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聪明?什么是智慧?聪明和智慧有什么分别?
说起智慧人生,就不能不谈及聪明和智慧,其实,聪明和智慧是两回事。
聪明是一种生存能力的体现;而智慧则是一种生存境界的体现。
世界上聪明人不多,估计十中有一;而智者就更罕见,估计百里无一。你看,连公认的智者苏格拉底都自认为按照智慧的要求,自己是无知的。
在现实生活中,不吃亏的人是聪明人;而能吃亏的是智者。
聪明人和别人过事儿总能保全自己利益。比如做生意,他们每单生意都能把利润赚足;而智者绝不追求每单生意的最大收益,有些生意甚至赔钱也做。
聪明人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而智者明白自己不能做什么。
聪明人能把握机会,知道什么时候该出手;而智者知道什么时候该放手。因此,拿得起来的是聪明,放得下的才是智慧。
聪明人总把自己闪光的一面表现出来,也就是脱颖而出;而智者是让别人把闪光的一面表现出来。比如,在一次聚会里,聪明人嘴忙,往往侃侃而谈,因此是茶壶;而智者耳忙,注意聆听别人,因此是茶杯。茶壶里的水最终要倒进茶杯里。聪明人注意细节,而智者注重整体。
聪明人多烦恼,失眠较普遍。因为聪明人比常人更敏感;而智者能远离烦恼。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超然物外之境界,因此智者吃得下、睡得着。所以,聪明人多英年早逝,而智者无忧,故多长寿。
聪明人渴望改变别人,让别人顺从自己的意志;而智者多能顺其自然。因此,聪明人的人际关系容易紧张,而智者的人际关系多和谐。
聪明多数是天生的,得益于遗传;而智者更多更多靠修炼。
聪明能获得更多知识,而智者让人更有文化。反过来,一个人知识越多越聪明,而文化越多越智慧。
聪明人靠耳朵、靠眼睛,所谓耳聪目明;而智者靠心灵,即所谓慧由心生。
科学让人聪明,哲学教人智慧。
聪明能带来财富和权力,智慧能带来快乐。因为聪明人往往有更多技能,而现实中这些技能只要机缘巧合,就能转化为财富和权力。但是财富和权力与快乐很多时候并不成正比,快乐来自人心。因此,求才,聪明足矣;求脱离烦恼,非修智慧不可。
郑板桥说“聪明难,糊涂更难”。其实郑氏的“糊涂”是需要智慧的“糊涂”。所以“难得糊涂”翻译过来就是“难得智慧”。连苏格拉底都无智,可见智慧有多难!
佛经的“智慧”是指什么意思?和平常我们所说的智慧,是一个意思吗
有人说,人不光要有小聪明,还要有大智慧。这句话可能能比较清楚的说明聪明和智慧的区别。你会发现,一些小聪明和真正能帮助你改善生活的知识类型之间有着微妙的差别。而这些细微的差别会使结果大不相同。
聪明会让你脑子转得很快,这或许能让我们掌握很多零碎的知识,但却不一定能让我们生活得更好;而智慧则是通过不断失败和成长而获得的东西,它能帮助我们做出长远的决策,得到想要的东西。
有些人看起来很聪明,但在生活中处理问题时往往表现得很差。在足够长的时间尺度上,经验和努力工作的重要性往往胜过智力。而且经验和努力工作可以教会你智慧。
1. 跨学科思考的能力。聪明的人对他们的领域或专业水平非常了解。而智慧的人会从各种各样的资源中汲取知识。他们很多东西都知道一些,这让他们在与比自己“聪明”得多的人打交道时能占上风。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谈到,他非常喜欢在谈判中灭掉那些智商比他高得多的人,他们看不到自己思维中的盲点,因为他们只擅长一个领域。
2. 处理确认偏误的能力。确认偏误是一种思维倾向,指的是人们倾向于相信自己已经相信的东西,而忽视那些与你的已有信念相矛盾的证据。确认偏误的有趣之处在于,我们之前都听说过这个词,但是我们只会把确认偏误的帽子扣在与我们意见不一致的人头上,而不是我们自己。智慧的人明白,与自己的确认偏误作斗争是一场多么艰苦的战斗。我们都不是桌椅板凳,都有自己的思想,都不是绝对理智的。
3.看清现实的能力。许多聪明的人都有一个主要的缺点,那就是认为他们能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他们的理想主义使他们对现实世界视而不见。聪明和理想主义的人经常使用“应该”这个词。他们谈论事物应该是什么样子,描述世界应该如何运转。而智者试图理解事物的本质。
4. “走一步,看三步”的能力。纳西姆·塔勒布(Nassim Taleb)给那些高智商却不能做出明智决定的人起了个名字——"聪明的白痴"。聪明的白痴会受到一级思维的困扰,因为他们从不考虑自己行为的计划之外的后果。
