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灯佛简介
燃灯佛
梵文Dipamkar 。义曰:锭光。为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佛。因其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称为燃灯佛。传说释迦牟尼过去世曾以五茎莲花供养燃灯佛,而被预言,将在九十一劫后的贤劫成佛。在佛经中所记载的许多佛?菩萨都曾是他座下的弟子。或称为锭光佛。
佛教有三世佛: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佛。谓过去佛为迦叶诸佛,或特指燃灯佛,现在佛是释迦牟尼佛,未来佛为弥勒佛三者。
燃灯古佛
燃灯佛,又叫定光如来、普光如来,是过去庄严劫中所出世的千佛之首。燃灯,“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燃灯太子。作佛亦名燃灯”。燃灯佛在过去世为释迦牟尼佛授记,《金刚经》云:“善男子,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佛教中纵三世佛之过去佛,为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佛,地位尊贵,如来佛主修今生,是现在佛,燃灯佛则修过去为过去佛,弥勒主修未来,为未来佛,为佛教三大教主之一。我国民间将燃灯佛神化,高高供奉于神坛之上,这不是燃灯佛的本意。不过,言其擒妖伏怪,救众生于水火之中,倒恐怕也是古佛燃灯的入世襟怀。
西游记燃灯古佛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是四大名著之一,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主义长篇神魔小说。深刻描绘了社会现实,是魔幻主义的开创作品。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在路上历经八十一难终于见到如来佛祖的事迹。那么,燃灯古佛作为过去佛中的千佛之首,在西游记中又是怎样的呢?
西游记中的燃灯古佛是这样的:
第一次提到燃灯古佛,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因喝醉酒闯入了兜率宫。在此提及燃灯古佛:好大圣:摇摇摆摆,仗着酒,任情乱撞,一会把路差了;不是齐天府,却是兜率天宫。一见了,顿然醒悟道:“兜率宫是三十三天之上,乃离恨天太上老君之处,如何错到此间?——也罢!也罢!一向要来望此老,不曾得来,今趁此残步,就望他一望也好。”即整衣撞进去,那里不见老君,四无人迹。原来那老君与燃灯古佛在三层高阁朱陵丹台上讲道,众仙童、仙将、仙官、仙吏,都侍立左右听讲。
再来就是燃灯古佛告知唐僧去来的经文乃是无字真经:却说那宝阁上有一尊燃灯古佛,他在阁上,暗暗的听着那传经之事,心中甚明,原是阿傩、伽叶将无字之经传去,却自笑云:东土众僧愚迷,不识无字之经,却不枉费了圣僧这场跋涉?问:“座边有谁在此?”只见白雄尊者闪出。古佛吩咐道:“你可作起神威,飞星赶上唐僧,把那无字之经夺了,教他再来求取有字真经。”
在西游记最后,再一次提到了燃灯古佛:大众合掌皈依,都念:南无燃灯上古佛。南无药师琉璃光王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过去未来现在佛。南无清净喜佛。南无毗卢尸佛。南无宝幢王佛。南无弥勒尊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无量寿佛。
西游记中提及燃灯古佛的就这三个地方了。
燃灯古佛的来历
燃灯古佛,又名“定光佛”,为过去佛之一,法界的第三导师。为在过去世为释迦菩萨授记的佛陀。这样一位地位超然的佛,是怎样诞生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探究一下燃灯古佛的来历吧!
