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与十二节气有什么不同? 两种说法都有,可是究竟有什么不同的呢?
十二节气是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30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12个节气,每月第一个。其中,每月第一个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所以就成为了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分别是什么
二十四节气中的12个?节?为: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其余是12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耕文明时期劳动人民的智慧产物,农人以北极星的方向确定节气。由于地球自转,北极星斗柄处于不动的状态,其它绕北极星旋转,一周为一岁。在循环过程中与气候的变化是存在一定联系的,斗柄指到哪个,气候就有变化,农人记录,逐渐的形成二十四节气,农人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
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些是?节?何哪些是?气??汉武帝时,《太初历》进行补充,用指导农业生产。用土圭测影在黄河流域测日影,最长、最短称作?冬至?,冬至作为始点,从始点到下个冬至分成12等份,叫作?中气?,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气?。相邻?中气?的时间等分,叫?节气?,就是?二十四节气?里的?节?。
这样,一个月有?中气?和?节气?,一年有12个?中气?以及12个?节气?,总计是?二十四节气?,不多不少。?二十四节气?中的12?节?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其余12是?气?。
冬至起点,排序时,从?立春?开始,春天是开始。现行的是?定气法?,根据太阳在黄道的位置从而确定节气的。把?黄道?划分24等分,每分15度,?春分?为起点,一个等分为一个节气。所以,具体在哪天哪时不一样。2020年?立春?是农历的正月十一,2021年?立春?是十一月过后的腊月二十二。
总之,?二十四节气?里有12个?节?,12个气。?节?是每月开始,?气?是结束。
二十四节气表是:
1.立春:是春季开始的节气,表示严冬已经过去,气温开始回升。
2.雨水: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冰消雪化,气温回升,湿度增大,雨水渐多。
3.惊蛰:蛰,藏的意思。动物入土冬眠叫入蛰,至第二年春雨后爬出,古时以为是被雷声震动,故叫惊蛰。这时天气转暖,我国大部分地进入春耕季节。华中农说:“过了惊节,春耕不停歇”
4.春分:春分恰是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昼夜各半的一天。这一天全国各地的昼夜几乎都是一样长。天文学上划定春分为北半球春季开始,我国大部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清明:清明时节天气渐暖,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均匀气温上升到10度以上,长江流域气温更高。北方草木发芽返青,南方大地已披上绿装。我国农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这个气开始的一天是清明节,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6.谷雨:谷雨时气温、地温都已稳定升高,雨水增多,有利于五谷生长,故有“雨生百谷"说。
7.立夏:表示春去夏来,行将进入火势的夏天。此时万物生长愈加旺盛,欣欣向荣。田间治理日益繁忙。农谚曰日:“立夏三朝遍地锄”。
8.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9.芒种:指有芒的麦类和蚕豌豆等夏收作物,在这个节气里即将成熟,也到了采收留种时。我国南方也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10.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夜最短,又叫日北至日,即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天。天文学上划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
11.小暑:这时正值“三伏的初伏”,气候炎热、蒸闷。在农业生产上,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治理。
12.大暑:时正值“中伏",国大部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炎时期。
13.立秋:我国惯作秋季开始,预示着天气转凉,植物结子,秋收季节即将来临。但立秋后暑气并未散尽,还有气温较热的秋老虎”在后头。
14.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止也。暑气这时而止矣。"此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15.白露:气转凉,昼温差大,地汽上容草木结成色露珠,故得名白露。
16.秋分:秋分与春分这一天一样,太阳又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秋分这天处于整个秋天的中间,可以说是名副实的秋天。
17.寒露:气温续下降,天气明显转凉,早晨和夜间地冷露凝。我国的大部地开始进行秋收秋种。
18.霜降:《月令七十二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表示泛博中原地区开始有霜。
19.立冬:为冬季开始的节气,这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
20.小雪:《月令七十二集解》:“十月中,雨下而为冷气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这时黄流域般开始下雪。
21.大雪:《月令七十二集解》:“大者盛也,这时而雪盛矣。"此时的气较前更冷,降雪的次数量也将增多22.冬至:与夏相反,北半球冬时白昼最短,日照物影最长,黑夜最长。冬昼就天地长了。北方民间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的说法。
23.小寒是一年中温度已到严冬节气,这时正值"三九"前后,我国大部地区天寒地冻,进入严冬时期。
24.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时期,相对于小寒来说,标志着严寒的持续和加剧。《三礼义宗》日:“冷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二十四节气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最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确定。24节气也与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规律有关,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十五度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其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二十四节气,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当今使用的农历吸收了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用“置闰法”调整来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