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下一句是什么?
何辞为?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事例还不是~,寄人篱下的日子究竟到了什么时候为止? ★朱道南《在大革命的洪流中》
用法复句式;作定语、分句;含贬义
近义词任人宰割
《鸿门宴》中的三个点(主要句子)分别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以及“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这句话,形象地揭示了鸿门宴前和鸿门宴上刘邦与项羽悬殊的实力。当时,刘邦的处境是何其被动,甚至于是危在旦夕。刘邦和项羽受楚怀王之命,兵分两路伐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刘邦语)。项羽先杀宋义,后败章邯,使“百二秦关终属楚”,威震诸侯,功高盖世;刘邦则先破咸阳,后降子婴,同样功莫大焉。楚怀王曾事先与诸将有约——“先破秦入关者王之”,照理说刘邦在关中称王也无可厚非。但是,此时的项羽自恃兵强马壮,而他本人又“力拔山兮气盖世”,哪会把区区刘邦放在眼里——根本就不管有什么约定,只要有人敢和他争夺关中这块肥肉,就会像踩死一只虫子一样让其灭亡。说实话,当时的刘邦确实够倒霉,不仅好不容易夺到的肥肉无法享用,反而还给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再看项羽,一听到曹无伤告密“沛公欲王关中”就勃然大怒,立马下令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时,项羽有四十万大军,而刘邦只有十万军队,项羽要吃掉刘邦易如反掌。再加之谋士范增“急击勿失”的劝告,此时刘项双方已剑拔弩张,战争确实已一触即发。看来,刘邦的气数要尽了。可是,刘邦居然福大命大,竟阴差阳错地攀附上了项伯这棵大树。于是,刘邦对项伯又是“奉卮酒为寿”,又是“约为婚姻”,很快便使笼罩在他头顶的战争乌云暂时消散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刘邦已经完全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遇中逃脱。就这样,项伯临走时的叮嘱——“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便为鸿门宴上的斗争拉开了帷幕。
鸿门宴上,双方看似觥筹交错,其乐融融,实则却是刀光剑影,杀机四伏:亚父先是“数目项王”,接着“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此时的刘邦完全就是项羽菜刀之下砧板之上的一块鱼肉。但是,项羽却始终“默然不应”。这样,刘邦又侥幸逃过一劫。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的典故 意思 全诗
任人宰割的上一句话是: 屠宰场的猪——任人宰割;砧板上的鱼——任人宰割;石板上的鱼——任人宰割;案板上里肉——任人宰割;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
任人宰割:任,任凭;宰,杀;割,切。任凭别人宰杀与欺辱,没有反抗的能力。比喻个人或国家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任别人侵略,剥削,压迫,欺凌。任人宰割,汉语成语,意思是听凭别人宰杀与欺辱,没有反抗的能力。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岂能任人宰割”出自哪里?
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秦末,项羽、刘邦起兵,共同伐秦,并攻下了咸阳。项羽听说刘邦想做汉中王,就请刘邦到鸿门赴宴,想借机杀死他。刘邦情知不妙,借故上厕所,想趁机逃脱。又感到不辞而别,于礼不周。
部将樊哙(kuài)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樊哙的话是说:做大事不必拘于小礼,讲大礼不必计较末节。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刀下的鱼肉,还告辞干什么?比喻己方处于任人宰割的境地。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出自本文“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别人是刀和砧板,自己是放在砧板上被宰割的鱼和肉。比喻生杀之权掌握在他人手里,自己处于被人宰割的地位。
《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中十分精彩的片断。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206年,是刘邦、项羽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是他们二人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的胜利果实而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智、斗勇的政治斗争。
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许多富有戏剧性的难忘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扩展资料: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出自鸿门宴。这句话形象地揭示了鸿门宴前和鸿门宴上刘邦与项羽悬殊的实力。鸿门宴上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杀了刘邦,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
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拔剑起舞,掩护刘邦,在危急关头,樊哙闯入救下刘邦。
后来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需躲避小责备。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还辞别什么呢?”于是刘邦得以离去。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