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早恋是如何界定的?

百变鹏仔1年前 (2023-12-02)阅读数 13#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早恋家长

什么是早恋?早恋有何特点?

对早恋这一概念的理解,一直以来人们没有给出准确的描述。一方面,对早恋没有具体的时间规定,早到什么程度才为早了,什么时间才合理,都没有较为明确的说法;另一方面,对早恋只给予三条判断标准,认为一是婚龄前异性相处均为早恋。二是在婚龄前有过性关系的均为早恋;三是凡在婚龄前以结婚为目的的异性接触均为早恋。这样一来,早恋究竟是什么,就更加模糊不清了。事实上,早恋不过是成人社会对青少年的各种异性交往的一个笼统称谓,主要是指人在进入婚龄前与异性的恋爱。

少男少女进人青春期后,伴随着性器官的成熟、性心理的发育和性意识的萌动觉醒,异性之间又长期在一起学习生活,是很容易产生恋情的。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的本能反应。但这种恋情中的一部分不仅带来了负面影响,而且成为学校里的严重问题。不仅是一些高中生在校园里成双成对,形影不离。就连不少初中生也跃跃欲试,有的甚至堕人爱河而不能自拔。中学生太年轻也太不成熟,早恋使那些天真无邪而思想过于浪漫的少男少女们成天儿女情长、神魂颠倒,脑子里都是意中人的影子,严重影响了他们对学习的态度,而他们要做的事太多,过早地卷入到爱情的游涡中,有的甚至酿出爱的苦果,实在是有害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未来的发展。

因此,对中学生早恋,国家和学校明令禁止;家长·社会和所有关心青少年的人们强烈反对,这都是完全应该的。

青少年的早恋有两个特点。

1.对爱情理解的檬肮性。青少年早恋的基础是异性间的相互吸引,这种相互吸引有时仅仅停留在对方好看顺眼,与自己兴趣相投的基础上。他们常常只是主观地把对方与自己心中喜爱的异性相接合,给对方套上理想的光环,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他们还不太懂得爱情的真正含义,不理解爱情需要承担的道德和社会责任。他们更多的只是关心眼前浪漫的眉目传情,单独相处,·没有过多考虑以后发展和变化的可能性。尽管中学所学过的某些教材,所接触过的年长亲友的爱情生活,所看过的有关爱情的**、电视节目、文艺作品都可能成为他们的爱情教科书,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仍会产生许多疑问,感到惶惑不解。青少年正是处于这种对爱情问题又懂又不懂的心理状态,因此谈恋爱不可避免带有胰肪性。青少年崇拜浪漫主义的恋爱,彼此有心中的"白马王子"和"白雪公主",因而他们间的恋爱更具浪漫的色彩,他们主观地追求理想主义的爱情,却极少去考虑他们的现实性。

2.闭锁性。青春期的心理特征之一是闭锁性。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内心世界日趋复杂,他们不轻易把内心的感受表露出来。而且年龄越大,这一特征就愈加明显。由于闭锁性的特点,他们的心里话不愿向父母说,也不愿向老师讲,他们常常把心里话写在日记里,或是通过邮局给朋友投递情书,通过各种秘密渠道表达相互的感情。

什么叫早恋?什么算早恋?

李桂枝 定宜庄

一,“早恋”一词的出现和人们对这一现象的认识

“早恋”一词,最早出现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指的是中学生异性之间过于密切的交往现象。这个词一经出现,就被新闻媒体和教育界频频引用,“早恋现象”也吸引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就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来说,能将这一现象公开提出并见诸报端,与此前的视而不见和绝口不提相比,本身就是社会开放的一个表现,但也说明了这一现象在教师与家长中引起的忧虑,已达到一定程度。

但是“早恋”定义的提出,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家长和学校对早恋的界定多少带有扩大化的趋势,凡男女学生青春期一般的异性交,也往往被教师与家长一概视为“早恋”,结果不仅未能有效予以制止,还经常适得其反,对孩子造成严重的伤害。

近年来,很多专家和教师已开始注意到对这一定义的泛用导致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一些批评,如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家庭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闵乐夫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的采访时就说:“说‘早恋’就有批评倾向,有道德价值判断,不科学。正确的提法应该是‘中学生恋爱’。”另一位教育学专家也认为,“早恋” 是一个并不科学的本土化定义:“目前这个词正渐渐有被淘汰的危机。原因是越来越多的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从弗洛伊德的理论来看根本无法将人的恋爱情感用早或不早来区分”(刘琳:《浅谈中学生早恋的新特点及教育方法》)。

这些专家的呼吁在中小学教师中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对这一词汇的运用也经越来越小心。但这毕竟还是一个被频频引用的词,它出现的频率之所以如此之高,正是中学生中这一现象存在的普遍,以及学校与家长的忧虑与无奈与日俱增的反映。

