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 现在还有吗
有,但是现在已经改名叫军事政治大学了。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创办于1936年6月1日的陕北瓦窑堡,现改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政大学。为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中国***于1936年6月1日在陕北瓦窑堡成立中国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校址迁至延安,改名抗日军政大学。
毛泽东任教育委员会主席,林彪任校长。至1945年总校和12个分校共培养20余万名革命干部。抗战胜利后,抗日军政大学改名为军事政治大学。
扩展资料数十年来,抗大的教学传统仍是我国军事教育的传统,仍是军事教育的宝贵财富。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图书馆馆长敖海波说,抗大办学10年间,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
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校风,实行“少而精”“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教学原则,创造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为我党、我军培养了一大批能文能武的优秀指挥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建立了不朽功勋。
百度百科——延安抗日军政大学
抗日大学什么学校?
1935年,北京局势日益危急,为防止突发的不利情况,清华大学秘密预备将学校转移至长沙,拨款在岳麓山山下的左家垅(今址为中南大学)动工修建校舍。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在庐山召开了一系列会议、讨论战局问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校长,会后并未立即返回京津,暂时留在南京和上海。
8月28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分别授函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和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指定三人分任长沙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三校在长沙合并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9月10日,教育部第16696号令正式宣布建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0月,1600多名来自三校的师生经过长途跋涉陆续到达长沙。10月25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正式开学,校本部位于长沙城东的韭菜园,主要租借圣经学院和涵德女校。
1937年11月1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正式上课,这一天,后来定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庆日。临时大学综合了清华、北大、南开原有的院系设置,设17个学系。截至到11月20日,在校学生共有1452人,其中清华学生631人、北大学生342人、南开学生147人,新招学生114人、借读生218人;教职员共有148人,其中清华73人。
至1938年初,战势进一步吃紧,长沙岌岌可危,1月20日举行的校第43次常委会,作出即日开始放寒假,下学期在昆明上课的决议,并且规定师生3月15日前在昆明报到。
2月中旬,长沙临大开始迁徙昆明。2月19日,师生在圣经学院(为临大所租借的教学楼)召开誓师大会,开始搬迁过程,女同学和体弱男同学由粤汉铁路到广州经香港、越南入滇,一部分沿湘桂公路到桂林经柳州、南宁、越南入滇,男同学200余人则组织了湘黔滇旅行团,行程3200多里,历时68天,横穿湘黔滇三省。
4月2日,教育部发电命令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改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设文、理、工、法商、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
5月4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正式开课。6月8日,关防到校,7月1日正式启用,学校不再称“临时”,表明抗战的长期性。
1945年8月15日,法西斯日本宣布投降,抗日战争结束。
1946年5月4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举行结业典礼,7月31日宣布结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回原址,师范学院留昆独立设置,改称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至今。
抗大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抗战时期中国***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最高军事学府。
从1936年6月创建到1945年9月抗战胜利,9年间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坚决贯彻党中央制定的教育方针,培养出10多万军事和政治干部,为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大的历史。
抗大的前身是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央红军学校,1933年扩建为中国工农红军大学,1934年随中央红军长征,改称“干部团”。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国内政治形势发生了剧烈变化。
根据紧迫的形势和即将面临的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新任务,1936年2月,中央红军干部团和陕甘宁红军军事政治学校合并,在陕北安定县(今子长县)瓦窑堡成立红军干部学校。不久,在红军干部学校基础上创办“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春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