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文言文
1. 初三上下文言文
初三下册诗文篇目:17 公输18 《孟子》两章19 鱼我所欲也20 《庄子》故事两则21 曹刿论战22 邹忌讽齐王纳谏23 愚公移山24 《诗经》两首公输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现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
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编辑本段1、译文 公输盘替楚国制造云梯这种器械,制成后,准备用它攻打宋国。墨子知道这件事后,从鲁国出发,走了十天十夜,到达了楚国的都城郢都,去见公输盘。
公输盘说:“先生您有什么见教吗?” 墨子说:“北方有个侮辱我的人,希望依靠您的力量杀了他。”公输盘很不高兴。
墨子说:“请允许我奉送给你十金(作为杀人的报酬)。” 公输盘说:“我坚守道义决不杀人。”
墨子站起身来,拜了两拜,说:“请允许我说明我的来意。我在北方听说您制造了云梯,要用它攻打宋国。
请问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有多余的土地,却没有足够的人民,发动战争去杀害缺少的人民,却去争夺多余的土地,不能算这是明智;宋国没有罪而要去攻打它,不能说这是仁爱;知道了这个道理却不向楚王谏诤,不能说这是尽忠;去谏诤了然而没有成功,不能说这是能力;你遵守道义不杀少数人却杀多数人,不能说这是明白事理。 公输盘被说服了。
(理屈辞穷,心里不服。) 墨子说:“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公输盘说:“不行,我已经把造云梯的事对楚王说过了。”
墨子说:“为什么不向王引进我呢?” 公输盘说:“好吧。” 墨子拜见楚王,说:“假如现在有这么一个人,抛掉自己华丽的车子,却想去偷邻居的破车;抛掉自己锦绣衣裳 *** ,却想去偷邻居的粗布衣服;放着自己的好饭好菜不吃,却想去偷吃邻居粗劣的食物。
大王认为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楚王说:“这个人一定是患有偷盗的毛病了。” 墨子说:“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五百里。
这就好像华丽的车子同破车子相比。楚国有云梦泽,犀兕(si四声)麋鹿到处都是,长江汉水里的鱼鳖鼋(yuan二声)鼍(yuo二声)多的天下无比,宋国就像人们所说的没有野鸡兔子鲋鱼的地方。
这就好像好饭好菜和粗劣的食物相比。楚国有高大的松树梓树楩树楠树樟树(名贵木材),宋国却连多余的木材都没有。
这就好像华美的衣服和粗布衣服相比。我认为大王派官吏攻打宋国,这种做法就和这个患偷盗病的人的情况一样。”
楚王说:“你说得对呀!虽然如此,不过公输盘给我制造云梯,我一定要攻下宋国。” 于是,召见公输盘。
先生墨子解下衣带当作城墙,用木片当器械。公输盘一连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先生墨子一次又一次的抵御他。
公输盘的攻城器械用完了,先生墨子的守卫方法还有绰绰有余。 公输盘屈服了,但他说:“我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对付你了,但我不说。”
墨子也说:“我知道你用什么方法来对付我,但我不说。” 楚王问他原因。
墨子说:“公输盘的意思,不过是想要杀死我。杀了我,宋国守不住了,于是就可以攻下。
可是我的弟子禽滑(gu三声)厘等三百人,已经拿着我守城的器械,在宋国城墙上等待楚国的军队进攻。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抗者。”
楚王说:“好吧。我不攻打宋国了。”
《孟子》两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
2. 六年级上下文言文东施效颦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 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絜妻子而去之走。”成玄英疏:“西施,越之美女也,貌极妍丽。
既病心痛,嚬眉苦之。而端正之人,体多宜便,因其嚬蹙,更益其美。
是以闾里见之,弥加爱重。邻里丑人见而学之,不病强嚬,倍增其丑。”
后因以“东施效颦”嘲讽不顾本身条件而一味模仿,以致效果很坏的人。亦为模仿别人的谦语。
