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经络与穴位在防治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桃子1年前 (2023-12-02)阅读数 20#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穴位经络

 经络与穴位是数千年中华民族健康祛病之本,尤其是重要穴位所属的循行路线可对全身主要经脉起活跃与激发作用,只要经络通,就能促进全身气血畅通,达到阴阳平衡、防病健身的功效。对于慢性疾病和疑难杂症,甚至急症都具有独特的疗效。神奇的是只需按揉几个穴位,便能达到“按之快然”、“驱病迅速”的功效。

  心脏病急救的常用穴

 心脏病指以心脏冠状动脉堵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又称心绞痛、冠心病,是随时会危害生命的疾病。多由气滞血瘀、胸阳痹阻所致。临床上以感到劳累、心悸、气短、胸痛、胸闷,尤其是锁骨下有巴掌大严重不适或紧缩样疼痛、心律不齐、心跳过速或过缓为主要表现。心脏病的抢救时间就是生命。实践证明,学点经络常识,在没有药物的情况下,按压下面几个穴位,即可缓解心绞痛,能救人一命。心脏病发作主要是因心经和心包经的经络不通畅所致,打通其经络是关键。

 心脏病急救的穴位有极泉、神门、至阳、中冲、内关、郄门6个穴位,尤其极泉、至阳、中冲、内关是心脏病重要的急救穴位,平时按揉可起到保健强心、防治冠心病的作用。

  防治高血压的常用穴

 中医认为高血压多数为肝肾阴虚、阳失所恋、气滞血瘀所致,是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的基础病。现代医学认为由于血管壁增厚、管腔变窄、血管变硬、血黏稠度增高、血流减慢,为保证全身血液供给,大脑指令血压逐渐升高。高血压病初期是没有任何感觉的,最危险是会引起血管爆裂,造成脑卒中。

 防治高血压,平时按摩内关、太冲、行间、涌泉4个穴位,可打通心经、肝经和肾经,促进气血正常运行,能起到降血压的作用。尤其以由太冲穴向下推按至行间穴的降血压效果最为突出。

  防治糖尿病的常用穴

 糖尿病中医称消渴,指气阴两虚、经脉瘀阻、血行不畅、热毒血瘀而成脉痹。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健脾是治疗一切慢性疾病的关键。

 脾的功能好,可助运化,通气滞,疏下焦,调血精宫,祛凤湿,增长人的气血,为防病治病储存能量。

 常按摩地机、三阴交、章门、涌泉等穴位可促进气血顺畅,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重要一环。

  防治动脉硬化的常用穴

 中医认为,脏腑功能失调,则气血津液运行障碍。人之血液流行于血脉之中,脏腑功能失调易导致血运不畅,引发脉痹、头痛等诸病。现代医学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血液中脂质斑块、垃圾太多和血管变硬所引起血液混浊得呈粥样状,严重地影响到心脏和大脑的血液和营养供应,所以统称为心脑血管疾病。实际上动脉硬化是全身性所有慢性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常按摩中冲、足三里、合谷、风池、风市、气海和风府等穴位,能达到促进活血化瘀、气血顺畅、全面调节脏腑功能的效果。

如何快速认识人身上的穴位经脉

关于什么是经络的问题,我们节选《黄帝内经十二经脉与子午流注》的一部分来回答这个问题。读完这一部分内容就应该基本能够明白什么是经络了。这是《黄帝内经十二经脉与子午流注》第一篇“认识经络”的一部分。

通读《黄帝内经》我们会发现,古人在认识人的结构、生理功能、疾病发生、疾病的传变以及疾病的治疗等方面,把经络放在核心位置。经络是人体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组成人体的重要组织结构,也是祖国医学最伟大的发现。经脉沟通内外,贯穿上下,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及再分支,较经脉小而丰富,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经脉内连于脏腑,外连于肢节,将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器官与四肢体表有机地联系成一个整体。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有十五络、浮络和孙络等。

