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有关新闻采访与写作论文?

乐乐7个月前 (04-30)阅读数 4#大学排名
文章标签采访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是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核心职业技能课,课程教学的设计,反映了教师对课程以及教学相关因素的理性思考,是教师顺利地进入课程教学实践的前提。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浅谈新闻采访应注意的问题和提问技巧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是了解新闻事实的重要手段之一。提问是记者采访中最主要的获取资讯的方式。那么记者在采访时需要做到哪些才能与采访物件进行良好交流呢?笔者在学习新闻前辈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浅谈一些看法。

一、要充分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记者基本功中有一项便是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准备充分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有人把采访比作“面对面的战斗”,采访的过程是记者与采访物件在思维上的交锋,要想取胜必须知己知彼。

首先要熟悉采访物件:记者熟悉采访物件不是从和采访物件见面的那一刻开始的,而是从一些文字材料和其他形式的间接介绍中熟悉采访物件的。

其次要准备采访问题:采访前准备问题目的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让采访物件提供更多的采访素材。记者在设计采访问题时,如果只是简单地问,并不考虑采访物件是否有兴趣回答,怎么回答,回答的问题是不是你需要的,就会不得要领。准备采访问题最好是换位思考,站在采访物件的角度检验一下记者准备的问题,看看你听到这些问题会怎么回答,这些问题是不是记者所要的。

美国记者威廉?罗彻斯特回忆他采访肯尼迪总统时说:我认为事前准备问题事关重大。对美国总统提出一个他早已回答过多次的问题,这是莫大的侮辱,他很可能立即对你下逐客令。因此,你的问题应该是他前所未闻的,应该显示出你对他了如指掌,这样他就会有兴趣与你交换意见。

再者还要蒐集与采访相关的资料:记者采访新闻事件与采访新闻人物有所不同,记者采访新闻事件是为了报道事,不是报道人;在新闻事件发生时,现场采访一些知情人是为了更清楚地了解事件,这些被采访的人并不是读者关心的重点,他们的目击事件才是读者想了解的。而新闻事件有它发生的原因、背景、社会影响,这些也是读者想关心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是新闻现场知情人没法告诉读者的,需要记者从其他渠道了解。所以,记者采访新闻事件前的案头准备还应该包括蒐集与新闻事件有关的背景资料、与新闻事件相关的其他内容。

二、要讲究提问技巧

记者提问技巧包括的内容很多,提问技巧是衡量记者水平高低的主要依据,这些技巧是要靠记者在职业生涯中不断积累,用心体会,反复实践间才能掌握的。提问、追问、设疑是三个常用技巧。

1.方式灵活:记者采访与陌生人、陌生环境打交道,在有限的的时间内彼此从陌生到相互交流,是通过提问完成的。记者首先学会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其次是察言观色,把握提问时机和提问方式。甚至提问时记者的语气把握,也是采访成败的关键。

2、穷追不舍:提问有了开头,只是采访有了好的开端。怎么把谈话引到正题,达到记者的采访目的,并且将问题问深问细,记者还得不断地提问,不断地追问。

3、巧妙设疑:为采访不被拒绝,记者故意隐蔽语言动机,借别人的话 *** 采访物件,引出他急于“释疑”、“解惑”的愿望。或话中有话,设定悬念,勾起采访物件强烈的好奇心、解谜欲,都是采访提问的一种设疑。

采访提问的技巧,说到底是记者的一种应变技巧。如果采访物件配合记者,记者当然高兴,可以顺着事先准备好的问题一个个问下去。如果采访物件对记者的提问不感兴趣,不愿意回答,或者即时回答,回答的内容记者也不满意,提问就要灵活把握。

记者在采访中有很多变数,提问方法也很多,技巧在于把握时机。什么时间提问,什么时间追问,什么情况下设疑,是有技巧的。比如,采访物件不愿开口,可设计疑问,逼他开口解释,受采访物件回答内容的启发可补充提问,记者与采访物件观点不同,可设计反问。直接提问技巧都要视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不恰当的提问方式,采访效果会不好,相反,正确地掌握提问方式,各种提问方式才能有效。

