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与友人别三四句情境
淮上与友人别三四句情境: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扩展资料:
这是一首离别诗,写友人分手各奔异地。首句写分手的地点、时间和景物。这景色是美丽的,一江春水,两岸杨柳,风光宜人,本应给人以愉悦欣喜之感,但二句却用“愁杀”来写离别之情,景情相反相衬,加重写出此时、此地、此景中渡江人的苦痛。三句写即将分手时的情景。
离亭的笛声不停地吹奏,更增强了彼此的哀愁。因不忍分手,天时虽“晚”,还在离亭流连。因何这般难分难舍,末句才点明,原来两人此时不是一般的送别,而是分赴异地,各奔前程。“潇湘”在南,“秦”在北,一南一北,背道而驰,相会无期,难怪要用“愁杀”来写别情。
此诗末句看似寻常,但用于作结,尤见其妙。前三句都为此结尾做铺垫,美景与“愁杀”的反衬,时“晚”不忍分手,皆因各奔一方。尤其分手之后,更有无尽的忧愁,长久的思念,皆在不言中,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的成功,和有这样一个别开生面的富于情韵的结尾有密切关系。表面上看,末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的叙述语,既乏寓情于景的描写,也无一唱三叹的抒情,实际上诗的深长韵味恰恰就蕴合在这貌似朴直的不结之结当中。
由于前面已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钱、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消染,结句的截然而止,在反激与对照中愈益显出其内涵的丰富。
临歧据别的黠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都在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达。"君”我对举,“向”字重叠,更使得这句诗增添了咏叹的情味。
《淮上与友人别》的拼音版如下:
yān zhī fāng sù yè,yáng liǔ dī qīng yán。dòng chéng jù lè bù,lín shàng féng bié lín。
扬子江头扬柳春,杨柳愁杀渡江人。洞庭何处望君山,留取湘川一片云。
tiān yá wǎng lǐng wài,qīng zhú dī xī fāng。jūn yǐ cān xī bié,wǒ yīng gōng dào péng。
天涯万里忘路远,青竹低西风。君已骖西日,我应共到蓬。
zǒng yǒu jiāng lǐ chǔ, kōng lǐ gòng xiāng céng。cǎi zhú sù yóu lǎn,qīng yú dī gōng lóng。
总游江汉水,空里共相从。采珠勿滥少,清玉沉香中。
wǒ yǒu piàn shū lǎn,wèn jūn xī yóu tóng。chéng guī yīng wǎng lìng,zǒng bù zài xiāng céng。
我有片书懒,问君西游同。城轨应未拟,纵不在于蓬。
zhāng yǔ nǎo xiū yǐ,tōng qiáng dōng lù tōng。yǒu shí xiāng gǎn jí,yīng xī féng dōng lóng。
章与南北异,通樯东丽通。有时相干急,英西峰东重。
shū yú guǎng yú lǜ,zì gǔ jīn xū zhōng。
输于管与律,自古金须中。
《淮上与友人别》的背景和情感:
1、背景:《淮上与友人别》大约作于开元十四年(726)春,当时李白在扬州(今属江苏省),送别一位姓丁的朋友,前往楚江(即汉水)流域。这个时期,李白年轻潇洒,胸怀大志,一心向往着广游四海,漫游天下。然而,他此时却面临着与友人的离别,心情复杂,既有对未来的期待,又有对友情的眷恋。
2、情感:《淮上与友人别》以扬子江畔、杨柳青青为开端,营造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然而,这并没有让诗人感到轻松和愉悦,反而更加深了他与友人分别的愁绪。诗中扬柳愁杀渡江人一句,通过扬柳和渡江人之间的联系,表达了离别的哀愁和不舍。
在诗的后面部分,诗人通过洞庭何处望君山等诗句,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未来的期待。他希望朋友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像君山一样高耸入云,事业有成。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即使路途遥远,也不会忘记朋友的情谊,会时刻怀念他们。
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离别的悲哀和不舍,又有对未来的期许和对友情的坚定信念。它展现了李白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离别的痛苦体验,同时也体现了李白对未来的憧憬和对自我成长的追求。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