据说,很久以前,一位号啑如来,具足功德的佛出世了,将导三界还神本无。在当时,有一位修清净行的人见到了佛,激动异常,欲供养佛七天。但是有一日,他的弟子因事晚归,不知道该怎么继续供养佛,便想了个法子,将麻油盛在瓦片中,沐浴完毕以白巾裹住头,从手开始点燃,用这个方法来供养佛陀。佛陀受其之感,便给他授记,说:“过无数劫你当佛,颈上肩上各有光明。”这个弟子就是后来的燃灯佛。也因此燃灯佛也叫定光佛。而那位修清净行的人见自己的弟子已经授记,知晓自己也能授记便来请佛授记。啑如来说等这位童子成佛后,你便可得到他的授记了。这位梵志就是释迦牟尼佛。燃灯佛曾为他授记:当得来世做佛,号释迦牟尼佛,亦当渡无量众生。
那么,燃灯古佛又为什么叫做燃灯佛呢?据说是这样的:燃灯“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燃灯太子。作佛亦名燃灯”。
燃灯古佛的来历并没有统一的说法,《瑞应本起经》卷上是这样说的,释迦牟尼过去世曾是虔诚敬佛的善慧童子,当时他曾重金买下一枝稀罕的五茎莲花,供养给燃灯佛。由于莲花是佛教中的圣花(《妙法莲花经》即以莲花来象征佛教教义的纯洁高雅),五茎莲花更是圣花中之珍品。因此,这个供养使燃灯如来深为高兴,佛在欢悦之余,给这位佛子(释迦的前身)授记,预言他将在九十一劫之后的此贤劫时成佛,授释迦牟尼佛。而在《贤愚经》卷三〈贫女难陀品〉中,又是这样说的:过去久远二阿僧只九十一劫,阎浮提有大国王,名波塞奇。王有太子名勒那识只(即宝髻),出家学道而成佛。时比丘阿梨蜜罗日日燃灯供养彼佛,佛乃为比丘授记,告知当来成佛,名定光如来。此系燃灯佛昔时曾从宝髻佛受记之因缘。而《增一阿含经》卷十三、《四分律》卷三十一等,都有谈及燃灯佛的本缘的,但说的均有差异。
无量诸佛无论是在过去、现在、未来都有出世,在世间显示成佛,教化众生。而燃灯佛就是过去的一尊佛在过去为释迦菩萨授记的佛陀。
燃灯古佛和如来谁大
燃灯古佛和如来谁大呢?燃灯古佛,又叫定光佛,也叫定光如来、普光如来,是过去佛之一,是过去庄严劫中所出世的千佛之首。而如来呢,一般指的是释迦牟尼佛,是现世佛之一,是超九界以独尊的存在。一个是千佛之首,一个是超九界以独尊,燃灯古佛和如来到底是谁比较大呢?
一般我们比较大小,比的是年龄,要不就是辈分。所以我们先来看看年龄好了。燃灯古佛是过去佛,如来是现世佛,一个是过去的,一个是现在的,按时间来看,肯定是燃灯古佛比如来大了。再来是辈分,《瑞应本起经》上记录的,是释迦牟尼过去世曾是虔诚敬佛的善慧童子,当时他曾重金买下一枝稀罕的五茎莲花,供养给燃灯佛。由于莲花是佛教中的圣花(《妙法莲花经》即以莲花来象征佛教教义的纯洁高雅),五茎莲花更是圣花中之珍品。因此,这个供养使燃灯如来深为高兴,佛在欢悦之余,给这位佛子(释迦的前身)授记,预言他将在九十一劫之后的此贤劫时成佛,授释迦牟尼佛。所以燃灯古佛是给如来授记的佛,辈分也就比如来大了一截了。
但是,就单单以佛教所传诵的教义来说,宣传的又是众生平等。所以佛与佛之间也应该秉承的是平等的地位,也就是说燃灯古佛和如来是一样大的了。
燃灯古佛与如来的关系
燃灯古佛与如来的关系是怎样的呢?燃灯古佛,又名“定光佛”,为过去佛之一,法界的第三导师。为在过去世为释迦菩萨授记的佛陀。
如来,梵语是Tathāgata,音译过来就是多陀阿伽陀,是佛的十大称号之一。tatha意思是“如”,如指真如,含两层意思:一是凭借真如之道,通过努力,不断累积善因,最后终于成佛,故名如来,也就是真身如来:二是通过介绍真如之道,使众生增长智慧、消除烦恼、获取利益,故名如来,也就是应身如来。也有解释作“如诸佛而来,故名如来”。agata意思是“来”,如来,就是“就像来了一样”。通常所说的如来,指的是释迦牟尼如来,这不是某个个人的专用名字,而是一种对大能者的尊称。
那么,燃灯古佛与如来有没有关系呢?如果有,那又是什么关系?
