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类型及判别标准是什么?

乐乐2个月前 (04-22)阅读数 2#大学排名
文章标签心理问题

有关研究和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在心理上的确存在着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有的甚至到了极为严重的程度,因心理障碍而休学、退学的比率这几年呈上升趋势。

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有以下几类:

(一)神经症 神经症也称心理症,主要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对于处在青年期的大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功能性疾病。不健全的个性特征是此类疾病的发病基础。在此基础上,如果遇到重大的心理创伤,便会导致神经症的发生。在大学生中,发病率最高的主要是焦虑症、忧郁症、强迫症、神经衰弱。

1.焦虑症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症。大学生进入新的环境,各方面都要重新开始适应和调整。如果对自己期望过高,压力过大,凡事患得患失,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成持续性的焦虑、不安、担心、恐慌,并且还伴有明显的运动性不安以及各种躯体上的不舒适感。患有焦虑症的人,在其性格上也有一定的特点,大多胆小,做事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对新事物、新环境适应能力差,遇上一定精神刺激,就很容易患焦虑症。 患有焦虑症的人,常感到无明显原因、无明确对象、游移不定、范围广泛的紧张不安;经常提心吊胆,却又说不出具体原因。患者过分关心周围事物,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使工作和学习效率明显下降。对焦虑症,一方面可进行药物治疗,一方面可进行心理训练,如各种自我松弛训练、气功、生物反馈疗法等,都有一定的效果。

2.忧郁症 忧郁症是大学生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悲伤、绝望、孤独、自卑、自责等,把外界的一切都看成“灰暗色”的。有的大学生对枯燥的专业学习不感兴趣,对刻板的生活方式感到厌烦,为自己学习或社交的不成功而灰心丧气,陷入抑郁悲观状态。长期的忧郁状态会导致思维迟钝、失眠、体力衰退等,对个体危害是很大的。 大学生忧郁症比例较高,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他们对社会有各种强烈的需求,极力想表现出自己的才能;另一方面,他们对社会的复杂缺乏认识,对自身行为的合理性和可能性了解得不够深刻,加上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稳定建立,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与心理防卫机能不成熟、不完善,因而很容易表现出忧郁的情绪和心境。

一般来讲,神经性忧郁症患者在病前大多能找到一些精神因素。如生活中的不幸遭遇,学习中遇到重大挫折和困难,在公共场合中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等。该症的发生与性格也有一定的关系。自尊心一向很强的人,在受到挫折后,很容易产生失望、自卑心一向很强的人,在受到挫折后,很容易产生失望、自卑而发病。性格不开朗、多愁善感、好思虑、敏感性强、依赖性强的人,在精神因素作用下,也容易导致忧郁症的发生。

忧郁症的克服,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学会将自己的忧伤、痛苦以恰当的方式宣泄出来,以减轻心理上的压力。例如,倾诉、写日记、器泣等等,都可以减少心理负荷。

二是多与其他同学交往,尝试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开阔视野。

三是有意识地参加一些实实在在的活动,如体育锻炼、文化娱乐活动等,将自己从苦恼中解脱出来。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类型及判别标准是什么?

3. 强迫症 强迫症是指患者在主观上感到某种不可抗拒和被迫无奈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存在。患有强迫症的人,明知某种行为或观念不合理,但却无法摆脱,因而非常痛苦。这种症状大多是由强烈而持久的精神因素及情绪体验诱发而来的,与患者以往的生活经历、精神创伤或幼年时期的遭遇有一定的联系。

患强迫症的大学生多与其性格缺陷有关,如缺乏自信,遇事过分谨慎,生活习惯呆板,墨守成规,常怕出现不幸,活动能力差,主动性不足等。 强迫症的根治是比较困难的。行为疗法对强迫动作有一定效果。向患者解释精神生活中的各种知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缓解症状有一定效果。

4.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也是大学生中极为常见的心理障碍。它的特点是容易兴奋,迅速疲倦,并常常伴有各种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引起神经衰弱的原因,是长期存在的某些精神因素引起大脑机能活动的过度紧张,使精神活动的能力减弱。有易感素质和不良性格特征的人,更易患神经衰弱。

大学生神经衰弱的发生,主要是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和良好的适应能力造成的,如学习负担过重、专业思想不稳定、个体自我调节失灵,对社会、对人生思虑过多,在家庭问题上、恋爱问题上犹豫徘徊等。所有这些,在患者头脑中产生强烈的思想冲突,使得神经活动过程强烈而持久地处于紧张状态,超过了神经系统本身的张力所能忍受的限度,从而引起崩溃和失调。对神经衰弱的学生,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作息,适当参加娱乐活动和体育锻炼,并进行必要的心理治疗,一般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人格障碍 人格,通俗地讲,就是人的个性。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在遗传和后天因素影响下已基本形成。但有些大学生人格中存在着不良特质。一方面,这些不良的人格特质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学习、人际关系及社会性活动,由此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当大学生意识到这些不良方面及其后果,而又无力改变时,会表现出消极性防御反应及自我否定,结果给个体的顺利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一般说来,所谓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系统发展的不协调,主要表现为情感和意志行为方面的障碍。有人格障碍的大学生一般能处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智能是正常的,意识是清醒的,但由于缺乏对自身人格的自知,常与周围人发生冲突,但很难从错误中吸取应有的教训加以纠正。