5. 理解动机的能力。“动机”是能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一旦学会了从动机的角度看世界,你就不能忽视它了。事实上,所有这些与智慧相关的主题都是相互重叠的,但动机可能是核心部分。许多聪明人都有这种“动机盲点”。他们会提出详尽的、听起来不错的解决方案。他们甚至会使用一堆数据来佐证。但他们没有考虑计划背后的激励因素,所以可能会达不到预期效果。
6. 了解自己无知程度的能力。聪明人认为自己无所不知,而智慧的人知道他们不知道的东西有多少。聪明的人总是对答案有把握。
如果某人对每一个复杂的宏观问题都有答案或解决方案,那他们就不是智慧的,因为他们无法抵制对某事发表意见的冲动。智慧的人会说“我不知道”,并承认哪些领域的理解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智慧的人永远不会说自己“智慧”。你可以对自己的才智自信,但你也要记住,你可能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成功。
7.得到你想要的东西的能力。智慧来自于这样一个过程:为了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不断碰壁,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直到你最终得到它。许多聪明的人害怕经历这段旅程。如果他们失败了,那就证明他们不是聪明人了。我经常看到这种事发生在人们身上。它们超级聪明,但它们的智商却成了障碍。他们把失败看作是愚蠢的标志,而失败其实是我们最纯粹的智慧之源。我过去常常靠着自己聪明避免失败。但直到我遇到了挫伤自尊的情况,我才真正开始学习。没有失败就没有成长,只有痛苦才能教会你一些教训。
佛经中的“智慧”,两个字是分开的,智是智,慧是慧。智是慧的体,慧是智的用。我们平常所说的智慧都是从表面上的现象去评定其某一个人的行为状态,在佛经中佛祖认为众生的智体是相同的,都可以与佛一样具备所有的慧用。但为什么现实世间会有种种差别相,原因就是出在其智体的慧用上(就如一台电脑中了毒运行缓慢而不能发挥出应有的功用,众生如果中“毒”,其反应表现就是行行色色的人类世界),从而揭示出了众生行为状态差别的根本原因。
附“智”与“慧”的术语解释,供您参考:
〔智〕
佛教术语。音译若那、阇那。指人们普遍具有的辨认事物、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或认识。也称智慧,但佛教认为智与慧有区别。按《大乘义章》卷九的解释:“言智慧者,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别。”又谓正在观察、分别抉择事物时,称之为慧(无间道),已经对事物作出决断并通达明了时,名之为智(解脱道)。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由愚昧无知(无明)、不知诸法(一切事物)的因果关系及其真性,妄起颠倒执着而造种种恶业,因而流转生死轮回,受诸苦恼逼迫身心。断除无明烦恼而得解脱即是智慧。佛教经论中有把智比作利剑、利箭、灯光的。如《维摩经·菩萨行品》有“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大智度论》卷十有“智慧箭劲利,破憍慢诸贼”等语。诸经论中还把智慧比作大海,广大渊深难测,并将其分为很多类别。
二智 即胜义智和世俗智。1、胜义智,又名如理智、根本智、无分别智、真智和实智。指圣者无漏智缘真如境,或以理智观察胜义谛之理证得真谛所生的智。2、世俗智,又名如量智、后得智、有分别智、俗智和偏智。因在根本智后而生起的智,或以比量观察世俗一切事物而生的智。这是佛教观察一切事物的总方法。
三智 即一切相智、道相智和一切智。是佛、菩萨、声闻、缘觉观察一切事物、证得真如、断除烦恼的三种能力。1、一切相智。为佛智。又称一切种智、一切智智。能了知一切法如其所有之体性,及尽其所有之形相,以及了知菩萨和声闻一切道相。2、道相智。为菩萨智。又名道种智、道种慧和道慧。菩萨为了度众生成佛应当了知世间一切善恶业道之行相及其种类差别,了知声闻、缘
觉所行的一切相以及世间出世间的种种所行之相貌差别。3、一切智。是声闻、缘觉智。声闻、缘觉为证涅盘应证知内外一切法体空无我。内即眼、耳、鼻、舌、身,意为内六处,外即色、声、香、味、触、法为外六处,合为十二处。《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中称:“知是十二入故,名为一切智。”
