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培养的方式有哪些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我对这个问题还是很清楚的。这几年,高考扩招,高等教育规模增长速度越来越快,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十年寒霜苦读进入高等学府,而高校必然面临着毕业生就业的巨大压力。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要,使大学生毕业即能实现充分就业,如何破解这一两难困境仍摆在高校一个重要的课题,也是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所以,大学生的培养方式是至关重要的,高校应该采用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完成人才培养目标。那究竟有哪些大学生培养方式呢?
目前我国的大学本科学历主要分为全日制本科和非全日制本科两种。
全日制本科(又称普通本科)通常是由全国各地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自主招生或保送等方式进行招生,学制为4—6年。另外应届专科毕业生可以通过统招专升本选拔考试的方式接受本科阶段教育,学制2年。
而非全日制本科主要分为自考本科、成人高考、远程教育、业余教育、开放教育等多种类型,这没有固定修业年限,学习方式多种多样,学生既可以在相关教育机构学习也可以自学,灵活多样。
目前我们高校的教学理念追求科学、合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追求与时俱进。老师对于课程教学,也以课程知识平台与认知平台的有效性、科学性的构建为核心,力求将学生认知、创新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同时呢,也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关联性与科研成果相结合;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以关注创新性教育的研究型与实践型等多思路教学取代单一的知识传授型教学。
更重要的是,每位老师在教学工作中,都努力的善待每一位学生,以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素养,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去影响指导每一位学生。
每位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学有所成,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也希望我们的教学培养方式能为大家的未来有所帮助。
1、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这是现代学科教学理论写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实践表明,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把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中心任务。
为完成这个任务,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2、强化课外教育指导的基本环节:
课外教育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多种媒体的广泛宣传,强化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通过专题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报告、心理沙龙,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以及自我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心理自我调适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倡导主体自我教育:
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其主体参与,其教育目的才得以实现。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积极倡导主体自我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启发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4、确立多元参与的思想观念: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事,也是整个学校的事。因此,高校领导要从全局出发,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硬件和软件的投入。
5、建设专职与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教育的这支队伍的素质,尽管高等学校开展此项教育和咨询工作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但这项工作还远远不能适应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客观形势,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需要。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