燃灯古佛是过去佛,又是在过去世为释迦菩萨授记的佛陀,而如来又通常指的释迦牟尼如来,都有释迦,是不是同一个人呢?《瑞应本起经》上是这样说的,释迦牟尼过去世曾是虔诚敬佛的善慧童子,当时他曾重金买下一枝稀罕的五茎莲花,供养给燃灯佛。由于莲花是佛教中的圣花(《妙法莲花经》即以莲花来象征佛教教义的纯洁高雅),五茎莲花更是圣花中之珍品。因此,这个供养使燃灯如来深为高兴,佛在欢悦之余,给这位佛子(释迦的前身)授记,预言他将在九十一劫之后的此贤劫时成佛,授释迦牟尼佛。由此可见,燃灯古佛与如来的关系就是燃灯古佛是在过去世为如来授记的佛。
燃灯古佛圆寂
燃灯古佛为过去佛之代表,释迦牟尼佛之老师。佛教中纵三世佛之过去佛,为施加牟尼佛之前的佛,地位尊贵。我们现在常说的如来,是现世佛,主修今生,而燃灯古佛则是修过去的过去佛,弥勒为主修未来的未来佛,此三为佛教三大教主。燃灯古佛之所以被成为燃灯,说是“生时,身边一切如灯,故名燃灯太子。作佛亦名燃灯。”燃灯佛又名定光佛或锭光佛。
燃灯古佛乃是过去庄严劫中所出世的千佛之首,可见地位超然。然而这样一位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佛,为什么会圆寂呢?我们知道燃灯古佛的生辰乃是每年的农历8月22日。是他预言释迦牟尼在历经九十一劫之后会接班成佛。事实也的确如此。那时的他,可也曾为自己算过,有一日,他也将圆寂?
对于燃灯古佛圆寂的原因中说纷纭,最为可信的一种是应化身教化众人的缘尽了,所以示现圆寂。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应身。应身即为教化众生,应众生之根机而变化显现之身。
所谓有形之物有生必有灭。生物不离生、老、病、死,非生物也不离成、住、坏、空;生、住、异、灭。所谓凡有所相,皆是虚妄。无形我真如本性(佛性)才是永恒不变,不生不灭的。圆寂也是一种实现的方式,众善学者,则从有形向无形,趣向无上菩提,究竟成佛。
当然,燃灯古佛圆寂也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是,说是燃灯古佛圆寂是定数,要是燃灯不圆寂,舍利子就凑不齐17颗也就不能赢回佛祖。
燃灯道人和燃灯古佛
关于燃灯道人和燃灯古佛的关系,主要有两种解释。其一:燃灯道人与燃灯古佛本是同一个人,燃灯道人是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人物,而燃灯古佛是他的原型。其二:燃灯古佛仅仅是小说《封神演义》中创造出来的人物,与燃灯古佛无关,燃灯道人属于道教,而燃灯古佛属于佛教。
燃灯道人是小说《封神演义》中出场的人物,他为阐教副教主,比阐教十二金仙的地位高。他在小说《封神演义》中第14回合首次出场。在这一回合中,主要说的是哪吒在追杀自己的父亲李靖,遇上燃灯道人,于是燃灯道人赠与李靖一座玲珑金塔,用于降伏哪吒。在小说《封神演义》中,最能表现燃灯道人的就属“燃灯议破十绝阵”了。燃灯道人排兵布阵,率领众人一起破了十绝阵。而书中对他的定位也是极高的:仙人班首,佛祖流源。
燃灯古佛在佛教中历史悠久,佛教中有三世佛之说,燃灯古佛属于过去佛,是现世佛如来佛祖释迦牟尼的师傅,而未来佛则是大家也都熟知的弥勒佛。传说释迦牟尼还是善慧童子时,在路上行走时,遇到了燃灯古佛。善慧童子见路上有一滩污水,怕燃灯古佛路过时弄脏了脚,于是马上扑在地上,发现还不能够掩盖污水,于是又解下了自己的头发,扑在污水上,让燃灯古佛踩在他的头发上走过去。燃灯古佛看到这个情景,预言他将成为佛,号释迦牟尼。
无锡大佛景点叫什么名字
佛教中有哪些有名的菩萨?
