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孟子有什么区别?孟子对孔子的评价解说
孔子与孟子有什么区别
有个脑筋急转弯是这么说的:孔子和孟子有什么区别。答案是孔子的子在左边,孟子的子在上边。当然,开个玩笑而已。
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们都推崇仁政思想,但在本质上两人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首先是两人的性格上。孔子幼年家里贫穷,他的满腹才华,基本都是靠自学。他向长者请教学问的时候,都是彬彬有礼,这也就塑造了他敦厚的性格。他教育学生,总是不厌其烦。甚至连性格暴躁的子路也被他感化,心甘情愿拜他为师。而孟子则不同,孟子的性格较刚烈,愤世嫉俗。这也可能是孟子生活的年代已经和孔子有所不同。孔子时期还是春秋时期,周朝的礼乐尚未完全崩坏,而到了孟子的战国时期,各路诸侯互相攻伐,早已把礼乐全部抛到了脑后。孟子自视为救国救民的济世能人,他看到诸侯交战,百姓饿殍遍野,其愤怒之情不愈言表,才有了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话。
其次,两人对仁义的看法也有所不同。孔子的仁义思想是建立在周朝的基础上,他提出的仁,还只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而到了孟子,他仁的定义更加形象化了,对仁也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
第三,从施政角度来说,孔子比较偏向于复古。他提倡恢复周朝时期的礼乐,他对礼乐的看法就是不僭越,所以他才有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说法。而孟子则比较激进,在他看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对施行暴政的君王总是一语中的,表现了他朗朗正气。
孟子对孔子的评价
孟子与孔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人,算得上是老乡,而且孔子身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是孔子再传弟子子思的学生,那么孔子就是孟子的祖师爷了。这样特殊的渊源下,孟子自然对孔子是十分敬仰的,他曾经评价孔子是古今集大成者,是真正的大圣人,是古今先贤的楷模,对孔子的评价是非常高的。
孟子把孔子看做是自己心目中的圣人的代表,是非常完美的古代先贤,孟子认为所有的圣贤都比不上孔子,孔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化身,对孔子推崇备至。他曾经非常遗憾自己晚出生了几十年,无法亲自当面向孔子讨教学问,无法亲身领会孔子的智慧。于是孟子就效仿孔子周游历国,当然了他的声望比不上孔子,所以无法带着众多的弟子一起,但是他不辞辛苦,常常形单影只与各国的国君和大臣们辩论,极力推销儒家的学说思想,虽然最后跟孔子一样以失败告终,自己也闷闷不乐,郁郁而终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不过孟子的辛苦没有白费,他好学不倦,勤于思考,不仅继承了孔子的理论,而且通过自己的学习扩展和发扬了儒家的思想,使得儒家学说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提高了儒家思想的境界,将儒家学说带到了一个新高度,受到后人的尊敬。后世常以孔孟将他与孔子相提并论,而且被尊称为亚圣,仅次于孔子,在儒家学派里威望很高,他的著作《孟子》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孔子和孟子有什么不同:一,孔子和孟子的资料—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孔子和孟子有什么不同?
孔子?
二,孔子和孟子的资料—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
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南宋朱熹圈定。?
将朱注四书定为科举用书,是从元仁宗皇庆二年(西元一三一三)起的。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