经脉非人力之所能度量到的,但是死后解剖是可以见到的。多年来,随着 科技 的进步,现代人一直试图寻找经络,至今没有人达到这个目的。因此,很多人不相信经络的存在。现代人提出了很多关于经络实质的学说,但其说法都不尽完美,甚至不正确。我们不认识经脉,所以在寻找上是有一定困难的。自古至今,人们一直把经络运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等,并能够取得较好疗效。经络是存在的,但不是谁都弄够感知的,也不是在正常情况下能够感知的。李时珍:“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意思是说,脏腑内景和经络隧道,只有通过某种修炼的人,才能内视(返观)体察认识到。《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真人”能“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有一些人比如练习打坐或者练习站桩的人,有时能够感觉到经脉的运动,只不过多数人不知道经脉的循行,因而被忽略,其实练习站桩目的之一就是锻炼经络。可以这样描述经脉:触如琴弦,感如串珠。

《灵枢·九针十二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素问·调经论》:“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肢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灵枢·小针解》对经络进行了恰当的解释:“皮肉筋脉各有所处者,言经络各有所主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这里所提到的“节”指的是“节段”,是说明十二经脉呈节段性,“节之交”指相邻节段交会,而交会之处是络脉渗灌各个节段的部位,总计三百六十五个节段交会。这里的“会”指的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穴位,每一个节段交会都是神气所游行出入的地方,节段有病必然影响到整条经脉,而且使经脉有虚实变化,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对经脉进行补泻来调节。

《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说明经络确实存在,经脉位置较深不容易看到,病态时经脉发出的络脉往往出现聚集而形成结。经脉呈节段性,即相邻穴位距离较远的经脉节段。

经络并非独立存在,经络与周围组织结构包括血管、神经、肌肉、汗腺、淋巴管以及结缔组织中的细胞(包括免疫细胞)等关系密切,他们之间相互作用,互相牵扯,相互影响,维持着人体结构的整体性,影响着组织的正常代谢、增殖、分化、迁移以及信息的传导与传递。

从现代解剖组织学研究看,人是一个由皮肤、结缔组织(筋膜)、血管(脉)、神经、淋巴管、肌肉、骨骼、器官脏腑等组成的一个整体,人体的结构精细、巧妙、完美,令人叹为观止,这个整体正是通过结缔组织的连接保持其完整性,而经络循行于结缔组织之中,与结缔组织成为一个整体,可以说有结缔组织的地方就会有经络。在尸体解剖看,经络只是一种简单的连接组织,即结缔组织中的一部分,然而在活体的结缔组织内是有体液充满其中,这个体液不仅仅包含组织液,也应该包含行走于其中的细胞成分,即我们所说的气血中的“气”以及“营卫之气”等,这里的组织液和细胞是通过自身特殊结构上的“通路”或“通道”,按照自己的规律流动或者前行的。因此,结缔组织不仅是为其它组织提供营养的重要媒介,也是人体对外防御的重要屏障。身体的每个组织、器官都有丰富的结缔组织,这些结缔组织分布于器官之间、组织之间,包括皮肤表层下方,各个器官的外膜和系膜,器官内部及门部,围绕神经周围、血管周围、淋巴管周围以及肌肉组织内外等,也可以说,结缔组织遍布全身,经络也会随着结缔组织遍布全身。因此可以说,中国医学是以经络为中心研究人体结构、疾病发生和治疗的一门科学。

另外,在《黄帝内经》里有多处讲到“经隧”,“经隧”的意思应该指的是经脉和络脉的所在空间,即经络所在的隧道,经隧内的组织结构都应该受该经络管辖,营卫之气行走于经隧之内。因此,我们应该从全方位立体的角度去看待经隧、经脉、络脉以及其分布或者管辖范围。

经络能够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抵御外邪,调节阴阳,维持机各部的相对平衡。因此,经络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同时,经络还有传注病邪,反映病候的作用。经络在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疾病的诊断和辨证归经,针灸治疗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素问·灵兰秘典论》:“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这正是《黄帝内经》对经络功能变化的精彩叙述。

经脉是古人在修行中返观内照观察到血气运行的管道,如冲脉是虚的,中脉也虚的,摸不着看不见,不要站在三维的位置来看经脉,要站在全维的高度去看无形无象的人体气血运行管道。

真理是绝对的存在,不管你认不认同,科不科学,坐地日行八万里。

是芯片。

建筑图纸上的线图指的是什么?

汽车 修理讲的电路图指的是什么?