八大菩萨
《药师经》说:文殊菩萨、弥勒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无尽意菩萨、宝檀华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
《七佛八菩萨经》说:文殊菩萨、虚空藏菩萨、观世音菩萨、救脱菩萨、跋陀和菩萨、大势至菩萨、得大势菩萨、坚勇菩萨。
《舍利弗陀罗尼经》说:光明菩萨、慧光明菩萨、日光明菩萨、教化菩萨、令一切意丁菩萨、大自在菩萨、宿王菩萨、行意菩萨。
《般若理趣经》说:金刚手菩萨、观世音菩萨、虚空藏菩萨、金刚拳菩萨、文殊菩萨、才发意转轮菩萨、虚空库菩萨、摧一切魔菩萨。
还有一种说法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日光菩萨,月光菩萨,地藏王菩萨,弥勒菩萨。
佛教的所有佛和菩萨的名字
在佛教里面如果从佛祖释迦牟尼向下排的话是:佛,菩萨,罗汉,声闻,帝释,比丘。
如果按照佛教僧团向下排:比丘(和尚),沙弥(准和尚),居士(俗家弟子)。
另外比丘是代表受过具足戒(250条戒律)的出家人
沙弥是受了沙弥戒的出家人(十戒)
居士是受了菩萨戒的在家信佛人(五戒)
现在我们拟用最短篇幅,将佛教徒所敬拜的对象分类如下,约可分成佛部、菩萨部、明王部、天部、眷属部等五类。
一、佛部
佛,是佛教中最受尊敬、最高级和最受敬拜的对象,主要的共有十五佛;但有的佛广受敬拜,有的佛却遭冷落。十五佛中,仅释迦牟尼佛,曾在印度有过做人的历史,后被神化,成了上帝一般。其它的十四佛,都无历史根据。因为佛教特别注重「人修道、人开悟,人成佛」的三个「人」的修行佛道过程,所以任何佛、菩萨如没有在这世界做过人、修过道的历史,便只能把他看成是一种想象中的崇拜对象罢了。但佛教却另编出一套神话,说某佛在无量劫前如何发心修道而成佛,但都无历史根据,不足无信。
按「佛」一,梵文 Buddha,意为「知」、「悟」,原指佛教修道人知道明白了佛教的「因缘法」等教理而言,本无任何神秘色彩。与释迦同时代的耆那教教祖尼提陀菩提子(Nigantha Nataputu),也被他的信徒称为Buddha呢!但释迦经后代佛教徒予以神化后,佛陀释迦也变成有如上帝一般了。佛教觉生杂志在社论中指出,「先就佛陀而言,后来,渐次神圣化、神秘化,无形中人间的、历史的佛陀,慢慢地被一幕幕的神话掩饰成非人间寓言的佛陀了。……观今日信仰佛陀者,或视诸为神明,或比诸为上帝,神佛不分……」(见该利,一九六一年三月十五日)
十五佛的名称称是:释迦牟尼佛、大日如来、卢遮那佛、阿弥陀佛、药师如来、宝生如来、不空成就如来、开敷华王如来、天鼓雷音如来、宝幢如来、一字金轮佛顶、佛眼佛母尊、多宝如来、定光如来。「如来」,梵文是Tathagata意为「如实地到达」、「宣示如实之理者」、「如实的觉者」、「如实的教师」。「如」,如实(Tatha),「来」,到达(gata)。此「如来」为释迦的十个称号之一,以后,「如来」也被用别的佛上。
除以上主佛十五尊外,另又有「三千佛」的说法。根据「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现在贤劫千名经」、「未来星宿千佛名经」等所载,在过去、现在及未来三世,佛名多至三千。其中且有什么「南无电灯光佛」、「南无光游戏佛」之类的,真是无奇不有。再根据「贤劫经第八叹古品」,当喻星宿劫时,有八万佛出现,重清净劫时,有八万四千佛出世。在佛教中既然大家都是佛,所以「佛」也就显得不希奇了。南传小乘佛教泰国,只尊释迦牟尼佛一位,保持了大乘佛教发生前的遗风,泰国的几个大寺院,只供奉释迦一佛,小乘佛教不信释迦佛以外的佛及菩萨。
二、菩萨部
菩萨,又作菩提萨陲,梵文 Bodhisattva,意为「觉有情」,Bodhi(觉,菩提),Sattva(有情,众生)。根据梵文原意,凡是修行大乘佛教的佛教徒,就都是Bodhisattva;佛教劝人发菩提心,就是发菩萨心。我国已故太虚法师说:「凡发菩提心学佛者,都可以叫做菩萨。」所以,「菩萨」原是佛教中一个极普通的称呼,既适用于僧尼,也适用于在家学佛的居士们 。