颦,同“矉”,蹙眉。 译 文 春秋时代,越国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无论举手投足,还是音容笑貌,样样都惹人喜爱。
西施略用淡妆,衣着朴素,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礼”,没有人不惊叹她的美貌。 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
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见她手捂胸口,双眉皱起,流露出一种娇媚柔弱的女性美。当她从乡间走过的时候,乡里人无不睁大眼睛注视。
乡下有一个丑女子,名叫东施,相貌一般,没有修养。她平时动作粗俗,说话大声大气,却一天到晚做着当美女的梦。
今天穿这样的衣服,明天梳那样的发式,却仍然没有一个人说她漂亮。 这一天,她看到西施捂着胸口、皱着双眉的样子竟博得这么多人的青睐,因此回去以后,她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手捂胸口,紧皱眉头,在村里走来走去。
哪知这丑女的矫揉造作使她样子更难看了。结果,乡间的富人看见丑女的怪模样,马上把门紧紧关上;乡间的穷人看见丑女走过来,马上拉着妻、带着孩子远远地躲开。
人们见了这个怪模怪样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里走来走去的丑女人,简直像见了瘟神一般。 这个丑女人只知道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知道她为什么很美,而去简单模仿她的样子,结果反被人讥笑。
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寻找适合自己的形象,盲目模仿别人的做法是愚蠢的。寓 意 比喻不了解人家真正长处,而去生搬硬套,结果事与愿违。
也泛指机械的模仿者愚蠢可笑。▲例:偶尔的一次,A老板应B老板邀请来到B公司,无意中他发现B公司的门房间没有考勤机,便问:“你们没有考勤机?”B老板说:“公司不仅没有考勤机,就连考勤人员也没有。”
A问:“那如何记录考核员工的迟到呢?”B答:“现在离上班还有5分钟,你可以去各部门看一看,有没有人还没有到岗的。”A问:“这是为什么?”B答:“信任,就是最好的考勤机。
他们都是成年人,知道自己该怎么做。”A老板颇有感触。
回到单位后,叫人立即搬走考勤机,撤销考勤记录。可事与愿违,迟到现象愈演愈烈,就连从来不迟到的人,也出现了迟到现象。
补 充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
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于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
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传说吴被灭后,西施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
施夷光世居诸暨苎萝山(亦名罗山)下苎萝村(今诸暨市城南浣纱村)。苎萝有东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
其父卖柴,母浣纱,西施亦常浣纱于溪,故又称浣纱女。西施天生丽质,禀赋绝伦,相传连皱眉抚胸的病态,亦为邻女所仿,故有“东施效颦”的典故。
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苏省吴县西南)击败越国,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今淅江省绍兴南),受吴军围攻,被迫向吴国求和,勾践入吴为质。释归后,勾践针对“吴王*而好色”的弱点,与范蠡设计策,“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准备送于吴王,越王宠爱的一宫女认为:“真正的美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体态。”
西施只具备了第一个条件,还缺乏其他两个条件。于是,花了三年时间,教以歌舞和步履、礼仪等。
西施发愤苦练,在悠扬的乐曲中,翩跹起舞,婀娜迷人,进而训练礼节,一位浣纱女成为修养有素的宫女,一举指,一投足,均显出体态美,待人接物,十分得体。然后,又给她制作华丽适体的宫装,方进献吴王。