人格障碍种类很多,大学生中较为常见的有三种:

1.偏执型人格障碍 这类人格障碍的特点是主观、固执、敏感多疑,心胸狭隘,报复心强。一方面,骄傲自大,自命不凡,总认为自己怀才不遇,自我评价甚高;另一方面,在遇到挫折失败时,又过分敏感,怪罪他人,推诿客观,很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与争执。这类人格障碍多见于男大学生。

2.情感型人格障碍 这类人格障碍在大学生中所占比例较高。它可以表现为抑郁型人格、躁狂型人格、躁郁型人格等三种形式。 抑郁型人格多表现为情绪抑郁,多悉善感精神不振,少言寡语,看任何事都会从悲观的角度出发,无法体验明快的心情。躁狂型人格则与此相反,多表现为情绪高涨,急躁、热情,有很多设想,但却有始无终。终日兴高采烈,雄心勃勃,过于乐观,常常表现出无端的欣喜。

3.分裂型人格障碍 分裂,主要是指这类人的人格在情感、意志、行为上的不一致。主要表现为内倾、孤僻,言语怪异,不爱交往,不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常常耽于纪想之中,也可能沉溺于钻研某些纯理论性问题。他们回避竞争性情境,对他人漠不关心,独来独往。具有这种人格障碍的大学生,在孤独的环境中,尚可适应,甚至可以在学业上取得突出成就;但在人多的场合,在带有合作性质的任务中,由于与其他人完全不能相容,因此,往往很难适应,从而导致极度适应不良。

(三)适应障碍——失落、冷漠、自杀 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大学生,心理特征表现为敏感而不稳定。进入大学之后,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会遇到一系问题。如何迅速调整自己,使自己尽快适应眼前的现实,主动运河接受几年大学生活的挑战,是每个大学生都面临的最为实际、最为紧迫的问题。适应障碍,就是指由于适应不良而造成的心理障碍。它主要表现为失落感、冷漠感和自杀。

失落感,主要是指大学生对某一事件前后自身感受、评价的强烈反差而形成的一种内心体验。大学生在刚入学时,往往对生活充满着希望,觉得迈进大学,一切如愿;然而,随着现实生活的展开,发现生活的本来面目并非如想象的那样充满浪漫情怀。这一现实,对于思想尚存在片面、生活阅历一帆风顺,而又处于青春躁动期的大学生来说,是未曾料到的。这就很容易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他们一下子从希望的塔尖坠入失落的谷底。开始阶段,或许尚有信心奋起,但又时时感到自身力量的弱小,感到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困难,因而,很可能索性放弃一切努力,而在情绪上又往往陷入苦闷、彷徨之中。

大学生的冷漠感也是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它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常觉得“干什么都没兴趣”、“干什么都没劲”,似乎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值得自己运河为之努力的事。进一步分析,这种现象其实是对自己的存在缺乏一种自觉性,不知自己该干什么,为什么活着。一方面,现代社会信息剧增,大学生往往感到自身的渺小与无力。身在大都市中,孤独感加重了,个体丧失了与他人的感通性,因而冷漠丛生;另一方面,通过激烈竞争而升入高校的学生,一下子失运河了奋斗目标,有些无所适从之感。再加上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对专业不感兴趣,便会倍感心灰意冷,百无聊赖以度时日。

失落与冷漠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目标的丧失。进入大学以前,上大学成了众多中学生们的第一大梦想。待至梦想成真,他们从狂喜中冷静下来之后,如果未能及时地树立起新的目标,或者未来的目标不具备强大的吸引力,就会觉得生活平淡、乏味与无奈。重新的奋起需要强大的动力,而人又往往是存在惰性的,很容易就此消沉,以对人对事的冷漠,来维持自身的心理平衡。如果这种情况发展到极端,就很可能诱发出自杀的意念甚至行动。

严格地讲,自杀不是一种心理疾病,它是人在受挫折之后的紧张状态下产生的一种自毁行为。毋庸置疑,自杀与心理压力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据调查,大学生的自杀比例,在同龄人中是较高的。在大学生活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引起挫折的因素,如学习上的失败(成绩不理想、考试不及格等)、失恋、学业上的竞争压力、人际关系的紧张、专业不理想,以及毕业分配不顺心等等。此外,由于重病或生理上的缺陷而无法胜任学习,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到困难,也容易产生挫折感。这些挫折是诱发大学生自杀行为的主要因素。由挫折产生了绝望情绪,而自杀便成了摆脱这种情绪的手段。然而,单凭这些,还不能完全解释大学生中的自杀现象。这里还存在一个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的问题。当较大的挫折落到一个挫折承受力低的人身上,特别是对于那情绪低落、性格孤僻内向的人,自杀的悲剧更有可能发生。有关挫折与自杀的关系,在后面的有关章节还将详细讨论。

在本节的最后,值得提出的一点是:对心理障碍,尤其是神经症和人格障碍的诊断,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所谓正常与不正常的划分标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而且,正常与不正常的判别,还受一定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在某种范围内看似异常的行为,在另一种环境下就足为奇了。因此,心理疾病的确诊是十分困难的,最好不要盲目进行自我诊断,自我定论。看见书上写了一些症状,就往自己身上套,这种做法是极为有害的。如果真的发现自己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应请教专家或医生。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