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的知名教授
原颂周(1886-1975)男,广东番禹县人。1911年毕业于美国爱沃华农业大学,中国近代运用遗传学原理开展水稻育种的首创者之一,早年撰写出版的《中国作物论》的是我国较早的一部作物栽培生长发育的理论基础书籍。1951年调任西南农学院教授,讲授《作物栽培学》课程,从事红苕、玉米、豆类等研究 。
陈兆畦(1895-1986),男,汉,广东省新会县人。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24年获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硕士。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协和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曾任上海中华工业化学研究所主任,中国西部科学院理化研究所主任等职。1953年任西南农学院教授,兼任植物生理生化教研室主任。担任过中国原子能农学会名誉理事,重庆市生化学会名誉理事长等。长期从事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对生物化学,农业生化及同位素在农业上的应用都有较深造诣。发表论文20余篇,撰写有《放射化学》、《植物生物化学》等专著。
陈让卿(1901-1989)男,汉族,四川渠县人。1926年南京中央大学毕业,1937年获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硕士,1950年参加筹建西南农学院,历任教授、教务长。对四川省甘蔗发展贡献卓著,著有《甘蔗育种及其技术研究》(英文)、《四川沱江流域蔗糖业调查报告》、《中国甘蔗栽培学》、《西南地区作物栽培学》等。
管相桓(1907-1966)男,汉族,四川营山县人。1935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农艺系。曾经留学于日本、美国,加利福尼亚博士。先后任华西大学、四川大学农学院、金陵大学教授。1950年调至西南农学院,讲授《进化论》、《达尔文主义》、《遗传学》、《作物栽培学》等课程。毕生致力于四川农业建设和水稻科研工作,取得突出成果。
易明晖(1912-2005)男,四川富顺县人。1933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气象专业。历任重庆大学、四川教育教院、四川大学教授。为国内知名气象学家。1953年9月调任西南农学院教授。1963 年任农业部高等农业院校气象学教材编审组长,主编有《气象学及农业气象学》一书,发表论文多篇。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王翊金(1912-1962)男,汉,江苏省东台县人。1935年毕业于江苏省南通大学后留校任教。曾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研究,先后在四川大学、华西大学、贵州大学、四川教育学院、中央大学、相辉学院、西北农学院任教,1952年在西南农学院农学系任教授。讲授《棉作学》《作物栽培》、《生物统计学》等课程。主要从事棉花的科学研究工作,成果突出,编著有《棉花栽培学》等多部教材;撰写了“棉花纤维品质测定”等多篇论文。
刘明钊(1915-2002)男,四川乐山人。194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后留校任教,1952年到西南农学院,任教授、院长、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四川省科技顾问团顾问、重庆市作物学会理事长等职。曾编写《细胞遗传学》教材和《英汉生命科学词典》,主编《农业科学技术自学丛书》。主持“棉花多抗育种及其理论基础研究”,成果突出,达国内外先进水平。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水产系前身为四川畜牧兽医学院水产系,创建于1985年,2006年建制为西南大学荣昌校区水产系。现有在校教职工26人,外聘教授4人,副高级职称以上人员21人;博士4人,硕士14人。在校学生600余人。水产系历经20多年的建设已拥有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以双师型教师为依托,后备力量源源不断的教学科研队伍,具备了较好的办学条件和规模,水产养殖学科为校区首批重点建设学科。水产系现设水产生物学和水产养殖学两个教研室,其中“淡水鱼类养殖学”为省级示范重点课程;设渔业技术综合建制实验室,分设为水产动物增养殖、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渔业资源与水环境、生物及鱼类学等五个方向;建立了校级科研平台“西南大学鱼类繁育与健康养殖研究中心”。有校内实习渔场、名优水产动物研究所、水产科技服务部等附属机构。重庆水产学会观赏鱼分会挂靠在水产系,由水产系负责该分会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并肩负着引领重庆观赏鱼产业的健康发展及对外交流的光荣使命。
水产系以水产养殖为特色,以本科教学为中心,构建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机制,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备水产动植物增养殖、病害防治、营养与饲料、水产生物学、渔业水环境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魄力的水产应用技术、管理、科技开发、教学等方面的复合型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突出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近年来我系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5%以上。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水产养殖学专业专业分设水产养殖和营养与饲料两个专业方向,学生先在一起学习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2年后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
按照学校将荣昌校区建设成为高水平特色校区的要求,进一步突出校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特点,水产系与重庆市南方大口鲶原种场(国家级水产原种场)、四川省泸州市正熙珍稀水生生物研究所等省市的几十家生产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定点实习、科研合作关系,为水产专业实施产、学、研结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培养应用型水产专业人才,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水产系多名教师作为全国UNDP项目科技特派员长期坚持服务农村,利用专业所长为水产养殖企业和广大养殖户提供科技服务,受到社会普遍欢迎及好评。
水产系学生工作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围绕教学和育人这个中心,以学风班风建设为重点,以系列品牌活动为基础,以学生素质拓展为主要载体;坚持教育为主、管理从严、服务到位的原则,切实指导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提供政治导向、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2006年11月,中国水产学会在我系建立了“中国水产学会西南大学学生会员工作站”,为学生开展学术交流、科普宣传、科技服务、科技创新等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该站是中国水产学会在我国大专院校中建立的第一个学生会员工作站,受中国水产学会及西南大学的双重领导,水产系负责日常管理。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加入中国水产学会,成为学生会员,毕业后直接转为普通会员。多年来,水产系通过党、团、学生社团等开展一系列质量高、内容丰富多彩的学生科技文化艺术活动,为水产学子的成长成才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