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校园凌霸现象?
这个我想我比较有发言权,试谈一下。
我认为校园欺凌分为暴力和冷暴力,两个我都接触过。初中时我们学校附近有一些高中和职高,周边环境不好,出去被劫钱是常事,漂亮女生被拉去“交个朋友”什么的也很多,校园里大大小小的“老大”作威作福,欺负同学逼着交保护费上网吧,太平常了。我们班恰巧没有这么一个“老大”,于是就成了各路人马欺负的对象,大家也都敢怒不敢言。有一次有一个小老大又来我们班调戏我,我实在忍不住了在桌子里掏出个铁桌腿,狠狠抽到他脑袋上,桌腿是空心的,很轻,我力气又小,只在他脑门上打出了个包,关键是他没想到我敢反抗,直接愣住了。等到他回过神恼羞成怒要来收拾我,我们的同学们终于爆发了,把他打了出去。第二天他领了一群人来,又被我们打了出去。
我们这才认识到我们的力量。
大家想不被欺负就得团结起来。当时觉得大学里的学生会是个新鲜名词,我们也建立个学生会吧,我那时是班长,就被推举成了学生会主席。我们当时的宗旨就是保护本班学生不被欺负,谁欺负我们就打回去,说白了就是以暴制暴,可当时谁懂这个。我们全班将近60人,没有任何一个“帮派”比我们人多,逐渐的没人敢欺负我们了。
那个时候以暴制暴就成了我们几乎唯一的手段,也狠打过几架,我屁股上还有酒瓶断茬扎的留下的伤疤。我们也不知道要用什么方式来保护自己。我是女生,我亲眼见过在厕所里被扒光的女生,一堆人一边辱骂她一边用刚出的30万像素的手机拍照,一天就十块钱吃午饭还要被人抢走就为了上网吧。那个时候的孩子对作恶毫无自控力。从那时候起我就决定了别的班的事我也要管。逐渐的别的班很多被欺负的人也加入了我们,经过差不多一年时间,初二的时候我就成了全校学生会的主席,人送绰号米哥。
再说冷暴力,说白了就是白眼和排挤,这个我也体会过。高中我不想再掺和以前那些事,结果有些事确实不是我能躲开的。有个人追我,挺有诚意的,人也不错,但是我当时已经有了很爱的人,我不想欺骗他,于是明白告诉他我是蕾丝边。不知怎么就传出去了。我们班有个女生很喜欢他,是我宿舍的,于是到处宣扬。后来他们又知道了我就是“米哥”,到处说我是女流氓,平时也是对我冷嘲热讽指桑骂槐,最过分的是,她在宿舍偷拍我穿着丁字裤露着伤疤的照片,做实我“女流氓”的名声。
“蕾丝边”加“女流氓”,我的环境可想而知。同学们不想得罪他们,于是也不愿意跟我接触,我被事实上孤立了。我不想惹事,一直忍让。有一次我发现我的数学错题本和历史笔记被撕成了碎片,气的我直哭。我的爱人知道了狠狠教训了他们,结果适得其反,同学们更怕我了,更不愿意跟我说话了。我这高中三年差不多就是这么过来的。
这也是欺凌,虽然我没有受到任何的肉体伤害,但是所有人都好像跟我隔着玻璃墙,一直被冷眼和孤立。
当我们开始反抗暴力的时候,我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力量,而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孩子们的力量能给别人造成多大伤害。
包括当时的我们。
PS:去年年前我回初中看望老师,因为本人比较面嫩,进校门的时候被学生会的值日生查了学生证,还质问我为什么不穿校服,根本看不出来本人还有半年就大学毕业了-_-#直到有人认出来我就是学校走廊宣传板的优秀毕业生米哥。我看到我们当初建立的制度现在还一直执行下去,实在很欣慰。我应学弟学妹的邀请,跟他们说了几句话。我告诉他们,要用自己的力量保护自己,但如果你们不能控制自己的力量,你们就与施暴者无异。你们不要因为愤怒和憎恨就把自己变成自己最痛恨的那种人。
在学生时代,我们可能都曾遇到过这样一位同学。
因为种种原因,他变成了班里一些混混取笑辱骂的对象。或许是因为家境,或许是因为外貌,或许是因为性格,或许都不需要理由......
渐渐地,取笑他成为了一种习惯,一种日常。不好笑的笑话在他身上就特别好笑,打骂在他身上就显得天经地义,欺负他也不再局限于个别人,而是一个全班参与的集体活动,甚至老师也会拿他“开玩笑”。
暴力在群体氛围的掩盖下,居然变得理所应当,弱者愈弱暴者愈暴。
这,就是“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又称“校园欺凌”、“校园霸凌”,是指在校园内外学生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上面说的只是最常见的“校园暴力”之一。“校园暴力”其实分为很多种:社交暴力、语言暴力、肢体暴力、网络暴力......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肢体暴力”。不管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各种形式的霸凌都潜伏在校园中:暴力、辱骂、排挤、骚扰或戏弄等等。
据浙江大学《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社会心理研究》调查显示,49%的同学承认对其他同学有过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87%的人曾遭受到其他同学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全球校园霸凌现状的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年有将近2.46亿儿童和青少年因体貌特征、性别与性取向、种族与文化差异等原因遭受欺凌。校园暴力会导致受害者逃学、成绩下降、退学甚至自杀,而与此同时带来的自卑、沮丧、焦虑、恐惧等心理,也会伴随终生。
“校园欺凌就是空气,无处不在。”绝非危言耸听,这句话就是校园霸凌现象的一个真实写照。
当校园霸凌发生时,除了“施暴者”和“受害者”,“旁观者”的做法在校园暴力事件中也显得尤为重要。校园暴力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伤害,更严重的则是精神伤害:恐惧、焦虑、抑郁、厌学、社交障碍,甚至是伴随终生的心理创伤。
腾讯新闻曾做过一项校园欺凌公众认知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参与调查的3万6千名网友中,超过一半的人亲身遭遇过校园欺凌。据受访者回忆,38.2%的被欺凌者彻底放弃学业,30%转学到其他学校,24.6%短期不来上学。
有人说:在校园暴力里,没有“旁观者”,只有“加害者”。
校园暴力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如果我们发现了就应该及时去制止,而不是永远担任“旁观者”的角色。当所有人都不会无视任何校园暴力时,校园暴力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面对“校园霸凌”,请勇敢地对它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