三、要学会尊重对方

1.采访过程中要学会倾听

倾听十分重要,倾听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从采访物件讲述的内容中可以找出感人的故事和细节,找出可以继续交流的、读者关注的话题。大家都十分喜欢看朱军主持的艺术人生,艺术人生为什么受欢迎,有人说是朱军主持得好。但朱军却这样说:“其实作为一个主持人,我一直恪守着三条原则,第一要作个倾听者,其次是提问者,最后才是辩论者。”

要给予被采访者更多的尊重,如何理解认同“对于不该尊重的人,更应该百分百尊重”这句话。人和人都是平等的,不管对方是谁,都应该给予尊重。比如采访一些曾经犯过罪的服刑人员时,虽然他们中的某些人曾经道德沦丧,做过伤害他人的事情,给社会和他人带来极大的危害。但是面对这些价值观和自己有差异的人,我们依然给予他们百分百的尊重,用平等的态度去对待他们。

“他们曾经犯过罪,但是在人格上,他们还是独立的个体。作为一个自然人,他们应该得到相应的尊重。即使他的想法我不是很赞同,可是在向我讲述的时候,他的态度一定是真诚的。”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如果社会对服刑人员给予足够的尊重,服刑人员更会觉得自己悔过的重要性,从而积极改造重新做人。

很多时候,记者出差,去一个自然保护区采访,和每一个景点一样,由于人为破坏太严重,这个保护区的动植物的处境不是很好。

如果这个事情放到几年前,我们的记者很可能会血气方刚地谴责人们保护监管不力。但是现在,我们的记者要从另一个角度会想,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也很努力,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都很艰苦,只是目前人和自然的矛盾太大了。于是,稿子的主题转变了,不仅仅让人们关注不乐观的现状,也给保护区的努力做出肯定。

2.宽容别人 永远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只有在单位、社会、个人等共同力量的配合下,宽容才会在每个人身上得到体现。作为一个传媒单位,要让记者学会接受挫折和困难,临危不惧,让记者明白:自己在采访他人的同时,要考虑到采访物件的感受,不能只是一味地居高临下的审问式采访,对于不能宽容的人我们记者在采访时更要宽容;对于不该尊重的人我们更要尊重。不要一味地从别人身上找原因,要通过他们的言行去影响一些人,不要指责别人的缺点,放宽胸怀和气度,尽最大的可能关心和接纳任何人;作为一个社会,要让年轻的记者在现实环境中学会宽容;作为一名年轻记者,要用心学做人,多承担一些责任,增加与人接触的机会,磨练自己。

四、态度要真诚

记者要想从采访物件内心深处挖掘素材,必须先得到采访物件的信任和认同。记者要想使采访物件明之以事,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

记者要使自己和采访物件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这种情感的共融不仅仅是一种感受力量,更重要的是可以成为一种动力。记者要以自己真诚的言行赢得对方的信任,才能进入他们的心灵深处,从而挖掘出更真实、更有价值的东西。

要想让采访物件真切感受记者的真诚可信,从而达到心灵的沟通,记者就必须要在情感上接近对方,并且自觉地换位到被采访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感受他们的感受,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寻求情感的接近。相反,如果缺乏情感和亲和力,采访物件可能就不会太配合了。 五、创造和谐交流的氛围

采访就是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和谐的谈话气氛是采访成功的基础。营造良好的谈话气氛对采访成功与否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创造和谐、适宜的环境,选择时机等,也是非常重要的。记者要求在短时间内与采访物件“一见如故”,倾心相谈。这就要记者有一种特殊本领,能够消除陌生,让对方很快熟悉自己,适应自己,达到一种和谐的提问气氛。记者在采访中要学会聊天,要靠主动取得对方的信任,要平等待人,以心相交,要不带偏见,能够客观地听取意见。

