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观音菩萨手里拿的是什么?观音手中的瓶子叫什么名字?

乐乐1年前 (2023-12-02)阅读数 43#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观音观音菩萨

看观音菩萨的画像,一眼就能看出,观音菩萨手里拿着一根柳枝和一个白瓶子。这就是我们平时看到的观音菩萨形象。这些柳枝和瓶子到底是干什么用的?为什么观音菩萨手里拿着这两样东西?这两个东西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

人们普遍认为这种柳枝是刷牙的工具,也可以是杨树枝。古代没有牙刷这种东西,佛教徒就用杨树树枝刷牙,或者嚼树枝来清洁牙齿。那个白色的瓶子,是一个干净的瓶子,用来装水,随身携带用来洗手。因为古印度的佛教徒非常注重个人卫生,所以这个说法还是比较可信的。

但是,也有人不认同这种说法。他们认为观音菩萨最早拿在手里的时间应该是密宗法印的三摩地形花瓶,这是一种花瓶印刷的形象方法。直到元代,观音的女性形象才开始被密宗僧人大量刻画。明代观音盛行,但由于密宗已经圆寂,花瓶换成了符合中国佛教理念的净瓶。瓶中柳并不存在,是元明以后的人发明的。

这个柳枝和网瓶到现在有什么用?

佛家的说法是这样的:牙木和纯净水可以当东西来求观音菩萨,纯净水也可以消除人们心中的无名怒火。柳树能消灾治病,纯瓶中的花蜜能传播快乐。

所以,有人问观音菩萨手里拿的是什么,我们可以说是净瓶柳枝。

观音菩萨的由来

观世音菩萨,或观音菩萨。很多时候,我们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观音菩萨为什么叫观音菩萨?为什么另一个菩萨不叫观音菩萨?”这种时候,我们往往分不清。

中国古代流行华法经普门品。鸠摩罗什的翻译在中国很受欢迎。“五朵野花”时代,北梁国统治者巨渠孟勋得了一场大病,许多医生束手无策。就在那时,一个名叫昙无谶的印度人敦促主背诵华法经普门品。屈孟勋听了他的建议,真心实意地看了华法经普门品,但很快就真的好了,没吃药。从此国主在中国传播了普门品这个词。普门品有一种说法,如果众生在受苦的时候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字,观世音菩萨就可以让他们解脱。

在其他佛经中,也有关于观音菩萨来历的文字:

说阿弥陀佛前世是轮王。阿弥陀佛有一千个儿子,大儿子叫卜卜。没出家的时候,在宝佛前许愿。如果众生在遭受各种苦恼和恐怖的时候,能够记住我,呼唤我的名字,我就能帮助他摆脱正在经历的一切痛苦和烦恼。于是,宝佛给了他一个记忆,取名观音。

在不空三藏翻译的密宗悲华经中,认为无量寿佛又被称为“清净性、清净法的佛”和“自重的佛”,但他在西方净土宗中示佛身,在五浊恶世示菩萨身。这里的观点是,阿弥陀佛就是观音菩萨。

说观音菩萨,又名观世音、自观、捻绳、千光眼,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在往昔无量劫中成佛,名为达摩佛。但是,菩萨大慈大悲,大愿,是可以普度众生的。所以观音菩萨早就成佛了。我们之所以还叫他观音菩萨,是因为他要广化众生,所以降到佛位,成为菩萨。

这就是观音菩萨的由来。

太老君和观音菩萨谁这么厉害?

太老君是公认的道教始祖。道教有创造世界和救赎教化神灵的能力。

观世音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以大悲为原愿,以救世为目的的菩萨。

如果只看太上老君和观音菩萨,绝对不会想到一起。不过西游记里,太上老君和观音菩萨的交情是一点点的。

西游记中,太上老君与观音菩萨的第一次相遇,是在天宫大乱的孙悟空。太老君和观音菩萨陪着玉帝来到南天门观看孙悟空和二郎神的战斗。路上,他们有说有笑。先是观音菩萨的纯瓶,然后是太上老君的钻石切割,最后太上老君制服了孙悟空。

太老君与观音菩萨的第二次相遇。西游记26章里就有。孙悟空推着镇元子的人参树,到普陀的珞珈山请观音菩萨治树。观音对他说:“我瓶底的甘露可以帮助我得到不朽的树木和幼苗。”还说老先生跟他打赌,把他的杨柳枝掏出来,放在高炉里,烤焦了,送回去给他。他接过来,放在瓶子里放了一天一夜,才恢复成绿色的枝叶,和原来一样。这里可以看到太上老君和观音菩萨其实是在一起偷偷研究如何拯救枯萎的植物。至于赌局,据说和王母娘娘的蟠桃有关。只要观音菩萨的甘露成功了,就可以涂抹在蟠桃上,这是强大的后盾。

第三次见面是在西游记71。她在朱紫国时,观音菩萨的坐骑金毛从天而降,鼻子下挂着紫色的铃铛,成了人间国王。本来这个紫金色的铃铛是太上老君的宝贝,但是挂在金毛的脖子上,足以说明太上老君和观音菩萨的关系非常亲密。

观音有哪些故事?

