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麻烦哪位大师解释一下墓地风水上的“壁上挂灯”这个说法?知道的麻烦说清楚点哈~~~3Q

乐乐12个月前 (04-08)阅读数 7#古诗
文章标签生气山势

我知道,给你个看就知道了,“壁上挂灯”是穴位所在位置比较特殊,结穴位置坡陡,但却符合结穴的理论条件。?“壁上挂灯”后代多富贵。?

葬书 《葬书》有云:“葬者,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入内,以荫所生之法也。

就是:埋葬要选择有生气的地方,即所谓风水宝地,有生气才有万物。人是气的产物,人体骨格就是气凝结而成。人死了,气也散了,仅留下了一副失去生机的尸骨。如果尸骨埋葬在有生气的地方,就会枯骨逢春,灵魂得到升华。是人都为父母所生,就如一棵大树,父母是“本”是树干,子孙则是父母在世间的“树枝”。父母的尸骨在地下得到了生气,“本”就会生机盎然,与“本”一脉相连的“枝”也会大大受益,枝繁叶茂,福泽绵长。?

葬经》一书相传为晋代风水鼻祖郭璞所著。在古代的风水书中,就阴宅来说,《葬经》堪称代表之作。此书对后世风水术的影响很大,故尊称为“经”。明代缪希雍高度评价《葬经》,说:“……其文全,其义备,虽圣人复起,不可改矣。”与他同时代的地学大师徐试可,也说《葬经》“语简而精,辞古而劲,地理包括殆尽,大非泛滥成文者比,览者须细玩,方知其味。”?气感篇?葬者,乘生气也。?开篇第一句话,就指出了葬法最基本、最核心、最隐秘的问题。各家葬法,任说千言万语,都莫如“乘生气”这三个字说得那么到点到位。?所谓“生气”,就是大自然孕育万物之气,包括阳光、空气、水份和电磁场等。相对于物质而言,气是一种虚物质,或者说是物质场。“生气”表现出来,就是生命力,活力。?地球上鸢飞草长,鱼跃马奔,可谓充满生气;月球上草木不生,死寂一片,可谓了无生气;少年儿童活崩乱跳,可谓充满生气;病弱老人卧床不起,可谓缺乏生气。?葬法说到底,就是为了获得生气。曾求己《青囊序》云:“先看金龙动不动,次察血脉认来龙。”这“金龙”即为至动之气,也即旺盛之生气也。龙要“飞鸾舞凤”,方有生气;水要“生蛇出洞”,方有活力;穴要“山环水抱”,才聚生气;砂要“清秀丰满”,才显生气;土要“坚实色润”,才蕴生气;向要“当运乘时”,才纳生气。占易卦要注意动变之爻,看风水要注意动变之物,有生气的第一标志就是能动力、有活力。?五气生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所谓“五气”,系指金、水、木、火、土这五种流行之气。注意:金、水、木、火、土,谓之“五行”,“行”者,流行也,类型也,并非是五种基本的物质元素,而是五种类型的流行、变化之气,用现代术语说就是五种类型的能量流。这五气遍布宇宙,交杂作用而产生万物。行于天,则生日月星辰,风霜雨雪;行于地,则生山石草木,溪河湖海;行于天地之间,则生人马牛羊,鸟兽虫鱼。?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粟芽于室。?阴阳二气,互为其根,相互交感,相互依存。正电子与负电子,正质子与负质子,正粒子与负粒子,都是相互依存,交互作用的。可见的物质,与不可见的物质场,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人活着为阳,为正,死后为阴,为负,这阴阳正负之间,也存在着某种能量的交互作用。现代科学虽然还没有证实这一点,但其原理应该是没错的。?汉朝皇宫里的铜钟,某日无故自鸣,皇帝问大臣东方朔原因,“必然是西蜀的铜山崩塌了”,东方朔这样回答他。不久,果然有人凑报西蜀的铜山已崩塌。皇帝再问东方朔何以先知此事,东方朔解释说:因为皇宫里的铜钟,是用西蜀铜山的铜打造的,它出身于铜山,身上带着铜山的气,所以能感受到铜山的崩塌而自鸣,正如人体受生于父母,就常常可以感受到父母的信息一样。?每当春天来临,百草千树都在拔节生长之时,深藏于室内的粟米种子,也会感到春天的气息,生长出新的萌芽来。?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阴阳二气交感流行,产生风云雨雪,在地中流行则孕生万物。这种生气是肉眼看不见的,我们只有根据地理来推求。先察龙穴砂水,次审缓急沉浮,再看气运得失,务使各乘生气,方合法度。?《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术最核心的秘密,就是乘生气;最核心的技法,就是藏风聚气。山环则可以藏风,使气聚之不散;水抱则可以聚气,使气行之有止。风水书千经万典,说来说去,就是说的这些子。?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山体静而为阴,水体动而为阳,动者为先,静者为后,风水术先重生动之气,故以得水为上。