营造和谐的气氛,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找一种“媒介”,比如某省记者在他采访一位连长时,前几次都吃了“闭门羹”,好不容易遇到本人了,结果对方却总不大开口说话,气氛一度很僵,他忽然想到那位连长平时爱琢磨训练器械,于是,他就问那位连长最近改进的一种器械效果怎么样,那位连长立即来了兴趣,与记者热烈探讨了起来,态度也热情了,记者因势利导,趁机提问,得到不少素材。

由此可以看出,当对方因为性格内向或对记者不熟悉不愿多说时,记者找到一种“媒介”或对方的兴趣点,以此拉近双方的距离,往往可以让隔阂的坚冰消解,让提问在融洽的范围内进行。

六、做好笔记和记录

没有强烈的目的和意图,没有有选择的加以记忆,就会出现记忆材料流失的现象。解决的办法是:学会记录。

记录的几种主要方式:

1.心记: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将所见、所闻的真人真事的材料强记心中。心理学叫“有意识记”。

在以下情况下最好用心记:采访普通群众,即闲聊;遇到的事实稍纵即逝;受客观条件限制,不便用笔和纸作记录;隐性采访采访物件不愿接受采访或不允许作文字笔录。

心记有什么好处?一、不容易影响采访物件的情绪;二、不容易分散记者观察和思考的注意力;三、有些场合心记是唯一的选择。

心记的缺陷:容易忘记,不易掌握

2.笔记:记者采访时,将所见所闻所感的真人真事的材料,通过手中的笔,记录在采访本的记录方式。

记笔记的形式:

详记:“有闻必录”;

简记:有针对性的在采访本上记一些重点的、有意义的、主要的事实和内容或一些易忘的材料,如数字、人名、地名、物名、精彩的语言等;

缩记:可使用一些自己创造的简便的符号代替繁杂的词句。如社会主义——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四~等。

总之,从传播角度说,新闻传播内容只有受众接受并认可,百姓关注并欢迎,传播过程才算完成。而要实现这一过程,就必须在采访中尽量多地获取有价值的素材。记者在采访时,就是要能与采访物件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创造良好的采访提问气氛,使采访成功,为后一步新闻写作收集充分的素材,从而圆满完成报道任务。

参考文献:

[1] 刘嘉.谈新闻采访中的提问[J].记者摇篮.2005.6

[2] 牛翠翠.浅谈新闻采访中如何打开采访物件心扉的技巧[J].魅力中国.2009.8

[3] 王立凤 等.浅议新闻采访中提问的艺术[J].新闻传播.2009.10

[4] 王立凤 等.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艺术[J].新闻传播.2009.11

[5] 张维娜.新闻采访是交流的艺术[J].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08.8

[6] 孙莉.新闻采访应注意的四个方面[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5

[7] 王圣宇.近“土”之花别样红--谈记者平民意识的培养[J].青年记者.2006.12

[8] 李勇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弘扬与时俱进精神[J].青年记者.2006.12

[9] 雷海涛.试析电视新闻采访技巧[J].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2010.4

[10] 仲洁.浅议记者的平民意识[J].新闻实践.2001.9

 范文二:浅谈如何做好电视新闻采访

在电视新闻的报道中,新闻采访是极其重要的,它是记者深入实际、认识实际、反映实际的过程。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 就如何做好电视新闻采访工作谈谈个人见解。

一 采访前的准备

做好新闻报道 ,可以说是, 七分采、 三分写。 成功的采访对做好电视新闻报道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 ,在采访前应初步掌握新闻人物的身份, 事件的背景等资讯, 了解当次报道相关的方针政策 ,以便准确掌握宣传口径, 体现最新的宣传意图。 新闻界有句俗话叫 “吃透两头 ”即对上要深刻了解党和国家的系列政策方针、 法令法规, 对下要了解民情, 然后拟定采访提纲, 按时间先后或逻辑关系列出所要提的问题, 最后别忘了查询一下同类性质的新闻报道 ,看看哪些问题别的媒体报道过了, 那么我们就要从中看出事情的发展, 选择新的主题或角度进行报道。