吴王夫差大喜,在姑苏建造春宵宫,筑大池,池中设青龙舟,日与西施为水戏,又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又专门为她筑“响屐廊”,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放置起来, *** 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终于走向亡国丧身的道路。
3. 文言文中,“下”的意思,全部,谢谢文言文的意思
xià
①;下面;位置较低的处所。《劝学》:“上食埃土,~饮黄泉。”
②;低。《采草药》:“此地势高~之不同也。”
③;下等;次序在后的。《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之耳者,受~赏。”
④;地位低下的人;职务低的人;下级。《廉颇蔺相如列传》:“且相如素 *** ,吾羞,不忍为之~。”
⑤;从高处到低处。《游黄山记》:“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又;使……下去。《李愬雪夜入蔡州》:“元济于城上请罪,进城梯而~之。”
⑥;降下;落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纷纷暮雪~辕门。”
⑦;下坠。《垓下之战》:“项王泣数行~。”
⑧;到……去。多指从上游向下游、从北向南、从大城镇去乡村等。《谭嗣同》:“君乃自湖南溯江,~上海。”
⑨;下达;颁布。《;后序》:“维扬帅~逐客之令。”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事下四郡,四郡推公(袁可立)秉笔。”
⑩;攻下;攻占。《陈涉世家》:“蕲~,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⑾;少于;低于。《师说》:“今之众人,其~圣人也亦矣。”
⑿;谦下;降低身份去交往。《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为人,仁而~士。”
⒀;表示动作的次数。《口技》:“忽然抚尺一~,群响毕绝。”
⒁;方面;方。柳宗元《驳复仇议》:“今若取此以断两~相杀,则合于礼矣。”
下车地方官员风到任。
下处临时居住的地方;寓所;客店。
4. 《上下其手》 文言文的翻译上下其手 名称:上下其手
拼音:shàng xià qí shǒu
解释:比喻玩弄手法,串通作弊。
示例:亏得尚有“巧妙不同”一句注脚,还可~一番。 朱自清《“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
词性:贬义
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二十六年,楚侵郑。五月,至于城麇。郑皇颉戍之。出与楚师战,败,穿封戌囚皇颉。公子围与之争之。正于伯州犁。伯州犁曰:“请问于囚。”乃立囚。伯州犁曰:“所争,君子也,其何不知!”上其手,曰:“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下其手,曰:“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子?”囚曰:“ 颉遇王子弱焉。 ”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近义词:营私舞弊、徇私舞弊
反义词:光明磊落、问心无愧
典故:
“上下其手”这句成语便是出于这个故事;是表鲁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夏天,楚国进攻郑国(国都在今新郑市)。楚军的前锋将领有两位,一位是平民出身的猛将穿封戍,另一位是楚康王的弟弟公子圉。穿封戍英勇善战,机智多谋,公子圉出身贵族,胆小怕事,所以每每征战,公子圉总是跟在穿封戍的后面。
战争刚一打响,穿封戍便一马当先,冲上前去,和郑军守将皇颉厮杀开来。几个回合下来,皇颉渐渐力不从心。仓皇之中,皇颉马失前蹄,滚下鞍来。穿封戍跃马飞奔过去,将皇颉活捉。
战争结束后,公子圉心里很不舒服,他觉得,这么好一个机会,平民出身的穿封戍竟然抢了风头,自己却颜面扫地。于是,他横下心来,耍赖说皇颉是自己俘虏的。穿封戍早对公子圉的仗势欺人怀有不满,这次自然不肯相让。二人争得面红耳赤,差点动起武来。
后来,他们请随军的太宰伯洲犁做公证人,判定是谁的功劳。伯洲犁命人把皇颉带来,向他说明原委,然后故意把手抬得很高,毕恭毕敬地指着公子圉说:“这位是公子圉,他是我国国君最宠爱的弟弟!”接着,伯洲犁又把手压得很低,不屑一顾地指着穿封戍说:“这个人叫穿封戍,是我国方城外的一名小县尹。你看清楚了,这二位中的哪一位生擒了你?”