北京烤鸭的烤指的是什么?

汽车 驾驶讲的图标指的是什么?

功能!功能!功能!

家中电灯亮的基础,

是电线分布图吗?不是吗?

“管道”

科学的尽头是阴阳,阴阳的尽头是经络,现在说不清楚,以后更难清楚

穴位究竟是什么 1882年,布里克斯发现人体表面存在温点和冷点而被誉为躯体感觉生理学的先驱。其实,早在二千多年以前,我们祖先就已经知道人体皮肤上有着许多特殊的感觉点?腧穴了。公元前五至一世纪写下的著名医典《黄帝内经》就已指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并记载了160个穴位名称。晋代皇甫谧编纂了我国现存针灸专科的开山名作《针灸甲乙经》,对人体340个穴位的名称、别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论述。迨至宋代,王惟一重新厘定穴位,订正讹谬,撰著《铜人腧穴针灸图位》,并且首创研铸专供针灸教学与考试用的两座针灸铜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确,令人叹服。可见,很早以前,我国古代医学家就知道依据腧穴治病,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腧穴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类经·人之四海》载:“输、腧、俞,本经皆通用。”因此,腧穴又有输穴、俞穴之称,也有叫穴位、穴道或孔道的。按照中医基础理论,人体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它既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于体表的部位,还是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法的施术部位。穴位具有“按之快然”、“驱病迅速”的神奇功效。然而,穴位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它真是人体的特殊结构吗?长期以来,人们对此推测纷纷,莫衷一是。

许多人从穴位的电学特性去探索它的本质。1950年,日本的中谷用12伏直流电通过人体皮肤,发现皮肤上存在某些导电量特别高的“良导点”,它们的位置与穴位位置吻合。此后不久,法国著名针灸学家尼伯亚特在助手的协助下,应用测定皮肤电阻方法证实了这一现象,并确定穴位电阻只有它周围皮肤电阻的一半。在尸体上进行的测量也获得同样的结果。5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有关穴位电生理的研究,也基本肯定了穴位具有低电阻高电位的特性。然而,据推测,全身穴位的总面积仅占体表的万分之四,而全身体表电阻的部位却很多,远远不限于穴位的地方。况且,如进食、睡眠、运动等生理活动,时序、季节、气温等外界环境改变以及精寸心理状态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皮肤电阻值。难怪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感叹:以此(皮肤电阻测定法)测定经穴颇有困难。法国德拉·富耶花了五年时间,应用此法测定穴位,所得结果却与中国穴位大相径庭,不得不揪然中止这项研究。

也有人将古老的腧穴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比拟分析,力图用新理论、新概念阐释它们。譬如,电流刺激肌肤,被刺激的肌肉会产生收缩。用最弱电流刺激而产生最大肌肉收缩的体表部位叫运动点。美国学者金林对照运动点位置与传统穴位位置后提出,两者的分布近乎一致。日本的兵头正义与美国的弗罗斯特等人,则把穴位同触发点进行比较。触发点被认为是机体肌肉组织中的局部交性部位,具有深层组织敏感、结节及伴有放射痛的特点。虽然其产生机制尚不清楚,但是一般认为,它是由于疼痛或其他原因引起肌肉痉挛,内分泌失调或肌紧张造成的。针刺穴位时,由于组织间相互磨擦和金属针与组织电介质之间相互作用,会引起局部组织中肌肉纤维和神经纤维损伤。此外,两者的分布也略同。因此,他们认为穴位的某些特性与触发点极为相似。有人甚至认为,它们不过是同物异名罢了。还有研究报道,穴位和差电点、皮肤活动点等都有密切关系。这些多途径的研究,从侧面反映了穴位的特性,对于探明穴位的奥秘,无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又有人着力于研究穴位的形态结构,希望一举揭开穴位之谜。上海第一医学院的专家解剖观察尸体上324个穴位,发现99,6%的穴位与神经有关。他们进一步发现,经穴与相关脏器的神经分布往往属同一脊髓节段,表里两经的穴位也多隶属脊髓同一节段。日本学者森秀太郎证明,在全身穴位中,约有100个穴位组织深层穿行着神经束。穴位还与肌梭、神经腱梭、触觉小体、环层小体等感觉神经节细胞周围突末端的感受器有关。从发生学观点看,表皮与神经组织有着共同的起源。神经中枢存在各皮肤区域与内脏器官的投射点。因此,穴位与胚胎形态学之间可能有生物形成的相关作用。但是,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穴位与非穴位组织均有神经纤维分布,它们在组织学上并无明显差异。至于穴位与非穴位区域下神经组织有什么不同,现在还不清楚。还有人报道,穴位与血管、淋巴管关系密切。日本西条一止应用红外线热像图摄影法观察到胸腹穴位区域皮肤温度比周围皮肤要高出0.5至1℃,他认为这是穴位下存在血管的缘故。有关解剖资料证实,许多穴位区域确实布有皮下静脉,或有深部血管贯穿。

