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原文+翻译
1、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水做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
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
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因此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而神明自得,圣人的心预备了。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如果没有一条一条的小溪汇合,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扩展资料:
一、作者生平
1、早年游学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荀(xún)子于五十岁始来游学于齐,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
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
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2、中年入秦
在此期间,他曾入秦,称秦国“治之至也”。又到过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最后老死于楚国。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 。
汉初政治家科学家张苍均为其门下高足。著作集为《荀子》(唐代杨倞为其作注,因为荀子受历代学者的抨击,其注者不多。直至清代考据学兴盛,注释校订者才增加。
现代研究荀子的学者也较古代为多,包括清代王先谦,民国时代的梁启雄。 清末学者谭嗣同,在他的《仁学》中这样评价:(中国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晚年的代表作有《劝学》)。
3、帝王之术
据《史记》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荀子的“帝王之术”,通过李斯后来的实践,体现出来。北宋苏轼在《荀卿论》中说:“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
二、作品出处: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为荀卿,汉时避汉宣帝刘询讳称为孙卿。
年五十,始游学于齐国,曾在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的稷下学宫任祭酒。因遭谗而适楚国,任兰陵(今山东省兰陵县)令。
以后失官家居,著书立说,死后葬于兰陵(兰陵县有荀子墓)。著名学者韩非、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荀子》全书一共32篇,是他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文字,但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
荀子是一位儒学大师,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讲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时,又主张“法后王”。
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这些都说明他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百度百科-学不可以已
百度百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百度百科-劝学
百度百科-荀子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下一句是什么有多少人知道?)
原文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冰雪译文
孔子说:“中才以上之人,可告诉他高深的道理;中才以下之人,那不用告诉他了,夏虫不可以语冰。”
中人:指中智之人、中等之人,从才识角度而言,算一般般,就是智商平平或略上;天赋异禀聪明英拔,是身而出之生而知之,算上人;根本不学不听不进、算朽木之人、粪土可污、是下愚,所以曰‘惟上智与下愚不移’”。人,生来就基因决定天资禀赋不同,以及后天的习得性训练也大为相异,智慧学养有深浅,思维几度难厚薄,故不能同日而语,所以圣人倾向于因材施教。
钱穆大师曰:“中人以下,骤语以高深之道,不惟无益,反将有害。惟循序渐进,庶可日达高明。” 意思是突然讲高深莫测的哲理天机给中人以下是害人,别以为您是在教化、学养,其实就是对人偃苗助长呢!“进之是欲速助长心害道”,欲速则不达!
《中庸》言天道为“至诚无息”,引《诗》“维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此《诗》所言天命。天命不可为,凡夫俗子焉能占卜龟背蓍草、星座血型观相估算呢!
率性之为道,圣人法天,故《易》言“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夫子赞《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又曰:“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皆不已之学也,皆法乎天也。性与天道,其理精微,中人以下,不可语上,故不可得闻。
后来孟子的老师、孔子的孙子子思,述作《中庸》,以率性为天命,以天道为至诚。“孟子私淑诸人,谓人性皆善,谓尽心则能知性,知性则能知天,皆夫子性与天道之言”。后人惟阳明延至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今人鉴之行之,而得其大慧真谛。
“不可”,不是Ta不能,是Ta不懂,是说了也简直就是对牛弹琴、一片风花雪月、乱红飘过秋千去,您无尽心思春风化雨也是雨打风吹去。钱穆大师曰:“非禁止意,乃难为之意。”———“语上”是指教化高深的内容,也可以理解为Show off或试图表达他人不擅长的专业领域和素质技能。
《注疏》曰:“人之才识凡有九等,谓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也。上上则圣人也,下下则愚人也,皆不可移也。其上中以下,下中以上,是可教之人也。中人,谓第五中中之人也以上,谓上中、上下、中上之人也。”(此处可参考)
不妨试试自己对号入座吧!“道在险夷随地乐,心意鱼鸟自流形”的“真乐”或“真吾”状态,这种超凡脱俗、无拘无束,无毁誉无贫富无贵贱的通达天地万物的状态,又有几人做到呢?上人多乎哉?不多也!