很明显,伯洲犁有意偏袒公子圉。皇颉从伯洲犁的手势中明白了他的意图,于是指认说是公子圉俘获了自己,还拍马屁说:“公子圉身手过人,骁勇善战,在下服输。”于是伯洲犁便把生擒皇颉的功劳判给了公子圉。不久,公子圉加封,伯洲犁提升,穿封戍被贬,皇颉脱险。示枉法作弊,颠倒是非的意思。
辨析:
在现在的社会中,这种情形是常常会发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应得,难逃被惩处的厄运;于是暗地里进行贿赂,或请托亲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结果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仍得消遥法外。像这种参与其事的人,从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说是:“上下其手”了。
5. 七上下文言文的文学常识归纳句式倒装 古今汉语句法成份的位置基本相同。
在正常情况下,汉语句子成份是有一定顺序的。如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谓语在前,宾语在后;修饰限制或在中心词前,补充成份在谓语后。
但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充当句子成分时,与现代汉语的位置顺序不一致。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谓语前面,定语可以放在中心语的后面,甚至有时候谓语还可以放到主语的前面等。
常见的倒装有以下的五种: 1宾语前置:疑问句中 否定句中 出现结构助词 2定语后置:数量性定语后置 修饰性定语后置 “者”字短语作定语后置 3介词并语前置4介词宾语的位置, 5谓语前置(1) 宾语前置 宾语在一定的语境中,要放在动词谓语之前,这是古代汉语中最为突出的一种语序现象。一般地说这种前置是有条件的。
其类有三: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前。 例如, ① 大王来 何操 ? ② 沛公 安在 ? ③ 臣实不才,又谁 敢怨 ?④ 圣王有百,吾 孰法 焉? ⑤ “许子冠乎?”曰:“冠。”
曰:“ 奚 冠?”曰:“冠素”。 ⑥ 吾 谁欺 ,欺天乎? 上解中疑问代词“何”、“安”、“谁”、“孰”、“奚”,都是用作宾语而置于谓语的前边的。
例(3)的“敢”是能愿动词,它必须与动词连在一,所以“谁 ”用在“敢”之前。最有启发性的是例(6),“欺天乎”当然也是疑问句。
但由于“天”这个宾语是名词。不是疑问代词。
所以放在动词“欺”的后面。 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母、无、未、、弗、勿、莫等。
例如: ①然而不王者,未 之有 也。 (未有之) ②臣未 之闻 也 (未闻之) ③我无 尔诈 ,尔无我虞。
(无诈尔…) ④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 或欺 。 (莫欺之) △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的格式,在上古汉语中相当严格的。
据统计,《左传》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占98.4%。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置于动词前面的,并不那么严格,先秦古籍中就有一些后置的情况。
例如: ①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 何求 。 汉代以后,这种宾语更是大量后置,例如: ②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 为之 。
虽然汉代以后的文言文,前置和后置并存。我们可以认为前置是沿袭先秦语法规则,是文人仿古的结果。
(三)宾语后有结构助词“是”、“之”等 为了突出宾语而把宾语提前,并在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用上“是”或“之”,构成“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例如:① 宋何 罪之有 ?②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 也。③ 将 虢是灭 ,何爱于虞?④ 我周之东迁, 晋郑依 焉。
⑤ 王贪而无信, 唯蔡是感 。(感通憾怨恨)⑥ 子曰:“求,无乃 尔是过 与?(责备你)其各例意思分别是:宋有何罪、说的是虞虢、将灭虢、依晋郑、感蔡、过尔。
为了强调行为的单一性、排他性和论断性,便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的格式。以上例就是这种格式。
这种句式仍保留在一些成语中,如“惟命是从”“唯利是图”“唯才是举”等。其他语句如:1惟余马首是瞻。
(只要看我的马头就行了)2惟陈言之务去。 (只要是陈旧的语言就务必去除)以上各句翻译要体现出“只要…就”的意思来,如只要是命令就听从,只要有利就图,只要是人才就举荐。
古汉语中,还有些没有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但并不多见。 (2)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名词中心语前面,用来修饰中心语。
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或者因为定语过长没,而为了使语言更流畅,于是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后边。今译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语前面,其格式有三类 〈1〉数量性定语后置 ① 命子封帅 车-- 三百乘 以伐京。
② 不豫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③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2〉修饰性的定语后置 ①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②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分别译为:“长长的剑”(陆离,形容剑之长),“高高的切云冠”(崔嵬,形容冠之高)。
高高的庙堂,远远的江湖。 〈3〉“者”字短语作定语后置 ① 太子宾客 -- 知其事音,皆白衣冠道之。
② 其石 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③ 村中少年 -- 好事者驯养一虫。
译为“知其事的太子宾客:“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的石头:“好事的少年”。