很多人知道观音菩萨,但不知道观音菩萨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国家叫苗壮,国王是苗壮的国王。庄王和庄皇后生了三个女儿,大公主整天化妆。公主整天唱歌、跳舞、吃喝玩乐;三公主穿着便衣,吃素食,读诗。

当王淼年老时,他想找一个女儿来继承王位。大女儿和二女儿整天挥金如土,但只有小女儿贤惠聪明。王淼下定决心让她尽快结婚,以便继承王位。

神奇的庄王每隔一段时间就介绍他的小女儿。一个是丞相长子,一个是新科状元,但都不同意。最后,苗找了一个首富,想给小女儿当老婆,但她还是不同意,并向苗表明了终身不娶的决心。庄王听了,非常生气。他不再关心他宝贝女儿的愿望,坚持要她结婚。谁知她马上要结婚了,女儿却不见了。王淼立即下令搜查皇宫,并派人出宫搜查,直到半年后,他踏上舟山桃花岛白雀寺,发现了三公主,法名妙珊,已出家为尼姑。

王淼首先派大臣去劝说苗山回宫,但他没能成功。他用一大笔钱收买了百雀寺的住持尼姑,让她虐待苗山,让她知难而退。面对石鼓的刁难,苗山没有放弃。终于,在寒冷的冬天,在雪地上爬行的过程中,我的手脚渐渐麻木,掉进了山沟里。幸运的是,一位白胡子白头发的老人被救了出来,他乘船来到桃花岛东侧的一座小山上,在那里成了茅草,以鸟兽为伴修行。

几年后,苗壮国王又得知了苗山的踪迹,但他的私人探险队被山上的蛇和昆虫阻碍了,所以他下令烧毁这座山。当苗山搬到礁洞时,苗壮国王不得不退到他的宫殿里。回到王宫后,苗壮国王突然发痒,全身长满脓包。看了名医之后,他没有好起来。突然听到一个声音对他说:“想活命就去南海普陀求你女儿!”他立即准备了一条小船,来到

观世音菩萨一直受到我们的尊崇和供奉,也有人质疑过观世音菩萨是否真的存在,但一直没有定论。对于“真的有观世音菩萨吗?”我们先来看看有哪些观点。

有人说观音菩萨真的存在。佛经上说,能亲眼见到观音菩萨的人只有两种。一种是有大福报的人,一种是修行到“须陀”以上圣位的人,能亲眼见到观音菩萨,才去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就算没见过观音菩萨,也总能感受到观音菩萨的存在。此外,还有观音的真实事迹,为观音菩萨的存在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有人说观音菩萨不存在。原因是佛经里的解释大多不科学。比如佛经解释海水之所以咸,是因为鱼在海里撒尿,所以海水是咸的。例如,佛经解释说雨是由从天上流下来的水造成的。从小到大,观音菩萨存在与否也是一个不科学的结论,也就是说观音菩萨不存在。

以上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其实很好理解。我们常说,相信就会拥有;不信就有。认为观音菩萨真的存在的人,一般都是佛教徒,对观音的信仰让他们觉得自己一直处于观音菩萨的庇护之下。而那些认为观音不存在的人往往是不信佛的,要么没有信仰,要么信别的。比如基督教的信徒,不信佛,不信菩萨。他们只信耶稣,认为耶稣真的存在。

所以,“真的有观音菩萨吗?”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如果你信观音菩萨,那么观音菩萨是存在的;如果你不相信观音菩萨,那么观音菩萨是不存在的。

观音有哪些传说?

佛教中关于观音菩萨的传说有不同的记载。从中国唐代开始,就有一个传说,说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是苗壮国王的幼女。为什么会有这个传说?