腧穴研究者们相信,人体穴位是既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又与血管、淋巴管、肌肉等组织有关的复杂综合结构及其机能。

其各自的作用是:

标准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取穴正坐位或侧伏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颞筋膜和颞肌。分布有颧神经的分支颧面神经,面神经的颞支和颧支,下颌神经的颞神经和颞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经络与穴位在防治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太阳穴是人头部的重要穴位,《达摩秘方》中将按揉此穴列为“回春法”,认为常用此法可保持大脑的青春常在,返老还童。当人们长时间连续用脑后,太阳穴往往会出现重压或胀痛的感觉,这就是大脑疲劳的信号。这时施以按摩效果会非常显著。太阳穴在中医经络学上被称为“经外奇穴”,也是最早被各家武术拳谱列为要害部位的“死穴”之一。少林拳中记载,太阳穴一经点中“轻则昏厥,重则殒命”。现代医学证明,打击太阳穴,可使人致死或造成脑震荡使人意识丧失。

太阳穴的位置是颅顶骨、颧骨、蝶骨及颞骨的交汇之处,称为“翼点”或“翼缝”。此处是颅骨骨板最薄,而且是骨质脆弱的部位。颅骨为一层坚硬的骨板,对脑起着保护作用。颅骨骨板各处薄厚不一,平均厚度为5毫米,最厚处为1厘米。而太阳穴处的骨板厚度仅为1——2毫米,是颅骨最薄弱的部份,受到打击或挤压,很容易形成骨折。骨折后可直接影响脑的功能。

功用清肝明目,通络止痛。

主治病症

1、偏正头痛,神经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

2、目赤肿痛,视神经萎缩等。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标准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取穴正坐位或侧伏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颞筋膜和颞肌。分布有颧神经的分支颧面神经,面神经的颞支和颧支,下颌神经的颞神经和颞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太阳穴是人头部的重要穴位,《达摩秘方》中将按揉此穴列为“回春法”,认为常用此法可保持大脑的青春常在,返老还童。当人们长时间连续用脑后,太阳穴往往会出现重压或胀痛的感觉,这就是大脑疲劳的信号。这时施以按摩效果会非常显著。太阳穴在中医经络学上被称为“经外奇穴”,也是最早被各家武术拳谱列为要害部位的“死穴”之一。少林拳中记载,太阳穴一经点中“轻则昏厥,重则殒命”。现代医学证明,打击太阳穴,可使人致死或造成脑震荡使人意识丧失。

太阳穴的位置是颅顶骨、颧骨、蝶骨及颞骨的交汇之处,称为“翼点”或“翼缝”。此处是颅骨骨板最薄,而且是骨质脆弱的部位。颅骨为一层坚硬的骨板,对脑起着保护作用。颅骨骨板各处薄厚不一,平均厚度为5毫米,最厚处为1厘米。而太阳穴处的骨板厚度仅为1——2毫米,是颅骨最薄弱的部份,受到打击或挤压,很容易形成骨折。骨折后可直接影响脑的功能。

功用清肝明目,通络止痛。

主治病症

1、偏正头痛,神经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

2、目赤肿痛,视神经萎缩等。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标准定位在口腔内,舌下系带中点处。

取穴正坐位,张口,舌转卷向后方,在舌下系带中点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有舌粘膜、粘膜下组织和舌肌。分布有下颌神经的舌神经,舌下神经和面神经鼓索的神经纤维及舌动脉的分支,舌深动脉和舌静脉的属支舌深静脉。