都因为有“者”字标志而将定语后置 。(2) 介词宾语前置 介词结构的宾语通常是在介词后面,但在古代汉语中,也可放在介词之前,主要以下两种: 〈1〉疑问句中,介词的宾语前置 ①许子 奚为 不自织? (为什么?) ②何以 战? (凭什么?) ③客 胡为 若此 (为什么?) ④曷为 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 (为何?) ⑤ 学 恶乎始 ? 恶乎终 ? (从哪里?) 〈2〉一般句式中的介词宾语的前置。
为了强调介词的宾语,虽无形式标志,但也可以将宾语提到介词之前。例如: ① 楚国 方城以 为城, 汉水以 为池。
② 楚战士无不 一以当十。 ③ 沛公 北向坐,张良 西向待。
在现代汉语中,还有“ 夜以 继日”这类成语是古汉语的遗够 (3) 介宾语短语的位置 介宾短语可以作状语,也可以作补语,这是古今汉语相同的。但是,古汉语中表示方式、时间、处所、原因、比较。
6. 上下其手文言文注释译文: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国出兵侵略郑国.结果,郑国遭遇到战败的厄运,连郑王颉也被楚将穿封戌俘虏了.战事结束后,楚军中有楚王弟公子围,想要争抢俘获郑颉的功劳,说郑王颉是由他俘获的,于是穿封戌和公子围二人便发生争执,彼此都不肯让步,一时没有办法解决得来.后来,他们便请伯犁作公正人,判定这是谁的功劳.伯州犁的解纷办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张要知道这是谁的功劳,最好是问问被俘的郑王.于是命人带了郑王颉来,伯州犁便向他说明原委,接着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公子围,用下手指代表楚将穿封戌,然后问他是被谁俘获的.郑王颉因被穿封戌俘虏,很是恨他,便指着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围所俘虏.于是,伯州犁便判定这是公子围的功劳.
7. 下 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1.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举例:下,底也。——《说文》
在南山之下。——《诗·召南·殷其靁》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豳风·七月》
阴山下。——《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
放之山下。——唐·柳宗元《三戒》
愬至城下。——《资治通鉴·唐纪》
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
2、地名。
举例: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为帝之下都。——《山海经·西山经》
又如:下鬼(地下之鬼;指死者);下世(阴间);下土(大地;天下;指人间);下都(神话传说中称天帝在地上所住的都邑)。
3、臣下;百姓;群众。
举例:
于是乎下陵上替,能无乱乎?——《左传·昭公十八年》
4、特指湖泽。
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书·舜典》
5、地表之下。
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礼记》
6、里面。
众军心下大乱,不敢交战,各自奔走。——《三国演义》
7、指时间、处所、范围。
及郡下。——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8、位在下的人。
不耻下问。——《论语》
不忍为之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下齐同。——《资治通鉴》
9、下来的意思。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
下车引之。——《世说新语·方正》
10、落下;降下。
下,落也。——《尔雅》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11、弯屈。
魏延平日恃功务高,人皆之下。——《三国演义》
12、卸下。
宾主下尘榻。——沈约《和谢宣城》
下担捋髭须。——《乐府诗集·陌上桑》
13、发表、宣告。
令初下。——《战国策·齐策》
诏既下。——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14、去;到。
便下襄阳。——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顺江东下。——《资治通鉴》
15、常指从北到南、从上游到下游、从城市到乡下、从上层到基层。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16、夺得、攻取、占领或攻占。
皆下之。——《史记·陈涉世家》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宋· 苏轼《前赤壁赋》
17、歇宿;收留。
徐孺下陈蕃之榻。——王勃《滕王阁序》
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店房。——《西厢记》
18、投降。
吾恐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国之可下?——《韩非子》
19、居人之下;谦让。
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三国志》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唐·韩愈《师说》
20、安扎。
各依本方下营。——诸葛亮《兵要》
21、拍。
抚尺一下。——《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薄暮下管键。——清·方苞《狱中杂记》
22、身分、地位低。
吾羞,不忍为之下。——《史记》
23、次序或时间在后。
上下同欲。——《孙子·谋攻》
下道齐桓。——《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我整理的赛龙舟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赛龙舟作文1晚饭后,我们和从上海来的洋洋一家人到新安江的三号码头等候龙舟。江面上吹来一阵阵凉风,风中夹着淡淡的桂花香。我们沉醉在这秋风中,连龙舟已经靠岸了都没有察觉到。
我们穿好救生衣,迫不及待地上了龙舟。我看见龙头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威严。龙舟开始开动了,江上溅起了浪花,发出“哗哗哗”的响声,像是向我们表示欢迎。龙舟越开越快,我们像是骑在一条飞龙的身上,在新安江里自由地遨游。江两岸的风景截然不同,左边是巍峨的大山,在黑夜中像狰狞的野兽,可怕极了。而右边灯光闪耀,人声鼎沸。龙舟钻过了白沙桥的桥洞,来到彩虹桥的码头,因为大家觉得太冷了,就靠岸了。
我依依不舍地上了岸,在心里默默地对着龙舟说:“再见了,小飞龙!”
