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驿的邮驿故事
西晋灭吴后,晋武帝为粉饰太平,延揽天下文人。时有江南大文豪,姓陆名机,字士衡,应诏到京都洛阳,做了著作郎。
陆机来洛阳时,从家乡苏州带来一只狗。这只狗通人性,受人喜爱,所以,陆机给它起了个美妙的名字——“黄耳”。
陆机在京师洛阳住得久了,一直没通家信,怀疑家有不测。有一天,他对黄耳开玩笑说:我很久不能和家里通信,你能帮忙传递消息吗?不想,这只狗竟摇着尾巴,连连发出声音,似乎表示答应。陆机大为惊诧,立即写了一封信,装入竹筒,同时装了一袋作盘缠的零钱,都绑在黄耳的颈上,放它出门。
黄耳顺着驿道向着东南方向而去。肚子饿了,就到路边驿馆里求食。驿馆里的人都感到惊奇,款待黄耳,让它吃饱喝足。离开时,它伸着脖子,示意付钱,否则不走。需要渡河时,它就在码头上嘶叫,待船靠岸,一跃而上。下船时,伸着脖子,示意付钱,否则不走。这样水陆兼程,一路来到苏州老家门口,一面吠叫一面衔起竹筒,看着陆机的家人从竹筒里取出书信。黄耳不在家中久停,临行前来回走动叫声不断,似还有所求。于是,家里人写了回信放进竹筒,装好钱袋,重又系在它脖子上,放它上路。黄耳沿着原路,昼夜不停返还洛阳。黄耳不仅把信送到了陆机的家里,还把家人的回信带了回来。家乡和洛阳相隔三千里,人往返需50天,而黄耳只用了20天。从此,黄耳就经常在洛阳和苏州之间的驿路上奔跑,为陆机传递书信,真真成了信使。
黄耳死后,陆机把它埋葬在家乡,刻石纪念它的传书之功。黄耳的坟墓,村人称呼为“黄耳冢”。黄耳传书的故事在洛阳和苏州两地代代相传,固定为成语“黄耳传书”。 石像驿,即龙门驿。武则天崇拜龙门佛像,自称龙门驿为石像驿。该驿馆位于伊阙要塞之北,北对神都定鼎门,南向伊河小平原,东临伊水,西傍西山北麓,既是陆驿,又是水驿。以浮桥连接东西岸,供车马畅通龙门南北的是陆驿;以舟船来往与石像驿和彭婆馆十里伊水之上的是水驿。
这是神都洛阳通往南国的第一驿,地当洛(洛阳)楚(南国)大道要塞,水陆交会,行旅往来,人气之旺,堪比洛河天津桥畔。
公元657年,武则天抱着一岁的婴儿李显从长安移居洛阳。龙门山水,万尊佛像,深深地吸引着未来的女皇:春暖花开季节,漫步在伊水侧攀;酷暑盛夏之时,乘凉于香山寺内。660年唐高宗染疾,武则天代为理政,每当闲暇之余,常带僚属和子女来游览。当时,尚在童年的李显,跟随母亲左右,每次都不例外。
683年十二月,唐高宗崩于贞观殿,太子奉遗诏继承帝位。
李显本无治国之能,一切听命于皇后韦氏,甚至公然声称,要把国政委托于韦氏父亲韦玄贞。一句话触怒母后,被贬为庐陵王,发配房州自省。
从被贬之时起,李显便带着妻子和仆人,按照母后的“安排”,暂居石像驿馆。684年四月,李显夫妇在卫队“保护”下。
这帮落泊之人,千里辗转鄂西房州(今湖北房县),住进深藏于原始森林中的庐陵王府。从此,李显与世隔绝,在焦虑中度日,在绝望中挣扎。
光阴荏苒,一晃就是14年。14年间,李显备尝人间辛酸,度日如年;14年中,母后文经武纬,由 乱入治,君临天下,改唐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14年的岁月,将李显送进中年,同时将武皇送入晚年。也许是“人之将老,心慈手软”,眼见朝中大臣武姓日多,天下人议论纷纷,再有狄仁杰的语重心长的苦劝,念子之情,屡屡从女皇心中升起。
698年三月,武则天终于开恩:还李显以太子之位,派员外郎徐彦伯到房州迎接庐陵王;同时,下令装饰石像驿馆,设置仪仗,张灯结彩,择吉日率百官,迎接太子还朝。月底,李显一路风尘,回到当年悄然离开的石像驿前。一时间,礼炮齐鸣,彩旗飞舞,人海浮动,武皇下辇召唤,太子跪拜问安,母子之情,洋溢在伊阙山水之间。 龙门是帝王出巡南国和发兵南征的南大门,处在其中的龙门驿,事关军国大计。但是,伊水两岸边车道狭窄,浮桥承载有限,龙门驿这个“天下咽喉”经常梗塞。为医治这一结症,隋炀帝时开辟了水驿交通:在龙门、彭婆两点设置水驿馆,建造中小型船只,招雇当地船工,日夜穿梭于伊水之上,及时将洛京的邮物从龙门水驿转载南国,将南国邮物从龙门水驿转到京城。