佛教把全宇宙的灵界与佛界划入「十界」之中,地狱界、饿鬼界、畜生界、阿修罗界、人间界、天上界,以上称为「六迷界」。声闻界、缘觉界、菩萨界、佛界,以上为「四悟界」。即是说,佛是最高,菩萨次之。据说菩萨(修道人)修行共有五十二位,渐次上进。从四十一位至五十位,称作「十地」,以上便是「等觉......>>
菩萨有哪些名称大全视频
菩萨是“菩提萨埵”之略称。菩提萨埵,梵语bodhi-sattva,巴利语bodhi-satta。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萨怛缚,或扶萨。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意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与声闻、缘觉合称三乘。又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对于声闻、缘觉二乘而言,若由其求菩提(觉智)之观点视之,亦可称为菩萨;而特别指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则称为:摩诃萨埵(梵maha^ -sattva ,摩诃,意即大)、摩诃萨、菩萨摩诃萨、菩提萨埵摩诃萨埵、摩诃菩提质帝萨埵等,以与二乘区别。此外,由于菩萨是佛位的继承人,因此也称之为“法王子”,这个语词的音译为“究摩罗浮多”,意译又称为“童真”[
所有佛的名字
如来本是佛的代号,实际上佛有十种不同名称,如来是一种,佛是一种,世尊也是一种。不过,中国人搞惯了,经常把他们连起来,所以我们常常听到如来佛的称法。如来及佛是通称,等于我们中国称圣人,孔子是圣人、周公也是圣人、文王、尧舜都是圣人。圣人就是通称,而孔子、周公就是特称。所以一切佛皆称如来,像药师如来、释迦牟尼如来、阿弥陀如来等等,如来是通称,药师、释迦牟尼、阿弥陀等都是特称。
1、五方佛
大日如来为教化众生,将其自身具备的五智变化为五方五佛:中央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代表法界体性智;东方阿閦佛(不动如来),代表大圆镜智;南方宝生佛,代表平等性智;西方阿弥陀佛,代表妙观察智;北方不空成就佛,代表成所作智。
2、竖三世佛
过去佛燃灯古佛,“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然(燃)灯太子,作佛亦名然灯”;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即中国俗称的如来佛;未来佛弥勒佛,弥勒意为“慈氏”,这是佛教菩萨名,《阿弥陀经疏》解释道“或言弥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名慈氏。修慈最多,名无能胜”。弥勒佛本是如来的弟子,为弥勒菩萨,居住在六欲天中的兜率天宫,在那里讲经说法,由于释迦牟尼佛预记他在兜率天寿命终尽时将下生人间,继之为佛,因此他又被称为一生补处菩萨,即下一辈子即可替补成佛的菩萨。由于他将来必定成佛,因此也被称为弥勒佛。
5、横三世佛:
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释迦牟尼 十大佛弟子
毗婆尸佛 尸弃佛
毗舍浮佛 拘留孙佛
拘那含牟尼佛 迦叶佛
阿弥陀佛 弥勒佛
阿閦佛
药师佛 毗卢遮那佛
大势至菩萨 观世音菩萨
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
药王、药上菩萨 维摩诘
大梵天王 帝释天
四大天王 密迹金刚
韦驮 善财
龙女 龙神八部
大迦叶 君屠钵叹