赛龙舟作文2上课了,老师走进教室,扶了扶眼镜,然后慢条斯理地对我们说:“后天我们举行划船比赛,怎么样?”我们听了都欢呼雀跃,连声喊道:“好!好!好!”老师拍了拍桌子说:“这两天你们要好好准备材料做船,争取拿到第一名!”老师把我们分成四人一组。我眼珠一转,对组长说:“现在人们老是乱扔垃圾,不如我们捡一个矿泉水瓶来当船吧!这样我们就把垃圾利用起来了!”组员们都赞成我的建议。
令人难忘的日子终于到来了。
每个组的船都很有创意。开始比赛了,我们坐上自己精心做的船,拿起树枝做的桨,往终点划去。我们超过了木头船和塑料船,但是比不过树叶船和西瓜船。忽然,一阵风吹来,把树叶船往后退了几步,退到了我们的后面。我们趁这个机会用力地划着桨,慢慢地超过西瓜船,获得了第一名。
其实,第一名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坚持可以战胜一切!
赛龙舟作文3每年端午节的龙舟赛是我国人名最重要的比赛活动之一。
端午节那天,天气格外晴朗,不到早晨八点钟,江岸上就热闹起来,人们人们挨挨挤挤,谈笑风生,开心极了。
信号弹划过天空,龙舟比赛开始了,六条船上的运动员使劲地向前划着,我看到他们那么投入,那么认真,头上的汗水像下雨似的往下滴,我心里感动极了,也和岸上的啦啦队一起拼命的叫着加油!加油!健儿们听到我们的喊声,劲头更足了,向前冲去,结果一号船得了冠军,刚一宣布结果,人们都欢呼起来。
龙舟比赛结束后,开始抢鸭子了,只见从龙舟上扔下了好多好多的鸭子,它们在水里乱扑、乱叫着,不知所措时,人们从四面八方向它们拥来,拼命的抓着,眼看着那些可怜的鸭子一只一只被人捉走,我心里好难受啊!
龙舟赛,抓鸭子真是好玩极了,长大我一定要亲自去实践实践!
赛龙舟作文4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观龙舟比赛日。这一天早上,我来到了江滨公署的沙滩上,据说这里是观龙舟比赛最好的地方。那里早已人山人海,大家随着观龙舟比赛的人群挤了进去。猛烈的太阳照耀着大家,大家却不舍得放过这喜庆的日子。
早上九点钟,只看见一艘艘龙舟开始比赛了。我目不转睛地盯着3号龙舟,只见他们齐心协力,一个挥动着红旗,另一个使劲地敲鼓,龙舟上的人随着咚咚咚的鼓声,有节奏地使劲往终点划去。正在这时,6号龙舟遥遥领先。
大家看见3号龙舟的队员们有点儿精疲力竭的时候,齐声高喊“加油!加油!一阵阵欢呼声又给他们传送了力量,在关键时刻,3号龙舟的队员们拼着全身的力量划向终点,最后,他们胜利了!大家也为他们喝彩,为他们高兴……
龙舟比赛结束了,大家回到家,边吃粽子边兴致勃勃地谈论着刚才精彩、激烈的龙舟比赛。
赛龙舟作文5“五月初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今天我就带你们一起去看赛龙舟吧!
