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有哪些心里问题值得重视
1. 期望过高——精英情结
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形成了国家资源过度向精英阶层集中的现象。“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思想铸就了很多大学生的“精英情结”, 这种“精英情结”导致了社会价值取向的单一、对白领文化的推崇和种种不合理的职业歧视现象的出现。使大学生本人、其家长以及整个社会对就业产生过高期望,部分大学生就业心态变得狭隘,择业的自主性和多样化受到很大限制。“精英情结”造成了部分大学毕业生薪资期望过高,从而抑制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毕业生大都希望留在发达的大城市中,造成了局部地区人才过剩;部分毕业生只想从事金融、计算机等热门行业,造成了部分行业人才过剩。另外很多海外归来人员未能顺利就业也和这种“精英情结”有很大关系。
和国内这种就业观和就业环境严重脱节的状况相比,很多发达国家大学生的就业观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于高科技行业收缩和北美经济低靡,加拿大的失业率达到7.8%,大学生就业很难,不少学生选择了短期临时工作来暂时解决饭碗问题。巴西失业率达到12%,大学生们已经习惯“先就业再择业”。俄罗斯大学生毕业后大约只有30%从事与本专业挂钩的工作。而西班牙的大学生们已经习惯作“蓝领”工人了。面对激烈的求职竞争,国外大学生能够放下身段,从事基层工作的态度和观念值得国内大学生反思。
2. 规划不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尽管很多高校已经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普遍偏低,出现就业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这方面尤为明显。这种规划意识的薄弱主要表现在对自我和工作世界缺乏足够的了解,在大学期间没有一个清晰的职业目标。
对自我的了解是职业规划的起点,需要通过能力、兴趣、性格和价值观等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的探索,也就是发现自己的过程。同时,大学期间还要对工作世界进行探索,对工作世界的探索可以分为两个层面:行业和职业。对工作世界的探索可以通过浏览网络媒体、听讲座、实习、职场访谈等途径进行。做好这两部分工作,是确保找到和自己优势匹配的职业的条件之一,有助于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以后,上学期间可以按照目标职业的能力要求来塑造自己,到了求职的时候已经具备目标职业要求的能力素质要求,就可以顺利就业。
而很多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学生没有清晰的职业目标,大学期间主要围绕专业课进行学习,并且由于不了解学习的意义,学习的动力不足,导致学习成绩不好,另外也没有培养工作所要求的必备能力。同时,这些人群在求职的时候目标不清晰,不能突出自己的优势,使求职变得盲目,缺乏针对性,降低了求职的成功率。
3. 约束太多——不合理信念
大学生求职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的信念。这些不合理信念一旦存在头脑中,就会影响顺利就业。求职中的不合理信念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对“自我”的不合理信念。如“我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我真没用。” 这种迷茫时的自我否定心态,会造成求职中的犹豫、软弱。又如 “我无法从事任何与我本身能力、专业不合的工作。”这种静态的眼光,怎么能适应职业生涯的动态发展?还有一些同学对自我的认识过于自负,如“只要我愿意去做,我就能做任何事。”自以为什么都能做,往往什么都做不好,也难以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
第二类,对“职业”的不合理信念。如“我一定要找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在没有找到自己适合的职业之前,绝不签约”,“我从事的工作要能满足我所有的要求”,“这份工作的专业要求应该是很严格的,我或许不合适吧”,“我一定要做自己最喜欢的工作,否则人生多没有乐趣啊!”,“这个行业不适合我的性别”……这些非理性的观念无形中就把自己的职业选择范围大大地缩减了,成为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类,对“就业”的不合理信念。一些同学对于就业过于草率,如“我会凭直觉找到最适合我的职业”,结果到了岗位上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或者不适合这个职业,造成频繁跳槽。又如“有工作就做吧,反正以后有的是机会换工作”,过于随意地选择职业,往往会空耗精力,不利于在行业中提高自己,延误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些同学又过于慎重:“这个决定我一定要谨慎再谨慎,因为一旦选择了,就不能变了”。把职业看成静态的,觉得“一选定终身”,结果导致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第四类,对“发展”的不合理信念。如“我工作一定要在北京、上海,因为这里机会更多,利于我的发展。”现在很多人都在乎工作的地点、工资等外在的直接的待遇,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要辩证地分析自己的状况和自己行业的性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虽然机会看起来多一些,但是优秀人才也多、竞争也大,个人相对竞争优势不一定能够体现出来,相反,如果能够在其他城市,或许更为体现自己的竞争优势、发挥自己的才能,取得职业成功。
以上这些求职中常见的不合理信念禁锢了学生的头脑,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因此在决定就业后一定不要用各种各样的主观推测“锁住自己”,而对职业环境以及自我追求的变化无动于衷。态度决定一切,大学生要减少就业心理问题的影响,就必须改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4. 压力过大——心理素质较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就业制度的不断改革,“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和“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用人制度已经成为当前就业的主流发展方向。日渐激烈的就业竞争,不仅对当代大学生的知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近年来就业结构化矛盾日益突出,就业难度日趋增大,给广大的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心理压力,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是导致部分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原因。
高校毕业生求职中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主要体现为畏惧心理、矛盾心理、依赖心理、自傲心理、自卑心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等等方面,并以一些情绪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毕业生求职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情绪问题主要有急躁、孤傲、自卑、焦虑、恐惧、情感淡漠等。这些就业心理常见问题,除了与当前整个社会就业环境有关之外,也与大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特点紧密相连。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完善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有效的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高校毕业树立正确的求职期望,培养积极情感,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将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应该树立哪些正确的就业观念?
