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和学术书籍比较
首先,我想要明白他们各自的定义。
1.教材的定义
教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比如,课本、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补充练习、辅导资料、自学手册、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光盘、复印材料、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节目、幻灯片、照片、卡片、教学实物等等。教师自己编写或设计的材料也可称之为教学材料。另外,计算机网络上使用的学习材料也是教学材料。总之,广义的教材不一定是装订成册或正式出版的书本。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
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从目前来看,教科书除了学生用书以外,几乎无一例外地配有教师用书,很多还配有练习册、活动册以及配套读物、挂图、卡片、音像带等。
很显然,广义的教材既包括课堂教学的教科书,也包括其他所有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材料。《标准》中的教材主要指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
教材是指学校或培训单位等用来上课或学习用书。
2.学术书籍
先要了解什么叫“学术 ”。只有这样,才了解“学术书籍”是关于什么的书籍。
学术,系统专门的学问,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这个词对应的英文Academia更常见的意义是指进行高等教育和研究的科学与文化群体,在作这个意义用时对应于中文的学术界或学府。Academia这个词来自于地名(Akademeia)。这个地方位于古代雅典的外围。那里的体育馆曾由于被柏拉图改为学习中心而闻名。
延伸开来,Academia这个词也可以用来指“知识的累积”,在这个意义上通常译为学术。学术的发展和传播跨越了好几个时代。在17世纪,英国及法国的宗教学者常用学院(或学园)来表示高等教育机构。英语称呼为academy而法语称呼为academe及academie。
学术常以学科和领域来划分。这是源自于中世纪欧洲的第一所大学内的学者思想模型所定下来的三学四科。
随著时日变迁,人类不断修订及开创学科和领域。自启蒙时代,学术领域变得越来越专门,研究的范围划分得越来越小。因此跨领域的研究常常得到今天学术界的奖项。这也使实际行政及资助上制造困难。事实上,过往很多跨领域的研究后来变成了今天的专门领域,譬如认知科学。简而言之,这就是学术内部分化的历史进程。
很多学术机构在行政结构上反映了学科的划分,例如不同领域的课程或学部或学院。纵然有些重叠的部分(学院成员、研究及行政人员),通常每一个学院都拥有各自的的行政及财政拨款。再者,学术机构一般都有整体的行政结构,没有单一学院、学科及领域所能够控制。学术自主是学术事业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证学术界相对地免受政治和财政压力。
所以,从学术的特征出发,学术书籍应该具有几个特征:系统性、专门性、深度性、研究性、自由性。
我们所谈的教材一般是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从教育所有学生的角度出发,一般教材具有几个特征:系统性、综合性、浅易性、层进性、政府性。
3.相同点
知识体系都具有系统性和理论性。这点在数理学科特别明显。
在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和博士生教育中,教材和学术著作的差异性越来越小,相通性越来越多,有的用的教材就是某个学者或者科学家的学术专著。
4.不同点
它们的差异性是很多的。
首先,在体系性上,它们是有所不同的。教材的体系更体现一种综合性的体系。例如高中物理,它讲力、物体的平衡;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曲线运动 万有引力;动量和动量守恒等,这些形成物理基础教育的体系;而如果学术著作,它只会在专门性的领域有自己的体系,例如力学领域, 胡海昌(院士)有《弹性力学的变分原理及应用》 张汝清有《固体力学的变分原理及应用 》,还有其他NNN的研究领域,它们自成体系,没有一位科学家研究所有的物理领域。
其次,教材具有综合性,学术书籍具有专门性。其实前面一点已经谈到这个。再举个高中语文教材例子。高中语文综合了古今中外名家作品,很多流派;而学术著作不可能,即使是文学史类著作,专业性也很强,不可能“东一榔头西一棒”,例如《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等等。
再次,教材在知识层次上一般来说都不是太深奥,即使是高等教育教材也是,因为它要让学生能学得下去;而学术书籍就一般来说比较有深度了,没有深度也谈不上学术。
再次,教材具有层进性,一般是有易到难,根据受众的教育程度来编的。例如高中教材不会专门教学小学课本知识,也不能把大学难度的拿来。而学术书籍是不管这个的,他是作者殚精竭虑研究的成果,也能成为别人研究的对象。例如高中语文教材里选有《论语》,编者在难易度、思想情感等等方面都为学生量身定做,而于丹的《心得》肯定不会把学生受知程度放在第一位。
最后,教材是为学生准备的,所以具有极强的政府指导性、干预性;而学术著作要自由得多,在中国,只要不反党反国反社会主义,应该问题都不大,而且,一般政府还出台措施鼓励学术研究。
你这个问题真有点累人,呵呵,好的话别忘了给分。
教材与教科书的区别
定义区别、形式区别。
1、定义区别:“语文教材”是指用于语文教学的各种图书资料,包括课文、读物、参考书等。是广义上的语文教学资料的总称。“语文教科书”是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编写的教学用书,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是语文教学中的主要教材形式。
2、形式区别:“语文教材”以多种形式存在,包括教科书、讲义、教授纲要、参考书刊、辅导材料等。形式比较灵活,可以根据教学需求选择不同的资料。“语文教科书”是一种更为系统化、规范化的教学用书,以课本的形式出现,有明确的章节和内容安排,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
从字面上理解:“教科书”,即(教师)教教材(上的内容)给(学生);“用教科书”,即(教师)用教材(上的内容)教(给学生)。除了语法上稍有变化外,表达的意思上并无太大区别。
从现在流行的“理念”层次看,什么是“教教材”,也许就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的那种;什么又是“用教材教”,也许就是把教材当作素材,根据实际灵活处理、调整、重组教材的那种。
在我看来,这样的理念纯粹是文字游戏,关键看你怎么理解。
在我眼里,“教教材”有三种境界,教教材的思想、精神、灵魂,其为最高境界;根据教材设计意图教教材,其为较高境界,教教材上的知识、方法、技能,其为一般境界。很明显,“用教材教”要体现的理念早已包含在“教教材”的最高境界之中了。
“用教材教”理念的提出、倡导,无非是提醒老师不要信奉教材,不要把教材当圣旨,不要过于崇拜教材,要根据“教”和“学”的实际调整教材,要……,简言之就是“活用教材”。
一个“新理念”“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实这个理念就是“活用教材”,把教材用活,通过“活用教材”使学生“学活”。这样的理念更简明,更实在,更容易使老师们理解、把握。也许,这样的说法有点“过时”,有点“老套”!
教教材也好,用教材教也罢,首先要把握教材,这是“活用教材”的前提。所以,教师钻研教材、理解教材是必不可少的工作,然而当前用教材教的问题:随意删减教材、随意改编教材,那是不可取的。所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设计意图,了解它在小学阶段所处的地位,前后的联系,所要达到的目标……这是每个教师教学前的必修课。
其次,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这是“活用教材”的保障。
处理教材,并不是那么简单地事情,教师也要有这样的能力,不要赶时髦,学新潮,“活用教材”不仅仅是跟着感觉走。
再次,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这是“活用教材”的落脚点,也是根本目标,即为了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不管如何“活用教材”,关键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脱离了这个前提,“活用教材”只能停留在“形”上,永远也抓不住“活用教材”的“神”。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