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管仲与鲍叔》原文与翻译

一语惊醒梦中人4个月前 (04-14)阅读数 2#古诗
文章标签管仲百姓

西汉·司马迁《管仲与鲍叔》原文: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白话释义:

管仲又称夷吾,营山人。年轻时,他经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很有天赋。管仲家里很穷,经常占有鲍叔的一部分财产。但是,鲍叔对他很好,没有抱怨。

后来,鲍叔服侍齐的儿子小白,管仲服侍他。小白成为桓公后,被杀,管仲被监禁。鲍叔引荐管仲给桓公。管仲被录用后,负责齐国的国事,齐桓公称霸。他召集了许多诸侯联合会来整顿世界,这是管仲的策略。

管仲说:“我穷的时候,经常和鲍叔做生意。我经常有更多的钱可以分享。鲍叔不把我当贪婪的人。他知道我很穷。我以前为鲍叔工作,这使事情变得更糟。鲍叔不认为我是个傻瓜。他知道时机时好时坏。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把我当不称职的人。

他知道我运气不好。我打过很多仗,撤退过很多次。包叔叔不认为我是懦夫。他知道我有母亲在家。在诸侯为王位所作的斗争失败后,我的同僚叫我自杀,我被关进监狱,忍受羞辱。鲍叔不觉得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去一小部分而感到羞耻,但我为没有在世界上展示我的名声而感到羞耻。

礼仪、正义、诚实、羞耻的伦理道德没有得到提升,国家就会灭亡。”法令的颁布,犹如流水之源,应当符合人民的心意。因此,他的法令简单易行,百姓所向往的,是根据情况而给予的,百姓所不赞成的,也相应地予以消除。

齐、鲁两国在柯地盟会的时候,桓公打算放弃与曹沫签订的将土地归还鲁国的契约,但管仲坚持要归还土地,这样鲁国就可以归齐国所有,世界上所有的诸侯都将依附于齐国。所以我们说,“懂得付出就是得到,这是治理政府事务的法宝。”

管仲的富足可以与诸侯贵族相比。有三归,有反坫。齐国人不认为管仲就是因为这个才奢侈。管仲死后,齐国继承了他的政治和宗教信仰,并经常在诸侯中占统治地位。以后一百多年又出了一个晏子。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西汉景、武年间(时间不详),在黄河龙门的一个小康之家中,司马迁出生了。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诏入栗米受爵位以实边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

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等书。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谈到京师长安任太史令一职,而司马迁则留在龙门老家,身体力行,持续着耕读放牧的生涯。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驰义侯授命平定西南夷,中郎将郭昌、卫广率八校尉之兵攻破且兰,平南夷。夜郎震恐,自请入朝称臣。

汉军又诛邛君,杀笮侯,冉震恐,请臣置吏。随后汉武帝在西南夷设置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文山五郡。

而此时正随汉武帝东行巡幸缑氏的司马迁在继唐蒙、司马相如、公孙弘之后,再次出使西南,被派往巴、蜀以南筹划新郡的建设。随后又抚定了邛、榨、昆明,在第二年回朝向武帝覆命? 。

司马迁与上大夫壶遂讨论文学之时曾说过:“我听董生说:‘周朝王道衰败废弛,孔子担任鲁国司寇,诸侯害他,卿大夫阻挠他。

孔子知道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政治主张无法实行,便褒贬评定二百四十二年间的是非,作为天下评判是非的标准,贬抑无道的天子,斥责为非的诸侯,声讨乱政的大夫,为使国家政事通达而已’”? 。

而纵观《史记》可知董仲舒之公羊学对司马迁的影响主要为:其一,公羊家颂扬汤武革命,主张以有道伐无道,成为《史记》反暴政的思想基础。

其二,公羊家"尊王攘夷",主张"大一统"的思想,成为《史记》贯串全书的主要观念;其三,公羊家崇让、尚耻之义是《史记》褒贬历史人物的道德标准。

人物背景:

春秋时齐国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据说他早年经营商业,后从事政治活动。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小白取得君位后,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管仲亦辅佐齐桓公,施行改革。

在政治上,他推行国、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齐国,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组织,规定士、农、工、商各行其业;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对井田“相地而衰征”(见先秦租税),并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

鲍叔牙又称鲍叔、鲍子,是鲍敬叔的儿子,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少时与管仲友善,曾一起经商。齐襄公乱政,鲍叔牙随公子小白出奔至莒国,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国。

齐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囚管仲,鲍叔牙知道管仲之贤,举荐管仲替代自己的职位,而自己则甘居于管仲之下,齐国因为管仲的治理而日渐强盛,被时人誉为“管鲍之交”、“鲍子遗风”。

1. 齐恒公问管仲曰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人而无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齐桓公问管仲:“当君王的人,应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管仲回答)说:“应把天当作最宝贵的。”(于是)齐桓公仰起头望着天。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苍苍莽莽的天。给人民当君主的,要把百姓当作天。(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百姓亲附,就可安宁;百姓辅助,就能强盛;百姓反对,就很危险;百姓背弃,就要灭亡。《诗》中说“做人如果不善良,一个地方的人都会怨恨他”。 百姓怨恨他们的君主,而最后不灭亡的政权,是从来就没有过的。”

2. 齐恒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

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

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人而无良,相怨一方。”

民怨其上,不遂王者,为之有也. 参考译文: 齐桓公问管仲:“君王要重视(贵:重视,崇尚)什么?”(管仲回答)说:“要看重天。”桓公仰望着(天)。

管仲说:“所说的天,不是指苍苍茫茫的天空。当君王的,要把老百姓当作天。

百姓赞同(政事)社会就会安定,百姓辅佐(君王)国家就能富强;百姓非议(政事)天下就会危险,百姓反对(君王),国家就会灭亡。” 《诗经》说:有的人们不良善,徒然相怨在一方。

如果百姓埋怨他的官员,最后国家却不灭亡的情况,从来就没有过。

3. 齐恒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

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人而无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不遂王者,为之有也.

