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费孝通《乡土中国》是哪一年出版的?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出版于1947年,收录的是他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自己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授“乡村社会学”的内容,提炼而成的十四篇文章。《乡土中国》深刻地剖析了前现代中国社会的国情,提出了差序格局,礼俗秩序等等概念,是中国国情、乡情、民情的学术性报告。60年过去了,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转变、计划性的领导管理向市场化的法制管理的转型期,已然与封建时代的乡土社会相去甚远,但是今天出现的很多问题,权利腐败、人情关系、固步自封的心态,都带有乡土社会的残留。同时,在急速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也丢失了很多优秀的传统,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乡土中国》,仍以强烈的现实性再次引起人们的思索。
《乡土中国》诞生的年代正值古老的中国逐渐卷入世界体系,无论是在高层的政权更迭还是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源于西方的现代化的浪潮席卷了这个国家的每一个角落。世世代代的传统习俗被轻易打破,固守了千年之久的观念逐渐瓦解。各种新的思潮互相融合、碰撞,争论空前激烈,从五四到抗战前后,关于中国往何处去的社会文化论战主题层出不穷,诸如东西文化之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争,古史辩的论战,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文化的争论等等[1]。在这场学术论战中,一方强调普遍性,坚持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皆准的普遍真理;一方强调特殊性,从捍卫中国传统文
丝毫没有可取之处,甚至他们自己都会为之自卑。这不单单是人和人之间的傲慢与偏见,而是两种不同社会交替过渡时产生的必然现象。
二、 改造的方式
文字下乡这部分看似是在探讨乡村的教育问题,实际上是关于如何改造乡土社会,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的学术争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有实业家和知识分子在中国农村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改造实验。组织扫盲,新建剧场与广播电台,创办报刊等等。这是以“革心”为主轴,试图通过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以实现消灭贫困的目的,而费孝通在对江村、渌村考察后提出,发展乡村工业才是摆脱落后面貌的捷径。“平民教育派”和“乡村工业派”在改革的手段上有所不同,但都是温和渐进,反对暴力革命的改良手法。[2]
文字下乡即是对“平民教育派”在乡村开展扫盲运动的不同看法。作者认为乡土社会是一个面对面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彼此都很熟悉,有事情可以当面说明,不必借助于文字。文字是陌生人社会才需要的工具,是一种间接的,辅助记忆的工具。这样说的确有道理,联系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交往甚至可以不用见面,不用语言。一个短信,邮件,或者文件通知的形式就可以搞定。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不靠文字记录,人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将信息加工编码进入长时记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笔记本、记事簿的原因。但在乡土社会,一切都是稳定的,长期不变的,经验积累就可以处理大多数事情,文字的记忆功能也就失去了效用。作者在文末写到,“我绝不是说我们不必推行文字下乡”“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语言和文字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费孝通希望选择另外一个突破口——农村企业,这一点在他另外一部著作《江村经济》中有提出,只不过这个设想太超越时代,它的实施更是要在改革开放以后了。
三、 乡土社会的巨大惯性
第三部分提出了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的概念,是全书的核心部分,这是对前现代中国农村生存环境和农民生活状况深刻、简约的提炼。乡土社会是稳定的、熟人化的,但并非是对所有成员一视同仁,而是有轻重厚薄的差别,这种差序,形成既定的等级制度,如父尊子卑,君尊臣卑,男尊女卑。乡村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是不平等的,还带有远近亲疏的人情关系,打个比方,在乡村社会中的人,是以自己为中心,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与自己最亲密的人,在圈子的最内层,与自己关系不那么密切的,在稍微远一些,那些萍水相逢的人关系就更远了。乡土社会中是没有西方式的社会公德和法律意识的,社会公德被维系私人的道德所替代,强调“克己复礼”,就是要通过自身修养的加强来保持这个差序格局,法治被礼治所取代,在稳定的乡村体系中,人们早已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传统和习俗,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评判体系。漫长的实践积累下来许许多多的经验,经过祖祖辈辈传承,人们形成了对事物评判的准则,也约定了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乡村的每个人一出生就在相应的位置上,履行相应的职责。这是一种自动的秩序,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社会。
以下这5本书,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认真去读,因为它们一针见血的地讲透了中国人的国民性。
国民性,即一国民众的共同性格,包括心理、价值观、思维模式、精神特质等。精读君选的这5本书,让你更真实全面地了解中国人与中国文化。
作者简介:费孝通,中国现代著名社会学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内容简介: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的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推荐理由:通览全书,可以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沿着作者的思路,可以一窥中国的基层社会。虽然事过境迁,但作者透视社会的眼光、观察社会的方法,仍然充满活力,值得借鉴。作者简介: 梁漱溟,现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同时他还是一位社会改造实践家,对推动乡村建设不遗余力。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从集团(集体)生活的角度对比了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进而提出了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社会的重要论断,并根据对中国宗教的深入考察,指出以伦理组织社会,进而实现中国社会改造的出路。
推荐理由:这本书综合了文化、历史、经济、政治的因素来剖析中国文化特征,告诉你何为中国文化,中西文化又为什么不同。作者简介: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以及《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的撰稿人。
内容简介:这本书讲述了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寻路中国》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是作者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
推荐理由:彼得·海斯勒的中国三部曲,和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现实题材的杰作,我们可以在这个美国人的书里,读懂中国。作者简介:孙隆基,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现任教于美国田纳西州猛菲斯大学。
内容简介: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其实探讨的正是个人与社会,在20世纪的中国受到哪些因素的左右。“仁者,人也。”儒家思想影响了多少人的心理结构,中国人缺乏自我自主意识,也是其中一斑。
推荐理由:本书不是泛泛地罗列出这个民族的国民的劣根性,然后提出老生常谈的补救之道,而是用近乎千刀万剐的切割,给人以深处其间而欲全力挣脱的浓烈感觉,从而达到文化批判的深远诉求。作者简介: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曾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
内容简介:该书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
推荐理由: 该书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艺术剖释得非常美妙,并与西方人的性格、理想、生活等做了相应的广泛深入的比较。充满了人文主义关怀和对中国人性的反思。
你的问题 ?这里有答案 ?微信公众号 精读君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