二 采访的具体方式

一般性采访,直接找主管领导、 负责人谈 ,了解工作过程、 经验 、成绩 、教训、 缺点, 群众反映等情况, 同时还要征求领导对采访报道计划的看法 、评价、 意见或建议, 让新闻本身从政策和事实上报道得更准确, 还可以在了解某个重点问题和全面情况时采取形式简便, 效果显著, 组织开调查会的方式必要时为了解某个具体问题或细节, 找当事人或其他知情人做个别访问 ,进行细致调查 。此外, 从现成书面材料中也能找到一些可用的线索, 自己再亲临现场进行采访 需要注意的是, 引用线索时切忌照抄照搬, 这是最必要 也是最常用的采访方法之一。

隐蔽性采访,所谓隐蔽性采访, 是指电视台记者不暴露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 以暗拍暗录暗访等隐蔽手段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的采访, 利用这种非常规的采访手段 ,可以避开不必要的干预和阻碍, 更真实 、更客观地获取第一手材料 增强报道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需要注意的是 隐蔽性采访必须以社会公共利益需要为前提, 且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 同时要求记者严格遵守有关法规。

即兴采访,即兴采访指记者在采访时受突如其来、 意想不到的场面影响 产生兴致 ,提出超出准备范围或高于拟定话题的采访内容, 从实践上说 ,即兴采访具有强烈的现场调查感和不容置疑的印证过程, 还可以对事件起到穿针引线和悬念吸引的作用 ,使观众产生见其人, 闻其声 身临其境的感觉, 大大增强了记者采访的现场感 、真实感、 生动感、 亲切感和观众的参与感 这正是新闻所追求的真实性。 三 做好新闻采访

增强平等意识,这里所说的平等意识, 是指电视新闻记者以平民化的价值取向与平视生活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问题, 摒弃个别新闻记者因职业和技术优势带来的那种居高临下的惯性思维方式 ,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新闻素材 ,和采访物件平等交流,深入地采访,采访要深入到采访物件所在的环境中去, 和采访物件打成一片 ,如果你采访一名车间工人, 在办公室谈和到他工作的车间谈, 效果是不一样的 。同时采访要细致, 注意 点和 面 的结合, 多方位、 多角度选取材料 ,并一定要到现场去观察、 了解事物发展的全过程, 通过摄像机镜头让受众看到实地景物, 令报道真实、 准确, 不出差错。

掌握采访技巧,电视新闻采访以人的活动为主体 ,所以必须掌握与现场被采访物件的沟通技巧, 做到 和什么人说什么话, 比如采访农民 ,你就要掌握农民的语言习惯, 从家庭情况 ,种几亩地、 收入多少钱等家常事入手, 关注他们最关切的事, 步步引导, 通过简单而又巧妙的提问 ,引出被采访者对整个问题的回答 ,有时候他们甚至会说出你意想不到的新鲜东西来 ,采访中也可采取快速提问的交谈方法, 在几十分钟内得到通常几个小时才能得到的东西 ,这要求记者要有高度的语言归纳概括能力。

注重素材的选择,采访的过程往往是大量新闻素材收集的过程, 所以必须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主题的提炼, 选的材料一定要精, 但要能以一当百 ,如果把所有好的事例, 素材不加选择地都罗列出来, 受众反而不会有太大触动。

突出电视新闻特点,首先要拍好画面, 力求工整, 富于表现力 ,并精心蒐集现场背景声, 如美国太空梭首次失事, 现场的长镜头, 巨大的爆炸声 ,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这是任何文字描述都无法比拟的。 同时, 记者可现场出镜 ,交待新闻背景, 并进行简单点评, 以增强新闻的可信性, 只有前期采集到好的画面及声音的素材 ,才能有后期精彩的电视新闻。

