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古代学校的名称有“序”“庠”...还有别的说法吗,以及它们的时代?
汉代,最高一级的学校称“太学”,下面分别称“东学”“西学”“南学”“北学”。后来把“太学”改为“国子学”,“国子寺”,“国子监”。私学称蒙学。明朝一般的学校称为“书院”、“书堂”、“私塾”等。
“大学”两个字最早出自《大学》,那么在我国古代有大学吗?
中国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学校。那时学校的名字叫“痒”。高一级的大学叫“上痒”,低一级的小学叫“下痒”。到了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把学校又分成了四个等级,按级别叫做:“学”、“东序”、“西序”、“校”。
到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066年)时,又把这四种学校的名字给为:“学”、“右学”、“左学”、“序”。
后来的朝代还有在王府里设立的学校,叫“辟雍”、“成均”等。
到汉代(公元206年——公元23年),最高一级的学校称做“太学”,下面分别称做“东学”“西学”“南学”“北学”。再后来把“太学”改为“国子学”,“国子寺”,“国子监”。汉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个比较昌盛的时期。汉代的学校分为官学与私学两种。其中私学的书馆,亦称蒙学,系私塾性质,相当于小学程度。
到离现在最近的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国子监”已经不是学校的性质了,成为国家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而这时候一般的学校称为“书院”、“书堂”、“私塾”等。
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不但明确了整个学校教育制度,还规定了各级学校的课程。《奏定学堂章程》里公布的小学课程是我国第一套正式的小学课程。
其实,我国的古代也是有大学这么一说的,只不过当时的名字不是叫大学,而是叫太学。根据史书的记载,我国在西周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太学的设置,
因为在我国古代也是要通过考试,才能够成为政府官员的。所以说四书五经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汉朝的时候,汉武帝听从了大臣的建议,设立了太学制度。选拔了五十个人,这些人通过考试,最后加官进爵,就产生了博士教学,选拔官员的制度。由于这些人的学习地方称为太学,所以又叫他们为太学生,
只不过过去的大学并不如现在的大学一样,学习的科目十分的多,而且丰富,当时的大学学习制度十分严格,一开始大学的规模并不是特别的大,只有五十个人,但是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的规模不断扩大。在汉昭帝的时候从五十人到了一百人,紧接着到汉宣帝时期也只有两百个人,但是到了汉元帝的时候就增加到了一千个人人。此后一直有着太学制度的建立,
但是魏晋时期以后,由于长期的战乱,学校一时兴起一时荒废,而当时的士大夫,就是大学老师,也都消极教学,一心只想躲避灾祸,太学已经名存实亡了,直到咸宁年间,大学与国子学一起建立起来,太学才逐渐地发展起来。后来的国子学是专门教育皇家子弟的,而太学是普通社会上的官员或者是百姓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上的一所学校。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