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上错花轿子嫁错郎,轿子怎么会上错,看看古人乘轿规矩有多严格
中国使用轿子的历史十分悠久,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轿子无疑可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交通工具之一。
可是你知道吗?我们祖先最早只是把轿子用于过山时的工具。传说大禹治水,13年过家门而不入,在歌颂大禹的文献中,有一段这样的文字记载: “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桥。” 这里的“桥”,便指的便是轿,意思是说用轿过山,如同过桥一样平稳。另外,轿与桥两字同音,所以有学者认为轿的雏形,由桥演变而生。
由此可见,我们今天在现实生活或在影视画面中见到的轿子,已经是在历史的长河不断变化改进后的产物。 在封建社会轿子虽然只是一种交通工具,但却与一个人的权利、地位、财富有着紧密的联系 ,俗语说,上错轿子嫁错郎,轿子怎么会上错,这就和古人乘坐轿子的规则有关。
汉代使用的轿子和以往没有太大的变化,比较简单,着重于实用,两根木杠加上一块木板,那时 轿子的式样像车,不过是去掉了车轮用人肩扛而已,所以在当时轿子又称“肩舆”。
汉武帝时期,武帝派兵攻打闽越,因为闽越地区多山不通车船,辎重粮草都得用轿抬。不得不说汉代的轿子非常简单,但却是客货两用型的,十分实用。
直到唐代中叶,轿的式样才发生较大的变化,开始向专一化发展,出现了将二肩舆固定与轿身两侧的轿子,人坐在上面,双脚下垂,肩背有后靠,比原先盘腿而坐安全舒适得多,但此时的轿子仍没有顶盖和围幕。
在唐代,一般的官吏、商人、庶民是不允许乘轿的。唐初期,朝廷规定除宰相外官吏出行一律骑马,坐轿者多为达官贵人中的妇女,到了唐中期,才逐渐允许命官、太监、宫女坐轿。
不过在唐显庆年间(公元656年—661年),唐高宗李治因宫女坐轿无遮蔽,认为过于轻率,有失礼容,因此下令禁止了宫女坐轿。
宋代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到了这时,轿子也经过不断改进,有了顶盖、围屏和布幔等。至此,轿的式样基本定型。
北宋年间,轿子流传到民间,一般豪绅或富有家庭都备有民轿,这种民轿多为两人抬的青布小轿。到了南宋时,轿子更为普及,也开创了新娘坐花轿的先河。不但有用金丝绣嵌轿围的高级花轿,也有用红绿缎绣的普通花轿,还有子轿(轿中有轿),可抬入屋内,新娘可在屋内脚不沾地上下轿子。
有的讲排面的家庭,迎亲时还会用二、三顶喜轿。用二顶时是一红一绿,用三顶时是一红二绿。新娘一律坐红轿,新郎坐绿轿,执事仪仗、旗牌、伞、扇及乐队,在轿前一字排开,场面十分宏大。
两宋时期不提倡官吏乘轿。元祐(公元1086年—1094年)初年,宋哲宗见司马光系四朝元老,特准他坐轿三日一上朝,而司马光却称“辞不敢当”。王安石为相后时,有人劝他乘轿,他谢绝说: “自古王公虽不道,未敢以人代畜!”
明清两朝对民间用轿没有什么特别限制,但使用官轿等级森严,不许越级使用。明初,京官达到三品以上方可乘轿,这项禁令直到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才得以解禁,准许三品以下的官员乘小轿。
延续到清代,官轿更是权利的象征,等级也分得更细。贵妃以上用金轿顶,妃嫔以上用铜质镀金顶,亲王、郡王,一品大臣用银顶,四品以下以及文职京官用锡顶。
至于皇帝乘坐的御辇自然更加威风凛凛,不但用的是冠金圆顶、明黄绣垂幨绣金云龙,而且御辇用料考究,一般用金丝楠木制作而成,需用16人抬。
在不同的场合皇帝所乘轿也不同,乾隆年间(公元1711年—1799年),将 皇帝乘坐的十六人抬的大轿分为礼舆、步舆、轻步舆三种式样,供皇帝出席不同的场合使用。
官轿不仅不能越级乘坐,在路上也不能越级而行。在电视剧《恭亲王传奇》中有这样一个桥段,一次恭亲王奕诉乘轿路遇其兄惇亲王奕誴之轿在前面,轿夫想超过去,奕诉大声喝止:“前面是我兄长!”清代官轿制度之严苛,由此可窥一斑而见全豹。
结语: 轿子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始终贯穿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之中。可是在 封建社会特殊的环境之下,普通的轿子却摇身变成了地位和权贵的象征,被贴上了标签划分了等级 ,并且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并没有在轿子退出历史的舞台后完全消失。
随着汽车工业不断的发展,如今小汽车陆续走进普通人的家庭,但 我们把小汽车也称之为小轿车,把小汽车也当作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不按实际需求购买,攀比之风盛行,将大量金钱浪费在虚荣心上,让原本方便于出行的交通工具失去了本来面目,实在没有这个必要。
参考文献:《轿子的起源》、《古代肩舆的分类》。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