为什么会有这个传说?这句话出自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经:从前,有一个奇妙而庄严的国王,他的皇后名叫宝应。这对夫妇有三位如花似玉的公主,即大公主妙言、二公主妙香和三公主妙英。苗公主虽然最小,却是最善良,最聪明,也因此最讨人喜欢。五岁就能念经,懂得了尊佛孝顺父母。她谦虚、温柔、善解人意。人们赞美她,喜爱她,尤其是这位奇妙而庄严的国王,视她为掌上明珠。大公主和二公主相继结婚后,苗王郑重决定给三公主找一个理想的丈夫。但是,作为父亲,他不想问苗英,也不知道她的心思。他只是用自己的眼睛找到了一个他认为是自己女婿的女婿。

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妙莹,让她马上为她成亲时,平时最听话的三公主默默摇头,表示不同意。她坚定地表示她不想结婚,并向苗壮国王表达了她皈依佛教的决心。而王一气之下也把他踢出了宫门。她独自一人在盖房子的一座荒山里拜佛,通过苦修最终成为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中也有类似的记载:“须弥山西有一个杏林王国,名字叫苗壮,破甲王。生两个女儿,大女儿的妙书,二女儿的妙音;苗壮十八年二月十九日,又生下一女,名妙珊,原是神仙转世,一心念佛修道。”王淼想让苗山结婚,但她坚持要出家。在几次尝试失败后,庄王放火烧庙山。为了灭火,苗山扎破嘴喷血,火势才得以控制。然而,当苗壮国王看到这种情况,他认为苗山是一个怪物,所以他下令吊死苗山。

她的鬼魂走遍地狱,发誓要拯救众生。害怕她会摧毁地狱,阎罗王让她回到太阳。于是,妙善在太白金星的指引下回归太阳,在徽州程心县香山寺苦修九年,最终成为观世音菩萨。这时,苗壮国王因毁佛而病重,妙善成了老和尚,开了好药。后来变成了香仙子,被人下了手眼药。从此,她成了千手万眼的观音。

虽然他们的名字不同,他们的事迹也有些不同,但苗英苗山与苗壮的三个女儿在一起可以判断为同一个人。因此,传说苗壮国王的小女儿是观音菩萨。

1、杨柳观音(佛身):右手持杨柳,踞坐岩上,手持净瓶。

2、龙头观音(辟支佛身):以不同姿态乘龙显圣于祥云中,是化身天龙之身

3、持经观音(声闻身):箕坐岩上右手持经卷若读书,也有一说释持经为声闻身。

4、圆光观音(梵王身):身后有火焰圆光,大放光明。或释圆光为普门品中"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相应。

5、游戏观音(帝释身):五色祥云上箕坐或漫步自在形。

6、白衣观音(自在天身):敷草坐岩上,左手持莲花,右手结与愿印,身着白衣,处白莲花之中,或结定印以为是比丘与比丘尼的化身。

7、莲卧观音(天大将军身):双手合掌,在莲叶上作半卧姿,表卅三观音之小王身。

8、泷见观音(大自在天身):在高山倚岩而坐,坐眺望流泉飞瀑,表普门品中"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之意

9、施药观音(毗沙门身):常为右手拄颊深思,左手放在膝上捻莲花,表示观音无时不在惦念世间疾苦,考虑拯救众生。或释为表普门品中"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10、鱼篮观音(小王身):脚踏鳌鱼背上,手提盛鱼的竹篮,或为手提鱼篮的民间**形象。《西游记》中对此形象有发挥,因而在民间影响很大。?

11、德王观音(长者身):趺坐岩畔,右手持杨枝,左手置于脐前,表卅三身之梵王,梵王乃之主,其德殊胜,故称德王。

12、水月观音(居士身):作观水中月形状,以喻诸法如水中月而无实体,或释为表卅三身之辟支佛 。

13、一叶观音(宰官身),又作莲叶观音、南溟观音。乘一片莲叶漂浮水上,故有此名。相传日僧道元自中国返日时,遇暴风于南溟时即默祷观音,忽见大悲尊乘一莲叶浮于海上,风浪遂止。及登岸,刻造所睹观音像奉于南溟观音寺,故有此称。或释为表卅三身中宰官。

观音菩萨手里拿的是什么?观音手中的瓶子叫什么名字?

14、青颈观音(婆罗门身):青颈观音,其像为三面四臂,所持之物为杖、莲花轮、螺四种,身色为红白,颈为青色。传为观音降魔解救众生,为不使毒药传世害人而吞食,致使颈呈现青色。或释为表卅三身中佛身

15、威德观音(比丘身):箕坐岩畔,左手持莲花,或释为表卅三身中天大将军身

16、延命观音(比丘尼身):倚水上之岩,右手支颐,头戴宝冠设阿弥陀佛之圣像。或释为表普门品中"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

17、众宝观音(优婆塞身):趺坐地上,右手向地,左手放于弯膝上。或释为表卅身中之长者。

18、岩户观音(优婆姨身):端坐于岩洞中,静思入定。或释为表普门品中"元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燃,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19、能静观音(长者妇女身):伫立岩畔,两手按一岩上,望海沉思。或释为表《普门品》中"为求金银琉璃……等宝物,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

