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兵和招兵有什么区别呢?征兵是征什么兵
征兵和招兵有什么区别呢?别看这一字之差,差别可大呢!这涉及两种兵役制度,即征兵制和募兵制。简单地说:
征兵制
是国家利用法律形式规定公民在一定年龄内必须服一定期限兵役的制度,带有强制性,服兵役为公民应尽的义务,又称义务兵役制。
募兵制
是招收志愿人员到军队服兵役的制度,军队进行兵员补充的一种方式,又称志愿兵役制。
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实行义务兵役制,或义务兵役制与志愿兵役制相结合的兵役制度。由于各国情况不同,对公民服兵役的规定也不尽相同。多数国家规定,男性公民均须依法服兵役;女性公民平时一般不服兵役,或根据自愿的原则服兵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都有依法服兵役的义务。而军队有些岗位,则是招募、招收的性质,即本人自愿和招募条件相结合,如招飞、院校招生、直招士官等,均为招募而不是征集。
全国征兵时间,以前通常为冬季征兵。从2013年起,由冬季征兵调整为夏秋季征兵。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自2020年起,将义务兵征集由一年一次征兵一次退役,调整为一年两次征兵两次退役。实行一年两次征兵两次退役后,征兵时间区分为上半年和下半年两次,上半年征兵从2月中旬开始,3月底结束,新兵批准入伍时间为3月1日;下半年征兵从8月中旬开始,9月底结束,新兵批准入伍时间为9月1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义务兵服现役的期限为二年,士兵退役时间对应其批准服现役时间。
府兵制、募兵制、世兵制都是啥意思?
中国古代的民军制、募兵制、征兵制、府兵制、世兵制是结合当时情况而制定的适合军役制度,其主要区别便在于五者目的相同、性质不同。
1、民军制:夏、商、周时代,兵役寓于田制之中,有受田权利的男子,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平时耕牧为民,战时出征为兵。此称为民军制。
2、募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自唐五代以后,募兵制取代征兵制,为封建时代兵制的一大变革。宋朝不论禁兵、厢兵,还是南宋的屯驻大军等,一般都采用招募的办法。灾年招募流民和饥民当兵,是宋朝一项传统国策。统治者认为,将壮健者招募当兵后,老弱者就不可能揭竿反抗,这是防止灾年爆发农民起义的对策。招募军伍子弟,也成为宋朝重要兵源。此外,壮健的罪犯也刺配当兵,特别是充当厢兵。在兵源枯竭的情况下,统治者也往往强行抓夫,给民间造成很大的骚扰和痛苦。
3、征兵制:征兵制,为在于一定条件下的国民,就必须有其从事军职的义务。该制度与募兵制为相对用词。
古代,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或族群,从军常为被迫性或半被迫性的选择,而在一定条件下,国民有其从事军职的必要与义务者,其制度为征兵制。
近现代征兵制的合法性与理论规模起始于法国大革命之后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 理念。该理念认为除了进行传统战争的必要性外,国家应该是民族的国家(nation's或national state),如此一来,只有征兵制才能达成公民军队(citizen army)、或国民军队(national army)的拥护。
4、府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535~551),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停废,历时约二百年。
5、世兵制:世兵制是指中国古代强制部分乡民世代当兵的制度 ,又称军户制 、士家制。世兵制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齐国管仲辅佐齐桓公曾将国都分为士农15乡和工商6乡,其中士农之乡民平时务农习武,战时充当士兵出征,世代相传,可视为世兵制的萌芽。
中国历代王朝的兵役制度
一、先秦征兵制
先秦时期普遍实行征兵制,而春秋以后随着战争频率的增加,征兵的对象开始从贵族和国人扩大到普通百姓。而到了战国时期,为了应对频繁激烈的兼并战争,确保能够在战争中取胜,各国开始尝试采用募兵制。
最早的募兵制,源于战国初期魏国吴起的“魏武卒”。为了确保军队的战斗力时任河西守将的吴起通过严苛的筛选标准招募士兵,使其成为脱产军人,而不再像以前那样战时应征、战毕务农。自此以后,各大诸侯国相继建立常备军队。不过,由于当时列国国力有限,根本无力养活数量庞大的常备军,因此各国的常备军数量极为有限,大规模战争仍以征兵制为主。
二、东汉募兵制
西汉早期,仍然以征兵制为主,当时的男子普遍要履行兵役。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在征兵制的基础上兼行募兵制,以充实朝廷的常备军。此后一直到西汉末年,朝廷普遍实行以征兵制为主,募兵制为辅的兵役制度。
