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感知不到温度吗?
“温水煮青蛙”是一句非常有寓意的俗语,它告诉我们要居安思危,随时的“停下来”观察自己所处的大环境,然后思考并作出相应的对策,这样才能避免被淘汰。
当然,这个俗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19世纪60年代,科学家做的一个实验得出的结论,只是这个实验并非那么简单,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真相。
温水煮青蛙实验
温水煮青蛙实验其实与灵魂的实验有很大的关系,因为灵魂到现在为止依然存在着不少的争议,早在20世纪初,美国马塞诸塞州黑弗里尔的医师Duncan MacDougall就做了一个关于灵魂的实验,他征得了6位濒死之人的同意,将他们放到一个精确的称重台上,记录了人活着和死亡后的体重差。
结果有两人在死后体重没有任何变化,有两位在死前的4个小时内以每小时一盎司(28克)的重量下降,一位在死的瞬间体重轻了0.375盎司(10.6克),不过,在死后,他的重量又增加了,最后一位在死的瞬间体重轻了0.75盎司(21克),而且死后体重没有变化。
于是医生得出了一个结论,人的灵魂有21克重。当然,这个实验显然是不合理的,且不说他取了6个实验对象中的一个,就单说人在死亡时,体内气体外泄、死前的新陈代谢都会带走一部分的重量。
关于灵魂的探索,其实从19世纪就已经开始了,当时德国的科学家格尔茨就是一名狂热的灵魂探索者,他做了大量的实验,在1869年,格尔茨突发奇想萌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把青蛙放到冷水中慢慢加热,来看它的反应。
不过,这个实验并不是将一只健康的青蛙放进去,而是先将青蛙的脑部切除后立即放到了17.5℃的水中,然后再加热到56℃,平均每分钟增加3.8℃,结果青蛙就这样被煮死了。
这是为人熟知的实验,其实,在这只青蛙被煮死之后,他立即用到了一只健康的青蛙做了对照实验,结果当水加热到一定温度后,青蛙就快速的跳了出来。只是这个对照实验没有被人流传,反而第一个实验被断章取义的拿了出来,于是就有了温水煮青蛙的说法(其实我也不知道一个搞灵魂实验的为什么会跟青蛙过不去)。
温水煮青蛙实验升级版
原本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实验,但是有了对照组的实验结果后,许多科学家也产生了兴趣:到底加热到多少度,青蛙才会跳走?温度升高的速率会不会影响青蛙跳走的时间?于是温水煮青蛙的升级版开始了。
1872年,在格尔茨实验的3年后,生物学家亨兹曼也进行了同样的实验,不过在他的实验中,将加热的速率变成了每分钟增加0.2℃,用这个加热速率,亨兹曼用了90分钟将21℃的水加热到了37.5℃,结果青蛙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的异常表现,只是在37.5℃时,青蛙出现了明显的躁动。
之后,奥克拉荷马大学的动物学家教授霍奇森也做了类似的实验,不过,他选取了每分钟增加1.1℃的加热速率,当水温突破环境温度时,青蛙就出现了明显的躁动,试图离开这个容器。
通过这些实验,科学家们得出了几个结论:第一,温水煮青蛙是错误的;第二,加热的速率越高,青蛙跳离水的时间就越短;第三,青蛙可耐受的临界温度在37℃左右,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当超过临界温度,青蛙虽然也会挣扎,但已经没有了力气跳出容器了,最终会被煮死。
青蛙的感知能力
其实,温水煮青蛙(确切的说应该是冷水)实验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因为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用来探究两栖动物的应急反射能力和温度的关系,实验证明如果温度增加的速率足够的慢,青蛙的反射应激性会慢慢的降低,这是一种通过极少的温度变化让青蛙应激反应系统逐渐适应化的一个过程,当然,即便是缓慢增加,青蛙也是有耐热的极限的,它们依然会做出反应。
其实,青蛙的感知系统还是比较的发达的,它们一共有5种主要的感知系统:嗅觉、听觉、视觉、味觉以及触觉,其中触觉就与我们的温度感知有关系,因为青蛙的皮肤是湿润的,它不像我们的皮肤那样能阻止大部分的化学物质通过,而是会顺利的到达皮下,正是因为如此,它们能够更好和准确的通过触觉获取信息。
而动物的温度感知其实也是通过皮肤的,皮肤上的温度感受器能够捕捉到温度的变化,形成信息由神经系统传递给大脑,然后做出分析和判断,在第一个实验中,就是拿掉了青蛙的大脑,所以信息的传递中断了,也没有发布命令的系统了,所以青蛙才会被活活的煮死的。
总结
温水煮青蛙实验的第一个结果虽然是青蛙被煮死了,但拿掉了大脑的青蛙即使不被煮死,显然也只能活几分钟,所以问题不在煮不煮上,在拿掉大脑上,至于正常的青蛙,只要到临界温度,青蛙都会逃逸,只是如果温度增加的速率很低,它们最终可能会因为体温过高时间持续太久导致最后很难跳出去了。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