功用祛邪开窍,生津止渴。

主治病症1、舌缓不收,重舌肿胀,喉闭。

2、呕吐,呃逆,腹泻,消渴。

刺灸法用细三棱针点刺出血。

[标准定位]在耳郭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处。

[取穴]正坐位或侧伏坐位,在耳郭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处。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耳郭软骨。分布有颞浅坳、静脉的耳前支,耳后动静脉的耳后支,耳颞神经耳前支、枕小神经耳后支和面神经耳支等。

[功用]清热祛风,解痉止痛。

[主治]⑴麦粒肿 ⑵眼睑部肉芽肿 ⑶眼烫伤 ⑷急性结膜炎 ⑸蜂窝组织炎 ⑹急性腰扭伤 ⑺顽固性失眠 ⑻口唇疱疹 ⑼腮腺炎

[刺灸法]下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耳尖穴的功能

1、耳尖穴的功能具有安神镇静、清热解毒、泻火、清脑明目、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凉血止痒,抗过敏、消炎、抗感染等。

耳尖穴的刺激方法

(一)刺血疗法:耳尖穴常用于刺血治疗疾病,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消除黄褐斑、痤疮及其疤印的目的。因其方法简便、损伤小出血少、疗效好,适应症广泛而容易被美容师所使用。

1、操作方法:①按摩耳廓使其充血,常规消毒耳廓皮肤;②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耳廓顶端,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持消毒的三棱针、对准耳尖快速准确的刺入约2毫米深;③以双手拇、食指在耳廓上由下向上轻挤针眼四周。视顾客体质情况放血3-5滴,以消毒干棉球吸去血液,仍出血者以消毒干棉球按压止血片刻,不必包扎,片刻后自愈;④采用两耳交替施治,视顾客面部皮肤问题轻重隔日或3-5天放血一次。

2、注意事项:①针刺放血操作要熟练,针刺不宜太深,以免过多损伤和引起疼痛;②放血量适当,不宜太多和过少,通常放血3-5滴,斑片明显或属脓疱型痤疮者可放血5-10滴;③各种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等不宜用此法;④注意无菌操作,以免皮肤感染。

机制探讨

我国民间很早就使用耳尖穴治疗疾病,应用耳尖放血治疗皮肤问题是根据耳尖穴的功能特点,也符合我国古代“刺络”疗法的原理。

1、经络的传导作用:耳与人体经络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早在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就有“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路,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的记载。说明耳与全身的沟通与联系是息息相关的,而且经络之间又是相互联系沟通,因此全身脏腑器官以及各组织间都与耳廓相应部位有其相关性,生物全息论学说更说明了这个问题,针刺放血有祛邪作用,针刺耳尖穴可激发经气,达到扶正祛邪、疏通气血、调和阴阳的作用,取得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从而发挥经气的防卫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美白皮肤的效果。

2、神经的反馈作用:从现代医学神经解剖来看,耳廓的神经分布极为丰富。除来自躯体的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外,还有来自颅神经的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混合支,以及分布于耳部血管壁上的交感神经纤维。而这些神经的分支又相互重叠或吻合,有的交织成网或形成神经丛。耳尖穴位于耳轮顶部,该处有耳颞神经、迷走神经及舌咽神经的分支分布。针刺耳尖后,其局部相交的神经和血管受到刺激,激发神经的调节作用,使其反馈到相关病灶部位,调节内分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进炎症的吸收,从而使机体得到康复,色斑淡化,痤疮及其疤痕消除。

用灯火灸耳尖穴夕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结膜炎、下领下腺炎、感冒发热不退等热性疾病共763例,辄取佳效。 操作方法 取灯芯草一段,蘸芝麻油少许,点燃后对准双侧或单侧的耳尖穴灸之,听见‘“啪”地响声即可。不响者效不佳,以响为度每日l次。 治疗结果 流行让腮腺炎:痊愈(火灸1一2次后,1一3天同体温降至正常,耳垂周围肿胀痛明显消退夕伴随症状消夫)641冽。有效(火灸后体温下降,但仍高于止常,耳垂周围肿胀疼痛减轻)9例。无效(火灸后体温不降,耳垂周围肿胀疼痛不消失)2例。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