四 总结

电视作为一种大众媒体, 对社会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是当今人们了解世界的重要资讯来源, 而新闻记者正是这一大众媒体的前沿、 触角。 其工作的好坏影响到广大群众接收到资讯的真实与虚假、 完整与片面、 肤浅与深刻。 因此, 广大电视新闻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素质 ,做到所做新闻具有真实性、 完整性、 警示性。

参考文献:

汪蕾 浅谈电视新闻采访 广电视听

汪竟鸿 浅议电视新闻采访技巧 新闻世界

李玉龙 陈建军 谈电视新闻采访的前期构思 理论观察

一、引言

人是意识能动的主体,是实践的存在。人类通过社会实践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各种条件,从而实现自己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作为人类实践活动之一的媒体也应该体现人的真正存在,媒体自由作为一种理念,是指媒体的行为不受外在力量的强迫压制,出于本心而采取的行动。自由精神是媒体伦理精神的重要内容:“自由出版物的实质,是自由所具有的应用的、理性的、道德的本质。”梁启超也曾说:“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此三大自由者,实惟一切文明之母,而近世种种现象皆其子孙也。”

媒体自由理念的形成,是和人的本质相吻合的。媒体自由,体现了媒体工作者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标志着社会文明的进步。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内在于自由理念之中的价值合理性与伦理道德责任渐被人们忽视,取而代之的是工具价值渐备受推崇。在当今社会转型阶段,为经济利益所驱使的媒体,忘记甚至抛弃自身的伦理道德责任,背离了真实的媒体自由,由此新闻伦理道德的命题摆到了我们的面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重申媒体自由的伦理意蕴,重构真正的媒体自由。

二、媒体自由失范表现

媒体自由,象征着媒体主体独立地位的获得。鉴于此,任一媒体都要“自由地、平等地、公开地和无所畏惧地服务于全体人民”,但是媒体组织及工作者,不能假借“自由”名义来侵犯被报道者的权益。时下,某些媒体组织及人士为经济利益所诱惑、征服、驱使,背弃自由的初衷,媒体自由已经不再坚持原真意义上的自由价值取向,已经出现失范现象。

1.人生价值观引导背离

在市场理念的指导下,媒体自由迅速扩张,其价值导向也出现背离现象。无所顾忌地追求“娱乐化”、“刺激性”,追求把新闻事件做得所谓“好玩”的倾向。有舆论导向功能的媒体应该引导人们关注并反思社会现实问题,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端正人生目的,积极探寻人生价值,这样媒体在价值导向上才避免走向媚俗与庸俗。媒体在自由理念的这一外衣下,变成了一个“自由”的媒体,成了一个只能满足受众感官刺激的工具,缺乏思想内涵与审美品位,“真、善、美”从精神家园的高峰堕落为看得见的感官刺激享受。再有,刺激、好玩的信息也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道德发展。珀杜大学研究生格伦·斯帕克斯也认为,电视暴力使社会失调,尤其是儿童中的失调成为可能。霍勒斯·格里利撰文批评传媒娱乐化的反面教化:“《便士报》热衷于蛰伏在社会内部恶魔般的欲望煽动点火,他们也许不会被指责犯有谋杀罪。但是,他们的的确确是犯了制造谋杀者这种更恶劣的罪行。”一些媒体逐渐失去了道义评判能力及社会责任感,因此饱受社会批评。有的媒体打着“受众有这个需求”的招牌,为所欲为,以此做文章来招徕受众,吸引眼球,提高关注度和收视率,很不道德。在这一过程中,媒体失去了同情心、责任心、道德心,让有良知、有道德责任感的民众很是反感。其实,“一个职业化组织,当然是以为公众服务为趋向。这种‘服务’,不能以专门组织自己利益为基础,但也不是自己的‘顾客’要什么就给什么,而是基于他们的需要。”伦理道德要求媒体对受众合情合理的需求要满足,不合情不合理的需求绝不能迎合,还要做好批评和引导的工作。所以,媒体应本着为民众负责的态度,绝不能忽视它对民众的教化功能和舆论导向功能。对于新闻机构和从业者,要记住的是,对媒体职业要有最诚挚的道德责任感和合乎伦理的媒体事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媒体事业。在商业气息浓厚的社会,媒体工作者既要有对职业的忠诚度,也要有提高的自身素养自觉强化新闻伦理道德的理念,深刻意识到自己的伦理选择对社会、对他人、对受众的重要意义所在。