四智 1、大圆镜智。显现法界之万德,犹如大圆镜中现一切色像,遍照法界之理事。2、平等性智。了达一切法无我平等之理,对一切众生起无缘大悲,成就诸法体性平等作用之智。3、妙观察智。为分别善妙诸法而观众生之机说法断疑之智。4、成所作智。为成就自利利他妙业之智,为利益一切凡夫二乘种类而成种种变化之智。瑜伽行派和法相宗主张“凡夫”八识,经过“转依”而成为四智,名为“转识成智”。即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转眼等前五识成“成所作智”。
五智 密教大日如来具有的五种智慧。即除上述四智外,加法界体性智。法界指整个宇宙万有的一切现象及其所依之体性。密教立五智配五方佛。法界体性智表为中央大日如来;大圆镜智表为东方阿 如来;平等性智表为南方宝生如来;妙观察智表为西方阿弥陀如来;成所作智表为北方不空成就如来。
十智 有大小乘之别。小乘立十智总摄一切智。《俱舍论》卷二十六称:“智有十种摄一切智,一世俗智,二法智,三类智,四苦智,五集智,六灭智,七道智,八他心智,九尽智,十无生智。”大乘也有十智,即三世智、佛法智、法界无碍智、法界无边智、充满一切世界智、普照一切世间智、住持一切世界智、知一切众生智、知一切法智、知无边诸佛智。
此外尚有二十智、四十八智、七十七智等。
〔慧〕
瑜伽三卷七页云:慧云何?谓即于所观察事,随彼彼行,简择诸法性。或由如理所引,或由不如理所引,或由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又云:慧作何业?谓於戏论所行染污清净,随顺推求为业。
二解 瑜伽五十五卷三页云:慧云何?谓于彼彼境界,随顺趣向,简择诸法;或如理观察,或不如理观察,或非如理非不如理观察。慧为何业?谓于言论所行染污清净,随顺考察为业。
三解 瑜伽八十二卷十一页云:此中慧者:是智见、明、现观等,名之差别。简择法相心所有法,为其自性,训词者:简择性故,治无智故;名之为慧。又各品别,能了知故;名之为慧。又能显了诸聪慧者,是聪慧性,故名为慧。
四解 瑜伽八十三卷三页云:所言慧者,谓已证得出世间慧后时所得世间妙慧。
五解 瑜伽八十三卷十二页云:慧者:谓俱生生得慧。
六解 显扬一卷四页云:慧者:谓即于所观境,简择为体。如理,不如理,非如理非不如理,悟入所知为业。如经说:简择诸法,最极简择,极简择法,遍了、近了、黠了、通达、审察、聪睿、觉、明、慧、行、毗钵舍那。
七解 成唯识论五卷二十页云:云何为慧?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谓观德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决定故。于非观境愚昧心中,无简择故;非遍行摄。有说:尔时亦有慧起。但相微隐。天爱宁知。对法说为大地法故。诸部对法,展转相违。汝等如何执为定量。唯触等五,经说遍行。说十,非经。不应固执。然欲等五,非触等故;定非遍行。如信贪等。
八解 摄论二卷二十五页云:又能除遣一切见趣,诸邪恶慧;及能真实品别知法;故名为慧。
九解 杂集论一卷十一页云:慧者:于所观事,择法为体;断疑为业。断疑者:谓由慧择法,得决定等。
十解 五蕴论二页云:云何为慧?谓即于彼择法为性。或如理所引,或不如理所引,或俱非所引。
十一解 广五蕴论五页云:云何慧?谓即于彼择法为性;或如理所引,或不如理所引,或俱非所引。即于彼者:谓能观事。择法者:谓于诸法自相共相,由慧简择,得决定故。如理所引者:谓佛弟子。不如理所引者:谓诸外道。俱非所引者:谓余众生。断疑为业。慧能简择;于诸法中,得决定故。
十二解 俱舍论四卷三页云:慧、谓于法能有简择。
十三解 大毗婆沙论九十五卷四页云:云何为慧?答:六识相应慧。此有三种。谓善、染污、然覆无记。广如前说。
十四解 品类足论一卷三页云:慧云何?谓心择法性。
十五解 品类足论二卷十六页云:慧云何?谓于法简择,极简择,最极简择。解了、等了、遍了、近了、机黠、通达、审察、聪睿、觉、明、慧、行、毗钵舍那,是名为慧。
十六解 入阿毗达磨论上七页云:慧、谓于法能有拣择:即是于摄相应成就诸因缘果自相共相八种法中,随其所应,观察为义。
十七解 发智论七卷四页云:云何为慧?答:六识相应慧。
十八解 界身足论上三页云:慧云何?谓于法简择,最极简择,极简择法,了相、近了相、等了相、聪睿、通达、审察、决择、觉、明、慧、行、毗钵舍那;是名慧。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