再说,水既有截止生气的作用,也就有聚气的作用,所以平原无山只看水,因为有了水就能聚气使之不散,藏不藏风也就无所谓了。廖精金说过:“翻身转面去当朝,不怕八风摇。”意思就是,只要有水曲折来朝,就不怕八风吹穴。可见,风水之法,首贵得水。城市以路为水,则首贵得路。?何以言之,气之盛,虽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为什么要强调以得水为上呢?因为水不像山,山之来势虽远,但其余气就没有什么作用了。水就不一样,水自发源分派,千流万涧,虽一溪一沟之余气,也有截止生气的作用,虽一池一塘零散破碎之水,其深者也有聚气的作用。杨公说:“巽水一勺能救贫。”可是没有人说哪方有个小土包就能致富,所以风水术要以得水为上。?故藏于涸燥者,宜浅;藏于坦夷者,宜深。《经》曰:浅深得乘,风水自成。?为了获得生气,埋葬的深与浅,也有很大关系。凡穴在墩高土厚之地,即为涸燥,其气浮于上,葬之则宜浅;凡穴在一坦平洋之地,即为坦夷,其气藏于内,葬之则宜深。?一般情况下,北方土厚宜深葬,南方土薄宜浅葬;堂局宽大者宜,其气必深厚,宜深葬以乘之;堂局狭小者,其气必浅薄,宜浅葬以乘之。?这都是大法则,具体方法可参阅赖太素《七十二葬法》。?夫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经》曰:外气横行,内气止生,盖言此也。?生气本来是没有形体的,行之于天,就以日月星辰为形体;行之于地,就以山河草木为形体。但土是蕴藏生气的最佳场所,生气可以通过土来孕育生长万物,从而体现出生气的作用来,所以,可以把土看成是生气的形体。?水是由气体凝聚成雨露霜雪而成的,因此,气是水之母体。?气之轻轻上浮者为天,天之云气产生雨水,故曰:天一生水。?气之重浊下沉者为地,地之生气成就万物,故曰:地六成之。?生气在水,谓之外气,随水而横流;生气在土,谓之内气,随土而生物。?邱垅之骨,风阜之支,气之所随。《经》曰:土形气行,物因以生。?邱垅指高山,骨为高山之石;风指山脊,阜为平岗。意思是说,气是随着山形的起伏而行走的,无论是高山石壁,还是山脊平岗,都是气的一种表现形式,包括籍土而生的万物,都是如此。也正因为土中有生气流行,万物才得以生长。?盖生者,气之聚,凝结成者,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纳骨,以阴所生之法也。?气聚则人生,气散则人死。正所谓:“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也。气凝结在人体中的精华,就是骨头。人死气散,肉体腐烂,独留一把枯骨,很久都不会烂掉,这枯骨中所藏之气,仍然和活着的亲人存在着某种感应联系,只要把这枯骨葬在可纳生气之处,那么,就可以荫生还活着的亲人。?当然,这只是古人解释葬坟为何能影响后人命运的一种说法。道理是否正确,我们都不知道。但大量的实例可以证实,先人阴宅的风水,的确能影响后人的命运。至于其中的道理,就留给科学家们去寻找吧,总有一天是会找到的。?因势篇?夫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葬者,原其起,乘其止。?气行于地中,人不可见。可见者,只有山势。山势灵动则地气旺,山势枯滞则地气衰。山势奔走则地气流行,山势盘旋则地气凝结。葬法就是要看清山势的来龙去脉,了解地气的起和止,并根据山势的缓急起伏高低反侧,采用盖粘倚撞等方法来承接其生气。?地势原脉,山势原骨,委蛇东西,或南或北。?平夷之地,以土脊为脉;山高之地,以石脊为骨。要细察地脉的走向,注意山势的来去,或东或西,或南或北,或起而断,断而起,穿田渡水,闪侧屈曲,草线灰蛇,不可大意。?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来形止,是谓全气。全气之地,当葬其止。?千尺言其高远,即山脉高远则成势。百尺言其低小,即山势虽小有其形。龙穴砂水聚会之地,即是形止之处,谓之全气。全气之地,即是葬人的好去处。?欲进而委婉自复,回环重复,若踞而候也,若揽而有却,欲止而深。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土高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如万金。?全气之地,山势如龙委婉屈曲而来,抑扬顿挫,生动有力。山势止处,或如狮踞,或如虎卧,端然不动,有君临天下之气象。周围砂水拱卫重叠,如百官觐帝,万佛朝宗。众山齐来拜会为止,众水齐来会合为聚。山为阴,水为阳,山水聚会,即是冲和阴阳。阴阳冲合之地,必是土高水深、郁草茂林、充满生机的风水宝地。龙象尊严啊,犹如帝王出征,千乘战车簇拥而行;或如巨富出门,百十奴仆相随而止。?《经》曰:形止气蓄,化生万物,为上地也。?山水会聚之处,即是生气蓄发之处。因为这里藏风聚气,所以是孕育新生命的最佳之地。也是葬人的上乘之地啊。