当然,由于没有更准确的名词来代替它,我们本文也仍然采用“早恋”一词来展开论述。

二,教师对“早恋”问题态度的前后变化

从1949年直到1980年代之前,“性”的问题在全社会、甚至在成年男女之间都被视为一种禁忌,中学生的“早恋”现象虽然一直存在,但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家长之间,对此都不会公开谈论,更不会见诸报端,表面上看似乎若无其事。但事实上,学校与教师却必不可免地要面对学生中的这些问题,有些教师对此还是相当紧张的。笔者之一1960年代中期在北京一所重点学校读书的时候,有些班主任便定期召集学生、尤其是女学生开会,要求人人深挖自己的小资产阶级思想,事实上就是交代是否对某个男生产生过爱慕乃至朦胧之情,要求在如实交代之后严肃批判,将其消弭于萌牙之中。而如果当事人仍未能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感情与行为,问题便会发生“质变”,重者被扣上“政治品德不端”的帽子,略轻者也被视为品行不良,而为教师和同学所不齿,并使当事人终生蒙羞。这种做法到“文革”时发展到极端,当时有个说法叫做“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对此很多学术著作与文学作品都有描述,兹不赘述。

改革开放之后,虽然“早恋”问题已经得以在公开场合谈论,学校教师也认为这是一个应该正视而不是逃避的问题,并将其作为教育(属德育范围)的中心内容之一,但是这并不说明人们的观念已经发生转变,政治色彩虽然淡化了,但在教师和成年人心目中,“早恋”的学生仍然被视为“问题学生,”视为差孩子,甚至受到歧视。学校和教师也往往以简单粗暴的压制法处理早恋问题,如写检讨、停课、处分、广播点名、公开情书,这些做法使孩子感到强烈的屈辱和压力。1980年代文心出版社曾刊登过一篇名叫《名声》的文章,讲的是一个女中学生因为“早恋”而“名声”大受损害,使自己的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的故事,在教育界造成一定反响,使许多教育者注意到对“早恋”的处理应采取慎重的态度。但总的来看,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教师和家长对于学生的“早恋”仍然是持否定态度的,注意力也都集中在如何采取措施、将其有效地制止之上。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观念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近年来,“早恋”问题在中学生中的发展越来越普遍,教师与家长虽然对此十分焦虑,也想方设法采取措施予以阻止,但在方法上,却已经更注意从正面加以引导,如用讲座、咨询等形式,从心理及生理等方面多视角地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用科学知识帮助他们解读青春的疑惑。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以分散他们感情的单一取向等等。即使发现问题,也比较注意尊重学生,不轻易伤害他们。以往家长经常采取的翻阅学生日记、查看学生书包甚至跟踪学生行为的不尊重孩子隐私的方式,曾使学生十分反感,并导致矛盾激化,近年来大多数家长已经意识到这种做法的问题,一般不会再公然采取这样的举动,也有些家长,已经能够理智地看待这些现象,不会明确反对孩子与异性交往。

三,教师与家长反对“早恋”的原因

虽然在对待中学生“早恋”的问题上,社会已经有了更大的宽容度,家长和教师的处理方式也更为理性、更为缓和,但是我们认为,从整体上来说,成年人对这一问题的观念并未得到根本的扭转,他们对待“早恋”仍持否定态度,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才能有效地将其阻止,目前学校与家长最经常引用的一句劝阻孩子“早恋”的说辞,就是“莫食苦涩的青苹果”。

为什么莫食,据有关专家的说法,一是经济生活尚未独立。恋爱的目的是两性结合成婚,这需要经济上独立、生活上自立,而且有能力承担家庭责任,中学生显然不具备这个条件。二是谈恋爱的年龄与法定最低婚龄(男22岁,女20岁)相差甚远。恋爱是结婚的准备,如果恋爱的年龄与结婚的年龄相差太远,那就有悖常情。

这里存在的一个误区是,将中学生青春期异性间的相互吸引与成年男女的恋爱混淆起来,从恋爱联系到结婚成家,又从结婚联系到生儿育女。问题是这种情况虽然并非不存在,但对于大多数中学生,他们的“早恋”并没有“两性结合成婚”这样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如果任其发展,即使会有发生性关系的现象,但大多数也不会真的成家结婚,这种联系是让他们非常反感也不符合事实的。

这种情况目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北京某中学一位初中班主任曾在班会上与同学讨论这个问题,他们认为平时所说的“早恋”实际包括了四个层次的含义。一是青春萌动,也就是进入青春期后,对异性感兴趣、爱慕、好奇;二是爱恋集中在特定和个体上,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只要转移注意力就会好一些;三是少男少女之间已经明确在“谈恋爱,”情书往来,甚至“私订终身”;四是过早发生性行为。这应该是对“早恋”的一个比较客观的界定。

早恋是如何界定的?

