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恨那可论”中的“恨”是“愤恨”吗
首先,“恨”在古书中同“憾”是一对音近同义词,可以释为“引为憾事”或“感到遗憾”。《康熙字典》引《正字通》说:“‘恨’与‘憾’声义微别:‘憾’意浅,‘恨’意深;‘憾’音轻,‘恨’音重。”可见,“恨”“憾”二字在意义和读音上的差异是比较细微的。商务印书馆编写的《古汉语常用字典》也说;“‘憾’和‘恨’是同义词,都表示遗憾。先秦一般用‘憾’,汉以后多用‘恨’。”古书中只有“怨”和“恨”二字连用时才有“仇恨”、“怀恨”、“愤恨”的意思。例如《汉书·霍光传》“欲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其中的“怨恨”就是“怀恨”的意思。“怨”和“恨”二字单用时“怨”表示“仇恨”,“恨”表示“遗憾”。例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于是大怨灌夫魏其。”其中的“怨”就是“仇恨”的意思。陶潜《自祭文》“余今斯化,可以无恨。”其中的“恨”就是“遗憾”的意思。在古代,“怨”“恨”二字的区别是相当大的。如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一句里的“恨”字,恐怕不会有人将其解为“愤恨”的。关于“怨”“恨”二字的区别,《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王力先生编的《古代汉语》都作了详细说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指出:“‘怨’和‘恨’不是同义词。在古书中‘怨’和‘恨’表示仇恨、怀恨,‘恨’不表示仇恨、怀恨。”王力先生还特别强调提出:“注意:古代汉语里的‘恨’字不当‘仇恨’‘怀恨在心’讲。”王力先生这一结论是从大量古籍的语言现象中得出的。就笔者阅历所及,迄今还没有发现古书中哪一个“恨”字当“仇视“、“怀恨”、“愤恨”的意思讲的。“恨“不表示“仇视”、“怀恨”、“愤恨”意,在古代语中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其次,从诗的上下文来看,刘兰芝、焦仲卿二人感到“恨恨”的原因是“生人作死别”。生离死别,自然是一种愁苦、悲伤的感情,若将“恨恨”二字释为“愤恨到极点”,显然与这种情绪不合,正如将白居易的《长恨歌》的“恨”字解为“愤恨”,就同诗中主人公的情绪非常不合一样。
因此,“恨恨那可论”中的“恨”字还是解作“遗憾”为宜。不过此处“恨恨”迭用,语意较重,根据上下文可以变通解释为“悲伤愁苦到极点”的意思。此句也便可译作:“心里的悲伤愁苦哪里说得尽呢?”
不良情绪“恨、怨、恼、怒、烦”都是什么意思
hate 更多是 讨厌,因不喜欢而恨,多用作口语;如:I hate you (后一般跟人)
resent 更多是 绝望,因不满意而怨恨,多用作书面。如:It let me resented.(一般与事件、东西搭配)resent + v-ing(或 something )..怨恨……
1、恨:怨,仇视:怨恨、愤恨、仇恨、痛恨。为做不到或做不好而内心
不安:恨事、悔恨、遗恨、抱恨终天。
2、怨:仇恨:怨恨、恩怨、宿怨、怨仇、怨敌、怨声载道。不满意,责
备:埋怨、抱怨、怨言。
3、恼:发怒,怨恨:恼恨。恼火;烦闷,苦闷、烦恼、苦恼、懊恼、恼丧。
4、怒:生气,气愤:怒色、怒视、怒叱、怒骂、恼怒、息怒。怒气势盛:
怒涛、怒火。
5、烦:苦闷,急躁:烦躁、烦乱、烦恼、烦闷、烦郁、心烦意乱。又多
又乱:不厌其烦、烦絮、烦琐、烦、。烦文。
实际上述“恨、怨、恼、怒、烦”也就是佛学里常说的心中的五毒(贪、嗔、痴、嫉、慢),也就是我们自己的心魔。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