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其上者得其中”的出处是哪里?
“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求其下着无所得”意思是:求一个东西的上部,可能得到的只是中部,求一个东西的中部,可能得到的只是下部,意思是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不能完全得到一件东西。求一个东西的下部,那就没有所得,意思是目标不能太低,否则你就会越爬越低,最后没有成就。总体意思是有舍才有得,但是要有高远的目标和心境。
古语云:“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求其下者无所得。”
《论语》:“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孙子兵法》也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
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宋末元初时期的诗词评论家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参考资料
诗词名句网:http://www.shicimingju.com/
“其取高者而得其中”下句是:取其中者得其下
这句话出自孔子的《论语》,意思为人的目标要定的高一点,才能激发潜能,达到目的。
原文如下:
孔子曰:“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作品介绍: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而《齐论》则在汉魏时期失传。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