今天早上七点,江河边早已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
比赛即将开始,几条龙舟在河面上一字排开,只听“砰的”一声,一条条龙舟都争先恐后的飞出去。像脱缰之马,离弦之箭,破浪疾驶。两岸观众的欢呼声、喝彩声,都在为他们心目中的冠军队加油。
百桨翻飞,激起了一团团雪白的浪花。快到终点了,每一条龙舟上的选手都已筋疲力尽。可他们仍然用力的划动着水桨,一起一落,龙舟一点一点的逼近。
最后2号龙舟夺得了冠军!比赛结束了,但“你追我赶、力争上游、公平竞争、积极向上”的龙舟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
赛龙舟作文6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很多。我家乡在苏州,每年的端午节都有赛龙舟比赛。比赛的那天人山人海,红旗招展。一艘龙舟有十十名队员,一个击鼓指挥官。每个队的衣服有像火一样的红色,还有蓝色、白色、**,很多很多……衣服色彩缤纷。每个队员都很精神。场面非常壮观。
比赛开始了!队员们个个都瞪着大大的眼睛,聚精会神地等着发令。这时发令枪响了,每艘龙艏就像离弦的箭。锣鼓声、呐喊声响成一片,你追我赶。真热闹!
看!每艘龙舟的指挥官喊加油!加油!队员们快速用力划着桨。他们动作非常整齐。河两边的观众一齐为他们喊加油!加油!赛龙舟的场面真热闹!
我喜欢我家乡苏州的赛龙舟比赛。
赛龙舟作文7广州市一年一度的龙舟赛开 了,爸爸带着我和妈妈一起去珠江边看龙舟赛。
龙舟赛队共有四队,分别是白虎队、狮吼队、长龙队和红牛队,他们都很厉害,可是我喜欢长龙队,因为他们各个都生龙活虎,可神气了!
枪声一响,四条龙舟上的队员们奋力地划着木浆快速划向终点。只见四条龙舟的船头上有一名大鼓手,鼓每敲一下,队员们就划一下浆鼓点敲得越快,队员们就划得越快,后面还有一个舵手,他是控制龙舟的方向。看!长龙队和红牛队实力不分上下。你追我赶。突然,狮吼队追了上来,长龙队和红牛队也奋力向前冲,把狮吼队远远甩在后面。现在是长龙队和红牛队较劲了,你追我赶,一会儿红牛队又反超前了。快看到终点了,两队显得更加精力充沛。鼓点更急了,只见木浆翻飞,两条龙舟像箭一样射向终点。最后长龙队赢了。龙舟赛就在那笑声叫喊声中结束了。
赛龙舟作文8昨天,我们到桐庐去夏令营,我们第一个去的地方是浪石金滩,我玩的最开心的是划龙舟,这条船的船头是龙头,船尾是龙尾,我们就坐在龙的身体上,我们一边打鼓,一边划船,最后,我看了看没桨了,我就用手划船好让船快速前进,果然我们的船超过了陆老师的船,这时我们船上的小朋友很兴奋有的大喊大叫:“快胜利了,快胜利了!”
有的哈哈大笑。就这样我们从最后一名变成了第二名。这是我第一次划龙舟有这样的成绩我真开心。我以后还要划龙舟。
赛龙舟作文9端午节那天,在寺坡石漫滩水库举行划龙舟比赛,那里人山人海,特别热闹,有老人、小孩还有许多叔叔、阿姨好多人,有的在照像、录像等等,这时听到雷鼓的声音,水面上从起点划出了四条龙舟,很快就到我的眼前,当看见这几条龙舟时,把我惊呆了,龙舟做的像真龙一样,栩栩如生,真好看,这时我听见有位叔叔在发号令,加油、加油,龙舟上的叔叔听着号子好用力呀!
