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有哪些下属乡镇?
截至2019年6月,沈阳有68个下属乡镇。
辽中区下辖15个镇:六间房镇、朱家房镇、于家房镇、肖寨门镇、杨士岗镇、刘二堡镇、潘家堡镇、冷子堡镇、养士堡镇、牛心坨镇、满都户镇、老大房镇。
新民市下辖18个镇:大红旗镇、梁山镇、大柳屯镇、公主屯镇、兴隆镇、兴隆堡镇、胡台镇、法哈牛镇、前当堡镇、大民屯镇、柳河沟镇、高台子镇、张家屯镇、罗家房镇、三道岗子镇、陶家屯镇、东蛇山子镇、周坨子镇。
新民市下辖6个乡:金五台子乡、红旗乡、卢屯乡、姚堡乡、新农村乡、于家窝堡乡。
康平县下辖5个镇:小城子镇、张强镇、方家屯镇、郝官屯镇、二牛所口镇。
康平县下辖3个乡:北四家子乡、两家子乡、海洲窝堡乡。
康平县下辖4个少数民族乡:沙金台蒙古族满族乡、柳树屯蒙古族满族乡、西关屯蒙古族满族乡、东升满族蒙古族乡。
法库县下辖12个镇:丁家房镇、孟家镇、十间房镇、依牛堡镇、冯贝堡镇、包家屯镇、柏家沟镇、大孤家子镇、三面船镇、登仕堡子镇、叶茂台镇、秀水河子镇。
法库县下辖5个乡:十间房乡、慈恩寺乡、卧牛石乡、四家子蒙古族乡、孟家乡。
扩展资料:
沈阳的历史沿革:
三万年前,沈阳地区在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
7200年前,有中华民族的分支先民(太阳鸟图腾文化)在此农耕渔猎,繁衍生息,创造出新乐文化。
公元前300年,燕国将领秦开率军驱逐东胡,在此地筑候城(候,是斥候的候,为瞭望之意)。顾名思义,“候城”即为瞭望之城,隶燕辽东郡襄平县。此为沈阳建城史之初,距今已2300余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沈阳隶属辽东郡(辽阳)。
西汉时期,已有史书称之为“候城”?[19],隶属汉辽东郡(辽阳),为辽东郡中部都尉的治所,说明“候城”在西汉时期已经规模颇大。唐代改称“沈州”。五代时期,辽太祖移民到此,修筑土城,生产随之发展。金代时期,金太祖攻占沈州,沿用“沈州”之名。
元朝元贞三年(1296年),元代重建土城,改沈州为“沈阳路”,归辽阳行省管辖。这里的“沈阳”是取沈州和辽阳各一字而成,与“沈水之阳”关系不大。从此,“沈阳”这一名称正式出现在史料上,距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
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年),明朝改称“沈阳路”为“沈阳中卫”。
天命十年(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把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中卫,并在沈阳内着手修建皇宫(今沈阳故宫)。这是沈阳历史性的转折,从一个军事卫所,一跃成为盛京皇城,逐步发展为东北中心城市。
天聪元年(1627年),清太宗皇太极大规模扩建沈阳城,在沈阳修建盛京八门。?
天聪八年(1634年),清太宗皇太极尊沈阳为“天眷盛京”,故称“盛京”。
崇德元年(1636年),蒙古归顺清朝,用白骆驼驮着蒙古圣物——吗哈噶喇金佛、传国玉玺来沈阳。清太宗皇太极敕建莲花净土实胜寺,因其是清皇室家庙,因此又称皇寺。
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敕令,以沈阳古城为中心,修建东、西、南、北四塔四寺,意让四塔四寺护佑人民,确保“奉国安民,五福斯来”。
顺治元年(1644年),清世祖福临迁都北京后,盛京(今沈阳)为陪都。
顺治十四年(1657年),以“奉天承运”之意在盛京城(今沈阳)设奉天府,沈阳又名“奉天”。中国清朝时期,全国只有在北京城设顺天府,盛京城奉天府跟其并称,可见规格之高。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沈阳成为奉系军阀统治的首府
民国十二年(1923年),正式设立奉天市政公所,沈阳首次出现市的建制
民国十六年(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后,党中央为了统一对东北党组织的领导,决定派陈为人组建中共满洲省委。
民国十七年(1928年)9月,中共满洲省临委在沈阳召开了东北地区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大会决定将中共满洲省临委改为中共满洲省委。陈为人、刘少奇、陈潭秋、罗登贤等先后担任省委书记。