2.媒体权力营私

自由的媒体是民意和官方的双向代言人,可以代表民意说话,也可以代表政府发言,媒体所具有的双重身份,使得媒体具有非常大的话语权,为此需要有效监督,否则可能变成一种腐败权力,事实证明确实如此。某些媒体机构及从业者把媒体当成他们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于是以公共话语权寻租的活动也出现了。

(1)商业广告盛行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媒体被推向市场,于是许多媒体认为自己面临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的两难抉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媒体在运营方式方法上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商业化取向,这也是人之常情,本无可厚非,但是某些媒体的做法值得商榷,比如商业广告的盛行。商业广告是广告主支付给媒体一定数额的金钱,为达到招揽大众、吸引大众的目的,或提高自己品牌的知名度、或扩大自己品牌的影响力,借助依附媒体以吸引尽可能多地消费者来购买自己的产品。可以说商业广告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在电视剧中插播,在某一档节目中插播,尤其是收视率高的节目或作品之中广告更是泛滥成灾,在商业广告中,广告主对某些特定时段的节目编排有很强的影响力。“商业广告的大显身手表明,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找好了买主,顺利实现了收大于支的经济循环”。媒体为了巨额的广告费,受经济利益所驱使,甘愿去媚俗,甚至造假,比如前段时间某些卫视为某品牌瘦身机做宣传,瘦身机通过甩掉身上多余脂肪,从而达到瘦身效果,后经专家证实瘦身机瘦身不但不可能,而且还有可能会给消费者造成身体伤害。

(2)虚假新闻不断

伴随着媒体逐渐走向市场,有偿新闻、甚至虚假新闻也应运而生。目前有偿新闻的主要表现是电台、电视台将时段或报纸,杂志将版面按照行业标准核算成具体数额与个人或组织集团进行交易。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媒体工作者收受了他人钱财唱赞歌编写虚假报道的事情,或者以曝光对他人不利的真相要挟勒索钱财,得逞后便厚颜无耻地颠倒黑白。虚假新闻,表现形式为与事实严重不符,无中生有、随意捏造,其本质是一种肮脏的钱权交易,是媒体话语权与他人利益的一种交换。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新闻伦理道德的严重缺失,已不是他个人的问题,由于媒体的影响力之大,对社会、对他人、对受众会产生广泛的不良影响,鉴于此,媒体工作人员要把好传播新闻信息时的伦理道德“关”,由此媒体从业人员“新闻伦理道德”的养成教育问题也进入有识之士的视线,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媒体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滥用自由权利,为话语权力寻租,极大地损害了自己的形象,抛弃了自由理念所赋予的道德责任,无形中也侵害了广大受众的利益,这社会上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应当说这是媒体自由进步的副作用。殊不知,媒体的这种话语权来源于民众,这一桂冠是民众授予的,是民众把自己的知情权、说话权等集中起来,交付给媒体。鉴于此,媒体更应有以事实为根据来说话,遵守诚信原则,表达代言民意、关注民生的社会责任。

3.人文关怀失位

新闻媒体在“人文关怀”正日渐向“受众本位”回归的这一过程中,滑向了媚俗的边缘。在媒体眼中,重要的不是人们的心理状况、行为处境及价值取向引起的社会反思,而是事件本身可能带来可以炒作的猛料,以提高点击率或收视率或关注度。炒作、恶搞、有的甚至超出了道德底线,触及了法律问题,这也增加了群众对媒体的不满意度。在过度的不着边际的炒作、恶搞中,相当一部分媒体失去了应有的社会良知及对人应有的尊重与关心。媒体声称张扬人文关怀,但又总在自觉不自觉中伤害了许多善良、无助和受害的人。媒体过于关注和满足大众需求,而对社会弱势、边缘人群缺乏关注,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边缘群体的边缘化与弱势化。所以,对于大众媒体而言,真正的人文关怀不仅是以受众为本位,而更应当以对受众,尤其是社会的困难群体、边缘群体的人生终极关怀为最终目的,这是真正的媒体自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的应然内涵。

