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宰相与丞相有什么区别?

百变鹏仔1年前 (2023-12-02)阅读数 16#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丞相宰相

宰相须用读书人。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乘船”,杜甫《蜀相》一诗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历史上既有“宰相”又有“丞相”,两者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今天来探讨一下。

宰相和丞相起源及区别

宰相与丞相有什么区别?

“宰相”是“宰”和“相”的合称,宰为主持之意,相为辅佐(君主)之意。“宰相”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显学》:“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辅佐君主、统领百官的宰相,萌芽于春秋时期齐景公设立的左、右相。战国时期最早设相的国家是魏国,其后是韩、赵两国,秦国设立的较晚。“宰相”是这类职务的通称,各国称呼不一,韩、赵、魏称“相”,秦国称“相邦”,楚国比较特殊,称为“令尹”。“宰相”是泛称,是一种制度体系,历史上除了辽代曾将宰相作为正式官职名称外,其他时期“宰相”所对应的官职名称和职权范围都不尽相同。

丞相与宰相不同,是一个特定的官职名称。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继续设立丞相,王绾、李斯等均担任过这一职务。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宰相”和“丞相”的区别的话,宰相是一种制度设计,是百官之长的统称,丞相是一个特定的官职。宰相涵盖包括丞相在内的诸多官职,丞相是宰相的一种。

汉代丞相——抓大放小

西汉承秦制,设置丞相,《汉书》记载了两则有关丞相的故事,很有意思,也耐人寻味。汉文帝即位后,以陈平、周勃为左、右丞相。一次文帝问周勃:“全国一年审理、判决的案件有多少?收入、支出的钱粮有多少?”这两个问题,周勃都回答不上来,急得汗流浃背。文帝又问陈平同样的问题,陈平说:“陛下要了解案件情况,可以问廷尉;要了解钱粮收支,可以问治粟内史。”文帝反问陈平:“既然各有主管之人,那丞相起什么作用呢?”陈平回答说:“作为宰相,上要辅佐皇帝、夑理阴阳、顺应四时,下要使万物适时生长;在外镇抚四夷和诸侯,在内亲附百姓,使公卿大夫各尽其责。”陈平所言集中概括了西汉宰相的主要职责,回答十分得体,文帝也很满意,与其同为丞相的周勃自愧不如,主动辞职,让陈平独任丞相。

《汉书·丙吉传》记载了丞相丙(亦称邴)吉外出,遇到打架斗殴出人命的事不管不顾,遇到农夫的牛喘气不正常反倒下车询问的故事。丙吉认为,丞相关心的应当是国家大事,打架斗殴出了人命,这是主管部门的职责;问牛的事则不同,牛喘粗气很可能是天气不正常,会影响到农业收成,这才是丞相该管的大事。

丙吉问牛图

从这两个故事可以看出,一是西汉丞相的权力还是比较大的,相权相对于皇权还有一定的独立性。二是丞相的主要职责是抓大放小,抓国家大事,无论是陈平还是丙吉,对自己的职责定位都很准确。

汉成帝的时候,以丞相、御史大夫、大司马并称为“三公”,统称宰相。到了西汉末年汉哀帝的时候,将丞相更名为大司徒、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与大司马并列为三公,三人均为宰相,但没有了丞相的官名,这种局面持续了200多年。直到东汉末的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罢撤三公,恢复丞相一职,独任丞相。

三国时期,吴国、蜀国均设置丞相,只有魏国不设丞相,以三公及中书监、中书令并为宰相。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视为历代丞相的楷模。诸葛亮死后,蜀国不再有人担任丞相。

隋唐宰相——集体领导

魏晋南北朝时期,丞相一职时置时废,设置的时间少,不设的时候多。从隋朝至宋代将近700年间,明确设立丞相一职的时间很短,只在唐代开元年间、南宋乾道年间有过。其余大多数时间,均设立名称各异的官职来行使宰相职权。

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即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三人皆为宰相。唐代在继承隋朝的基础上又有所改变,将内史省改名为中书省,内史令相应地更名为中书令,将门下省长官纳言改名为侍中。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侍中都是宰相,尚书省的尚书令也是宰相,不过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在继位之前曾任尚书令,臣下为了避嫌,无人敢任此职,于是尚书令的副手尚书左、右仆射变成尚书省的宰相,这样就出现了三省四位宰相的情形。

唐代三省六部制

后来因为中书令、门下侍中位高尊崇,与尚书省属官左、右仆射并任宰相不妥,于是不再轻易授予中书令、门下侍中两官职,而是改以其他官职加上“参知政事”“参议朝政”“参议得失”“平章政事”的名义行使宰相职权。唐高宗之后,高级官员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号都可以称为宰相,从此“同三品”“平章事”成为宰相专属衔号。到唐朝后期,宰相的名号基本上都统一到“同平章事”的名义下。

与两汉丞相一人独任或最多两人(左、右丞相)相比,唐朝宰相一般由多人担任,是一种“集体领导”制度,其中为首一人称为“执政事笔”,玄宗朝的李林甫、杨国忠都曾任过。安史之乱后,唐肃宗鉴于此前宰相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采取了防范措施,建立宰相“十日一秉笔”的轮流执政制度,目的是为了杜绝相权长期独揽在某一人手中。

材料在哪?

”宰相“在中国正统朝代不是正式官名,是个泛指、通称,准确地说是”官制“,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对应,到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被废除了。因此,《宰相刘罗锅》这个名字是戏说。

依题,如果说的是”丞相“的话,从官名角度来讲,秦朝之前是称太宰(家宰)、 相(左、右,相国)、上卿(正卿)、左(右)庶长、令尹、大夫、左(右)师、大良造等;秦称“丞相“(有时分设左右,以左为上,一度还有“中丞相”;曾改为“相国”)。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