附录文献参考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言因材施教之意也。人资质有高下,学问有浅深,教人者当观其力量如何,不可以概施也。上下岂有定哉? 奋志图功,下学亦可以上达;因循玩忽,中人亦等于下愚。总在人之自励何如耳。学者其勉诸。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授学之法,当称其才识也。中人以其才识优长,故可以告语上知之所知也;中人以下,以其才识暗劣,故不可以告语上知之所知也。此中人,是其可上、可下也。
李炳南曰:上上下下之间,皆是中人。施教中人,须依差等,循循诱进。中人以上,可以与语上等之道理;若中人以下,则不可与中人以上同等而语,语之非但不解,更生误会。如公冶长篇, 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性与天道,中人以上可闻,中人以下则不可闻。
孔子曰:惟上智与下愚不移。
程石泉曰:不移者,以其难于施教也。但孔子谓“有教无类”,虽樊迟小人,孔子且循循善诱之。观乎孔子弟子知、愚、贤、不肖各各不同,孔子必因其材而施以教。设对于中智以下之人陈义太高,无乃辞费邪!
朱子曰:教人者,当随其高下而告语之,则其言易入而无躐(liè)等之弊也。
张栻曰:圣人之道,精粗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盖中人以下之质,骤而语之太高,非惟不能以入,且将妄意躐等,而有不切于身之弊,亦终于下而已矣。故就其所及而语之,是乃所以使之切问近思,而渐进于高远也。
《论语正义》曰:孔子罕言利、命、仁、性与天道,弟子不可得闻,则是不可语上 。观所答弟子、诸时人语,各有不同,正是因人才知量为语之,可知夫子循循善诱之法。 若夫性质既愚,又不能自勉于学问,是夫子所谓“下愚”,非惟“不可以语上”,且并不可语之矣。
? ? 陈祥道曰:天下有均善之性,无均美之才,故“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可以语上者也;“中士闻道若有若亡”,可以语上下者也;“下士闻道大笑之”,不可以语上者也。人之生虽参差不齐,其大致不过此三品而已。
刘宗周曰:形而上者谓之道。道不可言,其可言者皆形下者也。虽形下者而形上者即在其中。故圣人之教,莫非下,亦莫非上也,顾学者所闻何如耳。上焉者,悟其上者机;虽居处恭执事敬,亦上也,故可以语上。下焉者,无往而不滞于下, 即一贯之传,实以启门人之惑矣,故不可以语上也。是以君子之设教也,不执方而治,不凌节而施,时达其所已能而不强其所未至。
?
本章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新解》《论语正义》《论语讲要》《论语全解》《论语集释》《论语学案》《论语读训》《论语集说》《四书解义》。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下一句是什么有多少人知道?)
东汉有一少年名叫陈蕃,独居一室而龌龊不堪。其父之友薛勤批评他,问他为何不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没有下一句了,他就回答了这一句。
有没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古文这句话的原文并非如此,其真正的原文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习惯说》 刘蓉(清) 《后汉书》中第五十六章《陈王列传》 《孟子》中也有记载。
译文:连一间屋子都不打扫,怎么能够治理天下呢?
引申义: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积累,才能做成一番大事业。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是谁说的?
是陈蕃.
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一天,其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的院内龌龊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无言以对。
陈蕃欲“扫天下”的胸怀固然不错,但错的是他没有意识到“扫天下”正是从“扫一屋”开始的,“扫天下”包含了“扫一屋”,而不“扫一屋”是断然不能实现“扫天下”的理想的。
——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况《劝学篇》里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前苏联革命导师列宁也说过“人要成就一件大事,就得从小事做起。”
以上这些至理名言,都充分体现了“扫天下”与“扫一屋”的哲学关系,说明了任何大事都是由小事积累而成的道理。“莫以善小而不为”,“善”再小,也只有积善才能成德。雷 *** 就是从“扫一屋”做起的最好的典范,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做好身边每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
有没有成词比喻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大丈夫当扫天下,而始于扫足下。
不以事小而忽略,不以事大而轻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与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相同意思的句子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表面意思是说一个房间都不去打扫 以后又凭什么平定天下呢?