三、媒体自由理念重构

实际上媒体自由是有伦理的限度的。但现实社会中的媒体自由已经背离它的最初价值意义,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鉴于此,需要重构媒体自由理念。

1.客观原则

任何时候,客观是媒体机构及工作者坚持的首要伦理原则,也是媒体的生命所在。对于新闻媒体而言,客观,即是实事求是。梁启超《敬告我同业诸君》一文,说:“西哲有言:‘报馆者现代之史记也。’故治此业者不可不有史家之精神。史家之精神何?鉴既往,示将来,导国民以进化之途径者也。故史家必有主管客观二界,作报者亦然。政府人民所演之近事,本国外国所发之现象,报之客观也;比近事、察现象而思所以抽绎之,发明之,以利国民,报之主观也……主观之所怀抱,万有不齐,而要之以向导国民为目的者,则在史家谓之良史,在报界谓之良报。”当今社会,媒体故意歪曲事实甚至隐瞒事实的情况时有发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不满。李大钊曾说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所以在新闻报道方面,严格说来媒体组织与媒体从业者都必须具有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近几年,每年都评出“十大假新闻”,可见“虚假”性的严重程度。“虚假新闻”的存在,不仅是新闻界之耻,更是整个社会之辱,损害了新闻的基本价值与信誉。著名人士克伊尔安说:“新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价值载体。假定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新闻时施加其基本的价值预判于其中,任何一个事件都将成为由各种不同的术语重新描述的作品。因此,为了压过其他媒体以确保独家报道而寻求某种对消息的‘合理的更正’是毫无意义的。”从媒体伦理的角度而言,它要求工作者必须学会发现真相、还原真相。可以看出,客观公正报道事实与有偿虚假报道,本质上是势不两立不相容的。但是这一原则的坚持,这关键取决于媒体机构及媒体工作者的道德抉择,因此,媒体机构及工作者的道德责任愈发显得重要。

有关新闻采访与写作论文?

2.正义原则

“正义”是一个复合词,是由“正直”与“义气”两词组合而成。“正义”是华夏文化流传千载不衰的正统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传统认为正直是为人必备之本,义气是为人必守之节。正义是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是相对邪恶而言的,正义与否的客观标准主要在于其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广大群众的利益。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能否秉持正义和公道,是媒体能否获得支持的关键所在,也是媒体的又一原则,。媒体应当充当代表最广大人民的社会舆论的工具。马克思说:“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揭发招摇撞骗的职责,在我看来是报刊的首要职责”。媒体要发挥自己的“手术刀”功能,勇敢地时时解剖社会疮痂,以捍卫社会正义,维护社会良好的秩序,为人类的和谐幸福追求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尽自己的一份责任。

3.仁爱原则

孔子首倡“仁者爱人”,孟子继承和发扬孔子的这一思想,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强调“不忍人”的恻隐之心是一个正常社会人所当具有的德性与品行,当然对于媒体机构及其从业者而言,这更是他们做人的道德准则。媒体追求自由,但是也有边界,所以任何媒体机构不能以“自由”的名义侵犯被报道者的权益,比如对于公众人物也要手下留情,给予他们一定的私人空间,要掌握适度原则,不要侵犯隐私。某明星夫妇之女先天性唇腭裂,部分不良媒体争相高价购买该女囡的照片,有些网站甚至用其他同病女婴的照片以假乱真,来提高自己的点击率,媒体的这种行为根本无恻隐可言,无仁爱可言,深深地刺痛了做父母的心。再如在报道一些社会弱势群体的时候,要保护他们的隐私,维护他们的尊严,不能以自由名义无视被报道者的自尊,侵犯被报道者的利益,也不能含沙射影。比如曾有过媒体记者对于一个举报者做采访报道,本来答应被采访者不会泄露其任何信息,谁知采访稿见诸报端之后,被采访者的姓名、住址一应俱全,结果被采访者为了逃避打击报复,只能背井离乡,一家人过着离散不能团圆的日子。媒体的初衷本是要揭露非法和黑暗、保护弱者的,结果适得其反,伤害了被报道者。所以要对某些媒体机构及从业人员进行道德教育,通过外在的教化和自身道德的自觉与修养等培育媒体的仁爱思想。