20、阿耨观音(居士妇女身):佛教传说阿耨达池位于瞻部州香山以南、大雪山以北,《大唐西域记》亦有提及。阿耨观音名即由此而来。或释为表《普门品》中: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21、阿摩提观音(宰官妇女身):常乘白狮子而身放火光之像,四臂分持摩竭鱼、白吉祥鸟、凤头箜篌。表无畏之义。或释为表卅身中之毗沙门身

22、叶衣观音(婆罗门妇女身):敷草坐岩上,身穿千叶衣。或释为表卅三身之帝释。古印度东南部就有一个夏帕拉族,以树叶为衣。婆罗门教女神亦有此形象

23、琉璃观音(童男身):又称:"香王观音"、"高王观音"、形象为两手捧一琉璃壶,乘一莲瓣浮于水上。或释为表卅三身中自在天身。

24、多罗尊观音(童女身):多罗意为"眼"、"瞳子"、作中年女像,合掌持青莲花。或释为《普门品》中"或值怨贼绕,各值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25、蛤蜊观音(天身):居于两扇蛤蜊壳中,或乘于蛤蜊之上渡海。

26、六时观音(龙身):作居士装束,表卅三身之居士,以佛教徒每日六时(晨朝、日中、日没、初夜、中夜、后夜)奉供不断,故名。法隆寺中似有六时观音。

27、普悲观音(夜叉身):衣端受风立像,表大自在天身

28、马郎妇观音(乾闼婆身):妇女立像,表三十三身中的妇女身。

29、合掌观音(阿修罗身):合掌立像,表三十三身中婆罗门身。

30、一如观音(迦楼罗身):形象为乘云飞行空中,右手持说法印,能制伏雷电等魔扰。

31、不二观音(紧那罗身):双手相叉或低垂,在水中立或坐于莲叶之上,身着天衣,飘然自得地浮于水面。表执金刚身。

32、持莲观音(摩睺罗迦身):手持一莲花,站或坐在莲叶上,多为容貌姣好的少女形象,表童男童女身。

33、沥水观音(执金刚神身):又称"滴水观音",一手持瓶作泻水状,一手作法印,或持杨枝。表《普门品》中"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扩展资料

观音菩萨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

观音菩萨传入中国大约是魏晋时期,观音菩萨是随着魏晋时期净土宗的盛行而日益深入人心的。净土宗的信仰是称名念佛往生阿弥陀佛净土即西方极乐世界。魏晋时期社会的动乱是造成这种信仰盛行的社会现实根源。哀鸿遍野、苦难深重的动乱社会,更促使人们信崇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在印度佛教庞大的佛菩萨王国里,中国民众很快选择了观音菩萨,原因无他,就是因为广大民众祈望有一位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的救世主。

在频生的天灾人祸面前,束手无策、陷于失望甚至绝望境地的平民百姓,需要这样的救世主。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基辛说:“宗教强化了人类应付人生问题的能力,这些问题即死亡、疾病、饥荒、洪水、失败等等。在遭逢悲剧、焦虑和危机之时,宗教可以抚慰人类的心理,给予安全感和生命意义,因为这个世界从自然主义的立场而言,充满了不可预料、反复无常和意外的悲剧。”中国民众信仰观音菩萨原因即在于此。但是,中国民众接受印度的佛菩萨却又并非全部照搬,而是改造为中国菩萨。随着佛教中国化的发展,印度的观音形象逐渐发生重大变化。

这个变化就是,观音入主中国初期,观音还是以“伟丈夫”男菩萨的形象高坐佛殿神堂。中国早期观音造像,例如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南北朝的木雕,观音都是以男子汉形象出现,嘴唇上还有两撇小胡子。后来,特别是唐宋以后,观音完全变为女菩萨,而且是非常秀美妩媚的女菩萨。

中国佛教对观音的改造,突出地表现在编造观音菩萨的新的身世,这就是广泛流传的观音为妙善公主说。印度的男观音变成了西域兴林国妙庄王的三公主。这种女观音身世说,最早见于宋代朱弁《曲洧旧闻》。其后,宋末元初的管道升著《观世音菩萨传略》成为完整的传记。以此为蓝本,还陆续出现了《香山宝卷》、《南海观音全传》、《观音得道》等一大批观音故事书。这些观音故事的广泛流传,深入人心,致使中国化的女观音菩萨,完全取代了印度佛典中的“正宗”的男观音菩萨。

参考资料:

三十三观音—百度百科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