其实告诫我们成大事者需要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头顶青天,踏踏实实地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小事做多了就成大事了
——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况《劝学篇》里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前苏联革命导师列宁也说过“人要成就一件大事,就得从小事做起。”
你对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古语有什么见解一点小事都不做,又怎能指望他做大事呢?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他的高度。
构成反义词(不是什么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而是贬构成没有反义词
构成 [gòu chéng]
基本释义
凑成,组成;造成
近义词
组成
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汉有一少年名叫陈蕃,独居一室而龌龊不堪。其父之友薛勤批评他,问他为何不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仔细一想,陈蕃之所以不扫屋,无非是不屑而致。胸怀大志,欲“扫除天下”固然可贵,然而一定要以不扫屋来作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表现,我则未敢苟同。
凡事总是由小至大,正所谓集腋成裘,必须按一定的步骤程式去做。《诗经·大雅》的《思齐》篇中也有“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之语,意思就是先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再进一步治理好一家一国。试想,一个不愿扫屋的人,当他着手办一件大事时,他必然会忽视它的初始环节和基础步骤,因为这对于他来说也不过是扫屋之类。于是这事业便如同一座没有打好地基的建筑一样,华而不实,连三四级地震也经不起,那可真是“岌岌乎殆哉”了。
这又使我想起许多老师曾经说过的学习基础问题。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重视钻研一些综合繁杂的大题 ,而不知不觉地放弃了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事到如今 ,后悔也不能够挽回失去的时间,便只有从头巩固,印象却淡多了。我受这种思想的危害已不浅,因而对“扫屋”的理解也就越之深,越发觉得其重要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这些都说明了没有平日的积累,纵然有最好的命运降临到他头上,他也只能手足无措地眼望它擦肩而过,那将是多么遗憾的事啊!所以我们必须先会“扫屋”,分清楚应先扫地还是先洒水,抑或是先拖地板;这样,在“扫天下”时,你才会知道哪些是应该马上解决的,哪些事可以暂缓,甚至放弃。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堪称欲扫天下而先扫一屋的代表 ,他从小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巨集伟目标 。在他的青少年时代,学习成绩是一流的,社会活动是广泛的。他办过报纸,写过文章,做过洋洋万言的演讲 ,有过人的口才与机敏,这些对于他日后出任总理时的雄才大略不能不说有相当大的影响。假若他没有当年脚踏实地的“扫地”工作,那么,当他面对一个6亿人口的泱泱大国,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局势,面对那些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他能够当好日理万机的国家总理吗 ? 这说明周总理“扫天下”的光辉革命业绩与他早年的“扫屋”工作是分不开的。
“扫屋”与“扫天下”一脉相承,殊不知屋也是天下的一部分,“扫天下”又怎么能排斥“扫一屋”呢?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篇文章怎样扩写院子满是野草,就连小路也快被落叶与尘土淹没。推门进屋,竟会沾上蜘蛛网。椅子上有厚厚的尘埃,却留有一 *** 印的稍稍洁净。这就是古代一位妄自尊大的可怜书生陈蕃的家。
“你为什么不打扫一下你的家园?”邻居们问曰。
“大丈夫当扫天下!”好一句豪言壮语,却道出了古往今来浮躁的人们的心结,也宣告了他是一个好高骛远、脚步轻浮的愚者。
我只想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豪华宴会上,美味佳肴前,你是否留意桌上的热毛巾?
拥挤书市里,活泼小孩前,你是否留意儿童读物上的圆书角?
雨夜归家时,电灯开关前,你是否留意手上的雨水残液?
漫漫人生路上,无论是否已走累,都应时不时脱掉鞋子,看看是否有沙粒。
千里之行,始于脚下;千里之疲,终于沙下。
沙粒本身无罪,脚压在沙砾上是一种罪过,明知鞋里有沙却不愿意弯腰清理则是莫大的罪过!