民国十八年(1929年)2月5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改奉天省省名为辽宁省;4月2日,改“奉天市”为“沈阳市”。
民国二十年(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并侵占沈阳后,又将“沈阳市”改为“奉天市”。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东北光复,“奉天市”恢复“沈阳市”名称。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1月2日,沈阳正式解放。
1953年,沈阳市改为中央直辖市。
1954年,沈阳市改为辽宁省辖市。
1964年,中共辽宁省委决定设立沈阳专区。
1993年,原铁岭市的法库、康平县划归沈阳管辖,新民县撤县建市。
1994年,沈阳市升格为副省级市。
2002年,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入铁西区。
2006年,沈北新区成立。
2014年6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将沈阳市东陵区更名为浑南区。
2016年1月,辽中县撤县设区。
百度百科—沈阳
苗族有十二个宗支,即十二大苗姓据石宗仁先生整理翻译本,为“仡濮”、“仡楼”、“仡慷”、“仡芈”、“仡灌”、“仡卡”,“仡削”、“仡徕”、“仡侃”、“仡宿”、“仡劳”、“仡雄吾”①。龙炳文先生的整理翻译本有“仡莱”、“仡恺”、“仡卢”、“仡弄”、“仡辽”、“仡芈”等②。二者基本相同,只是所用的一些记音的汉字有别。“仡”为语气词,有时又可汉译为“果”、“禾”,加在姓的前面带有尊重的意思。平常也可加“代”,而不用“仡”。
又据20世纪三、四十年代湘西苗族文人石启贵记载,乾城(今吉首)、凤凰,永绥(今花垣)等地的苗族,传说有十二个系别(即苗语姓氏),当时尚保留的有七个。即禾孝、禾篾、禾瓜、禾卡,禾枷、禾列。“禾”,即为“仡”(“果”)的不同汉字的记音③。与《古老话》对照,“禾孝”即“仡削”,“禾篾”即“仡芈”,“禾瓜”即“仡灌”,“禾卡”即“仡侃”,“禾列”即“仡徕”,相互可对应,仅汉字记音不同而已。可见,东部方言的几大苗姓,一直在苗族内部世代相传。
湘西苗族姓氏就有仡熊、仡鬻、仡颛、仡菜、仡恺、仡鲧、仡芈(十二支)、仡沙、仡颧、仡轲等,习惯称为五宗七族;历代封建王朝赐汉姓有吴、龙、廖、石、麻、田、杨、贺、包、唐、白、王、刘、李、张等共148种⑤。初民时代的呼腾名称即是现代人说的所谓“姓”。我国古代的学者对姓氏和图腾的关系极为关注,《说文》云:“姓,人所生也。”《白虎通、姓名篇》日:“姓,生也,人年禀天气所以生者也。”《论衡、诘术篇》谓:“古者,因生以赐姓,因其所生赐之姓也。若夏吞薏茨而生,则姓茨氏。商吞燕予而生,则姓予氏。周履历大人迹,则姬氏其立名也。”他们认为的“姓”就是“生人之物”。也就是指现代人说的“图腾”。现把湖南湘西境内苗族的五宗七族,演变情况简述如下:
甲、仡削(Ghob Xot)、禾弄(Ghob Hlongb)。此系属于吴姓,居住在今吉首市所属坪垄、犁口嘴、三岔坪、地岭坡及凤凰县阿拉营、鸭堡寨、暴木营、沙坪一带为多。
乙、仡篾(Ghob Miel)。此系属于龙姓,居住在今吉首市岩板桥、排补兄、古丈县九龙洞、凤凰县总兵营、花垣县排达一带为多。
丙、仡瓜(Ghob Ghueas)。此系属于石姓及廖姓。因廖、石两姓古时相传原是同支系的,故汉姓异而苗姓血系同,所以现今廖姓同石姓均无开亲之例。石姓以花垣县芷耳寨、排腊以及保靖县之翁科、大岩,吉首市之排帮为多。廖姓以凤凰之廖家冲一带为多。
丁、仡卡(Ghob Khad)。此系属于时姓,又谓小石。但时姓不知何故,又有改为石姓者,所以今写成石姓。故有石姓与石姓开亲之说,其实他们双方的信教及所安地楼之方位均属不同,在苗族中一向可以辨别,毫无疑义。外县之人有不知石姓是两姓者,往往误传同姓结婚,以为笑谈,皆非议也。此姓以吉首市之大伯冲、瞿家庄、大兴寨、小兴寨、乱岩滩、矮寨沿河一带为最多。禾卡还生麻姓。凤凰县之边区、林栗、课家、花垣县之卫城较多,其他各地俱有。麻姓亦有叫禾流。
戊、仡扁(Ghob Biant)。此系属于隆姓,俗称小隆。近代不知何故,有写成龙姓者。花垣、保靖、吉首、凤凰、古丈之边境均有之。
以上为湘西苗族五大姓之系别。
苗族五宗七族分别为:吴,龙,廖,石,麻此为五宗。外加隆杨二族称七族。土家族所谓八大姓分别为:彭.白.李,田,冉,杨、谭、向。
在大湘西历史久远且至今仍有有影响里的家族有八个彭、田、向、覃、龙、石、麻、隆。此八大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