4.诚信原则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古人十分重视诚信问题,视诚信为自己的生命,认为诚信乃立身之本、立人之本、立国之本。* 的老师顾毓琇于96岁高龄时在美国华盛顿饭店赠言朱镕基:“智者不惑,勇者无惧,诚者有信,仁者无敌。”“诚者有信”之外三句分别参见《论语·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宪问》:“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顾老活学活用《论语》,添此一句,足见前贤于“诚信”寄望后生之重。诚信是伦理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对于媒体,诚信乃媒体立身之本,没有诚信,也就无所谓媒体伦理。诚实守信既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自身健康发展的前提之一。时下,不少媒体有背离诚信原则的报导,或故意夸大或缩小或隐瞒事实或歪曲事实的新闻事件,或非故意导致报道与事实真相大相径庭的例子,甚至断章取义、胡拼乱凑的人物专访稿。诚信作为媒体工作者的道德操守和职业规范,有下列要求:第一,要以诚实的精神,向大众传播真实的新闻事实,以诚实态度面对所采访的人物、事件,有些采访对象出于对媒体的信任和敬仰,向媒体人士提供信息,但要求不要见诸报道,但是媒体人士不顾采访对象的感受,依然我行我素地进行报道,深深地刺伤了采访对象;第二,要以诚信的品质呈现给受众喜欢的高质量的情节内容和高尚的精神产品,从而获得受众认可以提升形象价值;第三,创造精神产品的媒体与作为消费者的受众,需要建立起一种诚信度较高的契约关系。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媒体在揭露事实真相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有些媒体工作者为了取得第一手的新闻资料,置自己的性命于不顾,如很多矿难的报道,也是通过媒体工作者的真实报道,让公众知晓的。这样的报道,既体现着媒体从业者的职业道德,也是他们诚信原则的体现,有助于社会进步和政治文明建设。

总之,现实中不乏道德情操高尚的媒体工作者,但面对不断的经济诱惑,原来坚定的道德信念防线渐被冲垮。因此客观、正义、仁爱、诚信四原则,作为媒体从业者的个体自律有时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健全的行业制度和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发挥强制约束功能。因此,在对待媒体自由变质的这一问题上,德性的力量无法发挥作用的时候,行业法规、法律法规才具有真正的规范作用。

四、结语

健全的道德人格,高水平的道德修养是一个媒体从业者最起码的入门资格。1904年普利策在《北美评论》上撰文指出:报人应怀抱崇高的理想,并负有急公好义的使命,对本身所触及的问题具有准确的知识和最真挚的道德责任感,以造福大众为目的,不应屈从于商业利益或任何个人权力。汕头大学胡兴荣教授给予很高的评价:“本文的立论立足于报业的社会功能,强调了报人的社会责任,被誉为新闻伦理的奠基之作。”凸显了媒体自由伦理中的社会责任,强调了媒体对社会的道义责任。

媒体工作者要行使好党和人民给予的“传播权”,发挥好自己的放大作用,媒体工作者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精神情操和道德修养,这才是扩大自己影响力的根本所在,也是受众的最终认可。媒体自由是其正当的权利,但是媒体也要注意自由是否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这是媒体在追求所谓的自由时应当深思的一个问题。所以,媒体对自己应有一个正确的社会定位,即客观、正义、仁爱、诚信,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媒体自由,才是媒体所真正追求的自由。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