舍利弗
东方珍珠世界出有坏应供正等觉宝光月严智威光妙音自在王如来
南方月严世界出有坏应供正等觉花光游戏神通如来
西方锦宝世界出有坏应供正等觉花开娑罗树如来
北方珍宝网覆世界出有坏应供正等觉月殿清净如来
下方尊幢主世界出有坏应供正等觉善寂智威光妙音自在王如来
上方善分别世界出有坏应供正等觉无数精进正住如来
琉璃光世界出有坏应供正等觉药师琉璃光如来
顶髻世界出有坏应供正等觉宝髻如来
无垢世界出有坏应供正等觉无垢生如来
寂静世界出有坏应供正等觉善寂庄严如来
极乐世界出有坏应供正等觉无量光如来
莲上世界出有坏应供正等觉莲花生如来
金刚世界出有坏应供正等觉坚韧金刚如来
无忧世界出有坏应供正等觉离忧如来
无畏世界出有坏应供正等觉善息诸畏如来
妙观察慧世界出有坏应供正等觉普净诸趣如来
离恶趣世界出有坏应供正等觉息诸恶趣如来
无垢世界出有坏应供正等觉净慧如来
君王世界出有坏应供正等觉王慧如来
明月世界出有坏应供正等觉无垢满月如来
胜得世界出有坏应供正等觉灭诸恶趣如来
善现世界出有坏应供正等觉众生乐见如来
出有坏应供正等觉欢喜吉祥如来
出有坏应供正等觉旃檀吉祥如来
出有坏应供正等觉勇猛如来、
出有坏应供正等觉尽摧众魔力如来
出有坏应供正等觉尸弃如来
出有坏应供正等觉护众如来
出有坏应供正等觉除迷信如来
出有坏应供正等觉迦那迦牟尼如来
出有坏应供正等觉迦叶如来
南方澄清世界出有坏应供正等觉无尽慧如来
南方平等世界出有坏应供......>>
求所有的佛和菩萨的名字 10分
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阙译人名今附梁录
南无人中尊佛 南无师子步佛 南无能仁化佛 南无大焰佛 南无曜声佛 南无无限光佛 南无喜见佛 南无成就佛 南无最上威佛 南无趣安乐佛 南无宝正见佛 南无供养广称佛 南无师子音佛 南无音施佛 南无妙香佛 南无电灯光佛 南无莲华光佛 南无大灯光佛 南无净声佛 南无除狐疑佛 南无无量威神佛 南无月面佛 南无无量光佛 南无喜可威神佛 南无散疑佛 南无德铠佛 南无善见佛 南无喜可威佛 南无不藏覆佛 南无无量藏佛 南无光游戏佛 南无广称佛 南无舍幡佛 南无尊悲佛 南无普见佛 南无莫能胜佛 南无威光佛 南无坚固佛 南无憙广称佛 南无无量像佛 南无大悦佛 南无美意佛 南无不动勇步佛 南无无量净佛 南无焰聚光佛 南无住觉佛 南无坚固佛 南无怀解脱佛 南无无忧疾佛 南无普见事见佛 南无大乘道佛 南无普火佛 南无国供养佛 南无自在光佛 南无说最恭敬佛 南无净光佛 南无师子奋迅佛 南无除疑佛 南无善见佛 南无无终步佛 南无火光佛 南无奉敬称佛 南无摄根敬悦声佛 南无无能伏运佛 南无无终声佛 南无思惟众生佛 南无神足光佛 南无德王佛 南无无量像佛 南无大力佛 南无广曜佛 南无无崖际见佛 南无师子香佛 南无普见佛 南无广施佛 南无普现佛 南无善像佛 南无意称佛 南无宝净佛 南无上光佛 南无广步佛 南无得净佛 南无决觉佛 南无慧幢佛 南无无动觉佛 南无威仪意佛 南无普像佛 南无谛意佛 南无光音声佛 南无善见佛 南无无量火光佛 南无喜思惟佛 南无藏称佛 南无华德佛 南无华光佛 南无难胜佛 南无须弥力佛 南无摩尼珠佛 南无金刚王佛 南无金上威佛
一百佛(过去)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阙译人名今附梁录
南无拘那提佛 南无拘那含牟尼佛 南无迦叶佛 南无释迦牟尼佛(《佛学常见辞汇》中说,佛法在世有三个时期。诸经所说略有不同,大悲经说正法有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大集月藏经、贤劫经和摩耶经等则说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古德多依用正法五百,像法一千,末法万年之说。) 南无弥勒佛(弥勒佛为贤劫千佛之第五佛。