谈论到大学生就业问题,似乎大家明明听到说国家正在积极响应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在给出方案及做出优惠政策来刺激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但是似乎真正到了自己以一名大学生身份去择业再就业的时候,却仍然举步维艰,甚至毕业即失业的状况还不只是个人会存在的现状,而是身边这一群体都是如此!正是这样的一种现象,不得不让大学生引起重视,并且需要让自己在就业前安静地停下脚步好好思考一番到底是国家问题?是社会问题?是个人问题?
大学生身处快速且竞争激励的时代环境下如何正确就业,以下给到的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一、态度,态度决定高度
需要以平等的眼光或是说心态去看待每一份职业,世界上的任何一份职业都是伟大而又不可或缺的,劳动不分贵贱,这一点的前提便很好的需要我们去建立自己的择业和就业观念体系。提前做好一份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就业准备。毕竟机会确实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要认识到每一份好offer都考验自己的综合能力,当然,大学生也同样需要做到一颗耐得住寂寞,承受得住浮华的心。
二、途径,就业方式多样化
(一)校园招聘
大学生在开始着手了解就业应该最多的就是通过学校开展的校园招聘会作最初的了解,这种招聘会一般有分春季和秋季的校园招聘,但似乎大多学校只是在毕业季的学生前期举办,招聘会上会中大小企业、各类行业的择优选生,学生可自主选择自己专业对口或其他感兴趣的企业进行咨询后面试再得offer;
(二)网上投递简历
网上投递简历是一种方便又快捷的就业方式,可以提前准备好个人简历,证书资料等,然后再互联网作用下找寻自己心仪的公司,进行投递简历,沟通然后邀约面试;
(三)留校就职
如果喜欢学校,毕业后仍想继续在学校或者为学校做服务,留校就职就是不错的选择,但机会难得并且可能薪资并不优厚,如果不是决心要做的,需要慎重考虑。
(四)人才交流中心
? 各地的人才交流中心也会汇聚各行业的企业在场驻地与应聘者面对面的交流面试,学生如果选择这种也能更加深入了解公司情况、岗位薪资,这也是一种常见的就业方式。
大学生的就业可以供其选择方式也许多,就业也看似许多,但作为社会的一个新生,行事选择都需要慎重,并带有自己的想法去思考。时常带着谦虚和友好的态度面人,带着谨慎细微的头脑处事,带着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就业!
1、一降:即降低就业期望值,这就要求大学生们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理想和价值取向,降低就业期望值,拓宽就业范围,树立大众化就业观。
2、二升:即提升自身素质,一方面要提升自己就职的能力。要认清用人单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适岗准备;要注意培养求职技巧,求职也是一门学问和艺术,涉及到很多细节性问题,如言谈举止、交流沟通等。
3、三适应:即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们必须明白,就业严峻是相对的,机会永远为有准备的人而准备的。
就业观形成因素:
1、主观因素
不能够准确地认识就业形势。当今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已经不可避免。人员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时产生了两个极端,有的丧失信心,情绪焦虑;有的则过于乐观,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可以找到很理想的工作。
没有对自己职业的合理规划。其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大多抱有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缺乏规划意识,因而不能弭饰自身职业定位。很多人由于对身从事什么行业的工作没有明确的认识,找工作时走一步看一步,往往工作一段时间后才发现自己不适合,再重新就业浪费了时间和精力,错过了最佳的就业时机。
2、客观影响因素
学校因素。高校的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观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小的影响。
家庭因素。中国式家庭家长的愿望和意志往往体现在孩子大学报考的专业选择上,也体现在子女职业的选择上。目前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大部分家长都不希望太辛苦,这也大大减弱了大学生的拼搏意识和奋斗精神。
社会因素。历经了市场经济发展、就业模式转变、WTO加入、金融风暴洗礼等社会经济变迁,独特的新时代人群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对就业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