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之间
一念起,万物生;一念灭,万物落。念头的生灭,会影响我们命运的轨迹。佛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人不怕有念头,就怕想的太多,想的离谱。
凡事要能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不要只有自己心中的执念,只由着心中的执念,所带来的或许并不是自己最希望看到的结果。正所谓:其念也执,其心也痴。一念之间,正反两面,一正一反,皆非圆满。
凡是没有突破原则底线的事情,最好保持念想的中立位,或许这样的得到的结果恰恰是皆大欢喜,而皆大欢喜就是不偏不倚,或许能更加的通达长远,就好似人生的最佳状态即是“花未全开月未圆”。
说起邻里之间的事儿,可能也是这样,容易让人因执念而互不相让,尤其是现代的年轻人,大都工作、生活压力山大,性情暴躁,或许因为邻里之间的一点不和谐便会点燃他那心中的执念,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将心中的洪流一泻而下,进而引发邻里大战。
最近因为邻里装修的事儿,让人心烦意乱,没经历过的人可能会说矫情,经历过的自然感同身受。我们住在这一栋的12楼,与其他业主一样,因为是精装房,交房以后就迫不及待地简单装修入住了。
14楼的房子不知道是一直没有售出还是购置的业主等了两年再次转手 ,不管怎样那套房子一直没有装修。这交房后的一两年内整栋楼的业主几乎全部入住了,大家相安无事,其乐融融。
突然有一天在家休息时,楼上传来了让人心情烦躁地“哐哐哐……,铛铛铛……,嗤——嗤——嗤——”的噪音,不绝于耳。我心想:“楼上13楼的邻居不是早就装修完了吗,怎么这会儿又开工了?谁家都要装修的,忍一忍就过去了。”
可不曾想这名业主的装修可谓是细水长流,永无休止,还真有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韵味。
从去年的年初开始,一直到今年的阳春三月一直都是噪声不断,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更有甚者周末噪音雷动依旧。
左邻右舍均不堪其扰,向物业投诉了几次,得到的答复是:“已经跟业主对接过了,他们正在装修,已经让他们加快进度,周末不准施工。”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实在是暴露了物业部门的一贯作风,反正事情已经过问了,具体有没有效果全赖这位业主的自觉性了。
又是一个周末休闲的午后,三岁的小儿刚好入睡,深受噪音折磨的烦闷心情刚有些缓解,突然又被那可恶的噪音侵扰。
儿子从睡梦中哭闹而起,妻子也在一旁埋怨开来,我许久以来忍耐的心顿时破防。我顺着声音奔向了楼上,发现13楼的人家,楼门紧闭,打听过后才知道原来13楼邻居装修好了一直没有入住,我仔细听了一下声音好像还在上面。
就这样我来到了14楼,发现原来一直以来是这一家在装修扰民。我推开门,只见两名六旬上下的装修工人,不紧不慢的在操纵着电钻和土镐,裹挟在充满灰尘和噪音的空间内,室内本来精装修的墙面与地面全部被拆的七零八乱,还有两堵墙面也被打通开来。
我顿时有些急躁的大声说到:“还让不让人生活了?这都多久了还没装修好?你们不知道周末不能施工吗?”