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曰:“时诵经仙人者,今此众中婆罗门子弥勒菩萨摩诃萨是。我涅盘后五十六亿万岁当穰佉转轮圣王国土华林园中金刚座处龙华菩提树下得成佛道,转妙法轮。”菩萨处胎经二曰:“弥勒当知,汝复受记,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于此树下成无上等正觉。” ) 南无师子佛(生死书恭注:即现在行菩萨道的大宝法王噶玛巴) 南无明焰佛 南无牟尼佛 南无华妙(丹本妙华)佛 南无华氏佛 南无善宿佛 南无导师佛 南无大臂佛 南无大力佛 南无宿王佛 南无修药佛 南无名相佛 南无大明佛 南无焰肩佛 南无照曜佛 南无日藏佛 南无月氏佛 南无众焰佛 南无善明佛 南无无忧佛 南无提沙佛 南无明曜佛 南无持鬘佛 南无功德明佛 南无示义佛 南无灯曜佛 南无兴盛佛 南无药师佛 南无善濡佛 南无白毫佛 南无坚固佛 南无福威德佛 南无不可坏佛 南无德相佛 南无罗睺佛 南无众主佛 南无梵声佛 南无坚际佛 南无不高佛 南无作明佛 南无大山佛 南无金刚佛 南无将众佛 南无无畏佛 南无华目佛 南无珍宝佛 南无军力佛 南无华光佛 南无仁爱佛 南无大威德佛 南无无量明佛 南无梵王佛 南无龙德佛 南无坚步佛 南无不虚见佛 南无精进德佛 南无欢喜佛 南无善守佛 南无不退佛 南无师子相佛 南无胜知佛 南无法氏佛 南无喜王佛 南无妙御佛 南无爱作佛 南无德臂佛 南无香象佛 南无观视佛 南无云音佛 南无善思佛 南无善意佛 南无离垢佛 南无月相佛 南无......>>
佛教都有哪些佛排名
佛与佛毫无分别 没有高低 分别心是我们的执著心 和佛的境界高低无关
佛尊名号大全
佛陀尊号,佛经有《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现在贤劫千佛名经》和《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等三部经书。参看:
千佛名经_百度百科 baike.baidu/...jOwmVa
谁有佛的和叫什么名字的大全 5分
尽虚空遍法界的佛多的很,比黄河里的沙还多,怎么列举?阿弥陀佛。
观音菩萨的名字
观音,全称“观世音”,是梵文Avalokites' Vara的意译,又译作“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观音声”等,别称救世菩萨、莲花手菩萨、圆通大士等。“观世音”意思就是,世间一切遇难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该菩萨名号,菩萨就会及时观其音声而前来相救。《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说:“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众生遇到种种灾难苦恼,只要发声呼救,观世音菩萨就寻声解救。声音不用听而是去“观”,此属于佛家所说的“六根互用”。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及其功能。“根”为“能生”之义,如眼根能识色,耳根能听音,鼻根能嗅香,舌根能尝味,身根有所触等。一般凡人,各根各司其职。但佛家神通妙用,六根却可以互用,即六根中任何一根都能替代其他诸根的作用。释迦牟尼佛在六根互用上就达到了极高极圆满的境界。《涅槃经》称:“如来一根则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知法,一根现尔,余根亦然。”观音菩萨也同样具有这种神通,即以目观尘世苦难众生的呼救声,而前往解救。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拯救一切苦难众生,故全称“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因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大悲”,沿用至今。