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如何理解压力,适应与情绪之间的关系

泡在奶味里1年前 (2023-12-02)阅读数 8#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情绪的人

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没有压力与挫折,而且也难以回避,必须面对。因此,首先我们不能轻视生活中的压力与变化,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变化,这就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并且还要勇于承担责任。其次,要将压力变动力,学会放松和控制紧张与压力,提高应对能力。简单来说,国外学者归纳为下述几项基本原则来指导现代生活中的人们面对挫折和压力。

1.愉快地生活:无论在家、工作场所或娱乐时,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但要学会克制冲动。

2.有意义的生活:学会确立生活中小而具体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同时不断地修正和树立新的目标与追求。不过,目标过于远大或与自己能力相去甚远时,往往会造成“心有天高,命比纸薄”的境遇。

3.自信与乐观:生活如同大海的波浪,有波峰,亦有波谷,并非如镜面一样平坦,因此在遇到挫折和处于波谷之时,自信和对前途的乐观尤为重要,切不可自暴自弃。记住一句话,“天生我才必有用”。

4.遇事莫慌,学会放松:情绪的过分紧张和焦虑,会影响人的解决问题能力,而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始料未及的事,学会放松,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生活的规律和睡眠的充足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5.改变认识,柳暗花明: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有时会使沮丧、绝望的人看到希望,如同俗语所说“树挪死,人挪活”、“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6.寻求支持,分担痛苦:与人分忧是助人为乐的一种形式,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有一颗助人之心,因此,遇到挫折和难以自我解决问题之时,学会倾诉和寻求帮助,并非软弱和无能,更不必担忧遭人讥笑,其实是一种情感的疏泄和痛苦的分担过程。

7.面对现实,改进应对策略:挫折不可避免,回避只是暂时的解脱,只有面对,才能使自己走向成熟。学会“吃一堑,长一智”,才能真正体会“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真正内涵。

归纳起来一句话,一个人不能让社会适应于你自己,只有适应于社会。

人为什么生气有情绪?为什么有压力?常常是因为你的“心动了”,还是那句话,心死了,是不会动的。

“情绪”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失控的欲望。一切在掌控之中是感受不到的情绪的。当一个人生气时,可以问你为什么生气?你想要什么?因为情绪背后是没被满足的欲望。

态度包含哪些因素呢?一般认为,态度有三成分: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即态度的ABC理论。通常情况下,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不协调时,情绪占主导地位。态度背后是价值观,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来干什么?等等对自己、对他人及对世界的看法和观念。客观事物固有其本身价值,但是主观赋予其意义对态度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之所以生气,是由于其不合理认知造成的。而认知行为疗法中“合理情绪疗法”,就是帮助求助者因不合理信念产生的情绪困扰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该方法是由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创立,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不是外部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他认为外部事件为A,人们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该理论又称ABC理论。

在诊断阶段,咨询师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其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事件,并对两者之间不合理信念初步分析。其中,事件A与情绪及反应比较容易发现,而求助者不合理信念则难以发现。总结发现,不合理信念往往表现为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及糟糕至极。绝对化要求是个体以自己意愿为出发点,认为事物必然发生或不会发生,当事情得发生与自己意愿相悖时,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情绪陷入极度困扰之中。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思维方式,井底蛙、三季人、盲人摸象等等掉入了以偏概全的陷阱,失之偏颇。糟糕至极是一种把事物后果想象、推论到非常可怕、糟糕透顶甚至灾难性结果,从而使自己陷入极度负面情绪体验当中而不能自拔。

我们说,一切心理障碍都表现为人际交往障碍。因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也只有在与他人的链接里找到自己,人是社会性动物。

心理学家柯恩伯格研究发现情绪表达有三个层次:表达诉求、躯体化、指责。

因此,通过一个人如何表达情绪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格成熟度。某些方面可以说,一个人的社会化程度。

什么是社会化呢?

早在公元前328年,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那些生来就缺乏社会性的个体,要么是比人低级,要么是超人。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无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兽类,就是天神。”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学习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承担社会角色,遵守行为规范,不断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社会化水平有哪些不同的状态?下图能较为形象地对此进行解释说明。

社会化状态:

位于中间的“内方外方”状态是尚未开始社会化的阶段,相当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婴幼儿时期,处于为所欲为状态,认为外面世界皆围绕着自己转,有万能感。

位于上方的“内方外方”状态是没能完成社会化的表现。当处于这一状态时,虽然在生理上已长大成人,但在心智上却如同婴幼儿,有些人会表现为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看似直率、单纯,实则是幼稚、自私的表现。有些人则为所欲为,别人给他一拳,他则回之以刀,这种人往往是警察负责的对象,需要经历再社会化的过程。

位于左侧的“内圆外方”状态是反社会化的表现。处于这一状态的人表现为:硬的怕,软的欺;见了亲人是狼,见了外人是羊。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是因为他们的内心不够强大,只敢对亲人、对弱者展现出棱角,以此来掩盖自己内心的软弱。如同海螺,外壳坚硬是因为内在太软,所以要用硬壳保护自己。这类人是心理咨询服务的对象,一是要让他们的内在强大起来,二是通过面质打破自恋,这种人会认为别人都在关注他。

位于下方的“外圆内圆”状态属过度社会化的表现。处于这一状态的人表现为:自己不出头,只想让别人出头,奉行的是“枪打出头鸟”、“明哲保身”之道。老好人、墙头草也用以形容处于这一状态的人。有些人认为“老好人”就是“忠厚老实”的好人,孔子称这种人为“乡愿”,并说“乡愿者,德之贼也。”孟子说这种人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人。从表面看,这类人是好好先生,实则是抹杀是非,混淆善恶,危害道德的人。这类人通过处于社会的下层,因为内心不够强大,只好随波逐流。

位于右侧的“内方外圆”状态是正常社会化的表现。处于这一状态的人内有一定之规,外有圆融之道。既能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个性,又懂得进退、忍让之度。既不失自我,又能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遵守好社会规范。犹如古钱币的外圆内方,有包容、博大之意。犹如内部坚硬外部圆滑的车轮,能行驶得更快更远。

如何理解压力,适应与情绪之间的关系

可以看出,只有社会化良好的内方外圆型,才能用“诉求”表达欲望,其它三种只能程度不同的使用“躯体化”、“指责”方式表达。

一个人情绪表达方式还体现出他小时候被哪种养育方式抚养大的。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的依恋理论这样说:成年人的人格是个人在不成熟时期与关键人物互动产生的结果。一个人有幸成长在平常的好家庭,拥有平凡的、有爱心的父母,那他就总能知道,我可以从什么人那里寻求帮助,寻求舒适和保护。并且知道在哪里找到他的期望。他的期望如此深植于童年时期良好的依赖关系,这些期待又如此地反复被验证。这可以让个体确信,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她处于困难中,身边都有可以信赖的人给予他帮助。因此,这个个体会满怀信心地接近这个世界,在面对有潜在危险的状况时,能够有效处理并寻求帮助。

鲍尔比将婴儿依恋关系分为三类:安全依恋、回避依恋、焦虑—矛盾型依恋。

也不难看出,形成安全型依恋的人,能够用“诉求”表达欲望,其他两种分别会不同程度的使用其它两种。

情绪不同于情感,情感高级而稳定,情绪低级而短暂,“冲动是魔鬼”所说的就是情绪。情绪只能转换不能消失。前段时间17岁上海中学生跳桥、一妻子因不满于丈夫没给自己买鸡腿将丈夫杀死等等,都是处于情绪中的激情状态。

因此,要防患于未然。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