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在孙子兵法里指的上中下策具体是怎么说的,典故是什么

乐乐12个月前 (12-02)阅读数 18#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谋士自己的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因为孙子主张不通过战争解决问题是上策,再次是通过外交解决问题,再次是通过战争解决问题,最下策是攻打城池解决问题,因为那样死伤很大,不符合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孙子历来主张兵不顿而利可全,全胜天下。

古代君王们相当重视决策,谋士为何都提出上中下三策?

因为每个谋士需要给自己的君主必须出好多的计策供君主选择,再说决策,也绝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有多出主意才会让君主喜欢,才会凸显自己的价值

三国时期,刘备和刘璋反目后,决定夺取成都。刘备征求庞统的意见,庞统也给他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暗中选择精兵,日夜行军,在刘璋猝不及防时,直取成都;中策,刘璋手下重要将领杨怀、高沛,手下兵马甚多,并且一直很提防刘备,多次上书建议刘璋驱逐刘备。庞统认为刘备可以借口荆州有急事准备回军,借此召见,趁机除去二人;下策,退回到白帝城,和荆州结合起来,再想办法图川。

谋士们为什么喜欢同时提出?上中下三策??这与古代时局及谋士的职责与定位有关。时局复杂多变,应对的策略当然就不止一种。服务于君王将相的谋士拟定?上中下?三种策略,便于穷尽一切可能,供君王将相选择。再者,谋士的定位在于?谋?而非?断?,而且,谋士对自己提出的不同策略又有所倾向,他们以?上中下?的方式作出区分,这样既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又将决断之权交给主上,不用承担相应的风险。

个人觉得是自己难以决断,只能说出几个让主子选,主意里又心里倾向某些,所以上中下,即说出自己的想法,出了事也责任也小了些,而且不是每个主子都喜欢别人帮他做决定,当然像某些妖孽不在此例,比如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不过那也是虚构的。?

在孙子兵法里指的上中下策具体是怎么说的,典故是什么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君王都十分重视一件事情的决策,然而当时为皇帝谋划的人都喜欢出上中下三种计划,这都是为什么呢?我们在现在的**都可以看到,有各种计划,这也是由于事情的多变还有敌方的狡猾,比如我们这件事a计划行不通,我们就会实行b计划,到最后计划都行不痛,只能宣告这件事情的失败和告终。古代谋划者出计谋也是这种道理,其实上中下三策最早出自于我们所熟悉的,都知道,孙子兵法都是讲兵法的,所以孙子兵法才对这个做出了详细的解释,书中说到了:求其上,得其中。只要你的计划够多,才能对这件事的成功度有更大的把握。难道不是吗?历史上其实有许多例子证明了这种观点。隋朝的皇帝,隋炀帝在公元613年的时候,准备自己带领军队征服高丽。这已经是隋炀帝第二次亲自带领军队来到这里了。敌方的军师显然已经看到了隋炀帝这边的弱点,在这次战役中,隋炀帝损失了好几百万的军队,损失十分惨重。这个时候他有一个将士来到了隋炀帝的身边,这个为他出谋划略的人叫做李密,这个人为隋炀帝便出了上中下三策,这三个策略中,或许可以赢得胜利,但是即使隋炀帝这方失去了战斗的掌握权,他也可以全身而退。历史上的三种计谋十分多,而且屡试不爽,那为什么他们喜欢提出上中下三策呢?这也是由于古代的战争不像现代社会的战争,古代的局面十分混乱,出现的情况可能有很多种,通过提出三种谋略来以防万一。其实从另一方面,上中下三策更是对谋略人的保护,他提供的意见越多,但是决策不需要他,不需要承担风险。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