他们并没有被我的声音惊到,而是像依稀听到一样,轻轻地转过头,看了我一眼,蓬头垢面里挤出一丝微笑,然后慢慢地放下手中的工具说:“主人家不在,我们就干完这点活,我们会注意的。”看到这样的场景,我到对他们没有了任何的怨气,反而对这家的业主充满了愤怒,把他想象的不堪入目,想找他理论一番。
我从楼上下来就跟物业部门联系,由物业进行处理,物业部门还是一副老生常谈,实在是让人忍无可忍。我向物业部门要了业主的****,加了他的微信,毕竟人是很难做到感同身受的,我想把噪音的录音发给他听听,让他也知道住在楼下,天天面对这样的环境是什么感觉。
加上微信以后,我向他打招呼确认清楚是不是他家装修,大约需要装修到什么时候。他好像还有一副我装修关你什么事儿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不以为然。
经过我把噪音过大,楼下的老人、小孩不堪其扰,装修时限漫长和装修人员不足的情况给他说明以后,他并没有说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只是有意无意的说,为自己装修的那家公司出了点问题,时间有些拖,后面应该没有什么大的施工了等无关痛痒的话语。
我突然转念一想,我的目的是减少噪音侵扰;他的目的是继续装修。如果双方各执一词,只会出现愈演愈烈的争端,并不会达成什么对双方有利的结果。既然这样,那我就顺着他的思路,站在他的角度把我的想法也达成了,岂不是更好。
我就建议他:“多找几个人来进行装修,争取尽快装修完,之前上楼去看就一两个师傅在那里拆地砖和墙壁,希望相互理解一下。”
他说:“不是多找师傅的问题,我也想搞快点,时间长了我也难得去管理。”
我又说:“噪音大的活路尽量集中一个时间来干,不要断断续续一会接一会。”
他说:“关键没得时间去管理,拖了点时间。”
我说:“那就麻烦你跟那些师傅也说一下尽快一点搞完,减少点噪音,不行我帮你上去管理。”
他说:“我这边尽量催一下师傅。”
从这以后,楼上的噪音不再像以前那样每天都此起彼伏的响起,而更多的是集中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段,又过了一段时间,噪音也逐步的消失了。
放眼到古代,也不乏这样的范例佳话,其背后也是由一念决定的,若没有正念修书,何有三尺之巷。
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在京城为秘书院大学士,家中因为宅基纠纷,修书一封,希望他能为家中撑腰。收到家人来书,遂修一纸家书:“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后,自感惭愧,主动让出三尺,邻居知道后,也深感惭愧,让出三尺来,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的三尺巷。
任何关系的好坏其实也是由一念起势的,善恶到头终有报,善念种善因,善因结善果,反之亦然。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待未发生的事,少白日做梦,更别胡思乱想。保持冷静的头脑,时刻理性与认知清醒。这样,无端的烦恼也不会升起,人生自然也就快乐许多。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下句
下一句是一念之间,一线之隔,截然不同。
出处:出自《佛经》。据说当年佛祖讲经,没有说话,只是拈着花笑一笑,大家都不明白,唯有迦叶尊者回以微笑,佛祖便说:得我道者,唯迦叶矣。
全文:一念而从善,一念而从恶,一念而成佛,一念而成魔。一念之间,一线之隔,截然不同。好与坏,一念好,一念坏;成与败,一念成,一念败;得与失,一念得,一念失;善与恶,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一念之间,已然明了!
释意:如同世俗的讲一念成善一念成恶。佛是自性佛,魔是自性魔。贪嗔痴魔五蕴魔等等,凡是障碍自性智慧光明平等的都是魔。一念起后以自性智慧观照念念平等相续,就是一念成佛。如果一念起后,即成贪嗔痴心念念流转变异增上,就是一念成魔。
相关内容解释
经是佛陀说过的话的汇编,经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论是对经、律的解释或阐述。其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其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其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
其把佛教典籍分为经、律、论三藏是按照其所载内容来分的,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分类,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分类。经、律、论所载内容分别:
一、经一般被认为是佛说过的话的汇编,它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
二、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它的基本原则一般被认为是佛所确定的,而系统化的佛教戒律是后来才逐步形成的。
三、论,是对经、律等佛典中教义的解释或重要思想的阐述。它在佛教中一般被认为是菩萨或各派的论师所做,可也有一些极少数的论被认为是佛自己做的。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的下句是“一念之间,一线之隔,截然不同”,出自《佛经》,即《大藏经》,一般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是在佛教发展的漫长历史中逐渐积累而成的。
《大藏经》的“经”是指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由其弟子所集成的法本,“律”是指佛陀为其弟子所制定的戒条,“论”是佛陀的弟子们在学习佛经后所得的心得。在释迦牟尼佛有生之年,他的学说只是口头传承,并未书于文字,佛陀涅槃后其弟子为了继承其传教事业,开始以集体忆诵和讨论的方法收集整理他的言论,经过四次结集,形成了佛经。其内容博大精深,除佛教教义外,也包含了政治、伦理、哲学、文学、艺术、习俗等方面的论述,是人类历史上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