楼主 您好

后学将已唯识加已辩证,文章可能稍嫌冗长,烦请诸位有耐心的看完,必能对佛法之因缘法与外道的因缘法能逐渐厘清。

这个问题必须分为两个层面来说,一开始必须先说明佛法讲的因缘法的真实义。佛法虽然讲因缘生、因缘灭,但是此因缘不同外道、世俗人所说之因缘,而是万法万物之本源本识---万法唯识,假藉一切诸缘直接、间接、展转流住一切万法。这在三乘经典皆同此说。

譬如阿含经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谓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佛陀开示十因缘法,从生老病死、一直到名色(名色就是五阴,也就是我们一般人所熟悉的身心---色身与意识、感受等),然后到了名色之后,才从理上证实: 名色五阴的背后,还有个能出生名色的识:

众所皆知,名色五阴已经包含了六识心(眼耳鼻舌身意识),因此这个出生名色的识,绝对不可是意识或其余五识,当然这个识,就是万法唯识的识。因为其实万法汇归起来,也都是从五阴身心开展出来的,离开我们的身心哪有万法能间接展转延伸出来呢? 而五阴身心的源头,就是这个识了,当然这个识,就是大乘所说的万法唯识的识,也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或称如来藏、或称真如、或名涅盘、法身。

因此,万法之根本因,是由这个能出生万法的本识,接著假藉诸缘才有万法的显现,在大乘经典中,则是说的更明确了:(占察善恶业报经)

如是数相者,显示一切众生六根之聚,皆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一实境界而起,依一实境界以之为本。所谓依一实境界故,有彼无明。不了一法界,谬念思惟,现妄境界,分别取著,集业因缘,生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以依内六根故,对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起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以依六识故,於色、声、香、味、触、法中,起违想、顺想、非违非顺等想,生十八种受。

这边很分明的提到了,六识、六根、六尘等五阴身心,都是从此如来藏而出生,首先假藉无明、业种为缘,出生了六根、接著在加上六根为缘,出生了六尘、在依六根触六尘为缘,出生了六识,乃至种种感受、想知。

由此大小乘经典,可以明确知道: 万法唯识,以此本识为根本因,假藉无明、业种等为缘、直接、展转出生了一切万法、果报,此乃佛法因缘法的真谛。

==============================================================

那这篇文章一开始说,因缘尚未和合前,果已经在那理了。这样就是无因无缘的颠倒见,试问?

当你六根、六尘还没有出生时,你的六识在哪?

也就是说,当你此世的身体、大脑的根身还没有发展前,也无法藉由根身接触五感官境界时,这时候你那能感受、觉知的心在哪呢?

如果是对医学有些常识的人,就会知道过失了,因为当受精卵还没有发展成大脑、身体的时候,是无法藉由这个六根身接触外界六尘的,当然更无法产生能领受、觉知的六识心。试问: 若无这一世的六根与六尘,你(领受感知的六识心你)要从哪里出生阿? 你还会存在吗?

麻烦哪位大师解释一下墓地风水上的“壁上挂灯”这个说法?知道的麻烦说清楚点哈~~~3Q

除了这个以外,从日常生活当中,处处可见一切法皆是从根本因如来藏与假藉诸缘而出生:

第一: 譬如我们能看见影色的功能,如果不是透过眼睛、大脑中眼视区域(和称眼根)以及所接触的影色(色尘)为缘,我们那能见的清楚分明的功能,还能出生发挥作用吗? 接著在深入思维: 从生活当中也可以观察出,这个能看见的功能,只能存在於明与暗的情况下,离开明暗这个两个境界外,还有能看见的这个功能运作吗? 显然是没有,因为若是稍懂医学者,就会明白当昏迷、睡著无梦时,这时候就算翻开眼皮,也不能见物了,也没有这能见功能在运作了。可是当清醒时,这能见功能又可以继续出生运作了,请问,这能见的功能是本来就有吗