要想在人生路上走好,就要关注“走”这个问题,看是否走的舒服,走得快乐,走得健康;而不是过于关注路的尽头,终日抬头远望,望到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陷于迷幻之中,却不知自己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实在的东西;脚踏实地地工作与学习,只要考虑周全,倒掉沙粒,努力奋发,就一定能走出一条美好的人生之路。
吃饭前要洗手,平日多喝水,房间要打扫,这是多么平常的小事,但正是这些“小沙粒”总被人们忽略,才有“非典”爆发的惶恐。
一手不洗,滴水不补,片房不扫,何以御病魔?何以保健康?何以成大业?何以济沧海?
不以事小而忽略,不以事大而轻浮。
大丈夫当扫天下,而始于扫足下!
我最欣赏的一句办事名言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年青人有想办大事的冲动。做买卖要本钱,做大事凭本领,青年人正处在风华正茂的阶段,正是踏踏实实学习本领的年纪,学本领就要从小事做起。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修身”就无以“齐家”,连家都治理不好的人又凭什么“治国”“平天下”呢?最让人瞧不起的是那些“小事不屑做,大事又做不了的人,这种人做了工人,不出产品;做了领导,欺下媚上;做了学者,只会夸夸其谈。总之,做事应该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
年轻人最忌志大才疏,中国当代青年很缺乏踏踏实实做点事情的精神,很多人梦想着不劳而获,梦想着轻轻松松发大财。作为一个有抱负的年轻人,应该学会“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据北京日报称,在北京等地的大学生还没有正式开学的时候,就有大学生前往劳务市场预订家政服务人员。据说,大学生争相聘请保姆正在成为一种流行的“时尚”。据报道,家政公司的保姆月薪为400元人民币,小时工为每小时10元人民币,这些开销将由父母来掏。一位公司的负责人说:“如今都是独生子女,只要能够让孩子专心学习,做父母的花点钱也没什么。”
也许不能过多地责怪孩子们,大学生们毕竟也是孩子。也许可以从积极的方面看待这件事,比如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稳步提高,换在一二十年前,这岂不是天方夜谭?又比如这也的确会对“拉动内需”有用,可能又是一个新“经济增长点”。但是,这都不是从根子上看问题,什么是根子?我以为这便是两个字:教育。
说到教育,有人竟持此论:大学生找保姆不必大惊小怪,我们也要更新观念么,让他们腾出时间来学习不是更为合算?或者高论曰:大丈夫做大事不必拘于“小节”……
对于上述论调我不敢苟同。相反,我以为,大学生找保姆一事,以及认为大学生找保姆是更新观念一说,深刻地暴露了我国教育的诸多弊端,暴露了我国现行教育的一些“致命伤”。
中国的大学生原则上实行的是住宿制。学校不仅设有食堂,还设定了洗衣机,因此根本没有必要请保姆。但在事实上,在学校附近租公寓的学生人数却在不断地增加。这一现象反射的背后是更为深层次的问题。
重才轻德。大学生学什么?我们的教育方针写得明白:德智体美劳。但如今,五个字各自的分量孰轻孰重,明眼人一看便知。现实中仍逃不过“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当然,招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事,是系统的工程,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但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德的部分在入学前后中到底占多少分量?社会需要人格健全的人,一个连洗衣做饭都不屑的人,这样地缺乏责任感、劳动观的人,即使学富五车,怕也不是我们所提倡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重言轻行。现代教育,十分强调知行统一,而反对坐而论道,夸夸其谈。上大学只去啃书本,学知识,但对干活不屑一顾,其结果必然是理论脱离实际,重书本轻实践的“书呆子”,为什么现在的学生普遍会出现高分低能?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不愿动手,视动手为“细枝末节”,甚至骨子里轻视,这样的“高才”与现代人相差十万八千里。
重利轻义。“省下时间来学习很合算”对不对呢?我以为,从短视眼光来言,有对的因素,在所谓的“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在市场经济的时代,关注投入产出比十分重要。但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等社会公德、公道可以被替代么?殊不知,你省下时间“学习”好了,但于你有益的“德行”、“义”却缺课了、滑坡了。这笔账不值得好好算算吗?