水驿交通开辟后,龙门驿水陆兼用,畅通无阻。此后,武则天统治时期和唐玄宗统治前期,责成洛州和洛阳县维护龙门驿设施,确保水驿昼夜不息。历经隋炀帝、武则天、唐玄宗三帝的“恩遇”,龙门驿持续繁荣,犹如天子之行宫。然而,随着“安史之乱”地爆发,龙门驿瘫痪,水驿中断8年。“安史之乱”被平定以后,帝国元气大伤,水驿交通断断续续,直至白居易的到来才得以改观。
公元829年,58岁的白居易卸去官职,隐居龙门香山寺。
诗人到香山不久,便把目光投向山下的河面上:水势深深浅浅,不时有嶙峋怪石突出水面,驿船在水面上颠簸,经常触石遇险;船夫在岸上拉纤引船,严冬酷暑,日复一日。
香山寺僧告诉他,“安史之乱”以来,阙塞河道年久失修,河床高低错落,形成八个段落,船行于此,险象环生,人称“八节滩”。国家无钱改善,还要求水驿畅通无阻。一旦驿路中断,官府便要治罪,船工轻则受罚,重则下狱……听了这段诉说,诗人心泪不止,不能兼济天下,怎能独善自身?他暗自发誓,疏通八节滩,解除船夫疾苦。
诗人与好友智僧商议,决定募集疏通河道的经费。两人四方游说,走乡串村,劝有钱人出钱,无钱人出力。
就这样,两人奔走募捐长达16年。其间,白居易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变卖了自己心爱的皮袄和好友元稹赠送的银鞍玉带。
846年,伊河驿道终于疏通:怪石消失,险滩削平,伊水浩荡,驿船如梭。见到这一景象,诗人欣然挥笔,写下了《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
其一曰:铁凿金锤殷若雷,八滩九石剑棱摧。竹篙柱楫飞如箭,百筏千艘鱼贯来。振锡导师凭众力,挥金退傅施家财。他时相逐四方去,莫虑尘沙路不开。
其二曰:七十三翁旦暮身,誓开险路作通津。夜舟过此无倾覆,朝胫从今免苦辛。十里叱滩变河汉,八寒阴狱化阳春。我身虽殁心长在,暗施慈悲与后人。
几行红叶树下一句是:无数夕阳山。
出自清代王士禛的《将至桐城》,全文如下:
将至桐城 ——清王士禛
溪路行将尽,初过北峡关。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
乡信凭黄耳,归心放白鹇。龙眠图画里,安得一追攀。
译文:
临溪的小路似乎要走到尽头的时候,我刚好翻过桐城和舒城交界的北峡关。夕阳西下,几行红叶树后是连绵起伏的龙眠山。
将家书托付给黄耳灵犬,思乡的心由白鹇鸟带回故乡。眼前就是龙眠居士李公麟所描绘的龙眠山水,我能否仿效前贤归隐此地,终老斯乡。
扩展资料:
诗文分析
1、题释:所谓“将至”,是说作者即将到达目的地桐城县城(今安徽省桐城市)。当时作者已越过北峡关,身在桐城北境的大关镇(北峡关所在),距县城约40里。
桐城是桐城派的故乡,历来人才辈出,北宋大画家李公麟(龙眠居士)、一代名臣左光斗、明末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清代父子双宰相张英、张廷玉、一代才子戴名世、桐城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一代名伶严凤英等均是桐城人。
2、第一句:北峡关在桐城市北四十里古峡石山(大关镇小关村),因在城北,两山相峙,故名北峡关。地势极其险要,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吴魏峡石之战即在此。
3、第二句:龙眠山风景绝佳,擅江北名山之秀,历来为文人雅士所钟爱。无数历史名人隐居于此,辟有各种山庄、别业,如李公麟龙眠山庄、宰相张英的赐金园等。
4、第三句:黄耳:陆机家犬。陆机(261-303),魏晋时期著名诗文作家和文学理论家,字士衡,吴郡华亭人(今上海松江人)。《松江府志》有记:机有快犬曰黄耳,性黯慧,能解人语。随机入洛,久无家问。机作书,以竹筒系犬颈,令驰归。复得报还洛。
5、第四句:龙眠:即被誉为“宋画第一”的李公麟,字伯时,桐城人,善白描。晚年隐居于故乡龙眠山中,建龙眠山庄,自号龙眠居士。曾绘有《龙眠山图》,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专门提及此画。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