他们你追我赶都有一股永争第一的劲头,真让我佩服,很快他们就划到了终点,这时他们累得满头大汗,衣服也湿透了,但他们脸上露出了喜悦和幸福的笑容。
赛龙舟作文10端午节是纪念中国古代贤人屈原的节日。在两千多年前,他为了力谏君主不得而自溺于汨罗江。传说乡民怕屈原的遗体被鱼啄食,就在水上不断敲锣击鼓吓走鱼群,并且把粽子投进江中,引开鱼虾。自此以后,赛龙舟和吃粽子就成为了端午节的习俗。
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赛龙舟作文11传说屈原投江死后,百姓们舍不得他离去,纷纷划着船去追他可一直追到洞庭湖也没见到他的踪影。这就是每一年端午节赛龙舟的由来。以后,赛龙舟成为端午节以外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古时候赛龙舟非常热闹。每到这一天江面上龙船无数,每条船上都雕着龙头龙尾,船上坐着20名身强力壮的大汉,他们手持木浆,随着锣鼓的节奏一直用力。岸上的人一直呐喊助威。此时,呐喊声、锣鼓声交织在一起,场面热烈壮观。
我们家乡每一年端午节都吃粽子。可热闹了,有豆沙馅的、红枣的、大肉的,粽子可好吃了。其实我平时最爱吃红枣的,因为里面有蜜枣,吃下去甜甜的,别提有多好吃了。
我们边吃粽子边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
赛龙舟作文12每年端午节这天,有很多各种各样的活动,特别是赛龙舟,我很喜欢。
今天下午,妈妈带着我去美丽的塘河边看赛龙舟。一到塘河边,这里早已人山人海。我看见平静的水面上都是五彩缤纷的龙船,有红的、有蓝的、有黄的`,还有很多很多……
比赛开始了,水面上彩旗飘扬,鼓声震天。每一只龙船都像箭一样冲了出去。划船的队员个个使劲地划着,他们的动作都是一致的。打鼓的队员都还喊着:“加油!加油!”两岸的观众喊声叫声为他们加油助威。
我看见红队领先一步,后面黄队紧追着不放。他们两队各不相让,终于,黄队超过了红队,遥遥领先了其他队,得了第一名。
我看了这次的赛龙舟,我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赛龙舟作文13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吃粽子每年端午节这天,在集美的龙舟池都会举行一场划龙舟比赛。许多人们都会聚集在旁边围观,热闹非凡,有的还拍照当纪念。
回到家里,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吃。这个风俗是怎么来的呢?今天,就让我来告诉您吧!
相传,这些风俗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屈原是两千两百多年前的楚国三闾大夫、诗人,由于奸臣诽谤,昏庸的楚王不但不采纳他的抗秦主张,反而放逐了他。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的国都。屈原闻讯悲痛欲绝,农历五月五日他怀石投入汩罗江优秀,以身殉国。人们从四面八方划着船赶来抢救,并把粽子投入江中给鱼虾吃,免得伤害屈原的尸体。这就是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来历的传说。
其实,早在屈原之前,就有类似的风俗了。因为爱国诗人屈原的品德高尚,诗篇感人,人们敬重他,便把这些活动和屈原联系起来。从此这传说很快传遍南北各地,到了宋代,朝廷正式把五月五日定为端午节!
赛龙舟作文14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这一天,人们要喝雄黄酒,吃粽子,还要赛龙舟。
端午节那一天,爸爸带我去黎明湖看赛龙舟,我们激动极了,赶紧找个地方站好,等待比赛开始。
随着“咚咚咚咚”的鼓声,比赛开始了,全场都被兴奋和期待的气氛填满了。
划船的比赛选手们奋力划着龙舟,浆在他们手中挥舞着,落在水面上发出“啪啪”的声音,溅出许多小水珠。比赛选手们咬紧牙关,用力划着船,豆大的汗珠从他们头上落下来。
2号船划的是最快的,就在他们快要到达终点时,1号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冲在了前面,赢得了冠军。
端午节是个有趣又令人难忘的节日,我爱端午节!
赛龙舟作文15赛龙舟是广州市历史上的传统节日活动。每年端午节前后,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到五月初十的10天内,海珠区、白云区、黄埔区、番禺区各村镇以船会友,相互拜访,在河、涌举行竞渡活动。竞赛当天,江边彩棚高搭,彩旗飘扬,红男绿女蜂拥两岸,条条油光蜡亮、焕然一新的龙舟静泊江心,划船的桡手早已摩拳擦掌,准备一展雄风。一声炮响,千桡齐发,百舸争渡,水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两岸欢声雷动,得奖的龙舟可获一只百来斤重的烧猪和花红利市。
近年来,广州市每年都在珠江海珠桥至人民大桥之间举办“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既有广州市各区的参赛龙舟,又有来自美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澳门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省内南海、顺德等地的龙舟参赛。该赛事还打破过去女人不准上龙舟和不准参加龙舟比赛的习俗,出现了男女同划,甚至女子击鼓指挥的喜庆场面,为龙舟竞渡这个民间盛大的节庆添姿彩。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