目前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对“早恋”的担忧,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1, 影响学习

许多老师和学生父母都谈到,孩子读到中学,最担心的就是他们陷入“早恋”的情绪波动中而影响学习。有中学生家长说:“念中学的男孩女孩来往过密,没有任何好处。教育部门要解决的是,让男孩女孩在这个时期专心学习。”

尽管很多孩子认为早恋不会影响学习(在上述某中学班主任在班中进行的调查显示,有27?5%的学生认为早恋可以促进学习),但也有专家作的调查结果显示,早恋的学生情绪很不稳定。被调查者中,45%的学生认为恋爱使自己变得很敏感,22%的人认为自己变得很脆弱,另有近70%的学生承认早恋使自己情绪波动大。有的学生也承认:既有一个“恋”字,就表示在两情相悦的前提下,投入真感情,而真情又不易磨灭,只能徒增烦恼。

2,担心他们过早发生关系,北京各中学组织学生观看的有关性教育光盘中,就有某女孩与男青年过早发生性行为,直到发现怀孕,被男友抛弃,险些服毒自尽的故事,教师以此作为反面教材来让孩子、尤其是女孩子警惕。

在这两点中,第一点无疑是社会关心“早恋”、家长强烈要求学校教师与有关专家采取措施阻止“早恋”的核心原因。这与中国社会中“望子成龙”的传统观念直接相关。中国的家长不惜血本让孩子接受十几年的教育,通过考取大学而进入社会的精英阶层之中。而中国的学校教育,多年来都是应试教育,对于教师的考核评价,都围绕着升学率进行。如今则更进一步,一个学校升学率的高低,甚至关系到这个学校的能否存在。这一切,使教师与家长将所有有可能妨碍学生安心学习的因素,一概视为洪水猛兽,必除之而后快,对于学生的“早恋”现象如此地如临大敌,如此地引起全社会关注,这应该是最重要的原因。笔者之一在美国生活期间的一个强烈感受,就是美国中学生青春期的生长环境,相比之下要比中国宽松,这与他们对于青少年学习的看法与中国家长不同,有直接的关系。

四,我们的看法

只要高考这一体系不发生根本改变,应试教育也不会被根除,而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更非一朝一夕就可扭转。所以,要让教师或家长,对于“早恋”的观念有一个彻底的改变,在相当长的时期之内都是不现实的。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开放,如今也有许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两点。

首先,青春期的这种异性相吸引,既不是1960年代时被认为的道德堕落,也不完全是后来常说的“精神空虚”以及接受不健康影视剧影响的结果,而应该视为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也就是说,不出现这样的感情和心理,反而是不正常的表现。只有承认和正视这一点,才不会再将中学生的正常交往一言以蔽之为“早恋”,并当作一种负面的行为,予以徒劳无功和批评阻止以及所谓的“引导”。

其次,学校和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不仅知识是学问,人际关系和人生、爱情也同样是一个人应该学习、锻炼的学问,也应该受到同样的重视。而这恰恰是我们的教育多年来的空白。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很多已经在人生路上备尝苦果。这里谨举一个小例子:

北京某个新兴产业开发区聚集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IT业的优秀人才,他们绝大多数是毕业于中国顶尖大学的硕士、博士,如今事业有成,薪金不菲,却到三十岁左右无法找到合适的配偶成婚。当媒体披露这些人中的一些已经丧失了恋爱能力的时候,曾引起全社会震惊。的确,他们从小就被告诫要投入全身心去努力学习,直到考取大学,不少家长仍然为孩子定下“不许谈恋爱”的规矩。及至他们按照家长和社会的要求长大以后,却发现自己不会与人相处,不会交际,尤其不会与异性交际。结果是这个开发区的街道,还要扮演为他们寻找配偶、教会他们怎样生活的角色。这个教训,的确令人深思。

总之,如今很多教师和家长都已经省悟,他们的学生和孩子,在为成为社会成功人士而努力的同时,也将要扮演恋人、夫妻的角色,生殖健康、性心理健康与否将决定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否获得正常、幸福的生活,在这方面,他们同样需要接受强有力的教育,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拥有成功的人生。

只有更多的人能认识到这一点,中学生的“早恋”问题才会得到更理性的对待,他们的成长环境也才会更公平、更宽松。

作者简历:

李桂枝,女,1941年9月生,汉族。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蒙古史学会理事,专业为中国辽金史、北方民族史。曾有《辽金简史》等专著出版。

定宜庄,女,1948年12月生,满族。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专业为清史、满族史。曾有《清代八旗驻防研究》等专著出版。

所谓的"早恋"不过是学生的相互喜欢或者叫做好感而已,初中生毕竟经历的事情还太少,无论是生活阅历尚浅还是情感把持不准,都是不适合早恋的基本原因。以下几点是我个人的看法:

一、影响学习。这是肯定的,从年龄上将,初中生还太小,不能很好将精力分配,一旦过多的精力投入到感情上,那么势必学习上就会受到影响。

二、理解能力还不强,这个年龄的多数人对“喜欢”和“爱”还不能很清楚的区分。往往容易出现误解或单恋的现象,痛苦了别人也折磨了自己。

三、自控能力不强,多数人很容易冲动,做事大多不考虑后果,通常年少的懵懂或者无知酿成大错。

四、心理承受能力不强,遇到挫折就很难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往往做出极端的举动,或者受到很沉重的伤害,难以自拔。

总之,初中生不适合早恋,应将全部的精力放到学业上。同学间正常的交往是应该的,但是要把握好度,和异性的亲密和友好也要有个界限,适当的处理男女关系,全心的学习才是一个中学生的分内之事。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