能够把命运的迎头痛击当作磨练心性、超越自我的大好机会,才能动心忍性,意志坚强,使自己的人生境界不断提高。
03:事上磨练,重在实践。
王阳明早年推崇“静处体悟”,就是让人静坐,抛开一切思虑杂念,体认本心。
后来认识到一味强调静坐澄心,会产生各种弊病,容易使人“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甚至使人变成“沉空守寂”的“痴呆汉”,因此,他又强调“事上磨炼”,尤其重视实践。
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满口都是圣贤话语,却不去实践,这不是真正的“知”,同样熟读经典,不通实务,百无一用的书生,就算品德高尚,也不是真正的“知”。
王阳明一介文人,不是战将出身,却能用兵如神,屡建奇功。
其中一个原因是王阳明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读书人”,早年骑马射箭游塞外,二十六岁时苦读兵法,用果核排列成阵形进行演练,皆体现出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的观点。
天下事真的是"无巧不成书"。
昨天和同事聊起工作上的一件事儿,我谈自己的想法时,大概是略微理想化了一些,同事取笑我说:"你现在怎么像不食人间烟火似的?"我想他大概是看过我写的一些"鸡汤文"才有此疑问吧。今天早上,我骑车上班的路上,收听了冈田武彦的《王阳明大传》,里面讲到一则王阳明和他的弟子的对话,恰巧就讨论的类似的问题。
这则对话记录在《传习录·陆澄录》中,故事是这样的:
翻译成白话大概是:王阳明的学生陆澄心有疑惑,就问:我平时没什么事儿的时候,感觉自己修为境界挺好的,心境也安宁祥和,但是一遇到事情,就把持不住情绪,心神不宁,做事情也常常失败,这该怎么办?王阳明答到:这是因为只懂得一味的静养,而没有在实际事情上做到克己、自制,只喜欢静养,就会养成好静厌噪,好逸恶劳的习惯,而外部环境是不可能静止不动的,必然会有突如其来的状况,这时候心态就会乱,不知道怎么应对,所以啊,一个人,只有不断的通过做事来磨练自己的心境、调整自己的心态,这样面对具体事情的时候,心才不会乱,处理事情也就镇定自若、得心应手,这样才能做到静时心定,动时如静的人生境界。
我的大多数文章都有关精神活动,虽然也多会引用一些心理学博士、神经领域科学家的理论,但所有的感悟无不源自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很多文章更是当日的经历所引发的思考。如果各位细心一些的话,会发现日期临近的文章在选题上也会比较接近,原因就是它们通常和我最近经历的一些事情有关。我当然也会把一些读过的书中的观点分享给朋友们,但所有这些观点一定是我真切感知到的,绝不会发无病之呻吟。
我也非常赞同在尘世中修行,认同生活中所有的境遇都是对你内心的考验,人处事的过程同时也是心路历程。我自己经常把工作、生活中的挑战当成是心智成长的机会,也因此多能够坦然、积极地面对。我在文章中不断给别人讲情绪管理,但在实际的生活场景中时,却也从不刻意掩饰突然而发的情绪,只要自己可以掌控它和它可能引发的后果就可以了。人活在世俗之中,是场景的一部分,每一次在世俗中的遭遇,都会让你的内心成长一点点,从而让你能够更从容地活在世俗当中。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和他的物质世界是不可能完全分离的,应该是虚实交互融合的,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大体也有此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