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有哪些
1、不敢交往
在人际交往的实践活动中,人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只是每个人的反应程度不同。有一部分大学生在这方面反应特别强烈,由于害羞、自卑等心理的作用,在与人交往时显得特别紧张,心跳气喘、面红耳赤,两眼不敢正视对;在与人交谈时显得语无伦次、词不达意。尤其在人多的场合或者在集体活动中更感到恐惧,不敢和人打交道,不敢表现自己。严重的可导致社交恐惧症。
2、不愿交往
有的大学生在经历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后,发现自己不如在中学时那么出类拔萃了,进而形成因嫉妒与自卑心理造成的人际障碍,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怕别人瞧不起自己。缺少人际间必要的信任与理解,人际交往平淡。缺乏与同学的基本的合作精神,甚至视同学为敌手;有的同学自高自大,瞧不起别人;有的同学群体意识淡薄,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的人与事漠不关心;我高兴、我开心就愿意理你,否则就距人于千里之外。同学之间缺乏必要的宽容,甚至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大打出手。有的人遇事总是回避退让,整日郁郁寡欢,缺乏交往的愿望和兴趣,他们自我封闭、孤芳自赏,但又特别敏感,心理承受力差,独往独来,不愿抛头露面,不愿与人交往。
3、不善交往
有的大学生不善于了解和掌握交往的一些知识、技巧,在交谈的过程中显得过于生硬、书生气太足,木讷,心存感激不会讲出,而在当时却不能使人理解。有的是认知偏见产生的理解障碍,不注意交往中的“第一印象”,不注意沟通方式,在劝说他人、批评他人、拒绝他人时不讲究艺术。有些大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注意交往的原则,开玩笑不注意场合,不懂得给人留面子,或出言粗鲁伤了对方的自尊心;或不懂得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或不懂装懂夸夸其谈等。这些表现都有损于自身形象的塑造,影响了同学之间进一步的交往。
4、不会交往
理想模式带来的失落。进入高校之后,新生大都有强烈的人际交往的欲望,但又常常感到人际交往很困难,究其原因是许多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追求往往带有较浓的理想色彩,以友谊的理想模式为标准来衡量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导致高期待与高挫折感并存。进而表现为部分大学生经常津津乐道于过去的事情,而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却表现出强烈的不满。不懂得交往在于平时的交往积累。有的大学生不懂得交往在于平时的交往积累,总希望别人主动关心自己,主动与自己交往,而自己总是处于变动地位;或仅仅是一旦自己有事求人时才去“临时抱佛脚”。使对方感到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不能使自己受益,而且甚至感到是累赘时,这种交往就会终止。
5、缺乏技巧
或许是上面几种因素的综合反映,这类学生表现为羞怯、自卑、孤独、猜疑、嫉妒、恐惧等。或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他们一般都渴望交往,但由于交往方法欠妥、交往能力有限、个性缺陷或交往心理障碍等原因,在交往过程中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别人,导致交往失败。长期的交往失败,使得一些学生把交往看成是一种负担,渐渐地变得自我封闭。
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因素有环境因素、空间距离、交往频率、背景相似、需要互补、交往态度、人格特征等。从心理咨询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有的大学生因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和人际交往经验,有的因性格内向或对人际交往的认知偏差等原因,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紧张。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常见的问题表现在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亲子关系、异性关系等方面。
来源:基础部 作者:基础部
宿舍人际冲突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相关内容如下:
1、单调的高中生活过后就是“有恃无恐”的放飞自我;
大家可以回忆下自己的高中生活,特别是在宿舍发生的事情,是不是平淡无奇,除了下夜自习回去睡觉外没有多少记忆呢?
其实,很正常,高中生活就是如此单调,一是由于宿舍处于老师的“极度管制”之下,二是大家都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且将有限的时间与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同学们的个性可能都没有完全释放出来。
2、地域、生活习惯差异导致的价值观冲突;
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低估地域差异对一个人所带来的影响。
但是,这又是事实存在的,不管你承不承认,南北方的同学,无论是性格还是生活习惯上确实差异很大。
这种差异长期以往,还有可能形成不一样的价值观,继而有可能在平时的大学生活中,产生一些碰撞与冲突。
3、人越多,遇见“奇葩”的概率也就越大;
有一句俗话说得好,“人上一百,形形色色”,遇见“奇葩”的概率也是随着人数增加而增加,上了大学以后,我们碰见的人可要比初中、高中时多且还复杂。
这么多的人总不能排除有那么几个“奇葩”存在,他们或因为家庭原因或因为个人原因,可能性格以及思想都会存在一些问题。
4、上了大学以后,大家目标不完全一致;
高中时,大家的目标明确,那就是考大学,但是,上了大学以后,大家的目标不再一致。
有人依旧想做一个奋斗者,早睡早起,白天图书馆晚上自习室;有人却想夜夜笙歌、白天睡懒觉,晚上打游戏。
在这种情况下,两种目标完全不同的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其实,互相都很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