其实,国外发达国家的经济比我们厚实得多,有钱人比我们多得多,但有多少“未进校门先找保姆”,倒是不断听到人家勤工俭学的例子。总统的孩子上学期间还上饭馆端盘子打工呢。在这方面我国的许多老革命家为我们树立了很好榜样, *** 、周恩来等老一辈的革命家们在出国求学期间都是全部靠勤工俭学来维持学业的。再看看我们如今的学生们,上大学要家长送,多用轿车送,好,现在又兴“找保姆”了。这,说是进步,我想,稍有理智的人是不会相信的。我以为这是退步,这是道德的滑坡。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的教育改革十分的艰钜,说明我们全社会的思想观念、思想方法离真正的现代文明意识仍有相当差距。有差距不可怕,我们努力“跟进”便是,怕的就是以非为是,习非成是,动不动还冠以“新进”的帽子。
让大学生洗洗衣服、扫扫地,并不在于要学到什么“技能”,关键在于磨炼个人的意志,培养平民心态。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终归要走出父母的呵护的。财产可以继承,本领不能自然继承。坐吃山空是没有出路的。对于每个人来讲,事业都可以说是从零做起,即使是富豪子弟也要培养一种“平民”心态。“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人的一生当中,适当地吃点苦,是有好处的,它有助于理解和适应社会,同时也有利于人格的健全。有报道说,广东有些富翁深为孩子的养尊处优而担忧,专门花大钱制造机会让孩子去吃苦;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夏令营”等活动,就是让孩子完全脱离父母,在野外独立地生活数天……这些都是值得欣慰的。那些找保姆的大学生不应该从富人们的行为中得到点什么启发吗?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1:一朵玫瑰花
有位绅士在花店门口停了车,他打算向花店订一束花,请他们送去给远在故乡的母亲。
绅士正要走进店门时,发现有个小女孩坐在路上哭,绅士走到小女孩面前问她说:
「孩子,为什么坐在这里哭?」
「我想买一朵玫瑰花送给妈妈,可是我的钱不够。」孩子说。绅士听了感到心疼。
「这样啊……」于是绅士牵着小女孩的手走进花店,先订了要送给母亲的花束,然后给小女孩买了一朵玫瑰花。走出花店时绅士向小女孩提议,要开车送她回家。
「真的要送我回家吗?」
「当然啊!」
「那你送我去妈妈那里好了。可是叔叔,我妈妈住的地方,离这里很远。」
「早知道就不载你了。」绅士开玩笑地说。
绅士照小女孩说的一直开了过去,没想到走出市区大马路之后,随着蜿蜒山路前行,竟然来到了墓园。小女孩把花放在一座新坟旁边,她为了给一个月前刚过世的母 亲,献上一朵玫瑰花,而走了一大段远路。 绅士将小女孩送回家中,然后再度折返花店。他取消了要寄给母亲的花束,而改买了一大束鲜花,直奔离这里有五小时车程的母亲家中,他要亲自将花献给妈妈。
一朵玫瑰花
为逝者举行盛大丧礼,
不如在他在世时,
善尽孝心。
2:没有上锁的门
乡下小村庄的偏僻小屋里住着一对母女,母亲深怕遭窃总是一到晚上便在门把上连锁三道锁;女儿则厌恶了像风景画般枯燥而一成不变的乡村生活,她向往都市,想去看看自己透过收音机所想象的那个华丽世界。某天清晨,女儿为了追求那虚幻的梦离开了母亲身边。她趁母亲睡觉时偷偷离家出走了。
「妈,你就当作没我这个女儿吧。」可惜这世界不如她想象的美丽动人,她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堕落之途,深陷无法自拔的泥泞中,这时她才领悟到自己的过错。