参考译文:

齐桓公问管仲:“君王要重视(贵:重视,崇尚)什么?”(管仲回答)说:“要看重天。”桓公仰望着(天)。管仲说:“所说的天,不是指苍苍茫茫的天空。当君王的,要把老百姓当作天。百姓赞同(政事)社会就会安定,百姓辅佐(君王)国家就能富强;百姓非议(政事)天下就会危险,百姓反对(君王),国家就会灭亡。” 《诗经》说:有的人们不良善,徒然相怨在一方。如果百姓埋怨他的官员,最后国家却不灭亡的情况,从来就没有过。

4. 齐恒公问管仲曰,文学常识及背景

文学常识

1.选自:文章选自《说苑》。 《说苑》,西汉刘向撰。刘向,西汉时经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曾领校秘书,本书就是他校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原二十卷,后仅存五卷,大部分已经散佚,后经宋曾巩搜辑,复为二十卷,每卷各有标目。二十卷的标目依次为: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反质。分类纂辑先秦至汉代史事传说,杂以议论,借以阐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一般以第—则或前数则为一卷的大纲,杂引前人言论陈说本卷主旨,以下便用大量历史上的实例加以证明。向又编有《新序》一书,性质与此类似。由于书中取材广泛,采获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所以,给人们探讨历史提供了许多便利之处。书中记载的史事,有的可与现存典籍互相印证;有的记事与《史记》、《左传》、《国语》、《战国策》、《荀子》、《韩非子》、《管子》、《晏子春秋》、《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相出入,对考寻历史者足资参考。有些古籍已经散佚,但《说苑》中却保存一二,吉光片羽,尤为可贵。如《君道篇》载师旷言云:“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欲,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汉书·艺文志》小说家类有《师旷》六篇,早已散佚,师旷的这段议论,疑即出自《师旷》六篇。此类例子,还可找到不少。2.齐桓公,春秋诸侯之一,五霸之主 之一,姓姜,名小白。3.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背景春秋争霸

5. 《说苑》—“齐桓公问管仲曰”译文和管仲把百姓看做天的原因

《说苑》—“齐桓公问管仲曰”译文和管仲把百姓看做天的原因:译文:齐桓公问管仲道:“当君王的人,应尊重什么?”(管仲回答)说:“应尊重天。”

(于是)桓公仰而望天。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苍苍莽莽的天,当君王的人,要把百姓当作天。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百姓亲附,就可安宁;百姓辅助,就能强盛;百姓反对,就很危险;百姓背弃,就要灭亡。做君主的如果不善良,百姓怨恨他们的君主。

' 因为百姓埋怨他们的君主,而最后不灭亡的政权,是从来就没有过的。原因:后半天其实就是把百姓看做天的原因 。

6. 关于齐恒和管仲的文言文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 ***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周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岂管仲之谓乎?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管仲与鲍叔》原文与翻译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

7. 《宁戚欲干齐恒公》急

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进,于是为商旅,赁车以适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赁车者执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于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商歌.桓公闻之,执其仆之手曰:“异哉!此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桓公反至,从者以请.桓公曰:“赐之衣冠,将见之.”宁戚见,说桓公以合境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桓公大说,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卫人,去齐五百里,不远,不若使人问之,固贤人也,任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问之,恐有小恶,以其小恶,忘人之大美,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且人固难全,权用其长者.”逐举,大用之,而授之以为卿.译文:宁戚想向齐桓公谋求官职,但处境穷困,没有办法使自己得到举荐,于是就替商人赶着装载货物的车来到齐国,晚上露宿在城门外.桓公到郊外迎接客人,夜里打开了城门,让路上的货车避开.当时火把很明亮,跟随的人很多.宁戚在车下喂牛,他看到桓公,感到很悲伤,就拍击着牛角大声唱起歌来.桓公听到歌声后,抚摸着自己的车夫的手说:“真奇怪!那个唱歌的不是个平常人.”就命令副车载着他.桓公回城后,到了朝廷里,跟随的人员请示桓公如何安置宁戚.桓公赐给他衣服帽子,准备接见他.宁戚进见齐桓公,用如何治理国家的话劝说桓公.第二天又进见齐桓公,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话劝说桓公.桓公很高兴,准备任用他.群臣劝谏他说:“这位客人是卫国人.卫国离齐国不远,您不如派人去询问一下.如果确实是贤德之人,再任用他也不晚.”桓公说:“不能这样.去询问他的情况,是担心他有小毛病.因为一个人的小毛病而丢掉他的大优点,这是君主之所以失去天下贤士的原因.”凡是听取别人的主张一定有某个取舍的根据,现在听从了他的主张而不再去追究他的为人如何,是因为他的主张合乎自己的标准.况且人本来就难以十全十美,衡量以后用其所长,这就是得当的举荐啊.桓公算是掌握住这个原则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