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二高是什么?
巍巍荆山之南,清清沮漳之野-当阳市第二高级中学
当阳市第二高级中学成立于1999年7月,由原当阳师范学校和原当阳长坂高中合并而成,校址为原当阳师范。 校园占地面积140余亩,建筑面积90000余平方米。教学楼、艺术楼、综合科技楼、图书办公楼、餐厅、礼堂、体育馆、多栋学生公寓、400米标准田径运动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装备了校园网、闭路电视系统、语音学习系统、CAI课件开发系统、微机教学系统、音乐电化教育系统,配置完善。拥有摄影摄像、**放影设备,拥有钢琴78架,各类乐器700余件,演出服装1000余套,拥有图书10万余册。理化生、劳技、体育、美术等教学实验设施设备处宜昌市范围一流水平。
校园环境优美,四季鲜花盛开。草坪花坛、凉亭花园、雕塑喷泉、文化橱窗、水杉桔园、雪松桂林、小区景点等将校园点缀得绚烂如画,是全市唯一的省级"园林式学校"。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师业务素质优良。学校现有学生5316人,专任教师232人。大学本科学历占91.8%,有24人硕士研究生课程班学习结业。詹巧玲、杨心兵、程安林三名教师已获硕士学位。高级教师66人,中级教师136人。国家、省、市各级学会会员78人。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徐家森、郑宗桂、钟先银、吴孙富等一批宜昌市学科带头人,还有当阳市学科带头人13人。青年教师吴孙富业务精湛,教育科研硕果累累,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三等奖,是全市唯一获得此项殊荣的教师。学校聚集着全市体音美专业教师的精英,是唯一获准面向宜昌市招收音、美特长生的学校。 五年来,全校教师在地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教科研论文152篇,其中国家级67篇,省级64篇。在地市级以上获奖论文414篇,其中国家级48篇,省级69篇。教师在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优质课竞赛中共有27人次获奖。其中省级6人次(一等奖2人次,二等奖4人次),地市级21人次(一等奖7人次)。课件教案(电脑作品)获奖36人次,其中国家级2人次,省级4人次,地市级30人次。获辅导学生竞赛奖114人次,其中国家级5人次,省级41人次,地市级68人次。
学校教育科研氛围浓厚,成效显著。学校根据两校合并后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实际,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走科研兴校之路,创特色名牌学校”的办学思想,并拟定了整体改革课题“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培养模式多元化研究”。学校在省教科所、省教研室、华中师范大学、宜昌市教研中心和当阳市教科所专家指导下拟定的整体改革科研课题——《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培养模式多元化研究》,被省教科规划办定为“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后,其子课题《高中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研究》又被由北师大贺允清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吸纳为子课题。在学校整体改革科研课题的带动下,各教研组也相继选定了科研课题。其中地理组的《地理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化学组的《化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研究》、政治组的《政治课开放式教学研究》和生物组的《学生元认知能力研究》等课题,先后在宜昌市教科规划办立项,构成了学校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课题群。除此以外,学校还参加了高中语文 “双促双发”、高中英语“说英语,话家乡”等课题的实验与研究。截至目前,学校已经拥有十多个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和县市级立项科研课题,且已有两个课题通过省专家组的鉴定验收,4个课题通过宜昌市教科规划办专家组的鉴定验收,4个课题组通过当阳市教科规划办专家组的鉴定验收。
学校纪律严明,管理规范。学生管理实行德育量化评分制及日活动评分制,注重德育大环境建设。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充分发挥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的作用,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管理体制。开办有"学生干校"、"青年团校"、"业余党校"和"德育补习班","三校一班"已成为培养合格人才、优秀人才的阵地,每年都有1——2名学生入党。学校建立了"党员联系班级制度"、"非党员跟踪转化个体学生制度",形成育人合力,时时育人,全员育人。学校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健康、文明、和谐、向上的育人氛围。校风、教风、学风良好,受到市委、市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建校以来,学校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在三至五年内将学校办成宜昌市乃至湖北省范围内一流普通高中的要求,"走科研兴校之路,创特色名牌学校",强化内部管理,深化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在素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教科研活动转化成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批批学生脱颖而出,五年中,学生在全国、全省、全市学科竞赛和数学、化学、生物等奥赛中获奖达42人次,其中国家二等奖1人次,国家三等奖16人次,省一等奖2人次,省二等奖6人次,省三等奖6人次,地市级一等奖6人次,二等奖5人次。学校高考成绩更是一年一个新台阶。2000年,高考上省线182人,2001年高考上省线309人,2002年高考上省线497人,2003年,高考上省线636人,2004年高考上省线达993人。艺术生上省线率连续三年达100%。学校先后被评为“宜昌市示范学校”、“湖北省安全文明校园”、“宜昌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多次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
很好很强大的学校 怎么会差呢?
马良怀,男,历史学博士学历,1953年4月生,湖北当阳育溪人。现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1978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并留校任教,1989年研究生毕业于厦门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原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导,现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2000年于日本东北大学作客员研究员一年,曾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教委“七五”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东晋时期三教互补思想研究》、“九五”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晋之际的文化变迁》和福建省“十五”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魏晋之际文人阶层的形成与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