「妈!」 经过十年后,已经长大成人的女儿拖着受伤的心与狼狈的身躯,回到了故乡。
她回到家时已是深夜,微弱的灯光透过门缝渗透出来。她轻轻敲了敲门,却突然有种不祥的预感。女儿扭开门时把她吓了一跳。「好奇怪,母亲之前从来不曾忘记把门锁上的。」 母亲瘦弱的身躯蜷曲在冰冷的地板,以令人心疼的模样睡着了。
「妈……妈……」听到女儿的哭泣声,母亲睁开了眼睛,一语不发地搂住女儿疲惫的肩膀。在母亲怀里哭了很久之后,女儿突然好奇问道:「妈,今天你怎么没有锁门, 有人闯进来怎么办?」
母亲回答说:「不只是今天而已,我怕你晚上突然回来进不了家门,所以十年来门从没锁过。」
母亲十年如一日,等待着女儿回来,女儿房间里的摆设一如当年。这天晚上,母女回复到十年前的样子,紧紧锁上房门睡着了。
没有上锁的门
家人的爱是希望的摇篮,
感谢家的温暖,
给予不断成长的动力。
3:便当里的头发
在那个贫困的年代里,很多同学往往连带个象样的便当到学校上课的能力都没有, 我邻座的同学就是如此。 他的饭菜永远是黑黑的豆豉,我的便当却经常装着火腿和荷包蛋,两者有着天渊之别。
而且这个同学,每次都会先从便当里捡出头发之后,再若无其事地吃他的便当。这个令人浑身不舒服的发现一直持续著。
「可见他妈妈有多邋遢,竟然每天饭里都有头发。」同学们私底下议论著。为了顾及同学自尊,又不能表现出来,总觉得好肮脏,因此对这同学的印象,也开始大打折扣。 有一天学校放学之后,那同学叫住了我:「如果没什么事就去我家玩吧。」虽然心中不太愿意,不过自从同班以来,他第一次开口邀请我到家里玩,所以我不好意思拒绝他。
随朋友来到了位于汉城最陡峭地形的某个贫民村。
「妈,我带朋友来了。」听到同学兴奋的声音之后,房门打开了。他年迈的母亲出现在门口。
「我儿子的朋友来啦,让我看看。」 但是走出房门的同学母亲,只是用手摸著房门外的梁柱。 原来她是双眼失明的盲人。
我感觉到一阵鼻酸,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同学的便当菜虽然每天如常都是豆豉,却是眼睛看不到的母亲,小心翼翼帮他装的便当,那不只是一顿午餐,更是母亲满满的爱心,甚至连掺杂在里面的头发,也一样是母亲的爱。
便当里的头发
先入为主的观念,
往往影响人一生的格局,
多观察、多探讨,
会有更多意外的发现。
4:种花的邮差
有个小村庄里有位中年邮差,他从刚满二十岁起便开始每天往返五十公里的路程,日复一日将忧欢悲喜的故事,送到居民的家中。就这样二十年一晃而过,人事物几番变迁, 唯独从邮局到村庄的这条道路,从过去到现在,始终没有一枝半叶,触目所及,唯有飞扬的尘土罢了。
「这样荒凉的路还要走多久呢?」
他一想到必须在这无花无树充满尘土的路上,踩着脚踏车度过他的人生时,心中总是有些遗憾。
有一天当他送完信,心事重重准备回去时,刚好经过了一家花店。 「对了,就是这个!」 他走进花店,买了一把野花的种籽,并且从第二天开始,带着这些种籽撒在往来的路上。 就这样,经过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他始终持续散播著野花种籽。
没多久,那条已经来回走了二十年的荒凉道路,竟开起了许多红、黄各色的小花;夏天开夏天的花,秋天开秋天的花,四季盛开,永不停歇。
种籽和花香对村庄里的人来说,比邮差一辈子送达的任何一封邮件,更令他们开心。
在不是充满尘土而是充满花瓣的道路上吹着口哨,踩着脚踏车的邮差,不再是孤独的邮差,也不再是愁苦的邮差了。
种花的邮差
人生如白驹过隙,
时光飞逝,
何妨留下善行,
提供后人乘凉?