如果说,离开了明暗、眼根、影色(色尘)外,这个能见功能还能独自运作的话,那我们才能说,这个能见功能是本来就已经在哪里了,是本来就有的,只是靠因缘显现而已,但是事实观察,能见功能离开了明暗影色之外,离开眼根外,就没有其他功能性可以独自存在了,也就是说,能见功能只能依附於明暗、眼根下才能运作而已,当然是被出生的法,而不是本来就存在的、本来就在哪里的法。 可是当能见功能不在运作的情况下,能见功能又到哪里去了呢? 既不是在眼根里、也不是在明暗中,因为如果是由明出生的,那应该只能见明不能见暗,若从暗生,那也只能见暗不能见明才是,若从眼根生,那为何不能向内见眼根种种而只能见明暗色尘呢?

显然! 能见的功能,必然由一能收藏眼见功能种子的根本因含藏,才能藉由眼根、明暗等诸缘方能出生运作,并不是本来就已经在那理了。

而除此之外,能听、能嗅、能尝、能触、能知的功能也都是如此,必须以如来藏为根本因,藉由六根六尘为缘,方能出生这些功能性。

第二: 后学在用更浅显易懂的方是说明,譬如吃饱。

吃饭是过程、吃饱是结果,如果按照此外道说法,吃饱是已经在哪里了,只是透过吃饭而显现。那试问,在你还未吃饭前,你吃饱的觉受感受在哪里? 我们也知道,吃饱、必须是吃食物到某个阶段时,藉由感知肠胃道的通塞,才能领受吃饱的韵味,否则是没有吃饱的这回事的。

那如果吃饱是已经在哪里了,而只是透过吃饭从不显现到显现出来的状态,那就得请问了,你还未吃饭时,还没有饱足感时,那个"吃饱"的觉受在哪里,如果说它只是还未显现而已,那必然有个处所,只是还未显露才对,那既然说他已经存在了,应该要指出它的处所才是,否则只是凭空想像,戏论臆测而已。 可是现前明明就能观察到,当我们还没有吃饱时,这个饱足感是还没有出生的,必须假藉吃饭的过程、食物、身识意识的触知感知,才能领受到这个饱足感,那这个饱足感来自哪里呢? 如果说来自食物,那应该只有食物自己知道饱,跟我们有何相关? 如果来自肠胃,那肠胃饱跟我们六识心有何关系? 因为饱足感现前观察来看,只是由六识中的身识意识去感知领受而已,如果当你很饱的时候,突然被人敲昏,那就没有饱足感可说,因为昏迷的时后六识心也不在了。 那这个饱足感是由六识心出生吗? 如果饱足感是由六识心出生,那我们可以决定什麼时候饱就饱才对阿,显然这个饱足感,不是从肠胃、食物、也不是从六识心而生,但这些缘拿掉之后,也没有饱足感的所在了,而这个饱足感,离开了肠胃、食物、六识心之后,也没有地方可以出生运作了,既然如此,当然是必须由一能含藏万法的根本因如来藏,在这缘份具足的时候,将这个感受韵味流住出来,供给六识心领受。

因此,确实是万法唯识,也是已这个识为根本因,方有万法相继而出生。

佛法,不离世间法,都是可以现前观察体验的,能够证实体验的,才是真佛法,否则只是意识想像臆测,与玄学哲学无异。

若提出这些意见的人无法认同,那后学在问他一个问题:

当你生气愤怒的时候,这个生气愤怒是本来就已经在了吗?

离开的你身根(身体)、以及你所接触的引发愤怒之外境,还有你那领受外境的心,愤怒在哪里? 如果生气愤怒这个结果,是本来就已经在哪里了,那你应当可以找到他的真实所在,纵然他还未显露出来。换句话说,离开根身、外境、领受之心这些缘,你的愤怒生气应当早就已经有了,只是还未显露,那后学只问: 在哪里? 大家应该知道,若是本来就在哪里,那麼,这个东西一定是个实体(不一定是物质),那应当有其自体性才对。可是明明离开根、外境等,就没有生气这个法可以显现了,那麼生气这个法怎麼可能会是本来就有、而且有其真实存在的自体呢?

因此当知,生气愤怒、不是自然而然有的,也不是一般人所讲的因缘来因缘去,也不是本来就有的果,而是本识如来藏所含藏的功能种子之一,假藉诸缘方能现起运作。

最后、其实楞严经前半段所要讲的,其中一部分也是阐明这个义理,一切法、果报都是本如来藏(根本因)所含藏之功能种子。

愿 大众 早证本识见法身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