“观音”又名“观自在”,见唐玄奘所译《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自在”的含义,一是表示具有大智慧,能够完全“自在”地洞察世界,达到事理无碍的境界;二是表示大慈悲,观音菩萨能够应机赴感、寻声救苦,从心所欲,无所不能,了无障碍。在民间,将菩萨和众生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以“观世音”(或“观音”)菩萨最为流行。 观世音的由来 观世音菩萨是佛教圣众体系中的一位菩萨,是一位印度菩萨。关于观音菩萨的身世,在佛经中多有记述,并非像《红楼梦》所说那样“虽善无征”,不可稽考。 印度佛典所载的观音有好几种,身世各异。记载观音身世资料最多的首推《悲华经》,据此经所说,观音为远古删提岚国转轮圣王无诤念的太子,名叫不眴。长大后和父王一起随宝藏如来出家修行,后来,父王被授记为阿弥陀佛,不眴太子即被授记为“观世音”菩萨,国王第二子名尼摩,被授记为“大势至”菩萨。父子三人合称“西方三圣”。按此说,观音菩萨为阿弥陀佛的儿子。
灵山大佛。
灵山大佛是一个世界著名景点,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马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的山水之间,也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无锡市灵山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佛体坐落于无锡马山秦履峰南侧,1997年11月15日落成开光。大佛所在位置为唐玄奘命名的小灵山,故名“灵山大佛”。
灵山大佛是无锡的城市标志之一,对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大佛艺术造型由南京艺术家吴显林负责雕塑设计。
大佛历史:
灵山地区的历史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代,相传玄奘西天取经归来,游历东南到此,来到小灵山,见“层峦丛翠”,景色非凡,大为赞赏,曰“无殊西竺国灵鹫之胜也”。于是就给此山起名小灵山。印度的灵鹫山,就是释迦牟尼得道成佛的地方,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并嘱大弟子窥基在这里主持开法。
小灵山寺就由此逐渐发展。矗立在小灵山南麓的灵山大佛,包括莲花座在内通高为八十八米,相当于一幢三十馀层楼房的高度,比“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四川乐山大佛还要高出十七米,是中国第二高的巨型佛像。如果加上三层座基,总高度达一百零一点五米。灵山大佛双目垂视,眼神睿智慈祥。
不论游客靠近或走远,似乎都在大佛眼神的关切之中;并且随着人的靠近或远离,眼睛仿佛在微微开合,靠得愈近,眼睛就睁得愈开;嘴角似笑而未笑,欲言而未语,诸多嘱咐即将出口,使人倍感亲切,引发种种遐想。
靠近大佛向上仰视,湛蓝的天空中白云悠悠,让人产生佛在“动”的感觉。灵山大佛身体各部匀称适度,衣饰褶纹明快流畅、飘逸灵动,更增加了动感,使远观近瞻都十分相宜。
灵山大佛的塑造,依据佛经如来三十二形相的记载完成。大佛慈颜微笑,广视众生,右手"施无畏印"代表除却痛苦,左手"与愿印"代表给予快乐,均为祝福之相,整个佛像形态庄严圆满,安详凝重而细致,显现佛陀慈悲的法相。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