5:第一百个客人
中午尖峰时间过去了,原本拥挤的小吃店,客人都已散去,老板正要喘口气翻阅报纸的时候,有人走了进来。那是一位老奶奶和一个小男孩。
「牛肉汤饭一碗要多少钱呢?」奶奶坐下来拿出钱袋数了数钱,叫了一碗汤饭,热气腾腾的汤饭。奶奶将碗推向孙子面前,小男孩吞了吞口水望着奶奶说:
「奶奶,您真的吃过午饭了吗?」 「当然了。」奶奶含着一块萝卜泡菜慢慢咀嚼。一晃眼功夫,小男孩就把一碗饭吃个精光。
老板看到这幅景象,走到两个人面前说:「老太太,恭喜您,您今天运气真好,是我们的第一百个客人,所以免费。」 之后过了一个多月的某一天,小男孩蹲在小吃店对面像在数着什么东西,使得无意 间望向窗外的老板吓了一大跳。
原来小男孩每看到一个客人走进店里,就把小石子放进他画的圈圈里,但是午餐时间都快过去了,小石子却连五十个都不到。
心急如焚的老板打电话给所有的老顾客 :「 很忙吗?没什么事,我要你来吃碗汤饭,今天我请客。」 像这样打电话给很多人之后,客人开始一个接一个到来。 「八十一,八十二,八十三……」小男孩数得越来越快了。终于当第九十九个小石子被放进圈圈的?
那一刻,小男孩匆忙拉着奶奶的手进了小吃店。
「奶奶,这一次换我请客了。」小男孩有些得意地说。 真正成为第一百个客人的奶奶,让孙子招待了一碗热腾腾的牛肉汤饭。而小男孩就像之前奶奶一样,含了块萝卜泡菜在口中咀嚼著。
「也送一碗给那男孩吧。」老板娘不忍心地说。
「那小男孩现在正在学习不吃东西也会饱的道理哩!」老板回答。
呼噜……吃得津津有味的奶奶问小孙子:「要不要留一些给你?」
没想到小男孩却拍拍他的小肚子,对奶奶说:「不用了,我很饱,奶奶您看……。」
第一百个客人
一念善心助长一棵幼苗,
棵棵幼苗可以成林,
人人有爱、社会有情。
6:世上最美味的泡面
他是个单亲爸爸,独自抚养一个七岁的小男孩。每当孩子和朋友玩耍受伤回来,他对过世妻子留下的缺憾,便感受尤深,心底不免传来阵阵悲凉的低鸣。 这是他留下孩子出差当天发生的事。 因为要赶火车,没时间陪孩子吃早餐,他便匆匆离开了家门。一路上担心着孩子有没有吃饭,会不会哭,心老是放不下。即使抵达了出差地点,也不时打电话回家。 可孩子总是很懂事地要他不要担心。然而因为心里牵挂不安,便草草处理完事情,踏上归途。 回到家时孩子已经熟睡了,他这才松了一口气。旅途上的疲惫,让他全身无力。正准备就寝时,突然大吃一惊:棉被下面,竟然有一碗打翻了的泡面!
「这孩子!」他在盛怒之下,朝熟睡中的儿子的 *** ,一阵狠打。
「为什么这么不乖,惹爸爸生气?你这样调皮,把棉被弄?要给谁洗?」 这是妻子过世之后,他第一次体罚孩子。
「我没有……」孩子抽抽咽咽地辩解著:「我没有调皮,这……这是给爸爸吃的晚餐。」
原来孩子为了配合爸爸回家的时间,特地泡了两碗泡面,一碗自己吃,另一碗给爸爸。可是因为怕爸爸那碗面凉掉,所以放进了棉被底下保温。
爸爸听了,不发一语地紧紧抱住孩子。看着碗里剩下那一半已经泡涨的泡面: 「啊 !孩子,这是世上最…最美味的泡面啊!」
世上最美味的泡面
孩子即使再年幼,
也有他们的尊严,
如果父母发现错怪了孩子,
要勇敢向他们说:
「对不起!」。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中少年陈蕃的“蕃”的正确读音fan,读第一声的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