在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以后,征兵制逐渐被取消,代之以募兵制。无论是朝廷的中央军,还是地方临时组建的军队和屯兵,大多采用募兵的形式招募士卒。到了汉灵帝时期,由于中央朝廷无力平定“黄巾之乱”,不得不下令加大地方官员权力,于是募兵权力开始从中央下放到地方,结果导致各地刺史、州牧开始划地自治,从而形成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局面。
三、三国世兵制
东汉末年以来由于战乱频发,新的兵役制度开始出现,即世兵制。世兵制是指世代为兵。当时为了便于管理,将士兵家属集中到一起居住,并将“兵”与“民”的户籍分别管理,进而出现了兵户,兵户出身的男丁便成为了征兵的主要对象,这便是世兵制。
三国鼎立时期,世兵制已经成为魏、吴的主要兵役制度,三国归晋后,晋朝同样继承了这种制度。世兵制,带有一定征兵制的色彩,只不过是将征集对象从所有百姓变成了军户而已,到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十六国在承袭了世兵制的同时,将本族的部族兵作为基本兵力,即兵民合一的部族兵。
四、隋唐府兵制
到了隋朝,隋文帝令军户编入户籍成为民户,在军役期间属军府管辖,平时则归州县管辖,军人可获得一块田地,再度成为了兵农合一的形势。不同之处在于,军户授田后不用交租赋,这就是府兵制。隋朝灭亡后,府兵制随之崩溃,原有府兵被各地军阀所掌握,成为私兵部曲。
直到唐朝建立以后,府兵制才重新得以恢复,并在经过重新整理后,再一次走上了正轨,进入全盛时期。到唐玄宗时随着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府兵制走向崩溃,此后唐朝开始推行募兵制。由于边镇的士兵大多由节度使招募,导致这些士兵只认节度使而不识皇帝,进而酿成了“安史之乱”,并造成了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
五、宋朝募兵制
从五代到宋朝,募兵制仍然是主要兵役制度。宋太祖早年间,甚至专门挑选强壮的军士选充为“兵样”,分送各地用来作为招募士兵的标兵。为了防止唐朝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宋朝在兵力配置上遵循“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的原则,以最为精锐的殿前禁军驻守京城,侍卫亲军则分驻各地。
根据钱穆的《国史大纲》记载,宋朝开国之初,禁军其实只有二十万左右,此后则愈增愈多,到北宋中期时禁军增至八十余万,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宋朝虽然花费巨资维持着庞大的军队数量,但军队战斗力却在持续下滑,随着南宋自废武功,军队战力再次下滑,甚至比北宋还要更为不堪,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武备最废弛的时期了。
六、元朝军户制
元朝时期,早期具有典型的部族军特点,各部落皆按千户、百户统编,成年男子皆有出军义务,上马备战斗,下马屯聚牧养,实行兵牧合一的制度。在入主中原后,则再度出现了军户制被划为出军当役的人户统统纳入军户父子相继,世代相袭,不准脱籍,以确保征战时拥有充足的兵源。
元朝初期也曾采取募兵制,即招募勇士组成答刺罕军,但后来便被解散了。到了元朝末期,由于军队战斗力实在低下,尤其是养尊处优的蒙古人、色目人早已没有了当年的悍勇,因此元朝也不得不采用募兵制,于各地招募军士用来平叛,然而由于当时汉人反抗元朝统治情绪高昂,此举收效甚微。
七、明朝卫所制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一定程度上沿用了元朝军制,在全国各军事要地设立卫所,被称为卫所制。卫所大部分军队都在各地屯田耕种,称为屯军,少部分驻守操练,称为旗军,定期轮换。明朝的军户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元代原本的军户,二是现役军人之户。明朝的军户同样是世袭,且管理极为严格,想要脱籍极为困难,除非丁尽户绝、家中有人成为高官或是皇帝特免。
尽管如此,军户仍日渐减少,因此后来有犯罪充军入军籍之方法,被称作恩军或长生军。明朝中期以后,由于军屯的破坏,卫所制也逐渐走向了崩溃,最终逐渐被募兵制所取代。例如戚继光的戚家军、俞大猷的俞家军。
八、清朝世兵制
清朝入关后在明代的基础上对汉人军队予以改编,这便是绿营兵。八旗兵和绿营兵便是清朝的主要军队组成部分。不论是八旗兵,还是绿营兵,都是世兵制,世代为兵,不同之处在于不用军屯军士当兵吃粮,全家都要靠俸饷度日。由于兵备荒废,到乾隆、嘉庆年间时,募兵制又不可避免的出现在了历史舞台,这便是清朝的勇营制度。
“太平天国”以后,为了平定叛乱,清廷派大臣在各地招募乡勇,于是便出现了曾国藩的湘军、曾国藩的淮军等。甲午战争以后,清廷另行组建新军,是一种义务兵和募兵相结合的制度,而这种新军制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传统封建军制的彻底覆亡。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