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是什么家?
物理学家。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物理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
扩展资料
中美关系因1971年3月乒乓外交解冻,同年7月19日至8月17日杨振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探亲。除探望病重的父亲杨武,他向周恩来开列要见面的亲友名单的第一名是旧同学、中国原子弹科学家邓稼先,此举无意中解救了身陷青海文革批斗的邓稼先。
自此红卫兵再没有把青海221厂的科学家打死,于敏、陈能宽、胡思得也因而得救。
杨振宁曾与陈省身、丘成桐等一起参与“保钓”运动。他频繁前往中国引起美国中央情报局人员对他盘问。
此后,杨振宁为提高中国的物理研究水平作了许多工作,多次回到中国大陆讲学,为被政治运动所破坏的中国大陆物理学界带来了当时国际物理研究的前沿知识。1986年,杨振宁推动在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内建立了理论物理研究室。
他还促成了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等奖项的设立以促进中国在更广泛的科教领域的发展。1997年杨振宁推动创办了北京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吸引高水平的中青年学者从事前沿研究,聘请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到清华工作。
2001年11月,杨振宁获得在华永久居留资格。自2003年起,杨振宁开始在清华大学长期定居。2004年11月,杨振宁正式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证。
2015年2月,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于4月1日成为中国公民。同年,他由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这次由中科院外籍院士转为中科院院士在历史上尚属首次。
因无先例和程序可循,中科院学部专门制定了《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暂行办法》。
百度百科——杨振宁
杨振宁的简介有谁知道?
杨振宁曾经青睐过的数学方向如下:
1、几何分析:杨振宁在几何分析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在规范场论和纤维丛等领域。他利用纤维丛理论构造了规范场的数学结构,并发展出了几何规范场论。
2、代数几何:杨振宁在代数几何领域也有所涉猎,特别是在量子力学和弦论等领域的应用。他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对于理解量子力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微分方程:杨振宁在微分方程领域也有所建树,特别是在孤立子理论和非线性演化方程等领域。他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对于理解非线性现象和孤立子理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概率论与统计物理:杨振宁在概率论与统计物理领域也有所涉猎,特别是在随机矩阵理论和多体问题等领域。他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对于理解量子力学和统计物理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杨振宁推荐的三本数学书:
1、《马先生谈算学》是刘薰宇先生为中学学生写的一本数学读物,通过一位姓马的教师之口,讲解算学的基础知识。这本书从最基本的算数开始,逐渐引入代数、平面几何等概念,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数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这本书的写作风格简洁易懂,使得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2、《数学趣味》是一本旨在激发读者对数学兴趣的读物,通过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和游戏,引导读者去探索和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这本书包含了大量的实例和练习题,不仅能够帮助读者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3、《数学的园地》是一本较为深入的数学读物,主要面向大学及以上的读者。这本书从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入手,逐渐引入抽象代数、微分几何等高阶概念,深入探讨了数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这本书的写作风格较为严谨,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但同时也能够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数学知识和理解。
1922年 出生于安徽合肥 1929年 就读北京清华园内成志小学 1933年 就读北平崇德中学 1938年 插班昆明昆华中学高二 1938年 入西南联大就读 1942年 西南联大研究所毕业 1944年 任教于西南联大附中 1945年 抵美国 1948年 在泰勒指导下转做理论物理,于是年获芝加哥大学物理博士 1949年 进普林斯敦大学研究 1956年 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 1957年 因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8年 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6年 转赴纽约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并主持理论物理研究所 1971年 返回久别的中国大陆 1986年 返国参加中研院院士会议 1994年 荣获美国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之波维尔(Bower)奖 1996年 获清华、交通两所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学位 一、生平简介 杨振宁(Chen Ning Yang 1922~)美籍华人,理论物理学家,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含合肥市)。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在吴大猷指导下完成学士论文,1942年毕业后即入研究院深造,在王竹溪指导下研究统计物理学。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深受E.费米熏陶,在导师E.特勒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8~1949年任芝加哥大学教员,1949~1955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5~1966年任该所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爱因斯坦物理学讲座教授,并任新创办的该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美国总统授予他1985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章。1984年12月27日,北京大学授予杨振宁名誉教授证书。 二、科学成就 杨振宁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基本粒子、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 在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τ之谜,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 杨振宁于1971年夏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回美以后,对促进中美建交、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中美科学技术教育交流都做了大量工作。杨振宁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杨振宁,美籍华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理论物理研究所教授、所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爱因斯坦讲座"教授、物理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中国安徽省合肥市。1938-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当时,吴大猷是其老师。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8-1979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和波兰、美国等六所院校的理学博士学位。1949-1955年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研究员。1955-1966年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1966年起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艾伯特·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70-1976年任洛克菲勒大学评议员。1964年加入美国籍。曾任全美华人协会会长。1994年起任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名誉会长。1999年被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授予一等荣誉博士学位。1999年5月21日正式退休,石溪分校同日将理论物理研究所命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 1951年与李政道教授合作,于1956年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因而与李政道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原理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识,促成了此后几十年物理学界对对称性的关注。1954年,同米尔斯博士创立了"杨-米尔斯规范场"论(yang-mills gauge theory)(是研究凝聚原子核的力的精深理论)。杨振宁还与巴克斯特教授共同提出了"杨-巴克斯特方程"。 他还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物理学会以及巴西科学院、委内瑞拉科学院和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198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奖章"。同年,获纽约市长颁赠的"自由奖章"。1992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的外籍会员。1994年,他获得了美国费城富兰克林研究所的1994-1995年度国鲍威尔科学成就奖(bower prize)(25万美元奖金和一座2.25英尺高的金质奖牌)。 1971年以来多次到中国探亲、访问和讲学。分别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工学院、山西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名誉教授。对中国的科技政策提出许多很有建设性的重要建议。在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又努力帮助中国学者和留学生在美进行科研和学习。1995年7月22日,他受聘为上海大学名誉教授。1998年6月14日,清华大学授予杨振宁博士为清华大学名誉教授。 1994年6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 1995年6月9日,在中国武汉华中理工大学访问时谈到他1957年领取诺贝尔奖的情况时,他说,当时他是以一个中国公民的身份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奖的。在领奖仪式上,他用中国普通话说"我虽然是献身于现代科学,我对我所承受的中国传统和背景,引以为自豪"。获1995年度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